大明秸秆还田措施成效显着

大明秸秆还田措施成效显着

一、大名秸秆还田措施得力成效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勤[1](2009)在《杂粮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杂粮产业发展在粮食安全、改善居民食物结构、农民增收、缓解农村贫困以及提高农用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杂粮在中国分布很广,但分品种主产区相对集中;杂粮种植粗放;全国播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单产提高,但单产水平普遍低于大宗粮食作物。中国杂粮生产形成了一定的品种资源和品质优势,具有一定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能力,种植成本收益比相对较高;在一些地方政府扶持政策支持下,在种植比较集中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产业化生产模式。杂粮加工业原料来源丰富,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中心的加工业布局,加工业标准化加强,科技推动作用加大,但是总体上仍然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品种少,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对杂粮营销分析表明,虽然杂粮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消费意识有待唤醒,需求潜力需要挖掘,杂粮产品质量不高,营销措施不力。由于中国生产的杂粮品质、价格具有竞争力,因此出口处于上升态势,但是以原粮出口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通过对山西省杂粮种植户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户种植目的包括自身消费和市场销售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两方面;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户满足自家需要的动机在减弱,而增加现金收入的动机在增强;杂粮销售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较小,农户种植意愿偏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5种影响因素对杂粮种植户的影响结果表明,杂粮的市场价格和销售难易程度对农户种植意愿影响显着;政府支持政策对农户杂粮经营行为的制度激励明显;耕地地形条件越有利对生产的正向影响越大;种植成本越低则农户的种植意愿越高;耕作倒茬需要对农户杂粮种植意愿有正向影响。对城市消费者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的Logistic分析表明,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消费杂粮的概率在增加;年龄越大的人越愿意消费杂粮;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比较高,价格高低与购买意愿成正比;消费者对杂粮营养价值判断与购买杂粮的意愿成正比;消费者越看重口感则购买意愿越低;加强促销手段能使消费者购买意愿强化;杂粮的易取得性影响着人们的杂粮消费。各阶层消费者杂粮消费收入弹性均大于1则表明随着收入的提高杂粮消费将呈现增加趋势。基于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品种老化、种植栽培技术落后、投入少;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开发与营销力度不够;科研与推广水平偏低,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滞后;对杂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市场营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产业组织。

韩霁[2](2009)在《小麦优质高产的“科技元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者按 当前,小麦夏收已接近尾声,夏粮也将首次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6年增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但农业生产稳定,粮食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是我国取得粮食丰收的精辟总结?

阎仲,杨贵彪,张俊德,郭长锋[3](2008)在《超越自我 重整希望的田野——改革开放30年张掖建设农业大市纪实》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张掖着力建设农业大市,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五大蔬菜产区、啤酒原料集中产区之一,是全省主要的奶肉牛、蛋肉鸡、瘦肉猪、细毛羊等商品生产基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曾以农作物精耕细作的带状种植技术,创造了"吨粮田""、千斤田"的辉煌,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35%的商品粮。进入新世纪,张掖市委、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战略实施中,坚持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反弹琵琶抓农业,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得到优化,跃入了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快车道,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途径。与1978年相比,2007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长到288万亩,增加近60万亩;粮食总产增长到9.3亿公斤,增长4.9亿公斤,翻了一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4137元,增长30倍;种植业内部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演变成粮、经、草三元结构,比例由9010变为67258,打破了粮食作物独大的局面,结构渐趋合理。改革开放3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于今回望张掖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可见亮点频闪、好戏连台、硕果满枝。:::

张晓明[4](2007)在《典型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初步研究 ——以济宁市金乡县和任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做好县域的生态建设规划,谋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这对于中国实施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至关重要。首先概述了县域生态规划概念及国内外县域生态规划的研究进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县域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学理论以及生态社会学理论,以及县域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重点以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和任城区为例,分别对典型农业县和典型城郊县两种不同类型的县域生态规划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根据各自的自然坏境、社会、经济特点,对其开展县域生态建设进行了优劣势分析,建立了符合各自实际的生态建设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通过建立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两个县域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给予综合分析与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自然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社会体系建设三方面,分别提出了金乡县和任城区生态建设规划的思路和对策。研究成果对金乡县和任城区进行生态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典型县域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白晋湘[5](2005)在《山寨经济发展研究 ——以武陵山区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的凸现,区域经济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热门课题,并陆续形成了不少的相关成果。但研究大多驻足于宏观层面,聚焦于较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如东、中、西部经济、山区经济等发展问题的探讨,忽略了从微观层面上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局部的、个性化范畴的考量。山寨,是一种特殊的属于微观层次的地理区域,山寨经济系多层次结构区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来,山寨经济发展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三年前,笔者开始从事该课题研究,其项目被湖南省自科基金、省教育厅立项资助,研究成果中有4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全文复印转载,2篇被《新华文摘》摘录。至此,山寨经济发展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论文以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研究为个案,旨在通过对生活在武陵山寨的农民利用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所进行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商品性生产经营活动的研究,探索出典型环境中山寨经济发展的路径,对地处同类环境中的山寨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典型的范例,并建构起山寨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框架。这对于推动我国山寨经济的总体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协调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山寨经济既不同于山区开发和山区经济,也不同于民族经济,研究山寨经济发展问题,必须把握山寨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把握山寨经济的特点。研究指出: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构成的生态环境因素群、民族文化因素群和社会经济因素群,是影响山寨经济发展的最基础的物质承载条件。具体而言,山寨经济发展既受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原有经济发展水平、现有生产力发展和基础设施状况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及民族、文化、环境保护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山寨经济具有民族性、封闭性、落后性、环境脆弱性等特点;山寨经济发展的理想路径是创新观念、发展特色经济、进行区际合作、增大投资效益、发展科技教育、开拓市场等;而要求得山寨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解决优势资源开发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和市场化发展问题。研究发现:制度的缺失对山寨经

胡碧玉[6](2004)在《流域经济论》文中研究指明流域经济是一种以自然河流水系为基础,流域人、财、物资源配置为核心的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 人类的文明,最早均起始于大江大河之畔,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发源于一些着名的河流两岸。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流域及河流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学者对流域经济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流域经济更注重对“水域”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缺乏对流域经济这个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的诸多要素的系统分析;对流域产业带的分析更多的是以“三角洲”为边界,而缺乏上中下游的产业合理布局与利益互动互补的研究;对流域开发的模式有所研究,但很少用要素禀赋和分工协作的原理,进行流域经济开发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对流域综合开发中上中下游经济差距的形成机制和利益互补机制的研究也薄弱。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众多江河的国家之一,今天对流域经济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已成为我国合理布局生产力,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流域开发模式,促进我国江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研究基础,借鉴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尤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规范分析方法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以宏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观分析为主等方法,对流域经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论文的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分析了作为整个论文分析基础的基本理论,即:流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开发模式等问题,借以为论文其它章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流域经济的开发战略目标及模式,对流域经济的作用及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切合我国实际的“增长链”开发模式。第四章,论文分析流域经济产业带的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着重运用分工与协作理论,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同发展”的原则,对流域进行产业合理布局,并对流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五章,论文论述流域经济与城市的合理布局问题,着重分析城市增长极的作用、产权改革、经营城市等问题。第六章,论文分析了流域经济与“三农”出路问题,着重分析了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统筹,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增收等问题,力求探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促进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七章,论文分析了流域经济差异与非均衡协调发展,着重探讨了流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差异和实现流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第八章,论文论述了流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用五个统筹的理论,指导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着重探讨流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论文进一步揭示了流域经济开发中市场的失灵,指出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流域经济开发中的作用,以及在我国流域经济开发中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最后,论文进行流域经济实证研究,以嘉陵江流域为例,对嘉陵江流域经济的开发开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具体探讨。 与同类型研究成果相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1、从宏观理论分析的角度对流域经济问题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克服了以往国内外学者对流域经济的研究仅限于注重对“水域”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对流域经济这个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的开发战略目标和模式、产业布局、城市布局、流域经济与“三农”出路、流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析较少的不足,把流域经济的开发战略目标和模式、产业布局、城市布局、“三农”、经济利益补偿、可持续发展等纳入了分析框架,使流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更系统、完整和全面化。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提出了增长链开发模式。突破己有的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创新,提出增长链开发模式。增长链开发模式它是一种梯度开发模式与点-轴一面开发模式并举的综合开发模式。其基本思想是把梯度开发模式与点一轴一面开发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流域经济开发中,增长极开发、梯度开发与点轴面开发模式并存,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所形成的点状开发、点轴面所形成的带状开发与整个流域经济上中下游总体上的合理分工、梯度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带状的巨大增长链。利用流域经济中河流系统自身拥有的特殊功能来有效地组织流域经济,使河流经济的开发进程与流域经济的发展布局之间始终保持着协调的关系,这必将有利于实现流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 3、提出了建立流域经济上中下游的利益补偿机制。流域经济系统是一种以自然河流水系为基础,流域人、财、物资源配置为核心的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针对流域开发是个系统工程,提出流域经济的开发必须?

李凤昌[7](2003)在《大名秸秆还田措施得力成效显着》文中研究说明 2003年“三秋”期间,大名县农机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引导,全力以赴推进玉米秸秆还田,努力解决焚烧秸秆污染环境问题,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县出动大、中、小型秸秆还田机1180台、秸秆切碎机1150台,完成玉米秸秆还田面积35.6万亩(1亩=

二、大名秸秆还田措施得力成效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名秸秆还田措施得力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杂粮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名单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杂粮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目标
        1.2.1 研究背景
        1.2.2 选题意义
        1.2.3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 杂粮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6 研究理论基础
        1.6.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6.2 区域分工理论
        1.6.3 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概况
    2.1 杂粮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1 充分认识杂粮在改善膳食结构中的作用
        2.1.2 杂粮作物在旱作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2.1.3 杂粮作物具有高效利用土地的特点
        2.1.4 杂粮是粮食增产的潜力之一
        2.1.5 杂粮是投入低、产出高的高效作物
        2.1.6 杂粮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2.1.7 杂粮对畜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1.8 杂粮在发展区域经济与缓解贫困中的重要作用
    2.2 中国粮食发展概况
        2.2.1 世界粮食危机
        2.2.2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2.3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
        2.3.1 世界杂粮生产概况
        2.3.2 中国杂粮种植业发展概况
        2.3.3 中国杂粮加工业发展概况
        2.3.4 中国杂粮消费情况
        2.3.5 杂粮出口情况
        2.3.6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新形势
    2.4 谷子发展情况
        2.4.1 谷子起源于中国
        2.4.2 谷子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4.3 中国谷子种植情况
        2.4.4 谷子消费情况
        2.4.5 谷子出口情况
        2.4.6 谷子科研情况
        2.4.7 谷子发展趋势
        2.4.8 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判断
    2.5 杂粮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5.1 杂粮品种退化老化,栽培技术落后,投入少,质量不稳定,产量低而不稳定
        2.5.2 杂粮产业体系不健全
        2.5.3 杂粮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问题较多
        2.5.4 杂粮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低
        2.5.5 杂粮标准化建设滞后
        2.5.6 对杂粮的认识有待提高
        2.5.7 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2.5.8 缺乏政策支持
        2.5.9 对杂粮文化研究不够
第三章 山西省杂粮种植业发展
    3.1 山西省杂粮产业发展概况
        3.1.1 山西省具有杂粮生产的地理环境优势
        3.1.2 山西省杂粮生产总体情况
        3.1.3 山西省杂粮种植布局
        3.1.4 山西省杂粮发展的有利条件
        3.1.5 杂粮产业化发展取得进展
        3.1.6 杂粮发展模式
        3.1.7 杂粮生产案例
    3.2 山西省谷子生产发展
        3.2.1 谷子生产总体情况
        3.2.2 谷子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3.2.3 谷子区划
第四章 谷子种植农户生产行为分析
    4.1 研究基础
        4.1.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4.1.2 农户种粮行为
    4.2 样本选择情况及调查内容
        4.2.1 样本分布特征
        4.2.2 样本户的主要调查内容
        4.2.3 农户杂粮生产意愿的统计分析
    4.3 农户杂粮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1 理论假设
        4.3.2 模型构建
        4.3.3 变量选取
        4.3.4 回归分析
    4.4 研究结论
第五章 杂粮加工业发展
    5.1 杂粮加工业的现状
        5.1.1 杂粮加工业的原料来源丰富
        5.1.2 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中心的生产加工模式
        5.1.3 杂粮加工业的标准化和科技特征有所加强
        5.1.4 杂粮加工仍以初加工为主
        5.1.5 酒酿造业加工程度较深
    5.2 杂粮加工产业链带动效益
    5.3 案例分析
        5.3.1 特色农业与现代化经营相结合
        5.3.2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5.3.3 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
        5.3.4 “质量兴企,品牌运作”的发展战略
    5.4 杂粮加工业发展方向
        5.4.1 大力提高杂粮加工水平
        5.4.2 杂粮加工业的发展应注重整个产业体系的建设
        5.4.3 突破性发展杂粮精深加工工业,提高杂粮产品的附加价值,延伸杂粮产业链条
第六章 消费者杂粮消费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杂粮市场发展前景与困境分析
        6.1.1 杂粮产业是前景诱人的朝阳产业
        6.1.2 杂粮市场拓展的困境
    6.2 消费者问卷调查过程和样本情况
    6.3 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和态度
        6.3.1 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
        6.3.2 消费者对杂粮的态度
    6.4 消费者对于杂粮的消费和购买行为
        6.4.1 消费者杂粮的消费行为
        6.4.2 消费者杂粮购买行为
    6.5 消费者对杂粮的购买意愿及主要影响因素
        6.5.1 影响消费者购买杂粮的因素
        6.5.2 消费者杂粮消费的收入弹性
    6.6 研究结论与杂粮营销策略选择
        6.6.1 研究结论
        6.6.2 杂粮营销策略选择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杂粮产业发展方向
        7.2.1 致力于品种创新
        7.2.2 挖掘杂粮种植业潜力
        7.2.3 把握加工业发展趋势
        7.2.4 深化市场开发
    7.3 促进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3.1 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7.3.2 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7.3.3 加强产业增进工作
        7.3.4 加强市场营销
        7.3.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3.6 大力发展产业组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典型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初步研究 ——以济宁市金乡县和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县域生态规划概念及研究进展
    1.1 县域生态规划的概念
        1.1.1 生态规划
        1.1.2 县域生态规划
    1.2 县域生态规划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发展趋势
第二章 县域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学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学理论
    2.4 生态社会学理论
第三章 县域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协调的原则
    (二) “以人为本,环境先导”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 与其他规划协调一致与优化的原则
    (四) 循环再生原则
    (五)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则
    (六) 因地制宜、优先发展、分期实施、便于操作的原则
第四章 实例研究
    4.1 两种典型生态区县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候概况
        4.1.4 水文水资源特征
        4.1.5 生态环境现状
        4.1.6 社会经济状况
    4.2 两种典型区县生态建设优劣势分析
        4.2.1 金乡县生态建设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4.2.2 任城区生态建设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4.3 生态规划的目标与指标体系
        4.3.1 金乡县生态建设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
        4.3.2 任城区生态建设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
    4.4 生态建设规划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与评价
        4.4.1 评价模型
        4.4.2 评价的判据
        4.4.3 数据处理
        4.4.4 权重的确定
        4.4.5 评价结果
        4.4.6 对比分析
    4.5 不同类型县域生态规划的对策
        4.5.1 金乡县生态规划对策
        4.5.2 任城区生态规划对策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成果
    5.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山寨经济发展研究 ——以武陵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从山寨到山寨经济
    二、山寨经济及其基本特点
    三、山寨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动态
    五、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六、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七、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山寨经济发展考察
    一、山寨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二、山寨经济发展总体评价
    三、山寨经济优势与限制因素分析
第三章 山寨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一、山寨经济发展路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
    二、山寨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依据
    三、山寨发展路径选择的原则
    四、山寨经济发展路径设计
第四章 山寨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一、山寨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内涵
    二、山寨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意义
    三、山寨经济市场化发展的途径
第五章 山寨特色经济的发展
    一、特色经济的特征
    二、山寨经济与特色经济
    三、山寨特色经济的发展构想
第六章 山寨经济的综合发展
    一、综合发展是山寨经济发展客观要求
    二、从平面垦殖到立体开发(以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罗依溪镇为例)
    三、从单一农业到农业产业化
    四、跳出山寨发展山寨经济
第七章 山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是山寨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二、山寨经济发展中的非持续性约束
    三、山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第八章 山寨经济发展制度创新
    一、制度缺失对山寨经济发展的约束
    二、山寨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原则
    三、制度创新推动山寨经济的经验借鉴
    四、山寨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构想
第九章 山寨经济实证研究
    一、山寨农业经济对全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贡献
    二、山寨非农产业对山寨经济贡献
    三、山寨经济发展预测
    四、山寨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第十章 结论与对策
    一、山寨经济发展结论
    二、山寨经济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6)流域经济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的角度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流域经济基本理论分析
    2.1 流域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2.1.1 流域经济与区域经济
        2.1.2 流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2.1.3 流域经济范畴的理论解析
    2.2 流域经济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2.2.1 增长极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2.2.2 点轴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2.2.3 网络开发模式评析
        2.2.4 梯度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3 流域经济开发的战略目标及模式
    3.1 流域经济的功能与作用
        3.1.1 流域经济的一般功能
        3.1.2 流域经济的特殊作用
    3.2 流域经济的开发战略
        3.2.1 流域经济开发战略的概念
        3.2.2 流域经济开发战略的制定
        3.2.3 流域经济开发战略的目标
    3.3 流域经济开发模式
        3.3.1 世界大河流域开发的启示
        3.3.2 现实中流域经济开发模式类型
        3.3.3 增长链:流域经济开发模式抉择
    3.4 流域经济的运行机制
        3.4.1 流域经济的微观运行机制
        3.4.2 流域经济的宏观运行机制
4 流域经济产业合理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
    4.1 流域经济产业合理布局
        4.1.1 流域经济产业合理布局的意义
        4.1.2 流域经济产业合理布局的原则
        4.1.3 流域经济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思路
    4.2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探析
        4.2.1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1.1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低度化
        4.2.1.2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
        4.2.1.3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同构化
        4.2.2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
    4.3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4.3.1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4.3.1.1 主导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4.3.1.2 流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
        4.3.2 市场机制与经济结构调整
5 流域经济与城市布局
    5.1 城市增长极在流域经济中的作用
        5.1.1 城市是流域经济发展的内核
        5.1.2 城市是流域经济区域内的产业芯
        5.1.3 城市是流域经济区域内的商品流通结
        5.1.4 城市是流域经济区域内的要素中心
    5.2 城市化与流域经济增长
    5.3 城市在流域经济中的合理布局
        5.3.1 我国城市布局问题与反思
        5.3.2 促进流域经济增长的城市布局战略
        5.3.2.1 流域城市合理布局的基本思路
        5.3.2.2 流域城市合理布局的基本对策
    5.4 城市制度安排与流域经济增长
        5.4.1 城市经济产权制度创新
        5.4.1.1 产权与经济效率
        5.4.1.2 城市产权制度创新
        5.4.2 城市经营制度创新及流域经济增长
6 流城经济与"三农"出路
    6.1 "五个统筹"与"三农"问题
    6.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6.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居民差距
        6.2.1.1 城乡居民差距现状
        6.2.1.2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
        6.2.2 我国城市化现状及问题
        6.2.2.1 我国城市化现状
        6.2.2.2 长江流域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6.2.3 城市化滞后对经济的影响
        6.2.4 城市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推动流域农村发展
        6.2.5 经济体制改革与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6.2.5.1 城市化与流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6.2.5.2 深化改革与城乡统筹互动
    6.3 农业结构调整与“三农”互动机制
        6.3.1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6.3.1.1 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对策
        6.3.1.2 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微观措施——以长江流域为例
        6.3.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
        6.3.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6.3.2.2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产业化的促导
        6.3.3 深化农村改革的取向
        6.3.3.1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6.3.3.2 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6.3.3.3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7 流域经济差距与非均衡协调发展
    7.1 流域经济上中下游经济差距机制分析
        7.1.1 缩小流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意义
        7.1.2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差距
        7.1.3 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差距的成因分析
    7.2 流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政策措施
        7.2.1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7.2.2 流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政策与措施
8 流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8.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8.1.l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8.1.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8.1.3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8.2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8.2.1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绩效
        8.2.2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障碍
    8.3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抉择
        8.3.1 资源环境保护
        8.3.2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8.3.3 发展生态农业
        8.3.3.1 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8.3.3.2 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
        8.3.4 生态旅游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8.3.4.1 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8.3.4.2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绩效
        8.3.5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8.3.5.1 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8.3.5.2 流域开发的多目标的协调
        8.3.5.3 建立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9 流域经济开发中的宏观调控
    9.1 流域经济开发中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9.1.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9.1.1.1 市场机制的作用
        9.1.1.2 市场失灵
        9.1.2 流域经济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9.1.2.1 流域经济开发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9.1.2.2 流域经济开发中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9.2 流域经济开发中政府的宏观调控
        9.2.1 流域经济政府的职能
        9.2.2 流域经济政府宏观调控取向
        9.2.3 流域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手段
    9.3 流域经济开发的制度安排
        9.3.1 流域经济管理体制创新
        9.3.2 流域经济管理的法制建设
10 流域经济的实证研究:以嘉陵江流域为例
    10.1 嘉陵江干流沿岸地区概况
        10.1.1 嘉陵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状况
        10.1.2 嘉陵江干流沿岸主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0.1.3 嘉陵江流域的区位特征与要素禀赋
    10.2 嘉陵江流域的开发战略
        10.2.1 嘉陵江流域的开发模式抉择
        10.2.2 嘉陵江流域的开发战略目标
        10.2.2.1 嘉陵江流域总体开发战略
        10.2.2.2 嘉陵江流域开发的战略重点
    10.3 嘉陵江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
        10.3.1 嘉陵江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10.3.2 嘉陵江流域的产业合理布局
    10.4 嘉陵江流域开发开放与可持续发展
        10.4.1 促进嘉陵江流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10.4.2 嘉陵江流域经济环保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声明
致谢

四、大名秸秆还田措施得力成效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 李玉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04)
  • [2]小麦优质高产的“科技元素”[N]. 韩霁. 经济日报, 2009
  • [3]超越自我 重整希望的田野——改革开放30年张掖建设农业大市纪实[J]. 阎仲,杨贵彪,张俊德,郭长锋. 党的建设, 2008(05)
  • [4]典型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初步研究 ——以济宁市金乡县和任城区为例[D]. 张晓明. 青岛大学, 2007(02)
  • [5]山寨经济发展研究 ——以武陵山区为例[D]. 白晋湘.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6]流域经济论[D]. 胡碧玉. 四川大学, 2004(02)
  • [7]大名秸秆还田措施得力成效显着[J]. 李凤昌. 河北农机, 2003(06)

标签:;  ;  ;  ;  ;  

大明秸秆还田措施成效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