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铝电解清洁生产工艺

面向21世纪的铝电解清洁生产工艺

一、面向21世纪的铝电解清洁生产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1](2021)在《气固两相流分布对袋式过滤器滤袋上粉尘分布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解铝行业属于重污染行业之一,电解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的烟气,其组成主要有氟化氢(HF),二氧化碳(CO2)等气体和氧化铝(A12O3),电解质粉尘等污染物,危害人的健康。铝电解生产过程中的烟气净化大都采用氧化铝干法净化。利用新鲜氧化铝颗粒与烟气进行吸附反应,从而除去烟气中的HF和其他粉尘污染物,反应后的氧化铝颗粒由袋式过滤器回收。电解铝用袋式过滤器是铝电解烟气干法净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滤器内部气固两相流均布为氧化铝和烟气充分均匀混合,为氧化铝吸附烟气中的氟化氢提供有利条件。氧化铝颗粒物与气流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滤袋表面粉尘层的均布程度。若气固两相流分布不均,则滤袋表面粉尘层分布不均,吸附氟化氢效果差,净化效率低,甚至会造成滤袋破损,致使含尘气体排向大气。因此,开展除尘器内部气固两相流分布研究,通过合理调整气固两相流分布,使两者达到均布,提高净化效率,延长滤袋使用寿命,降低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的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1)测评不同铝厂来源的氧化铝、滤袋滤料物化性质,得到不同氧化铝的粒径分布与滤袋的透气性和厚度;基于实际袋式过滤器建立三维物理模型;并在保证计算速度与准确度的情况下,得到符合要求的四面体网格;依据条件上述,选用通用流畅模型,进行模拟计算,评价所选用模型边界条件的准确度;通过速度云图、压力云图、粒子轨迹图的分析。结果显示,滤袋后部冲刷严重,底部压力过大,前排滤袋利用率较少。(2)针对气固两相分布不均的情况,提出了优化的措施,在入口处、后壁面、灰斗设置导流板,考察了导流板的设置角度、位置、数量,对两相流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180°导流板有利于流场分布,过多的导流板不利于粒子的均匀分布,位置过高的导流板造成粒子上升受阻,综合设置后气流和颗粒物均匀分布并且通过分析对应的粒子轨迹图,为过滤器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3)对中试试验平台进行数值模拟,完全按照实物尺寸,滤袋数量未简化,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导流板设置进行调整,在灰斗底部安装优化导流板。结果显示,进气通道旁滤袋气流量和粒子分布增多,后壁面滤袋受冲击情况缓解,气固两相流分布均匀。在试验平台上安装优化后的导流板,运行2000 h之后,测试其局部气流流速和进出口粉尘,结果显示其气流分布均匀,并且烟气净化中过滤烟尘的效率达到了99.99%。

王春光[2](2021)在《SDSL公司TM产品生产管理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经济发展迎来重大挑战和竞争压力。为了迅速顺应环境局势变化,尽快应对行业冲击和挑战,各类经济主体特别是实体经济单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用创新驱动发展,用改革激发活力,用先进管理手段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研究主体就是在宏观形势愈发严峻,行业竞争逐步激烈的生存环境下连续多年亏损,急需作出创新变革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本文的研究就是针对SDSL公司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生产管理问题,聚焦核心产品TM产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先进生产管理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筛选提炼出有借鉴价值和创新思维并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思想和分析工具,围绕本次选题研究目标SDSL公司的生产管理体系现状进行全面把脉诊断。通过聚焦公司核心产品TM产品生产成本主要成本因素:原材料、人工成本、动力成本相比同行业先进企业存在较大差距的关键问题,从TM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切入点,采用现场观察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先进分析法等手段,结合人、机、料、法、环以及产品选择等生产管理组成要素,运用鱼骨图法深入研究分析,厘清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针对聚焦生产工人的劳动效率提升,机器设备的经济高效运行,强化质量保障体系的打造,核心产品生产工艺水平的提升,环保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生产产品的结构优化几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能落地的解决措施。本文通过对SDSL公司TM产品生产管理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运用精益生产、两化融合、全面质量管理、绿色制造、两鸟理论等先进管理思想提出改进措施和实施方案,通过对生产工人考核办法的优化和现场管理的加强,激发了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品质;通过对生产动力供给系统参数改进和运行模式的变革,大大降低了核心产品生产成本;通过质量控制体系的打造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加强,提升产品质量保障和生产工艺的水平;通过强化环保治理能力的打造,有效解决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提升核心竞争优势;通过摒弃清除低毛利、高耗能产品,充分保证高附加值产品的满负荷生产,实现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和产品的聚焦以及工艺的稳定。这些针对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的应用和实施,有效解决了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存在的问题,使公司核心产品的生产成本接近了行业内先进企业的成本水平,而且,产品主要成本因素中,材料消耗和人工成本水平赶上并超越了先进企业,实现了SDSL公司的生产能力的提升和成本领先战略的落地,并完成了利润指标减亏、扭亏、增盈的三级跳跃,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这些研究和分析对企业现代生产体系的打造和企业整体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也对相关行业和同类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对SDSL公司TM产品生产管理改进研究分析过程中,只是针对部分领域和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没能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目标,还存在着不足。同时,SDSL公司推进生产管理改进的时间只有一年多,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改进程度不够深入,还需要团队同仁继续努力。另外,由于本文作者水平有限,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认知还停留在表面,结论观点不一定成熟,真诚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批评指正。

黄翔[3](2019)在《WL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电容器与电感器、电阻器称作三大被动电子元件。电容器在电路中能起到滤波、耦合、隔直流、储能的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和信息行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彩电国产化后,我国的电容器行业高带增长,为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的持续发展,电容器需求将稳步释放,未来前景可期。本文以国内电容器企业WL公司为研究对象。公司是一家集体所有转制为民营企业的上市企业。至从70年代进入电容器行业,经历近50年的发展后,公司总资产规模已达35亿元。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彩电、计算机、变频空调、照明电子、通讯设备、工业控制系统、汽车电子、航空、军工领域,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全球排名第7位的电容器专业生产企业。但当前WL公司存在着传统电容器产品盈利水平逐步下降的困境,以及新型电容器产品技术能力和工艺水平急待提升迫切需求。本文在战略制定阶段,首先对电容器行业所面临的政治法律、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技术发展趋势等外部环境进行系统阐述,以及通过对市场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对手分析,识别出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和所面临的机遇与潜在威胁;然后通过WL公司的发展历史、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识别出WL公司的核心专长和所具备的优势和所面临的劣势;接着应用SWOT组合分析建立了WL公司所面临的问题解决的备选方案,结合公司发展态势分析确定战略发展方向和中长期战略目标,继而完成传统电容器产品线的低成本竞争战略和新型电容器产品线的高差异聚焦竞争战略的选择,并制定出相应具体竞争战略内容。在战略实施阶段,把中长期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至年度经营目标和各职能领域年度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保障方案,确保战略有效落地。通过对WL公司竞争战略研究,为解决WL公司所面临问题并走出困境找到适宜的竞争战略和解决方案,有效指导WL公司持续稳步向前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国内的其他电容器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刘兴成[4](2019)在《基于袋式除尘的电解铝工艺含氟烟气控制用清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袋式除尘器是由本体系统(进排气烟道、导流结构、储灰斗、净气箱等含尘烟气的流动空间)、纤维过滤除尘单元和清灰装置组成的高效除尘设备。电解铝行业用袋式除尘器不仅要治理排烟中的颗粒物,更重要的是保障吸附剂氧化铝颗粒对氟化氢有害烟气的循环净化效果:在电解铝的生产工艺中,氧化铝粉体既是铝电解的生产原料,又可作为电解铝烟气净化的吸附剂,吸附完成后的载氟氧化铝部分进行循环使用继续净化含氟烟气,部分直接送回电解槽用于铝的生产,这其中为氧化铝吸附氟化氢创造良好流动条件以保障系统除氟净化效果,以及载氟氧化铝与烟气的高效分离都需要依靠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来进行实施。由此可见,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突破了传统袋式除尘器只具有控制粉尘排放这一单一功能的限制,实现了袋式除尘技术向气态污染物——颗粒物协同治理,以及净化——除尘一体“单机多能”的转变。显然,传统袋式除尘器的设计方法、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对电解铝用袋式除尘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然而,目前在我国电解铝产能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以及电解铝行业全面超低排放改造的环保大背景下,电解铝含氟烟气的深度治理已刻不容缓。因此,通过研究适用于电解铝含氟烟气净化的袋式除尘器流场构造特性、气固两相运动控制技术以及高效过滤技术等,从而形成基于袋式除尘的电解铝工艺含氟烟气净化用清洁技术,对促进电解铝含氟烟气净化的技术升级,实现电解铝烟气污染治理的资源化、无害化,实施电解铝的清洁生产以及拓展袋式除尘器的功能和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应用价值。基于上述目的,本课题展开了如下研究:(1)针对袋式除尘器用于电解铝烟气净化的技术背景问题,展开了电解铝生产工艺的氟平衡和氟的迁移研究,分析并明确了袋式除尘技术在电解铝烟气净化当中的功能定位、研究重点及控制目标。并通过对颗粒物源——吸附剂氧化铝颗粒的粒径分布测试,研究了循环次数对氧化铝粉体破碎及净化系统中PM2.5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此掌握氧化铝颗粒粒径分布和波动的特征,为建立基于净化目的的氧化铝颗粒在袋式除尘器内悬浮运动停留时间模型、研究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内气固两相运动规律、以及电解铝用滤料过滤技术奠定基础。在对技术背景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污染物的清洁治理概念,并对基于袋式除尘的电解铝烟气净化清洁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2)针对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净化——除尘流场构造特性问题,研究了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的流场构造机理及其内部气固两相的运动规律:Ⅰ、通过分析氧化铝颗粒在袋式除尘器内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建立氧化铝颗粒在袋式除尘器内悬浮运动时间和距离的分析计算模型,提出以吸附剂自身特性设计袋式除尘器流场构造的方法,利用上述模型及方法提出适用于电解铝烟气净化的袋式除尘器流场基本构型。Ⅱ、建立袋式除尘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氧化铝颗粒在上述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内的返混、回流及气固分离情况;分析氧化铝颗粒自身特性对其在除尘器内悬浮运动停留时间(吸附净化时间)分布的影响,以及氧化铝颗粒在滤袋上的沉积分布规律,为下一步研究除尘器内气固两相的均布控制,提高系统净化——除尘效率提供理论支撑。(3)针对电解铝烟气净化用袋式除尘器宽粒径分布颗粒群条件下气固两相均布控制问题,通过设立多指标的正交试验,分析灰斗内均流装置结构参数对烟气速度场和颗粒浓度场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关系,采用不同因素间各水平的差异显着性检验和综合平衡分析法,确定影响除尘器内气固两相均布的灰斗均流装置结构参数的优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N型烟道弯管导流+烟道出口分流+灰斗内均流”的多重导流技术来实施对除尘器内气固两相的均布控制。(4)建立电解铝烟气净化用袋式除尘器性能评价方法,对除尘器内氧化铝颗粒停留时间(保证吸附反应完成所需时间)、气固两相分布均匀性情况(保证净化效果、提高过滤效率)和系统除氟效率(吸附剂选择及系统除氟效率评估)进行综合评价,为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的设计优化和性能评价提供系统性研究分析的方法。(5)根据电解铝烟气净化——除尘的要求,通过试验方法沿着滤料织物特性(构造)到滤料成型再到滤袋制作的完整工艺路线对电解铝用滤料滤袋技术开展研究。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本课题解决了以实现烟气高效净化——除尘为目标的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气固两相流场的构造特性、设计优化、性能评价以及电解铝专用滤料技术问题;提出了污染物治理的清洁技术概念和技术特征,引入颗粒停留时间分布这一新指标作为袋式除尘器设计、研究和性能评价的标准;基于含氟烟气净化要求,建立了氧化铝颗粒悬浮运动时间计算模型,为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流场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了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综合性能评价方法,为净化——除尘类袋式除尘器的设计、优化和评价提供了系统性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成果在“863”项目示范工程上成功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课题部分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还可以推广到干法脱硫、燃煤锅炉脱汞、垃圾焚烧发电脱二恶英等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当中,为以袋式除尘器为核心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做出有益探索。

马俊飞[5](2019)在《金属网状结构NiFe2O4基惰性阳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铝电解由于采用消耗式炭阳极而存在碳耗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惰性阳极能够克服以上缺点,符合当前铝行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成为铝业界的研究热点。NiFe2O4基陶瓷具有优良的耐熔盐腐蚀性能而成为最具工业化应用前景的惰性阳极材料,但韧性和抗热震性能差,导电性能难以满足铝电解要求。本文通过添加具有金属镀层的NiFe204颗粒构建具有金属网状结构的NiFe2O4基惰性阳极,以期提高其导电性、断裂韧性和抗热震性。具体结论如下:(1)采用化学镀法对NiFe2O4颗粒进行表面金属化,分别制备了 Cu镀层NiFe2O4颗粒和Ni镀层NiFe2O4颗粒。为了获得质量良好的Cu镀层和Ni镀层,对两种镀层的敏化-Ag/Pd活化-化学镀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最佳制备工艺。在化学镀Cu过程中,由于化学镀Cu反应速率过快,成核-生长速率较高,易产生纳米结构化的Cu镀层,加速了 Cu镀层表面氧化过程,因此Cu镀层在空气中保存若干时间后颜色变黑。(2)重点研究了 NiFe2O4颗粒表面无Pd活化处理工艺,采用Fe2O3粉末、NiO粉末和金属Ni粉为原料,在1200℃氩气保护气氛下烧结,经破碎、筛分后,得到表面富含Ni活性点的NiFe2O4颗粒。研究发现:与传统的敏化-Pd活化工艺相比,无Pd活化处理的NiFe2O4颗粒表面形成了更多的催化活性点,在相同的化学镀工艺条件下,NiFe2O4颗粒表面的Ni镀层更均匀致密,并且镀层厚度提升了约80%。(3)研究了烧结温度对Cu网状结构的影响。在1100℃下烧结,Cu镀层互相接触形成了 Cu网状结构;在1200℃下烧结,Cu完全熔化,由于Cu与NiFe2O4基体润湿很差,导致Cu镀层脱离基体颗粒表面,因此无法通过镀层接触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在1300℃时,Cu形成了片状聚集区域。只有在烧结温度较低的1100℃下能构建连续的Cu网状结构,然而1100℃下烧结的NiFe2O4基惰性阳极疏松多孔,因此以镀Cu颗粒构建金属网状结构并不合适。(4)在镀Ni颗粒构建Ni网状结构的温度试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镀层互相接触形成的网状结构逐渐消失,只在1250℃烧结时,Ni网状结构能够保持,但网状界面薄。因此通过在试样中添加Ni粉,以提高网状结构的连续性和网状界面宽度。结果表明:在镀Ni颗粒质量分数为40%的试样中,添加质量分数5%的Ni粉,可以形成准导通的金属网状结构金属陶瓷。同时,使用Ag作为示踪剂,验证了 Ni粉对于Ni镀层的增强作用。(5)在相同的制备条件下,比较了相同Ni质量分数(11%)的Ni(n)-NiFe2O4(网状结构network)试样和Ni(p)-NiFe2O4(粉末分布powder)试样的气孔率、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抗热震性。研究发现:Ni网状结构对于NiFe2O4尖晶石基体的补强增韧作用优于Ni粉的均匀分布结构,Ni(n)-NiFe2O4试样抗弯强度达到88.98 MPa,断裂韧性为4.96 MPa·m1/2,比Ni(p)-NiFe2O4试样分别提高了 23.96%和52.62%;在抗热震性方面,Ni(n)-NiFe2O4试样的强度保持率达70.77%,比NiFe2O4陶瓷试样和Ni(p)-NiFe2O4试样分别提高了 106.57%和45.53%。Ni(n)-NiFe2O4试样中,增韧机制包括了 Ni从基体中的拔出、拔断,裂纹尖端塑性变形等强韧化作用,镀Ni颗粒的Ni镀层剥离引发了剥离位置的界面出现塑性断裂区域,镀Ni颗粒在基体中起到了增塑作用。(6)在导电性能的研究中发现:金属Ni网状结构有利于显着提升NiFe2O4基惰性阳极的常温导电性。Ni(p)-NiFe2O4试样电导率是3.31 S/cm,Ni(n)-NiFe2O4试样是1546.20 S/cm。两种不同金属结构的金属陶瓷的电导率分别接近于Hashin-Shtrikman模型计算得出的11%Ni质量分数的Ni-NiFe2O4金属陶瓷的理论电导率下限值1.44 S/cm和上限值1945.63 S/cm,二者导电能力差别巨大。主要原因是金属相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中的分布结构不同。金属网状结构能够在大范围内形成电子导电,而添加质量分数11%的Ni粉无法在金属陶瓷中形成大面积的低电阻位置,电流主要在陶瓷相中传导,所以电导率较低。(7)静态腐蚀试验比较了三种导通程度的网状结构对于试样耐蚀性的影响。添加质量分数40%的镀Ni颗粒能够形成准导通网状结构的金属陶瓷试样,比镀Ni颗粒质量分数10%的局部导通金属陶瓷试样,以及镀Ni颗粒质量分数70%的完全导通金属陶瓷试样有更好的静态耐蚀性,腐蚀层10μm,金属富集层100 μm,并能够在静态腐蚀后保持网状结构;对质量分数40%的镀Ni颗粒的金属网状结构Ni(n)-NiFe2O4阳极试样进行了 24h电解,试验结果表明:阳极试样尖端尺寸略有减小,表面没有出现膨胀、开裂等现象,整体表现出较好的耐腐蚀性和抗热震性;金属网状结构对于Ni的迁移具有抑制作用,在电解完成时,仍然能在阳极内部保持网状结构,若能够解决表层金属网状结构的腐蚀问题,会是理想的铝电解惰性阳极材料。

杨国荣[6](2018)在《420kA预焙铝电解槽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制约电解铝工业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生产率低等现状,研发先进可靠的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和控制技术,获得清洁生产、高效节能的生产技术,一直是中国铝工业发展的不懈追求。论文研究以420kA铝电解试验槽为研究主体,开发出节能减排技术、新工艺,形成了420kA高效节能新型大型预焙铝电解槽技术,为工程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针对420kA电解槽物理场波动大、稳定性差等问题,通过四种不同内衬结构试验电解槽电场、热场、流场平衡研究,开发出“高能效曲面磷生铁阴极保温技术、阳极电流均匀性控制技术”,高性能纳米保温材料强保温型电解槽实现能量收入与支出差额为1.6%,阳极电流偏差值≤1.0 mV、分布值≤3.0mV,平均流速15.23cm/s,与平面磷生铁阴极电解槽相比提高电流效率1.29%,降低交流电耗254.35kWh/t.Al。解决了电解槽高能耗、低效率等工程技术问题,揭示了420kA预焙铝电解槽物理场稳定性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针对阴极炭块水平电流高、磷生铁浇铸工艺存在钢棒与耐材长度、宽度等多维度方向膨胀收缩系数差异大的问题,开发出“曲面阴极磷生铁与捣固糊相结合的抑制水平电流组装技术”,在阴极炭块石墨含量30%条件下采用两点浇铸、燕尾结构炭块组合新技术浇铸合格率达到100%,实现水平电流1218 A/m2,与传统平面阴极捣固糊工艺水平电流2721 A/m2相比减少1503 A/m2,降低阴极压降6070mV,降低原铝直流电耗195250kWh/t.Al。解决了阴极炭块水平电流高、磷生铁浇铸易产生微小裂纹致合格率低等工程技术问题。针对铝电解用阳极炭块在高温工况条件下受空气、二氧化碳、氟化氢等气体氧化腐蚀致炭粒脱落对电解工艺体系造成不利影响等问题,开发出阳极炭块用BY-2型纳米陶瓷基耐高温防腐蚀复合涂料,500600℃温度下在阳极炭块表面形成致密陶瓷层,延长阳极炭块周期0.8天,实现阳极毛耗472kg/t、降低2.22%,净耗395kg/t、降低1.56%,工程化应用降低阳极钢爪腐蚀速率60.21%,减少碳排放39.35 kg/t.Al。解决了炭素阳极氧化腐蚀工程技术问题,对炭素阳极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通过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形成完整的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先进流程制造。研究成果应用于420kA30万吨/年“高能效、低电耗”电解铝绿色低碳示范线,133台电解槽实现原铝生产交流电耗12765kWh/t.Al,39台电解槽实现原铝生产交流电耗12710kWh/t.Al,优于国家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电解铝“领跑者”原铝交耗12817kWh/t.Al,降低阳极毛耗10.73 kg/t,减少碳排放39.35 kg/t.Al,降低钢爪带入铁含量143ppm/t.Al,节约炭块3219吨/年,减少碳排放11804吨/年。论文研究实现了电解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赵霞[7](2015)在《预焙铝电解槽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大型预焙铝电解槽的使用寿命是铝电解生产技术经济水平的重要综合标志之一。电解槽使用寿命的长短,直接关系着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在大量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结合已有研究工作成果与生产实践数据,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影响铝电解槽寿命的因素和应对措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⑴通过对预焙电解槽发生的破损现象的系统分析,总结出电解槽发生破损的表现形式。分析研究了引起电解槽破损的相关因素。⑵针对电解槽的不同破损形式,分析讨论了其破损机理,引起电解槽破损的主要原因是钠、电解质、铝液对碳素阴极的渗透引起的应力膨胀。其次,电解槽存在物理场引起的熔体剧烈流动加剧了电解槽内衬材料的磨损,同时熔体中钠离子、铝离子的放电构成了电化学腐蚀。以及焙烧过程中电解条件的变化对内衬的热冲击也是引起电解槽早期破损的重要原因之一。⑶在系统的研究了铝电解槽破损的五大因素基础上,从电解槽结构设计、筑炉材料、焙烧启动方法、生产运行技术参数选择及管理、新材料应用等方面,论述了提高电解槽槽龄的技术方案。⑷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铝电解槽侧壁用Si3N4-SiC材料代替普通碳质材料侧壁,电解槽侧部散热效果较为明显;采用TiB2材料阴极涂层可阻止或延缓钠和电解质的渗透,减小炉底压降,降低吨铝电耗;焙烧启动方式以焦粒焙烧法为宜;并使用分流片对电流进行调节等措施均可以防止电解槽的早期破损。⑸模拟计算了电解槽的结构压力分布,结果表明直角型槽壳结构应力最为集中,将直角型槽壳优化为船型或圆角型结构后,应力值明显变小。本研究对榆林新材料公司预焙阳极铝电解生产,预防出现槽龄过短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利生,徐征,黄卉,杨志鸿[8](2013)在《电解铝业清洁生产案例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某一具体铝电解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并与我国铝电解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现状相比较,揭示了我国目前铝电解行业在清洁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参照国际先进铝电解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指出我国铝电解行业发展方向及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余爱华[9](2012)在《南方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研究》文中指出多年来,我国天然林资源呈现出大幅减少、原有森林资源总量有急剧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人工林种植面积的日益扩大在应对巨大的木材需求量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使人工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减少或者清除采运作业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有必要对人工林采运作业过程中的清洁生产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依据工业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理论,在借鉴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南方人工林的采运作业进行深入调研和试验分析,探索研究了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问题。完成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伐区作业层面的人工林采运作业建立了物质流的分析方法和模型。以南方常见的三种人工林即马尾松林、桉树林和杉木林为例,利用跟踪观察法试验分析并绘制了生物质材料流动图(跟踪模型);就不同集材方式和运材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用定点观察法试验分析并绘制了不同集材、运材方式的土壤流图(定点观察模型)。以上结果表明:在每hm2林地中,干物质量桉树林最大,杉木和马尾松林无显着差别;集材方式中,架空索道和人力担筒集材较优;运材方式以农用车运材优于汽车运材。(2)确立并制定了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清洁生产评价标准。运用模糊聚类法对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29个初始指标进行筛选,最终选出12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优选了清洁生产综合评价的方法为模糊数学法并进行例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样本企业处于清洁生产的三级水平,应在伐区设计、采运作业技术、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以及加强安全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以提高整个企业在采运作业方面的清洁生产水平。(3)通过对其他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分析,结合人工林采运作业的特点,确定了采运企业在人工林采运作业中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及程序。对南方某采运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提出了该采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为采运作业技术、资源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生产管理与保护等四个方面;确定了清洁生产的目标为木材利用率达56%,采运剩余物利用率达16%,迹地更新率98%以上,更新成活率达90%以上等四项;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该企业采运作业清洁生产水平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目前处于国内一般水平;提出了9个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和2个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4)依据国家及林业行业相关法规、标准,结合人工林采运作业的特征,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我国人工林采运作业概况、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的意义和原则、清洁生产分析方法、人工林采运过程分析、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指标的构建和推行清洁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等方面,制定了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指南。

刘建才[10](2011)在《痕量元素和预处理对高压铝箔立方织构和发孔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高比电容电解电容器用铝箔是一种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它是电子工业最基本的元器件——电容器的基础材料。国内某厂现有高压箔产品在铬酸体系下发孔效果较好,比电容高;但在环保型硫酸体系工艺条件下,出现发孔腐蚀不均匀,发孔数量少等问题,导致化成后表面积小,静电容量不高。因此,为了提高铝箔的发孔率及发孔均匀性,开发适合硫酸体系的高压箔生产技术和产品,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OM)、X-射线织构仪、扫描电镜(SEM)、二次离子质谱(SIMS)和电化学工作站等检测分析手段和技术平台,对高纯铝箔组织和再结晶织构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第一原理模拟技术,研究了热处理、表面处理和痕量元素含量及分布对铝箔腐蚀发孔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以下结论:(1)利用第一原理模拟技术,揭示了痕量元素在铝合金中的分布规律;利用空位迁移原理,建立了痕量元素表面偏析的动力学模型;首次建立了痕量元素种类和含量作用于铝合金表面化学势和溶解电极电势的直接关系式,揭示了痕量元素对铝合金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机理。理论计算结果为高压铝箔成分的设计提供指导。(2)揭示了最终退火工艺对铝箔的立方织构占有率、微观组织和铝箔腐蚀发孔率及发孔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适当速度升温,高温退火后快冷可使铝箔中的痕量元素富集在铝箔表面并保持相对分布均匀的状态,使得腐蚀发孔均匀,腐蚀性能得到提高。(3)确定了使铝箔形貌状态均匀并提高发孔均匀性的表面清洗工艺技术。在发孔前用碱清洗铝箔表面可以使铝箔表面的氧化膜溶解变薄,酸清洗则将Cl-引入铝箔表面,酸碱清洗共同使铝箔的腐蚀电位降低,腐蚀电流增大,促进铝箔的腐蚀发孔,提高发孔率,增加发孔均匀性。(4)揭示了痕量元素In影响高纯铝形变组织及宏观冷轧织构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及其对再结晶立方织构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In可细化铝箔组织,添加In含量在40ppm以内对铝箔立方织构的形成有利。In含量在40ppm时,铝箔经高温短时退火后立方织构取向密度最大,继续增加In含量立方取向密度反而下降。(5)探明了痕量元素In含量和分布、最终退火工艺和表面清洗工艺对铝箔腐蚀发孔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其影响机理。In为大尺寸的原子,通过控制不同的热处理条件可以调整和控制痕量元素In在铝箔表面的富集和存在状态。痕量元素In对铝箔的腐蚀机制与Pb相似,迁移到铝箔表面的In原子主要富集在铝箔基体与氧化膜界面处。由于In有比Al更正的电位,In与Al原子形成局部微电池,提高铝箔表面的活性,进而显着提高铝箔的腐蚀效率、增加腐蚀发孔面积,使腐蚀孔坑分布均匀。(6)建立了铸锭无均匀化退火直接制备高立方织构含量和优异腐蚀发孔性能的高压铝箔的技术,以及添加ppm级痕量元素的技术。利用三层法高纯铝和偏析法高纯铝包含不同痕量元素的优点,混合使用通过特定的制备工艺可以确保高压箔的立方织构比例高于95%,腐蚀发孔率在98%以上,蚀坑分布均匀。该技术不但省掉了铸锭均匀化退火工艺,还将痕量ppm级的对铝箔腐蚀发孔有利的元素如Ga等直接加入铝箔中,减少了熔铸时添加痕量元素中间合金的麻烦,即节约能耗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面向21世纪的铝电解清洁生产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21世纪的铝电解清洁生产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气固两相流分布对袋式过滤器滤袋上粉尘分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袋式过滤器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袋式过滤器数值求解模型及计算方式
    2.1 CFD技术
        2.1.1 建模
        2.1.2 网格划分
        2.1.3 Fluent求解
    2.2 基本守恒方程CFD技术
    2.3 湍流流动方程
    2.4 两相流方程
    2.5 多孔介质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袋式过滤器数值模拟及速度、压力、粒子分析
    3.1 边界条件的测量
        3.1.1 粒径的测量
        3.1.2 滤袋面料的测量
    3.2 模型的建立
    3.3 网格划分
    3.4 Fluent数值及边界条件设定
    3.5 模拟值与试验值的对比
    3.6 模拟数值与流场分析
        3.6.1 速度云图与压力云图
        3.6.2 粒子轨迹图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导流板设置对气固两相流场分布的影响
    4.1 不同导流板对流场的影响
        4.1.1 不同导流板角度对流场的影响
        4.1.2 不同导流板高度位置对流场的影响
        4.1.3 不同导流板数量对流场的影响
        4.1.4 后壁面导流板设置
    4.2 流场分布情况测试分析
        4.2.1 综合设置以及粒子轨迹分析
        4.2.2 综合设置气相流线图分析
        4.2.3 流量分配系数以及最大流量不均值
    4.3.中试仿真
        4.3.1 基于中试仿真结果的分析
        4.3.2 现场测试结果反馈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SDSL公司TM产品生产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与框架
        2.可能的创新点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评述
    (四)研究方法
        1.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2.案例分析法
        3.文献研究法
        4.先进分析法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生产管理
        2.人员激励
        3.动力成本
    (二)理论基础
        1.精益生产
        2.绿色制造
        3.全面质量管理
        4.两化融合
        5.“两鸟”理论
三、SDSL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一)行业情况
    (二)SDSL公司简介
        1.公司基本情况
        2.企业文化体系
        3.组织机构及治理系统
        4.顾客群与细分市场
        5.供应商及采购体系
    (三)SDSL公司TM产品生产管理现状
        1.生产项目建设情况
        2.主要产品介绍
        3.生产人员
        4.机器设备
        5.生产质量体系
        6.生产工艺
        7.生产运作流程
四、SDSL公司TM产品生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SDSL公司TM产品生产管理存在问题
        1.产品质量稳定性控制能力偏弱
        2.TM产品工艺水平较低
        3.动力设备运行不经济
        4.生产工人劳动效率不高
    (二)SDSL公司TM产品生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绩效考评体系缺乏科学合理性
        2.动力设备没能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
        3.缺乏有效质量保障体系
        4.生产工艺水平提升步伐缓慢
        5.环保处理能力偏弱
        6.缺乏产品聚焦,不能做到规模效应
五、SDSL公司TM产品生产管理的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
    (一)结合“精益生产理念”优化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1.建立以培养人、提升人为导向的人才资源管理系统
        2.设立科学高效的薪酬管理体系
        3.制定以实现价值创造目标为导向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二)贯彻“两化融合”理念,实现设备经济高效运行
        1.提升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2.在设备管理上强化多种预防和故障性维护保养制度及活动
        3.运用技术创新手段提升设备运行效率
    (三)严格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促进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
        1.落实质量安全保证责任
        2.建立完善质量安全岗位责任制
        3.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4.强化质量管理过程的控制
    (四)强化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工艺水平的提升
        1.完善制度建设
        2.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以及和专业院校的合作
        3.通过完善技术评估体系服务公司战略发展
        4.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五)落实“绿色制造”理念促进企业突破环保制约瓶颈
        1.大力提升环保治理能力
        2.通过工艺优化促进“绿色制造”思想的落实
    (六)推进“两鸟理论”落地,优化产品结构
        1.优化产品结构、明确产品定位
        2.做好生产聚焦保证“两鸟理论”思想的落实
    (七)改进后的效益分析
        1.TM产品主要生产指标对比
        2.TM产品成本因素对比
        3.主要经营指标的趋势变化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WL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1.3.2 企业基本竞争战略
        1.3.3 战略分析工具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WL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PEST)
        2.1.1 政策与法规环境(P)
        2.1.2 经济环境(E)
        2.1.3 社会人文环境(S)
        2.1.4 技术环境(T)
        2.1.5 市场环境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2.2.3 客户议价能力
        2.2.4 替代品的威胁
        2.2.5 行业内部竞争分析
    2.3 市场与客户
        2.3.1 电容器产品的市场特征
        2.3.2 电容器产品主要客户与特征
    2.4 竞争对手
    2.5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L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WL公司历史
    3.2 WL公司资源
        3.2.1 人力资源
        3.2.2 组织关系资源
        3.2.3 关键顾客(群)资源
        3.2.4 关键供方资源
        3.2.5 设备资源
    3.4 WL公司能力
        3.4.1 技术能力
        3.4.2 品牌影响度
        3.4.3 生产规模能力
        3.4.4 质量保证能力
    3.5 WL核心专长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L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4.1 WL公司的SWOT分析
        4.1.1 WL公司的优势(S)
        4.1.2 WL公司的劣势(W)
        4.1.3 WL公司的机遇(O)
        4.1.4 WL公司面对的威胁(T)
        4.1.5 WL公司SWOT分析
    4.2 公司战略承诺与战略目标
        4.2.1 WL公司战略承诺
        4.2.2 企业战略目标
    4.3 WL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4.3.1 传统电解电容器产品线的竞争战略选择
        4.3.2 新型超级电容器产品线的竞争战略选择
    4.4 WL公司竞争战略制定
        4.4.1 传统电解电容器产品线的竞争战略制定
        4.4.2 新型超级电容器产品线的竞争战略制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L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5.1 战略目标分解
    5.2 战略实施计划内容
        5.2.1 电解电容器产品盈利水平提升计划
        5.2.2 超级电容器技术创新与业务发展计划
    5.3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3.1 组织保障
        5.3.2 人力资源保障
        5.3.3 财务资源保障
        5.3.4 管控机制保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袋式除尘的电解铝工艺含氟烟气控制用清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袋式除尘用于电解铝烟气净化的技术背景分析及清洁技术概念的提出
    2.1 引言
    2.2 电解铝生产工艺的氟平衡和氟的迁移分析
    2.3 电解铝烟气净化用氧化铝颗粒循环使用破碎规律的试验研究
    2.4 袋式除尘器用于电解铝烟气净化的技术背景分析
    2.5 基于袋式除尘的电解铝含氟烟气净化清洁技术概念的提出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电解铝烟气净化用袋式除尘器内气固两相运动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氧化铝颗粒在袋式除尘器内受力和运动的理论分析
    3.3 用于电解铝烟气净化的袋式除尘器流场基本构型
    3.4 电解铝烟气净化用袋式除尘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模型
    3.5 边界条件的设置、离散格式和模型求解方法
    3.6 网格无关性及数值计算模型的验证
    3.7 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内气固两相运动规律的总体描述
    3.8 袋式除尘器内氧化铝颗粒悬浮运动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值模拟
    3.9 除尘器内氧化铝颗粒在滤袋上的沉积规律
    3.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电解铝烟气净化用袋式除尘器内气固两相均匀分布控制技术的研究
    4.1 引言
    4.2 氧化铝颗粒浓度场的模拟方法
    4.3 灰斗内导流结构对袋式除尘器内气固两相均布的影响
    4.4 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内气固两相均布的优化控制技术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电解铝烟气净化用袋式除尘器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5.1 引言
    5.2 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性能评价方法的总体描述
    5.3 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内氧化铝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评价方法
    5.4 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内气固两相分布均匀性评价方法
    5.5 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除氟效率的评价方法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电解铝烟气净化用袋式除尘器适用滤料滤袋构造技术的研究
    6.1 引言
    6.2 滤料特性对氧化铝颗粒在滤料上沉积速率(过滤性能)的影响
    6.3 后整理工艺对滤料颗粒物过滤和PM2.5控制效果的影响
    6.4 袋身接缝方法对滤袋PM2.5过滤效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袋式除尘的电解铝含氟烟气控制用清洁技术的工程应用及分析
    7.1 引言
    7.2 示范工程案例
    7.3 电解铝用袋式除尘器清灰控制技术的研究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金属网状结构NiFe2O4基惰性阳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解铝行业现状与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惰性阳极的研究现状
        1.2.1 金属阳极
        1.2.2 氧化物陶瓷
        1.2.3 金属陶瓷阳极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金属网状结构的金属陶瓷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与过程
    2.1 实验设备及原料
        2.1.1 实验原料和化学药品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NiFe_2O_4陶瓷惰性阳极试样的制备
        2.2.1 制备NiFe_2O_4尖晶石的方法
        2.2.2 制备NiFe_2O_4尖晶石的工艺流程
    2.3 NiFe_2O_4陶瓷颗粒化学镀
        2.3.1 NiFe_2O_4陶瓷颗粒化学镀Cu
        2.3.2 NiFe_2O_4陶瓷颗粒化学镀Ni
        2.3.3 金属镀层的表征
    2.4 金属/NiFe_2O_4金属陶瓷惰性阳极试样的制备
        2.4.1 破碎筛分
        2.4.2 粒度级配
        2.4.3 混料
        2.4.4 造粒
        2.4.5 压制成型
        2.4.6 二次烧结
    2.5 NiFe_2O_4基惰性阳极试样的性能测试
        2.5.1 体积密度和气孔率
        2.5.2 抗弯强度
        2.5.3 抗热震性
        2.5.4 断裂韧性
        2.5.5 电导率
        2.5.6 耐蚀性
    2.6 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物相分析
第3章 NiFe_2O_4陶瓷颗粒化学镀
    3.1 NiFe_2O_4陶瓷颗粒化学镀Cu
        3.1.1 装载量
        3.1.2 镀液温度
        3.1.3 硫酸铜质量浓度
        3.1.4 pH值
        3.1.5 镀液中甲醛溶液质量浓度
        3.1.6 Cu镀层变色机制研究
    3.2 无钯活化处理NiFe_2O_4颗粒化学镀Ni
        3.2.1 NiFe_2O_4陶瓷颗粒的无钯活化
        3.2.2 化学镀Ni工艺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金属网状结构的NiFe_2O_4基惰性阳极的制备
    4.1 Cu网状结构的探索研究
    4.2 Ni网状结构NiFe_2O_4基惰性阳极的制备
        4.2.1 烧结温度的影响
        4.2.2 Ni粉的增强作用
    4.3 Ag示踪剂辅助研究金属陶瓷烧结过程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金属网状结构的NiFe_2O_4基惰性阳极力学及导电性能研究
    5.1 气孔率
    5.2 抗弯强度
    5.3 断裂韧性
    5.4 抗热震性
    5.5 电导率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金属网状结构的NiFe_2O_4基惰性阳极耐腐蚀性能研究
    6.1 静态腐蚀研究
        6.1.1 局部网状结构阳极试样的静态腐蚀研究
        6.1.2 准导通网状结构阳极试样的静态腐蚀研究
        6.1.3 导通网状结构阳极试样的静态腐蚀研究
    6.2 电解腐蚀研究
        6.2.1 金属网状结构阳极试样设计
        6.2.2 金属网状结构阳极试样电解试验
        6.2.3 电解试验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专利及获奖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6)420kA预焙铝电解槽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解铝相关技术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1.2.1 铝电解槽物理场、槽结构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
        1.2.2 阴极炭块抑制水平电流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
        1.2.3 阳极炭块防氧化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目标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铝电解槽内衬结构、物理场优化试验研究
        2.1.1 试验研究理论分析
        2.1.2 试验方案分析
        2.1.3 试验研究
    2.2 磷生铁阴极电解槽水平电流抑制技术试验研究
        2.2.1 试验研究理论分析
        2.2.2 试验方案分析
        2.2.3 试验研究
    2.3 铝电解用阳极炭块防氧化涂层技术试验研究
        2.3.1 试验研究理论分析
        2.3.2 研究方案分析
        2.3.3 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后取得的成果和效益
    3.1 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后取得的成果
    3.2 取得的效益
        3.2.1 研究成果工程化推广取得的成效
        3.2.2 社会效益分析
        3.2.3 应用前景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论文研究结论
    4.2 下一步研究的的方向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在研或完成的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取得成果

(7)预焙铝电解槽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铝电解技术概述
        1.1.1 铝工业概况
        1.1.2 铝工业发展历程
        1.1.3 铝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铝电解槽结构
        1.2.1 预焙阳极电解槽结构
        1.2.2 预焙铝电解槽的使用寿命
    1.3 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情况介绍
        1.3.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1.3.2 榆林新材料电解槽简介
    1.4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2 课题研究意义
2 预焙铝电解槽破损形式及分析机理
    2.1 内衬破损形式
        2.1.1 阴极炭块隆起、上台
        2.1.2 阴极炭块产生剥层、裂纹、冲蚀坑
        2.1.3 耐火层与保温层间形成灰白层物质
        2.1.4 阴极钢棒严重熔化
        2.1.5 捣固糊脱落、分层,侧部炭块经磨损引起渗漏
        2.1.6 槽壳变形
    2.2 破损机理分析
        2.2.0 电解槽内衬破损原因的研究
        2.2.1 金属钠与熔盐的渗透
        2.2.2 物理场作用下的机械磨损
        2.2.3 电化学发应腐蚀
        2.2.4 热冲击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设计因素
        3.1.1 物理场的设计
        3.1.2 槽壳的优化设计
    3.2 筑炉因素
        3.2.1 粘结糊料
        3.2.2 保温材料和耐火材料
    3.3 炭素质量
        3.3.1 预焙阳极炭块
        3.3.2 阴极炭块
        3.3.3 侧部炭块
    3.4 焙烧启动因素
        3.4.1 焙烧方法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3.4.2 焙烧工艺方法对槽衬材料的影响
        3.4.3 启动工艺方法分类及特点
    3.5 电解槽运行管理因素
        3.5.1 工艺技术条件与电解生产的关系
        3.5.2 各项工艺技术条件的控制管理
4 延长铝电解槽使用寿命措施
    4.1 改善内衬材料
        4.1.1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材料的研究进展
        4.1.2 侧壁炭块应用碳化硅结合氮化硅材料
        4.1.3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材料的制备工艺
    4.2 TiB_2涂层技术在电解槽上的应用
        4.2.1 硼化钛材料概况
        4.2.2 硼化钛涂层的制备及应用
    4.3 电解槽焙烧启动制度
        4.3.1 严格焙烧启动工艺
        4.3.2 优化焙烧工艺过程
    4.4 提高阳极炭素质量
        4.4.1 提高原料的质量及优化配方
        4.4.2 改善炭素生产工艺
        4.4.3 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
    4.5 槽壳的优化设计
        4.5.1 槽壳变形与应力计算
        4.5.2 优化摇篮式槽壳结构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8)电解铝业清洁生产案例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个案分析
    1.1 铝电解工艺及槽型选用分析
        1.1.1 生产工艺分析
        1.1.2 槽型选用分析
        1.1.3 原料及产品分析
    1.2 清洁生产指标评价
        1.2.1 能耗
        1.2.2 物耗
        1.2.3 污染产生和排放水平
        1.2.4 废物回收及循环利用
    1.3 清洁生产评价
    1.4 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的建议
2 提升我国铝电解业清洁生产水平的途径
    2.1 制约我国铝电解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的因素
        1) 企业规模小。
        2) 槽型多而杂。
        3) 电解铝工艺参数三高一低 。
        4) 电流效率低、电耗高。
        5) 槽寿命短。
        6) 阳极质量差。
    2.2 提升我国铝电解业清洁生产水平的途径
        1) 扩大企业规模。
        2) 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铝电解先进系列标准化电解槽研发。
        3) 按照“五低三窄一高”:
        4) 电流效率低、电耗高。
        5) 槽寿命短。
3 结 语

(9)南方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概述
        1.1.1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的提出
        1.1.2 生态采运理论的发展
        1.1.3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1.2 国内外人工林采运研究
    1.3 人工林采运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1.4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
    1.5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研究的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2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3 人工林采运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3.1 物质流分析方法
    3.2 物质流分析指标
        3.2.1 生物质流指标
        3.2.2 土壤流指标
    3.3 物质流模型
        3.3.1 生物质流模型
        3.3.2 土壤流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评价
    4.1 清洁生产评价概述
        4.1.1 清洁生产的概念
        4.1.2 清洁生产的特点
    4.2 国内外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4.2.1 国外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4.2.2 国内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4.3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4.3.1 评价内容
        4.3.2 评价指标
        4.3.3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的标准
    4.4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综合评价
        4.4.1 综合指数法
        4.4.2 灰色关联度法
        4.4.3 模糊数学评价法
        4.4.4 BP 神经网络法
    4.5 例证分析
        4.5.1 评价方法
        4.5.2 评价过程
        4.5.3 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5.1 清洁生产审核概述
        5.1.1 清洁生产审核的概念及思路
        5.1.2 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及程序
    5.2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5.2.1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
        5.2.2 人工林采运清洁生产审核的思路及程序
        5.2.3 人工林采运清洁生产审核例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指南
    6.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 术语和定义
    6.4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的意义
    6.5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的原则
    6.6 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
        6.6.1 指标对比法
        6.6.2 分值评定法
        6.6.3 分析方法的选择
    6.7 人工林采运过程描述
        6.7.1 规划设计
        6.7.2 工艺过程
        6.7.3 作业技术
        6.7.4 经营管理
    6.8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构建
        6.8.1 构建的原则
        6.8.2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6.9 推行清洁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详细摘要

(10)痕量元素和预处理对高压铝箔立方织构和发孔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铝电解电容器及主要原料铝箔的概述
        1.1.1 铝电解电容器的概念
        1.1.2 铝电解电容器用铝箔扩面增容的原理
        1.1.3 高压电解电容器用铝箔的介绍
    1.2 制备工艺对铝箔再结晶立方织构的影响
        1.2.1 铸造过程和铸造织构
        1.2.2 均匀化退火对立方织构的影响
        1.2.3 热轧工艺和预备退火对立方织构的影响
        1.2.4 中间退火和附加冷轧变形率对立方织构的影响
        1.2.5 最终冷轧变形率的影响
        1.2.6 最终退火条件对立方织构的影响
    1.3 化学成分对高压铝箔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3.1 Fe的影响
        1.3.2 Si的影响
        1.3.3 Cu的影响
        1.3.4 Mg的影响
        1.3.5 其它痕量元素的影响
    1.4 影响高压铝箔腐蚀发孔性能的主要因素
        1.4.1 铝箔表面痕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1.4.2 铝箔的表面状态和氧化膜状态
        1.4.3 预处理
        1.4.4 晶粒数及尺寸
        1.4.5 腐蚀条件的影响
    1.5 合金表面性质的理论研究现状
    1.6 国产铝箔的研究现状
        1.6.1 成分控制技术
        1.6.2 立方织构控制
        1.6.3 表面状态分析
        1.6.4 腐蚀性能比较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痕量元素在Al表面偏析的预测
    2.1 计算方法和参数
    2.2 计算结果和讨论分析
        2.2.1 痕量元素在Al(100)、Al(110)和Al(111)表面的偏析能
        2.2.2 表面偏析能与原子的金属半径和实验表面能的关系
        2.2.3 痕量元素偏析对Al(100)表面结构及腐蚀性能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In在Al合金表面的偏析行为研究
    3.1 计算方法
    3.2 计算过程、结果和分析讨论
        3.2.1 In在Al(100)、(110)和(111)表面的偏析趋势
        3.2.2 In在Al表面的分布均匀性
        3.2.3 In在Al合金的表面偏析过程模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痕量元素表面偏析对铝表面性质及溶解电势的影响
    4.1 模型与算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表面能
        4.2.2 表面功函数变化
        4.2.3 Miilliken电荷布局分析
        4.2.4 Al(100)表面溶解的电极电势偏移
    4.3 设计高压铝箔成分的指导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处理和表面清洗提高铝箔发孔性能的研究
    5.1 样品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5.1.1 样品的制备
        5.1.2 检测与分析
    5.2 热处理工艺对铝箔再结晶组织、织构和发孔性能的影响
        5.2.1 最终退火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5.2.2 升温速度的影响
        5.2.3 冷却方式的影响
        5.2.4 二次离子质谱测试结果
        5.2.5 讨论
    5.3 发孔前表面清洗对铝箔腐蚀发孔性能的影响
        5.3.1 有、无表面清洗的比较
        5.3.2 表面清洗碱浓度的影响
        5.3.3 表面清洗酸浓度的影响
        5.3.4 表面清洗时间的影响
        5.3.5 极化曲线分析
        5.3.6 分析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痕量元素In和热处理对高压铝箔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6.1 样品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6.2 痕量元素In对铝箔组织和织构演变的影响
        6.2.1 实验过程
        6.2.2 In对热轧铝板组织的影响
        6.2.3 In对硬态箔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6.2.4 In对软态箔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6.2.5 讨论分析
    6.3 热处理工艺对铝箔组织和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6.3.1 预备退火对含In铝箔组织及再结晶立方织构的影响
        6.3.2 中间退火对含In铝箔再结晶立方织构的影响
        6.3.3 成品退火对含In铝箔再结晶立方织构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痕量元素In对高压箔腐蚀发孔性能的对比研究
    7.1 样品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7.2 实验结果
        7.2.1 不同In含量铝箔的发孔形貌
        7.2.2 不同退火工艺铝箔的发孔形貌
        7.2.3 有、无表面清洗处理后发孔比较
        7.2.4 不加In和加In高压铝箔发孔均匀性比较
        7.2.5 痕量元素In在铝箔中的分布
    7.3 讨论
        7.3.1 痕量元素In加入对铝箔发孔腐蚀性能的影响
        7.3.2 退火工艺对铝箔发孔腐蚀性能的影响
        7.3.3 表面清洗处理对铝箔发孔腐蚀性能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无均匀化处理制备高压铝箔的工艺及发孔性能
    8.1 实验用材料成分设计及铸锭制备
    8.2 无均匀化处理制备高立方织构含量的铝箔
        8.2.1 实验初探
        8.2.2 热轧温度和预备退火温度对铝箔组织及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8.2.3 中间退火工艺对铝箔组织及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8.2.4 成品退火工艺对铝箔组织及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8.2.5 高立方织构比例铝箔生产工艺过程设计
    8.3 无均匀化处理制备的高压铝箔的腐蚀发孔性能
        8.3.1 表面清洗处理对铝箔发孔腐蚀性能的影响
        8.3.2 化学成分对铝箔发孔腐蚀性能的影响
        8.3.3 成品退火工艺对铝箔发孔性能的影响
        8.3.4 有、无均匀化退火过程对铝箔发孔性能的影响
    8.4 均匀化对高压铝箔综合性能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面向21世纪的铝电解清洁生产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固两相流分布对袋式过滤器滤袋上粉尘分布影响的研究[D]. 杨林. 贵州民族大学, 2021(12)
  • [2]SDSL公司TM产品生产管理改进研究[D]. 王春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WL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黄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袋式除尘的电解铝工艺含氟烟气控制用清洁技术研究[D]. 刘兴成. 东华大学, 2019
  • [5]金属网状结构NiFe2O4基惰性阳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马俊飞. 东北大学, 2019(01)
  • [6]420kA预焙铝电解槽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D]. 杨国荣.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7]预焙铝电解槽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赵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8]电解铝业清洁生产案例分析及对策[J]. 陈利生,徐征,黄卉,杨志鸿.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1)
  • [9]南方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研究[D]. 余爱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10]痕量元素和预处理对高压铝箔立方织构和发孔性能的影响[D]. 刘建才. 中南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面向21世纪的铝电解清洁生产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