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黄褐斑24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黄褐斑24例

一、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黄褐斑24例(论文文献综述)

钟岢屹[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万荷天一[2](2020)在《丹红穴位注射对气滞血瘀证雌性大鼠血清NO、子宫组织VEGF/KDR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丹红穴位注射对雌性大鼠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处于6-8周的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穴位注射组,共4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采用连续18天左下腹注射盐酸肾上腺素(Adr)及4h后接受不可预见性刺激复制雌性大鼠气滞血瘀证模型。造模结束后24h进行治疗,中药组以桃红四物汤灌胃,每日1次,共14次;穴位注射组注射丹红注射液,间隔3天1次,共4次。治疗2周后,采用心脏取血法后,摘取大鼠子宫。观察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血清NO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VEGF/KDR蛋白及m 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全血(高、中、低)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显着升高(P<0.01或P<0.001),凝血四项中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01),凝血酶原时间(PT)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NO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子宫组织VEGF和KDR蛋白及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穴位注射组雌性大鼠血液流变学全血(高、中、低)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显着降低(P<0.001或P<0.05),TT、APTT明显延长,FIB含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PT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NO含量明显上升(P<0.01),子宫组织中VEGF和KDR蛋白及m 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且两治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运用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雌性大鼠气滞血瘀证,通过降低大鼠的血液粘稠度,改善凝血功能,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2)通过促进其血清NO含量的增多、子宫组织VEGF、KDR表达的升高,达到祛瘀生新的功效;(3)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血清NO、VEGF、KDR是改善子宫组织血流状态的重要因子,三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武玉[3](2020)在《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血府逐瘀汤证治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血府逐瘀汤临床医案数据以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血府逐瘀汤的证治特点、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进一步为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等数据库,以“血府逐瘀汤”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筛选整理2010年1月-2019年12月的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中的医案进行整理,探讨血府逐瘀汤证治规律。再结合关于血府逐瘀汤的临床研究及药理实验研究,从血府逐瘀汤的功效、主治病症等出发,归纳血府逐瘀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结果:1.血府逐瘀汤的适用人群特点为:(1)患病人群以女性多见。(2)各年龄段皆可患病,其中青中年居多。(3)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其中春季居多。2.血府逐瘀汤应用指征:主要指征:失眠、心烦易怒、面色晦暗、神疲乏力、大便秘结。次要指征:(1)发热、汗出、纳差、气短、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2)胸闷、胸痛、心悸、胁肋胀痛、恶心呕吐、腹胀等胸腹症状。(3)头痛、眩晕等头面症状。(4)女性患者可见经色暗、痛经、经夹血块等妇科症状。舌脉指征: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3.血府逐瘀汤在精神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妇产科、骨科、外科、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科等系统中应用广泛,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偏头痛、脑梗塞、心力衰竭、月经不调、失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黄褐斑等疾病。4.血府逐瘀汤主要药理作用:(1)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2)促进血管新生,防治心肌缺血作用。(3)调节血脂作用。(4)抗氧化及解毒作用。(5)抗肿瘤作用。(6)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结论:本文通过对近十年血府逐瘀汤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对血府逐瘀汤的证治特点及临床应用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整理与探讨,试图为拓展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于丁雯[4](2019)在《高建忠运用血府逐瘀汤的临证经验及相关学术思想总结》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整理研究高建忠老师运用血府逐瘀汤的临证经验和其相关的学术思想。通过梳理气血相关理论,整理导师学术思想,结合临床应用,总结导师的临证经验。从整理病案、统计数据入手,进一步认识血府逐瘀汤方及方证,拓展血府逐瘀汤方在临床中的运用范围,为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提供有效的研究模式。方法通过网络搜索文献、查阅中医古籍等方法,以气血相关理论为主线探索其发展变化;通过学习易水学派思想、聆听老师讲座、跟师出诊等方式学习整理导师学术思想;通过收集病案的方式,将导师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有效的病案进行整理,统计性别、年龄、舌象、脉象、联合方组等数据,以适当图表呈现,从中探求导师在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的指征,发现处方的配伍规律,总结运用血府逐瘀汤的临证经验,拓展其运用范围。结果高建忠老师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的学术思想是以通立法,调畅气血;强调升降浮沉;立足后天,顾护脾胃。在血府逐瘀汤的临床研究中,通过对数据统计分析后,我们可得出性别上,年龄上,本方适用范围较广,以中老年人居多;疾病名称统计上,共出现病名43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多科疾病,其中中医内科病种多达22种;舌质方面以红舌类96例最多,其次是淡舌类68例,最后是紫舌类23例;舌苔方面以白苔181例最多,其次是薄苔46例;脉象上,单一特征脉中以缓脉最多为24例,复合特征脉中以细缓脉最多为76例,占比40.64%,其次为细弦脉28例,占比14.97%;联合方组上,使用频次最高为柴桂龙牡汤85次,占比44.97%,其次为枳术丸26次,占比13.76%,还有温胆汤16次,占比8.47%,真武汤9次,占比4.76%,益气聪明汤8次,占比4.23%,解郁方7次,占比3.70%,半夏泻心汤6次,占比3.17%。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总结了高建忠老师的学术思想,明确了运用血府逐瘀汤的指征,展示了高建忠老师运用血府逐瘀汤的特色。在运用指征上,以暗红舌、淡暗舌为舌象指征,以缓脉、细缓脉、细弦脉为脉象指征,不拘年龄,随证立法。此外,高建忠老师在运用血府逐瘀汤上独具特色。剂量上,高老师运用小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取得良好的疗效。高老师还通过对“血府”的两种理解,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上焦病变,乃至全身气血不和的疾病,极大拓展了血府逐瘀汤的运用范围。并且高建忠老师学习了门老的联合方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将血府逐瘀汤与其他方合用,疗效不俗。

杨彦茹[5](2019)在《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磁极美容针和毫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Chloasma)的临床疗效差异,比较其优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门诊的72例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在面部斑片区和体部的其他腧穴进行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6个疗程。6个疗程结束后对黄褐斑患者的皮损程度及伴随症状进行记录,通过填写皮损的面积积分、颜色积分、气滞血瘀证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计算并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1、6个疗程后,两组黄褐斑的面积积分、颜色积分、气滞血瘀证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同治疗前相比均降低,且磁极美容针组降低的幅度更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6个疗程后,磁极美容针组总有效率(91.4%)显着高于毫针组(68.6%),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磁极美容针组总有效率(94.3%)显着高于毫针组(74.3%),两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毫针疗法相比,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而且能够进一步改善中医证候的表现,疼痛刺激较轻、患者依从性好且安全性高,远期疗效可靠,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推广。

徐亭亭[6](2018)在《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中医体质问卷表及证素调查表,调查黄褐斑患者的体质分布规律和证素分布特点。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中医体质与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体质调查表、证素问卷表,对207例黄褐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患者的体质及证素信息。采用SPSS20.0软件对患者的中医体质及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07例黄褐斑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郁质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平和质>特禀质。2、黄褐斑患者的主要病位在肝、脾、肾。黄褐斑患者的病性分布中,气滞占比最多,其次分别为血瘀>痰阻>阴虚>气虚>湿阻>阳虚>火热>血虚。3、病位与体质的关系中:肝与气郁质(P=0.00)<0.05呈显性相关关系;脾与痰湿质(P=0.00)、阴虚质(P=0.00)、湿热质(P=0.02)均<0.05呈显性相关关系;肾与阴虚质(P=0.00)、阳虚质(P=0.00)、气郁质(P=0.018)均<0.05呈显性相关关系;心肺与黄褐斑的9种体质均无相关性。4、病性与体质的相关性:病性气滞与气郁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血瘀与血瘀质(P=0.00)、阳虚质(P=0.36)、湿热质(P=0.04)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痰阻与痰湿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湿阻与痰湿质(P=0.00)、湿热质(P=0.00)、阳虚质(P=0.017)、气郁质(P=0.011)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火热与阴虚质(P=0.039)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气虚与气虚质(P=0.00)、阴虚质(P=0.044)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阴虚与阴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阳虚与阳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血虚与各体质无显性相关关系。结论:207例黄褐斑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最为易感。其易发病位为肝、脾、肾,病性为气滞、血瘀、痰阻、湿阻、气虚。体质与证素间存在显着联系。

左加成,于娜,赵丹丹,安宏,马越,穆倩倩,张毅,莫芳芳,高思华[7](2016)在《高思华教授血府逐瘀汤治验4则》文中认为血府逐瘀汤始载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具有调气活血功效,是临床祛瘀的常用方剂,现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高思华教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黄褐斑、失眠、抑郁症、闭经的4则医案充分体现其临证用方谨守病机,随证施治的诊疗特色。

陈瑜,吴闽枫,李福伦[8](2016)在《黄褐斑中医治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于中青年女性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于日晒后加重。患者虽无明显不适,但易造成严重思想负担。目前,国内外治疗黄褐斑尚无特效药物,西医治疗以表皮化学剥脱为主,见效虽快,但易复发;而中医疗法效果明显,且不易复发。中医治疗黄褐斑独具特色,通过辨证分型、因证施治,采用内治、外治与内外兼治等多种综合疗法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检索了国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相关的期刊文献,通过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及常见治法和方药的文献研究,探寻和分析治疗黄褐斑临床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以期能为其防治提供更多借鉴与思路。

李思仪[9](2012)在《桂枝茯苓丸证治规律研究及治疗40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黄褐斑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损美性皮肤病,其病机多为本虚表实,本虚以肝、脾、肾三脏亏虚为主;标实多以血瘀、血热为主,近年来关于黄褐斑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主要散在于个案病例报道和一般的临床观察之中,临床报道的多,纯经验性的内容多,带共性或规律性的内容少。桂枝茯苓丸为活血化瘀方剂之祖,而研究桂枝茯苓丸对黄褐斑治疗作用的文献却十分有限。本文拟从文献分析的角度出发,深入讨论近16年来临床医生对黄褐斑的应用经验,并通过临床上应用桂枝茯苓丸治疗4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来观察桂枝茯苓丸的具体疗效和黄褐斑患者的改善情况。方法:本课题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依据,查阅数据库中近16年(1995-2011)的文献,收集有关黄褐斑、桂枝茯苓丸的临床资料,运用统计学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黄褐斑的辨证分型,以及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常用方剂、中药,从统计学角度阐释了桂枝茯苓丸方治疗黄褐斑的可行性。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桂枝茯苓丸方治疗40例黄褐斑患者的疗效,部分阐明了桂枝茯苓丸治疗黄褐斑的一般规律。结果:本论文分析和比较了近16年来CNKI数据库中关于黄褐斑中医汤剂治疗方面的文献,总结为以下几点:1.辨证分型方面:黄褐斑的脏腑辨证分型以肝郁为主,占27.95%;而脾虚、肾虚次之,分别为18.28%、13.98%。而黄褐斑血分证分型以血瘀证为主,占23.66%;血虚证次之,占11.83%;血热证较少,占2.69%;而血寒证在统计文献中未有出现。这从侧面证实了黄褐斑发病的主要因素为郁、虚、瘀。2.方剂应用方面:临床上治疗黄褐斑的方剂多以活血剂为主,疏肝剂次之,兼用补肾健脾剂;而活血剂中,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为: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3.方药应用方面:中药类别的应用频次由高到低的前5类为:活血药、补血药、补气药、健脾药、理气药。而常见中药的使用频次由高到低的前8味为:当归、柴胡、茯苓、红花、丹皮、川芎、桃仁、甘草。以上2、3点说明在临床上无论是方剂的应用还是中药的应用都十分重视黄褐斑发病因素中瘀的因素,倾向于使用活血化瘀法来治疗黄褐斑;另外这个结果反映出桂枝茯苓丸中的单味药物在治疗黄褐斑中出现频率高,从方药组成的角度为桂枝茯苓丸在黄褐斑的治疗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4.药理学方面:桂枝茯苓丸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形成,调节人体激素水平、改善血流变动力学、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从药理学的角度为桂枝茯苓丸方治疗黄褐斑提供了依据。为了进一步验证桂枝茯苓丸对黄褐斑的作用,本课题通过临床上应用桂枝茯苓丸治疗4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来观察桂枝茯苓丸的具体疗效和黄褐斑患者的改善情况。结果如下:1.以30-40为黄褐斑高发年龄段,40-50年龄段次之。2.黄褐斑患者皮损类型包括4种,分别为:蝶形型、面中部型、下颌型、泛发型,以蝶形型为主,面中部型次之,并且四种分型都是在30-40年龄段多见。3.黄褐斑患者多有瘀血表现,且以舌底静脉曲张为主,其次为斑色暗。4.桂枝茯苓丸疗效良好,总有效率为85%。无效的6例患者无明显瘀血表现,而40-50岁患者虚衰症状明显于瘀血,且无效比例较高。说明桂枝茯苓丸的适应症偏向于血瘀证。5.关于不同黄褐斑类型疗效的分析,以蝶形型疗效最为明显,总有效率达92.86%;以泛发型疗效最差,总有效率为60%。说明桂枝茯苓丸治疗蝶形型黄褐斑的疗效最为明显。结论:30-40为黄褐斑高发年龄段,40-50年龄段次之。黄褐斑患者皮损以蝶形型为主,面中部型次之,并且四种分型都是在30-40年龄段多见。黄褐斑发病的主要因素为郁、虚、瘀,脏腑辨证分型以肝郁为主,脾虚、肾虚次之,而黄褐斑血分证分型以血瘀证为主,血虚证次之。黄褐斑患者多有瘀血表现,且以舌底静脉曲张为主,其次为斑色暗。临床上治疗黄褐斑的方剂多以活血剂为主,常见中药的使用频次由高到低的前8味为:当归、柴胡、茯苓、红花、丹皮、川芎、桃仁、甘草。桂枝茯苓丸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形成,调节人体激素水平、改善血流变动力学、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并且桂枝茯苓丸中的单味药物在治疗黄褐斑中出现频率高。桂枝茯苓丸治疗黄褐斑疗效良好,总有效率为85%,并且其偏向于治疗蝶形型黄褐斑和血瘀证患者。

陈菁菁[10](2012)在《引经药桔梗、牛膝升降配伍对血府逐瘀汤效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主治胸膺(血府)血瘀证。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其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兼能养血,四逆散疏肝理气,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常用方剂。临床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疑难病证,尤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对血府逐瘀汤组方特点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该方在临床上的运用特色,并以此阐述归经理论、升降浮沉理论的沿革及指导方剂运用的关联性和不同点,重点探讨此方中桔梗、牛膝的配伍意义,得出其配伍特点如下:①调气和血,气血同治②升清降浊,协调气机③宣上导下,上下兼顾。经统计发现,目前对血府逐瘀汤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应用、药理研究、组方配伍等方面,然对于桔梗、牛膝配伍对全方效用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揭示桔梗、牛膝在血府逐瘀汤中的配伍机制、对全方效用的影响及其引经作用,我们不仅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溯源、机制分析。还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开展了全方及折方药效及机理研究。该实验采用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通过血府逐瘀汤全方组治疗并与其他对照组比较,根据检测血清NO、血浆ET-1、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及环核苷酸水平,明确桔梗、牛膝在血府逐瘀汤中的配伍机制及引经作用。通过本研究证实血府逐瘀汤及方中桔梗、牛膝配伍各用药组,确实能通过对抗内皮功能紊乱及影响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改善血瘀状态,而且各用药组之间对不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通过组间比较,充分证实虽然单用桔梗活血作用较差。但桔梗、牛膝配伍后确实能提高全方活血功效,二者之间并非相互拮抗,而是相互促进关系。并证实桔梗确有载药上行之功,能增加药物在心肺中的分布,而牛膝确有引药下行之功,能增加药物在肝肾中的分布。这正与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引经学说相吻合。为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进一步探讨引经药物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黄褐斑2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黄褐斑24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适应证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新加汤适应证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2)丹红穴位注射对气滞血瘀证雌性大鼠血清NO、子宫组织VEGF/KD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女性疾病气滞血瘀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血府逐瘀汤证治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医案探讨血府逐瘀汤的证治特点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血府逐瘀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府逐瘀汤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高建忠运用血府逐瘀汤的临证经验及相关学术思想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气血相关理论与高建忠学术思想研究
    1.气血相关理论
    2.高建忠学术思想研究
第二部分:高建忠运用血府逐瘀汤的临证经验总结
    1.研究方法
    2.临床资料
    3.资料规范化整理
    4.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6.讨论
第三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复发情况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评分标准
        3.2 疗效判定标准
        3.3 安全性评价
        3.4 不良反应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病例完成情况
        5.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积分和兼证积分比较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和兼证积分比较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差值和兼证积分差值比较
        5.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5.7 两组患者兼证疗效比较
        5.8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6 讨论
        6.1 黄褐斑与气滞血瘀
        6.2 磁极美容针的选择依据
        6.3 本课题研究选穴原则
        6.4 平补平泻法的选用
        6.5 安全性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知情同意书
附件二 中医兼证观察评分方法和标准
附件三 黄褐斑皮损评分标准
附件四 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件五 病例资料收集表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西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3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4 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4.1 内治法
        4.2 外治法
        4.3 联合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黄褐斑文献研究概述
        1.1 古代中医文献对黄褐斑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文献对黄褐斑的研究
        1.3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2 中医体质文献研究概述
        2.1 体质源流概述
        2.2 体质对疾病的影响
        2.3 体质对黄褐斑的影响
    3 黄褐斑的证型简述
        3.1 教材中黄褐斑的证型
        3.2 期刊文献中关于黄褐斑的证型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疾病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体质诊断标准
        1.6 证素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黄褐斑体质概况分布
        2.1 一般体质分布情况
        2.2 兼夹体质分布情况
    3 病位分布概况
        3.1 单一病位分布情况
        3.2 相兼病位分布情况
    4 病位与体质相关性
        4.1 肝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2 脾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3 肾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4 心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5 肺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5 病性分布概况
    6 病性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1 气滞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2 血瘀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3 痰阻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4 湿阻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5 火热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6 气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7 阴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8 阳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9 血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7 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气郁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2 痰湿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3 血瘀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4 阴虚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5 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与不足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高思华教授血府逐瘀汤治验4则(论文提纲范文)

1 血府逐瘀汤治疗黄褐斑
2 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
3 血府逐瘀汤治疗抑郁症
4 血府逐瘀汤治疗闭经

(9)桂枝茯苓丸证治规律研究及治疗40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桂枝茯苓丸的文献研究
    1.1 桂枝茯苓丸方的组成与出处
    1.2 桂枝茯苓丸方解
    1.3 桂枝茯苓丸方的古代应用举要
        1.3.1 治疗瘀血腹痛
        1.3.2 治疗瘀血腹胀
        1.3.3 治疗崩漏
        1.3.4 治疗难产
        1.3.5 治疗胎死不下
        1.3.6 治疗堕胎
    1.4 桂枝茯苓丸方的现代应用
        1.4.1 治疗妇科疾病
        1.4.2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1.4.3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1.4.4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1.4.5 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1.4.6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1.4.7 治疗男科疾病
        1.4.8 治疗外科疾病
        1.4.9 治疗皮肤科疾病
        1.4.10 治疗其它疾病
    1.5 桂枝茯苓丸现代研究进展
        1.5.1 对血液粘度的影响
        1.5.2 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1.5.3 对血脂的影响
        1.5.4 对瘀血状态的影响
        1.5.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5.6 对肿瘤的影响
        1.5.7 对前列腺组织增生的影响
        1.5.8 对乳腺组织增生的影响
        1.5.9 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1.5.10 对炎症的影响
        1.5.11 镇痛、镇静作用
    参考文献
2 黄褐斑的文献研究
    2.1 黄褐斑古代文献研究
        2.1.1 春秋战国时期
        2.1.2 汉晋唐时期
        2.1.3 宋金元时期
        2.1.4 明清时期
    2.2 黄褐斑病因病机总结
    2.3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发病机理的认识
        2.3.1 与酪氨酸酶的关系
        2.3.2 与性激素的关系
        2.3.3 与自由基的关系
        2.3.4 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
        2.3.5 与局部微生物的关系
        2.3.6 与日光照射的关系
        2.3.7 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2.4 现代医学治疗黄褐斑疗概况
        2.4.1 黄褐斑的分型
        2.4.2 黄褐斑的基础治疗
        2.4.3 口服药物治疗
        2.4.4 外用药物治疗
        2.4.5 剥脱疗法
        2.4.6 激光治疗
    2.5 黄褐斑现代中医药治疗
        2.5.1 分型治疗
        2.5.2 单方治疗
        2.5.3 中药治疗黄褐斑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3 桂枝茯苓丸治疗黄褐斑的可行性研究
    3.1 桂枝茯苓丸临床应用总结
        3.1.1 消痛积肿块
        3.1.2 止瘀阻疼痛
        3.1.3 治血瘀水停
        3.1.4 治血瘀发斑
        3.1.5 治瘀血出血
    3.2 桂枝茯苓丸组成药物治疗黄褐斑的古今文献研究
        3.2.1 桂枝
        3.2.2 茯苓
        3.2.3 牡丹皮
        3.2.4 桃仁
        3.2.5 白芍
    3.3 中药汤剂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
    3.4 文献研究
        3.4.1 纳入标准
        3.4.2 排除标准
        3.4.3 辨证分型研究
        3.4.5 成方应用研究
        3.4.6 用药规律的研究
        3.4.7 药理研究方面
    参考文献
4 桂枝茯苓丸治疗黄褐斑4 0例临床观察
    4.1 病例来源
    4.2 研究方法
    4.3 诊断标准
        4.3.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4.3.2 中医诊断标准
    4.4 临床分型
    4.5 临床表现
    4.6 治疗方法
    4.7 疗效判断标准
    4.8 讨论
        4.8.1 黄褐斑患者年龄分析
        4.8.2 发病类型的分析
        4.8.3 关于疗效结果的分析
        4.8.4 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规律的探讨
        4.8.5 桂枝茯苓丸药物配伍治疗黄褐斑的探讨
        4.8.6 本次研究的补充
小结
致谢
个人简历

(10)引经药桔梗、牛膝升降配伍对血府逐瘀汤效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血府逐瘀汤以行气活血为立法依据,为治胸膺有瘀之要方
        1.1 血府逐瘀汤体现气血兼顾、活中寓养、升降同用原则
        1.2 血府逐瘀汤治疗临床多科疾病体现活血、祛瘀、行气之法
    2. 血府逐瘀汤组方体现归经、升降浮沉理论并用特点
        2.1 归经和升降浮沉理论的历史沿革关联性
        2.2 归经和升降浮沉理论在方剂中的运用
    3. 桔梗“舟辑之剂”、牛膝“性善下行”的引经作用辨析
        3.1 对桔梗载药上行功用的一般认识
        3.2 桔梗引经作用在血府逐瘀汤、参苓白术散、天王补心丹、三物白散中具体体现
        3.3 对牛膝引药下行功用的一般认识
        3.4 牛膝引经作用在血府逐瘀汤、镇肝熄风汤、玉女煎、三妙散中的具体体现
        3.5 引经药桔梗、牛膝在血府逐瘀汤中的配伍意义
        3.6 对桔梗活血、行气(止泻)、安神功用的认识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与药品
        1.3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式
        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2.4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血府逐瘀汤及桔梗、牛膝配伍对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清NO含量的影响
        3.2 血府逐瘀汤及桔梗、牛膝配伍对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浆ET-1含量的影响
        3.3 血府逐瘀汤及桔梗、牛膝配伍对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3.4 血府逐瘀汤及桔梗、牛膝配伍对不同脏器中环核苷酸水平的影响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黄褐斑2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丹红穴位注射对气滞血瘀证雌性大鼠血清NO、子宫组织VEGF/KDR表达的影响[D]. 万荷天一.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3]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血府逐瘀汤证治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D]. 武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高建忠运用血府逐瘀汤的临证经验及相关学术思想总结[D]. 于丁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杨彦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徐亭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高思华教授血府逐瘀汤治验4则[J]. 左加成,于娜,赵丹丹,安宏,马越,穆倩倩,张毅,莫芳芳,高思华. 世界中医药, 2016(07)
  • [8]黄褐斑中医治法研究进展[J]. 陈瑜,吴闽枫,李福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15)
  • [9]桂枝茯苓丸证治规律研究及治疗40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D]. 李思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引经药桔梗、牛膝升降配伍对血府逐瘀汤效用的影响研究[D]. 陈菁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黄褐斑2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