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林托克转座因子理论建立的哲学思考

麦克林托克转座因子理论建立的哲学思考

一、麦克林托克转座因子理论建立的哲学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紫娟[1](2020)在《《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七章至第八章)翻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项目实践报告以英译中翻译文本为基础,陈述笔者在翻译前后遇到的问题。笔者选取《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二版)》(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Their Lives,Struggles,and Momentous Discoveries,Second Edition.)中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内容作为本次翻译实践文本。在这两个章节中,作者聚焦于美国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和美籍德裔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两位女性科学家,描述了她们的生活与奋斗历程,并展现了她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采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尝试解决原文中出现的词汇、句子和修辞三大主要难题。在语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关注原文作者,反复推敲原词在语境中的意思,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在目标语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传达源语精确的语境意义;而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关注译文读者,通过挖掘词汇的实际含义、拆分句子以及微调语序等方法,将原文内容转换为读者易于理解的内容,把外来的元素带入目标语文化。鉴于该翻译项目的原文是两位伟大女性科学家的传记,本次翻译实践的成果有助于中文读者更好地了解女性科学家的生活和事业,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何金恒[2](2020)在《学术人才培养视域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勾画着未来的蓝图,一个国家希望将来的发展是怎样的,就会有怎样的课程改革和设置。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因此产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作用正愈发突显。故尔,针对性地培养科学技术所需的学术人才俨然已成为当下各国关注的重点,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则依托于科学教育中科学课程的作用。澳大利亚的科学课程虽然没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由于深受西方科学课程观的影响,在借鉴中结合本国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课程体系。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高中科学课程打破了昔日高校对学术人才培养的常规,创新性地将学术人才的培养时期扩大到高中阶段,并研发属于该州的科学课程体系。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不仅来源于本国科研学术人才的稀缺,更多的是对澳大利亚未来科学事业崛起的展望。“学术人才培养”视域是基于当今世界大力提倡“科学素养”这一主流观点的背景下所确立的,初衷并非是否定科学素养的价值和意蕴,而是希望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科学课程可以在兼顾公平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能够与欧美西方国家的课程理念一致,给予那些有学术能力及科研天赋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力争为我国融入全球孕育卓越的科研学术人才,进而实现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身。本研究正是在基于上述的思考的前提下,根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2017年颁布的高中科学课程大纲来深入解读该类课程的设置对其本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科研人才的储备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此为我国提供借鉴。文章首先厘清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的历史缘由,包括影响西方科学教育的思潮、教育家的理论观点等。以此为基础再概述澳大利亚当前科学事业所面临“内忧外患”,从而引出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对于本国发展而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对课程结构特色中的“模块课程”、“深度研究”、“科学研究技能”部分进行逐一介绍后,再选取典型的案例课程——科学拓展课程来详细分析该课程设置中的各环节要素。目的是借助以小见大的方式具体解读课程结构中特色部分是如何贯穿于案例课程中,并发挥培养学术人才的价值作用。在经验总结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呈现出的开放性课程理念包容了不同背景学生的发展需求、明确的课程目标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科研目的、多样化的课程评价侧重学术考核等显着特点。同时,本文也阐述出新南威尔士州在尽早培养学生科研志趣、加强地方自主权、积极开发地区和校本课程、构建多方协作平台、引入“专家型”教师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落实课程评价上所给予我国的启示。

易琴,谢建平[3](2019)在《科学哲学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以基因概念的发展为例》文中提出基因是中学生物遗传学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随着基因概念不断深入,需要教师对基因概念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和完善。系统阐述了基因概念的本质和发展历史,并融入科学哲学理念;对比分析中学生物学教材关于基因概念的介绍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教学思考,有助于加深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单笑旋[4](2019)在《《性别与环境》(第2章和第4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原文本节选自尼科尔·德特拉(Nicole Detraz)所着的《性别与环境》一书,译者选取了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进行翻译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翻译实践报告。该书探讨了性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释了环境问题不纯粹是技术和管理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程及结构的批判性理解也在环境问题的处理中至关重要。该书是一本社科类文本教材,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因而译者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视角出发,根据不同的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同时运用一些翻译技巧以确保译文质量。同时,译者在翻译该社科类教材时,根据纽马克认为信息型文本应实现的交际效果以及教材的语言特点(基础性、功能性、有序性、专业性以及规范性),在以读者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应遵循四个翻译原则,即得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准确性原则;以及可读性原则。此外,本次翻译实践也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译文的影响。一是表现为译者能动地选择符合自身认知经验、兴趣爱好的翻译材料;二则体现了译者自身对翻译的效率和科学性的影响;三则体现在译者在翻译表达中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有选择地对译文进行主观组织。

张淑铭[5](2019)在《基于学业要求的发展科学思维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为例》文中提出2018年1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生物学学业质量标准,强调教育评价方式由注重学科知识向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为加强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意义,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部分,新增学业要求栏目,其具体内涵对接学业质量标准,指向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连接“教-学-考”的桥梁,是教师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课程标准凝练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其中,科学思维作为生命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基础,与科学探究相互联系,三者共同指向社会责任的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厘清了课程标准中新增学业要求栏目对指导教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明确科学思维的内涵,并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扩充科学思维的外延。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中的不足,结合学业要求在必修模块提出的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具体要求,展开教学策略研究。以“DNA分子的结构”、“探究玉米籽粒的性状遗传”、“真核细胞结构模型建构”三个案例为例,阐析基于科学史的PBL教学策略、论证式探究教学策略以及基于教学活动设计的教学策略在发展学生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中的应用。

李小敏,曾鸿耀,王应红,胡育,张海连,孙国峰[6](2016)在《从化学诺贝尔奖中剖析成功缘由—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诸多获取化学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成功案例剖析他们成功的缘由: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冯秀梅[7](2011)在《历史视角下美国科学教育性别问题探究 ——兼析对中国的借鉴价值》文中提出科学教育中的性别问题是目前美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性别问题呈现出不同的特质,19世纪中期以前,当科学还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其重要地位之前,对女子科学教育的态度一直比较宽容,因此很多女子教育者将科学课程引入女校。但到了19世纪晚期,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凸显,接受科学教育可以带来直接的高收益,于是女子科学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碍。为了赢得教育上的平等权,女子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随着平等法案的颁布,教育界更多关注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对这种差异进行的归因也出现重大突破:摆脱生理决定论,转而从社会文化、科学及科学教育本身去寻找原因。这个重大的改变,对修正科学教育中的性别问题有很好的导引作用。本文将美国科学教育中的性别问题按照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分成三个时期,共分五个章节进行讨论。第一章“美国科学教育性别意识启蒙期(内战之前)”,首先探讨了内战前美国科学教育的概况,然后分析了科学中性别偏见的形成及发展,重点讨论了女子科学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时期,当女子教育的必要性被认可后,社会文化和科学社区整体上对女性接受科学教育持支持的态度,所以在女子教育先行者的直接导引和科学领域中女子开拓者的示范作用下,到19世纪中叶前后,女子学校比当时类似的男校更强调科学课程,学习科学的女生比男生更多,女子科学课本在数学的复杂度上和男子是可比的,家政教育并不占女子科学教育的主体,尽管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以及入学机会方面,女子仍然落后于男子,高等科学教育儿乎完全被男子垄断。第二章“美国科学教育性别平等抗争期(内战后至教育平等法案颁布时)”包含了四个部分:实用主义倾向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中的性别障碍、女子接受科学教育的机会以及科学教育中女性的抗争。19世纪后期,当科学开始突显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时,从生理研究和进化论中寻找证据证明女性低劣的理论甚嚣尘上,女性入学及就业上的各种障碍也阻碍女性在科学上的进展。但赠地学院的建立、合校运动以及战争等因素在客观上促使了女子科学教育的发展。觉醒后的女性也通过建立女子学院、女子科学社团并和女性社会运动一起争取平等的女性科学教育权。科学中女性的勤勉自律在促使女性赢得科学荣誉及科学中应有的地位方面也功不可没。第三章“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实践探索及批判反思期(上)(平等法案颁布后)”,从认知能力、情感因素、科学教育经历以及科学专业选择、职业领域人员比例上,全面探寻性别差异的存在形式,并从个人、家庭、学校、科学本身以及社会因素上分析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为了改善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偏差,相关政策法规及科学鼓励计划的实施、科学教育中女性委员会的建立以及一些性别友好的教育实践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第四章“美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实践探索及批判反思期(下)(平等法案颁布后)”从女性主义的科学教育观、女性主义对科学及科学教育的批判以及女性主义对科学教育的建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女性主义的科学教育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转移,第一次重大转移从“女孩需要改变”到“科学教育需要改变”;第二次重大转移主要挑战过度简化的性别二元论,强调种族、阶层和性别的交互,并且对科学及科学教育进行批判。这些批判主要集中在:科学的男性化形象;科学的社会结构;科学的客观理性;科学的认知方式等方面。女性主义对科学及科学教育的建构,主要通过对科学教育改革施加影响、改变科学课程及教学方法、培养教师的性别敏感度以及帮助女性建立科学身份这些途径来进行的。第五章“美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价值”,总结了美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发展特征:从男女有别的教育到争取男女完全平等,再到基于男女差异的教育,这种螺旋上升式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中性别问题的认识在逐步深入。同时,本章还讨论了中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发展历史,并结合中美学生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推理能力上的性别差异的不同,分析美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立法层面的借鉴;科学教育研究上的借鉴;教育实践探索上的借鉴。

胡延吉,梁红[8](2010)在《美国遗传学教材的编写原则及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是遗传学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国家,教材种类繁多,特色突出,在国际上影响大。美国遗传学教材编写体现出以下原则和特点:内容的科学性是教材编写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具体体现于正确性和实用性;以认知规律为指导构建教材编写体系,强调可接受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内容选择、布局结构、表达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思想性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促进个性发展。

方鸿辉[9](2009)在《真理令人获得自由——谈家桢的科学人生》文中研究说明

王德奎[10](2008)在《形式本体论复杂性初探——《形式本体论框架》解读》文中指出形式本体论是大脑实验结合数学推演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形式本体论不等于科学假说,而是在科学假说的基础上,推进实验生产、形式逻辑、分析哲学的深化。因为一个深层次的科学实验或原理,不经过形式本体论的证明,可能都是不完善的。形式本体论的命题图像分析,只要类似球量子的集合,就能包容在环量子操作的统一图像之中。

二、麦克林托克转座因子理论建立的哲学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克林托克转座因子理论建立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七章至第八章)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意义
    1.3 项目分析
    1.4 项目报告结构
第二章 任务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处理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翻译难点与问题
    3.2 翻译理论阐述
    3.3 理论应用
        3.3.1 词汇层面
        3.3.2 句子层面
        3.3.3 修辞手法
第四章 实践结论
    4.1 翻译启示
    4.2 译后教训
    4.3 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
附录二 译文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2)学术人才培养视域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青年学术人才储备建设刻不容缓,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一马当先
        1.1.2 高中科学教育在科学素养普及的大环境下兼顾学术人才培养
        1.1.3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的设置对我国具有借鉴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的研究
        1.2.2 关于澳大利亚K-12 科学课程设置的研究
        1.2.3 关于学术人才培养的研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学术人才培养
        1.3.2 科学课程
        1.3.3 课程设置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的历史缘由
    2.1 西方国家对科学教育及其人才的重视由来已久
        2.1.1 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自然科学的强调
        2.1.2 科技革命促成西方“科学意识”向“科学主义”的转变
        2.1.3 战争引起世界对科学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伦理道德的重视
    2.2 演变中的西方科学课程愈发重视学术人才培养
        2.2.1 萌芽时期:科学课程的合法化
        2.2.2 探索时期:科学课程的活动化
        2.2.3 繁荣时期:科学课程的结构化
        2.2.4 发展时期:科学课程的综合化
3 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的现实需要
    3.1 学术人才培养是澳大利亚本国发展的内核动力
        3.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科技合作频繁
        3.1.2 科技人力资源的储备建设愈发受到重视
    3.2 澳州现中学科学教育或抑制本国学术人才培养
        3.2.1 澳州中学生在国际教育评价测试中持续低迷的表现
        3.2.2 澳大利亚本国高中学生正对科学学习失去兴趣
        3.2.3 澳大利亚科研创新水平仍处于追赶国家行列
4 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表征
    4.1 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的主体
        4.1.1 “NESA”的内部组成结构及任务分工
        4.1.2 “NESA”的理念和价值
    4.2 新南威尔士州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的依据
        4.2.1 《墨尔本宣言》中的“个性化”教育目标
        4.2.2 课程改革中的“优先学习领域”
        4.2.3 “科学家及数学家驻校计划”
        4.2.4 《澳大利亚愿景2030——创新促进繁荣》计划
    4.3 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的概况
        4.3.1 课程门类与类型
        4.3.2 课时设置
        4.3.3 课程框架结构
5 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拓展课程设置的现状
    5.1 课程理念:“融入全球,追求卓越”
    5.2 课程目标:“孕育新一代的学术人才和科学家”
    5.3 课程内容:“在四大模块课程中认知科学研究”
        5.3.1 模块1:科学思维基础
        5.3.2 模块2:科学研究方案
        5.3.3 模块3:数据、证据与决策
        5.3.4 模块4:科学研究报告
    5.4 课程评价:“研究报告与科研档案袋相得益彰”
6 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的经验
    6.1 课程理念的开放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6.2 课程目标的明确性,在个性化培养中兼顾全面发展
    6.3 课程结构的立体化,时间的连贯性和空间的系统性
    6.4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针对不同课程开发具体课程资源
    6.5 课程评价的多样化,侧重学术发展并以学生为主体
7 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的启示
    7.1 优化课程结构,尽早培养学生科研志趣
    7.2 加强地方、学校自主权,积极开发地区和校本课程
    7.3 构建多方协作平台,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7.4 重视课程评价的实施,真正将评价落实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科学哲学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以基因概念的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中的哲学思想
2 基因概念的发展
    2.1 工具的基因
    2.2 物质的基因
        2.2.1 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确立
        2.2.2 基因结构的确立
    2.3 当代分子生物学中的基因概念
    2.4 基因组计划后的基因概念
    2.5 基因表达中的组蛋白修饰
3 中学生物学教材关于基因概念的介绍及不足
4 中学生物学中基因概念教学的思考
    4.1 重逻辑,调顺序
    4.2 重本质,转概念

(4)《性别与环境》(第2章和第4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翻译项目介绍
    1.1 翻译项目来源
    1.2 源文本简介
    1.3 项目意义
        1.3.1 社会价值
        1.3.2 翻译实践意义
    1.4 目标读者
    1.5 项目目标
2 项目实施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熟悉文本
        2.1.2 翻译策略的选择
        2.1.3 翻译进程的安排
    2.2 翻译过程
        2.2.1 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2.2.2 针对难点和问题的解决办法
    2.3 译后事项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得体性原则
        3.1.1 用语正式
        3.1.2 语言规范
    3.2 科学性原则
        3.2.1 术语准确
        3.2.2 用词专业
        3.2.3 科学知识背景熟悉
    3.3 准确性原则
        3.3.1 选意准确
        3.3.2 指代清晰
        3.3.3 表意具体
    3.4 可读性原则
        3.4.1 语序通顺
        3.4.2 表达流畅
    3.5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译者主体性
        3.5.1 译者翻译时的专业倾向化
        3.5.2 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理解和再创造
4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术语表
附录B 原文和译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基于学业要求的发展科学思维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新课标学业要求概述
        一、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背景
        二、学业质量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业质量标准与学业要求
    第二节 科学思维概述
        一、科学思维的内涵界定
        二、科学思维方法的分类
        三、高中生物科学思维方法
第二章 高中生物课堂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现状访谈研究
第三章 基于科学思维的学业要求阐析
    第一节 分子与细胞模块基于科学思维的学业要求阐析
    第二节 遗传与进化模块基于科学思维的学业要求阐析
第四章 基于学业要求的发展高中生物科学思维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第一节 发展学生模型与建模的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一、发展学生模型与建模的教学策略分析
        二、教学案例:基于科学史的PBL教学策略在“DNA分子的结构”一节中的应用
    第二节 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一、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分析
        二、教学案例:论证式探究教学策略在“探究玉米籽粒性状遗传”一节中的应用
    第三节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一、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分析
        二、教学案例:基于教学活动设计的教学策略在“真核细胞结构模型建构”一节中的应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从化学诺贝尔奖中剖析成功缘由—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论文提纲范文)

1 剖析不迷信权威所具有的品质
    1.1 敢于质疑
    1.2 坚持自我
    1.3 尊重事实
2 总结

(7)历史视角下美国科学教育性别问题探究 ——兼析对中国的借鉴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概念界定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文章结构
    六 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美国科学教育性别意识启蒙期(内战之前)
    第一节 科学教育概况
        一 科学教育的产生及其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确立
        二 美国高等科学教育
        三 美国基础科学教育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
        一 科学教育中的性别特征
        二 科学领域中性别偏见的形成及发展
        三 科学教育中的性别障碍
    第三节 女子接受科学教育的契机
        一 社会文化的接纳
        二 科学社区的支持
        三 女子严格教育的需要
    第四节 科学教育中性别意识的启蒙
        一 先行者及公众对女性接受科学教育的支持
        二 早期女子学园建立者的直接影响
        三 科学领域中女性开拓者的示范作用
第二章 美国科学教育性别平等抗争期(内战后至教育平等法案颁布时)
    第一节 实用主义倾向的科学教育
        一 科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二 科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重要地位的确立及发展
        三 科学教育概况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中的性别障碍
        一 科学教育中的性别争论
        二 政策及文化中的偏见
        三 女性被保护人身份的负面影响
        四 科学职业化对女性的排斥
    第三节 女子接受科学教育的契机
        一 赠地学院的建立
        二 合校运动浪潮
        三 战争对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冲击
    第四节 科学教育中女性的抗争
        一 女子学院的建立
        二 女性科学社团的建立
        三 女性的勤勉自律
        四 女性主义运动
第三章 美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实践探索及反思期(上)(教育平等法案颁布后)——性别差异的表象、归因及修正
    第一节 关注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表象
        一 认知能力上的性别差异
        二 情感因素上的性别差异
        三 科学教育经历中的性别差异
        四 科学专业选择及职业领域中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性别差异的归因及理论解释
        一 性别差异的归因
        二 对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
    第四节 减少性别差异的措施及效果
        一 政策法规及科学鼓励计划的实施
        二 科学及科学教育中女性委员会的建立
        三 单性教育的再尝试
        四 改善性别差异的教学实践探索
第四章 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实践探索及反思期(下)(教育平等法案颁布后)——女性主义与科学教育中的性别问题
    第一节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运动的深入
        一 女性主义的内涵
        二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科学教育观
        一 女性主义在科学及科学教育中的关注焦点
        二 女性主义科学教育观点的重要转变
        三 科学教育中女性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女性主义对科学及科学教育的批判
        一 对科学教育的批判
        二 对科学的批判
        三 对性别问题与种族、阶层分离的批判
        四 "女性主义科学"的构建与争论
    第四节 女性主义对科学教育的构建
        一 女性主义与科学教育改革
        二 对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建构
        三 对科学教师的培训
        四 帮助女性获得科学身份
第五章 美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价值
    第一节 美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演变特征
        一 美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发展简述
        二 美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演变特征
    第二节 中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发展概况
        一 中国科学教育的历史变迁
        二 科学及科学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美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调查分析
        一 科学推理能力上的性别差异
        二 知识结构上的性别差异
        三 讨论
    第四节 美国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一 政策层面的借鉴
        二 科学教育研究的借鉴
        三 教育实践探索的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8)美国遗传学教材的编写原则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内容必须将科学性放在首位
二、教材编写体系和方法要符合认知规律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
四、注重对学生智能的培养
    (一) 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二) 设置“洞悉和解答” (Insights and Solutions) 专栏
    (三) 充分利用启发性原则
五、注重思想性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六、方便学习, 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七、结语

(9)真理令人获得自由——谈家桢的科学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人是谁创造的
想当中国的摩尔根
学而有幸遇名师
我是属于中国的
唐家祠堂的追求
风雨坎坷路
任重而道远

(10)形式本体论复杂性初探——《形式本体论框架》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桥梁:解读“摘要”
二、形式本体论的地位:解读“形式”
    (一) 炒股类比论
        1、社会特征
        2、社会基础
    (二) 形式本体论的规则之门
    (三) 波乔瓦尔德的“圈量子引力论”模型商榷
        1、21世纪形式本体论的“无”之书
        2、大爆炸时间起点与宇宙前世时间概念不同
        3、形式本体论有没有意思
    (四) 形式本体论的复杂之义
        1、真概念
        2、层面区别
        3、分工与合作
        4、复杂之义
    (五) 从生产力到科学力
    (六) 从形式的操作到实验
    (七) 生物全息研究
    (八) 宇宙全息论的哲学分化
    (九) 挑战相对论的数学问题
    (十) 挑战相对论的标准问题
    (十一) 量论逻辑的流形分析
三、对易与不对易:解读“形式操作的后记”
    (一) 珠联璧合
    (二) 延展逻辑

四、麦克林托克转座因子理论建立的哲学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七章至第八章)翻译项目报告[D]. 李紫娟. 安徽大学, 2020(08)
  • [2]学术人才培养视域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科学课程设置研究[D]. 何金恒.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科学哲学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以基因概念的发展为例[J]. 易琴,谢建平. 生物学通报, 2019(09)
  • [4]《性别与环境》(第2章和第4章)翻译实践报告[D]. 单笑旋.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基于学业要求的发展科学思维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为例[D]. 张淑铭.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从化学诺贝尔奖中剖析成功缘由—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J]. 李小敏,曾鸿耀,王应红,胡育,张海连,孙国峰. 广东化工, 2016(21)
  • [7]历史视角下美国科学教育性别问题探究 ——兼析对中国的借鉴价值[D]. 冯秀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8]美国遗传学教材的编写原则及特点[J]. 胡延吉,梁红. 中国农业教育, 2010(01)
  • [9]真理令人获得自由——谈家桢的科学人生[J]. 方鸿辉. 自然杂志, 2009(05)
  • [10]形式本体论复杂性初探——《形式本体论框架》解读[J]. 王德奎. 河池学院学报, 2008(S1)

标签:;  ;  ;  ;  ;  

麦克林托克转座因子理论建立的哲学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