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CA突变使乳腺癌的保守治疗复杂化

BRCA突变使乳腺癌的保守治疗复杂化

一、BRCA突变使乳癌保守治疗趋于复杂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欣[1](2019)在《淫羊藿素诱导人宫颈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宫颈癌主要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癌症,主要包括宫颈鳞状细胞癌和宫颈腺癌。虽然早、中期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晚期和复发患者的治疗效果仍有限,因此急需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近年的研究发现,细胞在恶性转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生化通路的改变,这些癌细胞高度依赖、而正常细胞依赖程度低的生化特征可能是癌细胞的脆弱点,因此可用于对其进行选择性攻击。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都证明,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对ROS更敏感,进一步升高癌细胞的ROS或削弱其抗氧化能力被认为是有效的抗癌方式。淫羊藿是药用价值极高的传统中药,其主要活性成分是淫羊藿苷(Icariin)和淫羊藿素(Icaritin)等。大量研究证明淫羊藿素能诱导多种癌细胞发生凋亡,其机理被认为与JAK/STAT、MAPK或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有关。但以上信号通路的抑制与癌细胞凋亡同时发生,其原因-后果关系有待确定。一些研究观察到淫羊藿素处理的癌细胞中ROS水平显着升高并伴随细胞凋亡,但ROS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ROS如何激活凋亡等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对淫羊藿素抑制宫颈腺癌细胞株HeLa和鳞状上皮细胞癌细胞株SiHa的效果以及ROS在其抗癌活性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首先,MTT实验显示淫羊藿素处理48小时后,HeLa和SiHa两种癌细胞的生长均受到显着抑制(IC50分别为12.5和17μM),而非恶性的CCD?1095Sk成纤维细胞和HEK293人胚肾上皮细胞则只受到轻微影响,说明淫羊藿素对癌细胞有选择性毒性。其次,淫羊藿素处理HeLa和SiHa细胞3小时后,细胞内ROS水平即已显着升高,而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阻断ROS升高后,淫羊藿素的抑制作用即基本消失,说明淫羊藿素引起的ROS升高是其对HeLa和SiHa细胞选择性毒性的基础。接下来的碱性彗星电泳实验表明淫羊藿素处理12小时后,HeLa和SiHa细胞内DNA断裂数量显着上升,加入OGG1 DNA糖苷酶后DNA断裂数进一步升高,而NAC处理阻止了淫羊藿素所致DNA断裂的上升,说明淫羊藿素处理所致ROS升高引起了显着的DNA氧化损伤,由此导致了大量DNA链断裂。免疫荧光染色发现淫羊藿素处理6小时后γH2AX和53BP1阳性细胞数均显着增多,用NAC处理后显着减少,进一步证明淫羊藿素处理引起了大量DNA损伤并激发了DNA损伤反应(DDR)。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DC25C-pS216随淫羊藿素处理浓度的加大而升高,而CDK1-pT14水平下降。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淫羊藿素处理HeLa和SiHa细胞24小时后,发生了G2/M期细胞周期阻滞,NAC处理阻断了CDC25C和CDK1蛋白的变化以及G2/M期周期阻滞,显示DNA损伤反应激活了G2/M细胞周期检验点且与淫羊藿素所致ROS有关。Western blot检测同时显示活化的caspase 3和caspase 9以及Bax蛋白随淫羊藿素处理浓度的加大而升高,而Bcl-2和XIAP蛋白下降;流式细胞术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发现淫羊藿素处理HeLa和SiHa细胞后,凋亡细胞比例呈时间依赖性增加,而NAC处理降低了凋亡蛋白的变化以及凋亡细胞数的上升,显示ROS所致DNA损伤反应同时激活了细胞凋亡。此外,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淫羊藿素处理前后HPV E6和E7基因的转录和蛋白水平均无明显改变,提示淫羊藿素对HeLa和SiHa的细胞毒性与HPV病毒基因的表达无关。为了系统地分析淫羊藿素对宫颈癌细胞的作用机理,药物刺激前后HeLa细胞蛋白质组学的变化以同位素二甲基标记和串联质谱技术进行测定。通过对蛋白质提取,分离及质谱鉴定,共同定量到716种蛋白质,药物刺激后,14种蛋白质显着上调,62种蛋白质显着下调。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蛋白质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12种分子功能;参与细胞过程调节及刺激应答相关蛋白质数目较多;差异表达蛋白多集中于细胞质、细胞核和外泌体;参与癌症通路等,检测到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基因数6个。印证了淫羊藿素最终诱发宫颈癌细胞内源凋亡途径。为支持淫羊藿素的开发,以计算机辅助的虚拟筛选技术对淫羊藿素的成药性和毒理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预测淫羊藿素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和肠道吸收性;其血浆蛋白结合率小于90%,具有很高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毒理学性质分析预测淫羊藿素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低,且有良好的ADMET性质。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淫羊藿素的抗癌机理,预测了其具有良好的成药性,为淫羊藿素开发提供了重要数据和参考信息。

邹杰民[2](2017)在《基于乳腺癌基因组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平台实现》文中认为乳腺癌是一种遗传和临床特征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同一种治疗方法在不同乳腺癌患者中所产生的疗效往往不尽相同。目前,有几种被广泛接受的乳腺癌分型方法,比如:基于形态特征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基于免疫组化检测的ER、PR和HER2三种蛋白的表达状态等等。不同亚型中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与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等临床特征的变化紧密相关,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肿瘤细胞生物学层面的改变。基于以上问题及方法,本文在肿瘤分子分型和相关数据分析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种基于体细胞突变数据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型的方法。针对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中的乳腺癌患者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首先使用CADD算法将每个基因突变对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进行评分,并通过特征选择的方法抽提出一部分突变基因的集合。然后,基于这些突变基因以及相应的CADD打分,使用非负矩阵分解将全部样本划分为三类,进一步评估了这三个类别与患者处于早期或晚期的关联。实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特征在肿瘤患者的临床分类方面具有更加显着的区分效果。(2)为了帮助研究人员使用更多的组学数据进行肿瘤标记物识别和可视化分析,本文开发了一个用于对乳腺癌患者组学信息进行系统展示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平台。通过对分析加工后的乳腺癌临床以及高通量测序的多组学数据建立数据库模型,平台提供了针对单个基因的检索功能和各类数据集的筛选功能,实时进行转录组和拷贝数变异数据的分析,同时还可以展示小RNA、KEGG生物学通路以及基因功能网络三类数据。综上,本文不仅基于体细胞突变信息对单个组学数据的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还针对于多组学数据构建了一个集数据整合、分析和可视化于一体的软件平台,为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标记物识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有助于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措施,以处理不同样本之间的肿瘤异质性。

姚东升[3](2016)在《乳牙挫入伤对恒牙胚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文中认为实验目的建立不同周龄犬乳牙挫入损伤动物实验模型,观察实验牙位继承恒牙完全萌出后,犬乳牙挫入伤对继承恒牙形态发育的影响。实验方法1、选取同龄普通杂交犬8只,实验分为四组,每组2只,其中一组为对照组不做处理,实验组分为3组:六周龄、八周龄、十周龄组;每只选取右上第二乳门齿、右上第三乳门齿、右上下乳尖牙为实验牙齿,挫入要求:平齐牙龈挫入;按同一牙位不同时间实施挫入。对挫入实验的乳牙进行X线检查:观察挫入牙与恒牙胚之间的位置关系。2、当继承恒牙完全萌出后,对恒牙进行X线检查,观察继承恒牙发育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对发育异常的继承恒牙的牙体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处理,观察牙体表面受损情况,分析牙体表面矿物质缺失成分.实验结果1.当继承恒牙完全萌出之后进行观察统计:(1)6周龄组:釉质缺损6颗,釉质缺损伴牙冠畸形2颗,釉质矿化不良1颗(2)8周龄组:釉质缺损2颗,釉质矿化不良6颗,乳牙滞留一颗(3)10周龄组:釉质缺损1颗伴牙根弯曲1颗,釉质矿化不良3颗(4)对照组:继承恒牙无阳性表现。2.继承恒牙完全萌出后X线影像查:釉质缺损明显8颗,牙冠畸形2颗,牙根畸形1颗,乳牙滞留1颗,矿化不良部位显像不明显。3.发育异常的继承恒牙牙体组织的扫描电镜结果及能谱分析:(1)釉质缺损部位的5000倍电镜下观察:表面模糊,有少量磷灰石晶体,无釉质结构;能谱分析:主要成分显:钙、磷、钠、硫含量低。(2)釉质矿化不良部位5000倍电镜下观察:釉质轮廓清晰,釉质矿化不良明显,有杵状,有蜂窝状结构;能谱分析主要成分:钙、钠、硫含量低。实验结论本实验对不同周龄的犬乳牙进行挫入性损伤,继承恒牙完全萌出后进行X线检查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牙体组织进行能谱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乳牙挫入性损伤对继承恒牙胚的生长发育影响是肯定的,挫入的时间不同对继承恒牙的影响不同:(1)6周龄的的主要影响是牙釉质缺损、牙冠畸形;(2)8周龄的主要影响是矿化不良、釉质缺损;(3)10周龄的影响是釉质矿化不良、牙根畸形。

李玲[4](2014)在《论生命行为管理 ——探索公共管理的一个新领域》文中研究表明生命行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以公共管理之理论与方式推进与优化生命行为管理的紧迫性日愈凸显。然而,学界对生命行为管理重要性的认知至今仍远未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生命行为管理的实务运行亦未形成系统和专门的体系和体制。更明确而言,生命行为管理这一概念尚无人触及,生命行为管理研究这片富饶的学林莽原仍是尚未得到开垦的处女地。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对生命价值认知的深化以及生命权利意识的觉醒,人们对生育、性行为、代孕、人体组织或器官交易、同性婚姻、安乐死、人的克隆等生命行为及其管理现状的认知日益清晰,从而引发社会对既往与当下生命行为管理之观念与政策的重新思考。然而,由于知识、能力与可利用资源的限制等原因,社会管理者或是没有意识到,或是无力应对个体生命行为选择造成的诸多复杂问题,从而使生命行为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生命行为的演进流变及其管理现状拷问现代社会以自然科学进步与人类理性作用为核心的进步观,质疑人的进化方式、人的进化程度甚至拷问自然人的正当性,追问生命行为管理的可行路径。在此背景下,对人的生命行为及生命行为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探求有效对策之重要性与紧迫性口愈彰显。生命行为管理,是以公权力为主导的社会多元主体,基于对生命行为的自主权利、限度及生命行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以消解生命行为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协调理顺生命行为所影响的社会利益关系,从而保障和促进社会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生产与再生产的良性运行为宗旨,通过依法推进制度建构、政策设计和实施介入干预等举措来规范、引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生命行为的管理活动。本文研究内容覆盖如下六个层面。(1)生命行为管理的概念、内涵、性质与范畴以及生命行为管理的基本尺度。(2)生命行为管理的历史考察。分析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中的生命行为管理方式,揭示在不同历史时期影响生命行为管理的主要因素,探析生命行为管理模式嬗变之因由。(3)生命行为管理的内在张力。论析生命行为演进流变所导致的对现代进步观的质疑及其主要论争,提出并论证生命行为的限度及其判断标准。(4)不同国家生命行为管理的比较分析。对比若干国家或地区不同领域的生命行为管理实践之优长与缺失,检视不同国家生命行为管理的主要措施,审视现行生命行为管理的进步发展,并剖析现行生命行为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与缺陷。(5)审视当下中国社会生命行为管理。考察中国社会对不同领域生命行为管理的认知,研究1949年以来的中国在不同生命行为领域中生命行为管理政策的变迁,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生命行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争议。(6)推进与优化生命行为管理的若干思考。探究当下生命行为管理的困境及其成因与影响,考量生命行为管理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与评价依据,区分不同类型的生命行为并探索生命行为管理的分类治理之方略。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如下七个方面。(1)生命行为管理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就已经逐渐形成。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度中有不同表现。总体趋势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生命行为的权利及其限度日渐为人们所认识,生命行为管理亦在不断进步。(2)当代生命行为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对社会成员的生命行为的权利予以更多的尊重和包容、对生命行为的限度有了更多的认知,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得到长足进步、多元主体参与管理以及多维方式管理。(3)生命行为的演进与人们对生命行为及其价值新的理解,拷问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理性的作用为核心的现代社会进步观,质疑人的进化方式、人的进化程度与自然人的正当性,促使人们以新的理念和视野观察和思考生命行为问题。(4)生命行为管理的内在张力体现为个体的生命权诉求与群体优化社会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人的生命权与生命行为权利有其限度,生命行为管理亦有其边界。(5)当下生命行为管理在不同国度与不同领域中呈现不同态势。在少数极端漠视人权的国家或地区,一些生命行为领域中还保留着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与手段。在一些能够较好地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国家或地区,生命行为管理运行机制则体现更多的宽容和理性。从生命行为管理的不同领域看,在一些生命行为领域中实现较高层次的生命行为管理,在一些生命行为领域中则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偏移、管理错位、规则失范、运行低效的现象。(6)当下生命行为管理困境的主要成因,是生命行为管理对工具理性过度依赖、生命行为管理赖以施行的技术官僚政治的僵化以及科学管理主义的扩张。生命行为管理的困境导致当下生命行为管理的缺位、越位与错位。(7)从应然层面,生命行为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确认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之边界,生命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为人本原则、正义原则与生物多样性原则,生命行为管理的评价依据为生命行为管理是否违背人性、是否合乎正义以及是否有利于消解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之张力。推进与优化生命行为管理,要求以公权力为主导的社会相关主体合作共治,区分不同类型生命行为并施行分类治理之方略。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在导师黄健荣教授的倡导与启发下,提出“生命行为管理”的概念。生命行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生命行为管理研究的展开为公共管理研究提出一个新的重要课题。(2)提出以生命的起始、生命的“交易”、生命的相伴、生命的终止与生命的再造五种类型来区分生命行为,是一项建设性的学术贡献,有利于深化生命行为管理的研究。(3)提出生命行为管理应当秉持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与评价依据,以及对不同类型生命行为现象进行治理的可能路径。本研究的不足,是本文只探讨生命行为管理的性质、内涵、现状与改善的基本路向,没有提出具体领域的生命行为管理应对之策;同时,本研究是拓荒之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尚不足够。研究的进一步任务需要定性分析具体领域中的不同生命行为,并针对不同领域的生命行为探讨相应对策思路,以利于为决策部门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同时促进此论题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潘辰苑[5](2014)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鱼胆汁中的检测及其诱导斑马鱼胚胎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化学物质被排放进入环境。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由于其干扰生物和人体内的激素平衡的能力,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年来,这类物质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被不断检测出,即使其存在的浓度并不高,但也会对生物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造成潜在的危害。双酚A(BPA)、烷基酚类物质(APs)和炔诺酮(NET)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十分普遍,因此广泛存在于水体中,但是由于其浓度不高,使得对它们的定量检测存在一定的困难。鱼类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鱼体胆汁具有很强的生物蓄积性,使这些物质通过积累作用达到较高的浓度,便于测定。此外,细胞凋亡作为一种自主性的细胞死亡程序,可以通过去除潜在的损伤细胞和分化后多余的细胞来保护机体,所以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水体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广泛存在,对鱼类造成一定的环境压力,可能会对鱼类的细胞凋亡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最终对人类造成威胁。本文主要从检测和毒理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利用LC-MS/MS对新安江自然水体、野生鱼胆汁以及市场购买的鱼胆汁中的BPA、APs和NET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水体和胆汁中这些物质的浓度,研究其生物蓄积作用,比较不同鱼种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为对象,研究环境相关浓度BPA(0.1,1,10,100,1000μg/L)和NP(0.1,1,10,100μg/L)及其联合(1+1,10+10μg/L)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细胞凋亡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对于新安江水体而言,其雌激素的总体效应浓度较低。LC-MS/MS的分析结果显示:五种物质均存在于水体中,在ng/L的浓度级上。BPA、壬基酚(NP)、辛基酚(4-t-OP)、丁基酚(4-t-BP)和NET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8.77、7.90、1.98、2.66和0.12ng/L。通过对两种浓度较高物质BPA和NP危害商数的计算,发现新安江水体对于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较低。2、对于新安江水体鱼胆汁而言,LC-MS/MS的分析结果显示:五种物质的浓度相对于水体而言,高了一个数量级,在μg/L的浓度级上。BPA、NP、4-t-OP、4-t-BP和NET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8.68、159.64、2.07、5.86和0.96μg/L。通过对生物蓄积因子和雌激素总体效应浓度的计算,表明鱼体胆汁对于五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胆汁的分析来反应水体中痕量有机物的污染状况,其是一个好的测定指标。3、对于上海市农贸市场的鱼胆汁而言,LC-MS/MS的分析结果显示:BPA、NP、4-t-OP、4-t-BP和NET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40.45、527.76、76.54、12.75和5.26μg/L。分析两种主要的污染物质BPA和NP,不同鱼种对于污染物的蓄积能力不同,BPA在鱼体胆汁中的蓄积能力为鳙鱼>鳊鱼>青鱼>鲫鱼,NP的蓄积能力为鳙鱼>鳊鱼>鲫鱼>青鱼。而鱼体对于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水体和摄食,因此鱼种间差异性的产生主要和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有较大的关联。4、以鱼类模式生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通过BPA、NP以及联合毒物的胚胎体外暴露实验,结果显示:在BPA10μg/L,BPA100μg/L和BPA+NP(10+10)μg/L的暴露组下,与控制组相比,caspase3酶活性受到了显着性的诱导效应。在BPA10μg/L和BPA100μg/L暴露组下,DNA出现了片段化。此外,在BPA的暴露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ax、p53、C-Jun)和氧化压迫相关基因(NF-kB、Ucp-2)也受到了诱导效应。因此,初步研究表明BPA的暴露会导致斑马鱼胚胎细胞凋亡的加速,而关于NP的影响效果则不明显。斑马鱼的细胞凋亡通路,包括外在途径和内在途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并最终都会引起下游caspase3的活化。我们的研究显示:斑马鱼胚胎经过BPA的暴露,诱导了凋亡通路上caspase3酶活性和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关于这些指标如何受到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了鱼体胆汁对于所测定的五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生物蓄积的能力,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检测对象来反应水体的污染状况。而通过体外暴露实验,发现BPA对于斑马鱼的细胞凋亡可能存在一定的诱导作用,凋亡的加速可能会引起鱼胚胎发育的异常以及机体的提早衰老,从而对鱼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王丽君[6](2011)在《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性乳房链球菌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是一种易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环境性病原菌,因其感染奶牛乳房后的难治愈性,给奶牛养殖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LMT(Lanzhou Mastitis Test,兰州乳房炎诊断液)试剂对来自新疆南疆地区3个集约化奶牛场的259份乳样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从阳性乳样中分离细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乳房链球菌的分离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相结合的方法对试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检测乳样中有169份乳样为阳性,占65.3%。对该阳性乳样进行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共获得链球菌42株,经16S rDNA基因克隆测序后最终确定乳房链球菌28株、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9株、巴黎链球菌(Streptococcus lutetiensis)2株、Streptococcus waiu 1株和马链球菌(Streptococcus equinus)2株;对13株分离自1号奶牛场的乳房链球菌进行PFGE分析,结果表明该13株乳房链球菌的基因组均能被Apa I和Sma 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开。酶切电泳条带在15 kb-276 kb之间,经Apa I单酶切后得到14个电泳条带,经Sma I单酶切后得到13个电泳条带,经Apa I和Sma I双酶切后得到19个电泳条带。酶切图谱表明13株乳房链球菌属于同一PFGE克隆型。对3个奶牛场分离的28株乳房链球菌的6个候选基因进行MLST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候选基因都具有3-5种不同的等位基因值(Allele Values)。再对这些等位基因值进行MLST分析,结果表明1号奶牛场的乳房链球菌只有1种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ST158;2号奶牛场所分离的10株乳房链球菌分为5种序列型:ST154(10%)、ST155(50%)、ST156(10%)、ST157(20%)和ST159(10%);3号奶牛场的乳房链球菌有2种序列型:ST22和ST153,其中ST22占80%,ST153占20%。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引起南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乳房链球菌具有遗传多样性。

秦晓东[7](2010)在《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介绍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接着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综述,,对美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随后对益生菌系列产品营销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对益生菌的定义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工业中及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应用,然后阐述了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等系列产品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相关理论,对益生菌保健品营销的内涵,营销的不同理论进行分析,从而为整篇文章的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文章选择美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益生菌等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市场营销中独具的优势、巨大的潜力、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探索研究。简要介绍了该公司的基本情况,对益生菌行业的国际国内市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美华生物公司的营销发展战略,并对目标市场进行战略选择,提出加强性战略的努力方向和“绿色、环保、优质、高科技”的定位目标。同时,重点将战略研究细化到策略层面,在运用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并强调了品牌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等诸多新的营销理念,使其营销策略更具先进性。提出了营销策略的实施与营销活动的有效控制措施。为进一步制定并优化该产品营销策略打下基础。结合SWOT分析,通过对市场的细分,为美华生物公司选择目标市场。并制定出益生菌系列产品市场开发策略和产品组合策略,把客户的需求作为重点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产品,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万佳[8](2008)在《逆境应答基因OsHSP81和OsCaMBP的克隆与分析》文中指出干旱、低温和土壤盐渍化等逆境胁迫将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产量。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和提高作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掘与抗逆相关的新基因,将对耐逆作物品种的选育开辟新的途径。水稻作为最主要的作物之一,提高其抗逆能力将对粮食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改善水稻的抗逆方面,定向的基因调控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十年来已经有许多抗逆相关基因被转入水稻中,并获得了一些提高抗逆性的转基因植株。但是,水稻中仍然有许多未知抗逆基因没有被发现和利用。因此,本文将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期望从水稻中找到在抗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共调节因子,拟通过基因调节技术最终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为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利用荧光差异显示技术克隆逆境(低温)相关基因本实验采用mRNA荧光差异显示(Fluorescence Differential Display,FDD)技术,结合大矩阵筛选,对水稻抗低温的差异片段进行了大规模的分离筛选。获得了954个低温条件下的差异表达片段。其中,受低温特异诱导表达的片段200余个,在低温下表达增加的片段300余个,表达降低的片段400余个。通过亚克隆技术及测序分析,我们从中选取了2个在逆境条件下发生选择性剪接现象的基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蛋白质功能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等技术,进一步探讨了这两个基因在水稻抗逆中的功能。2.水稻选择性剪接基因OsHSP81的功能研究(1)利用RT-PCR技术,我们克隆到了一个具有HSP90家族典型结构的新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3395bp,包含919bp的5′端非编码区,376bp的3′端非编码区和2100bp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编码一个69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预测分子量是80.2kD,等电点为4.85,命名为OsHSP81。在克隆OsHSP81基因时还发现了它在转录过程中出现选择性剪接现象,产生了另一个转录文本OsHSP81-S。OsHSP81-S与OsHSP81位于同一基因座位上,只是ATPase功能域完全缺失。(2)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OsHSP81和OsHSP81-S在低温、高温、干旱、高盐和激素等胁迫下进行表达分析,发现OsHSP81和OsHSP81-S在未经逆境胁迫处理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在低温、干旱、GA3和ABA胁迫下,OsHSP81和OsHSP81-S的表达量都是由降低到升高;高温、高盐和IAA胁迫下,OsHSP81表达量由升高到降低,而OsHSP81-S在这三种胁迫下,其表达量变化不显着,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表达水平下。此外,研究还发现OsHSP81和OsHSP81-S在相同逆境胁迫不同时间段存在着表达量差异。(3)使用GST融合蛋白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诱导出OsHSP81和OsHSP81-S两种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经过纯化定量后进行ATPase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OsHSP81具有比较高的ATPase酶活性,而OsHSP81-S蛋白由于ATPase功能域的缺失不具有ATPase酶活性。同时,HSP90特异抑制物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的加入明显抑制了OsHSP81的ATPase酶活性,进一步证实了OsHSP81具有ATPase酶活性。(4)从酵母双杂交(Y2H)实验中筛选出与OsHSP81相互作用的蛋白OsPRP1、RBB13-3、P450,以及含ZIM domain的未知蛋白和一些水稻未知基因。其中OsHSP81和OsHSP81-S均与OsPRP1相互作用,可以确定OsPRP1与HSP81结合的部位不在ATPase酶活性区。另外,在AD和BD载体互换验证实验中,分别把OsPRP1的部分和全长序列构建到BD载体中,结果显示OsPRP1的PRR中间区域与OsHSP81和OsHSP 81-S的C端相结合。3.水稻选择性剪接基因OsCaMBP在不同逆境下的表达分析(1)经RT-PCR扩增后测序得到2094 bp的cDNA序列。该序列的编码区位于115 bp到1824 bp,编码569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63.2 kD。第133~162氨基酸构成IQ基序,140~150氨基酸为典型的IQ钙调素结合基序,属于钙不依赖型钙调素结合蛋白。因此,将此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命名为水稻钙调素结合蛋白OsCaMBP。同时,在热激和低温处理时,OsCaMBP还发现了选择性剪接现象。(2)通过半定量RT-PCR方法对OsCaMBP在低温和高温胁迫下表达进行分析,OsCaMBP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低温和高温诱导。在低温胁迫处理时,30 min-4 h期间OsCaMBP开始表达并逐步上升,在8 h出现表达高峰后表达量相对稳定;而在高温胁迫处理时,叶鞘在15 min即出现表达高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量逐渐下降,而在根和叶中均为30 min~2 h表达量不断增加,并在2 h出现表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OsCaMBP在逆境胁迫下具有器官表达差异。通过FDD技术,我们从水稻中筛选出了多个可能与逆境相关的基因。本文中发现的选择性剪接基因OsHSP81和OsCaMBP均已初步证实在不同逆境胁迫下其表达量发生改变。根据它们在逆境胁迫下的表现表达特性,可以推测它们在水稻抗/耐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多方面对它们在抗逆方面的功能进行分析,以及更加深入地研究它们在基因网路上的作用机制。

张宇昊[9](2007)在《花生短肽制备及其功能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酶解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正交旋转组合建立了短肽得率及水解度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选用Alcalase作为花生蛋白酶解工具酶,结合实际生产确定出了Alcalase酶解花生蛋白的最适参数组合为水解温度53℃,底物浓度4%,酶用量3637U/g,水解时间105min,pH 8.0。在此条件作用下,花生短肽得率为80.35%,水解度为17.72%。在花生蛋白Alclase水解的研究基础上,对影响复合酶解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均匀设计建立了短肽得率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基于以上研究,选用N120P为复合酶解的工具酶,确定了N120P继续Alcalase酶解花生蛋白的最适参数组合为水解时间65min,水解温度57℃,酶底比2061U/g,pH 6.0。最终花生短肽得率为89.01%,水解度为23.76%。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花生蛋白酶解动力学进行研究。建立了Alcalase酶解动力学模型:R=254.65E0exp[-0.3352(DH)],动力学常数a=254.65E0/S0,b=0.3352,K2=254.65 min-1,酶失活常数为84.777min-1;得到N120P继续Alcalase酶解动力学模型为R=(9.46563E0+0.14519)exp[-0.2629(DH)],动力学常数a=9.46563e0/S0+0.14519,b=0.2629,K2=9.46563 min-1,酶失活常数为2.60511 min-1。建立了阴阳离子混合床脱盐法,确定了短肽脱盐最适参数组合为:水解液过柱速度为5~10倍柱体积/h、水解液pH值4.5、阴阳离子树脂比例为3:2,在此条件下花生短肽脱盐率和回收率均大于80%,效果优于传统脱盐方法;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脱盐花生肽纯度达到90.25%,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26~949Da之间,游离氨基酸含量为66.4mg/g。采用超滤技术对花生短肽进行分离,确定了一级超滤最适操作条件为操作压力0.18MPa、料液浓度5%~7.5%、操作温度35℃;二级超滤最适操作条件为操作压力0.21MPa、料液浓度7.5%、操作温度40℃。超滤后分子量小于1KD的花生短肽总得率为25.02%。利用体外化学模型证明了花生短肽具有抗氧化和ACE抑制活性,其中ACE抑制活性非常突出,IC50值为0.517mg/ml;脱盐可以增强花生肽的ACE抑制活性,超滤则可富集ACE抑制活性肽段,其中分子量小于1KD的花生短肽的ACE抑制IC50值为0.255 mg/ml。通过机理研究证明了分子量小于1KD的花生短肽对ACE的抑制属于竞争性抑制且对消化酶的水解具有一定的抗性;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量小于1KD的花生短肽可显着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尾动脉收缩压(p<0.05),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心率无影响,降压作用平稳,不会因服用剂量偏差而造成低血压现象,且可被完整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通过散点图和非线性回归模型,证明了蛋白质中侧链不带电的极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和酸性氨基酸含量对蛋白质水解物ACE抑制活性无明显影响;疏水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含量高的蛋白质更适合作为酶法生产ACE抑制肽的原料。基于以上研究,对花生短肽制备工艺参数进行放大,放大实验发现,需采用截流分子量为150Da的纳滤对花生蛋白酶解液进行预脱盐,纳滤过程中样品稀释倍数为10倍时可有效提高混合床脱盐效率;放大实验最终得到短肽产品纯度均大于85%;总得率为28.4%,其中小于1KD短肽ACE抑制IC50值为0.237mg/ml,证明花生短肽制备工艺可以应用到花生短肽产业化中。

宋春花[10](2007)在《志贺菌多重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志贺菌属(Shigella spp.)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居我国传染病发病率的前三位。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使志贺菌频繁出现耐药株,且耐药率高、耐药产生速度快、范围广、多重耐药,1996年WHO认定志贺菌为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的耐药性菌株。国内外资料显示志贺菌属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因此深入系统地了解志贺菌多重耐药机制及如何解决多重耐药性问题已成为目前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研究热点。细菌对不同结构类别或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都能产生耐药性,即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目前对志贺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表明:志贺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是通过表达AAC(3)Ⅱ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是表达β-内酰胺酶破坏抗生素结构;志贺菌对喹喏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源于靶基因DNA旋转酶(gyrA.gyrB)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parE)发生突变;另外,志贺菌Mr43,000外膜蛋白表达减少,marA基因存在点突变导致膜耐药;有研究表明acrA基因介导的主动流出机制在临床多重耐药志贺菌中存在;在志贺菌整合子耐药机制方面,Ⅱ型整合子起主要作用。以上这些耐药机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它们所产生的协同作用使志贺菌产生了对多种抗菌药的高度耐药性即高水平的多重耐药性。细菌获得耐药性主要通过药物自身诱导的垂直方式及基因水平转移方式两种途径获得。无论何种方式导致的细菌多重耐药都是多基因、多蛋白参与的一个复杂过程,而当前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机制的个别基因及蛋白,不但难以解释细菌多重耐药的全部现象,更不能全面揭示细菌多重耐药的分子基础及机制。目前尚缺乏志贺菌从敏感株转变为多重耐药株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和评价资料,而本课题的设计立足于整体,从全基因组、蛋白质组的角度研究志贺菌的耐药机制。本课题以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的志贺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抗生素次抑菌浓度自身诱导及接合基因转移两种方式,分别构建多重耐药菌株,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阐明志贺菌多重耐药的核酸基础;通过对志贺菌多重耐药蛋白质组学研究,从蛋白质水平上阐明志贺菌多重耐药相关蛋白的种类及其作用;并综合评价志贺菌在多重耐药产生过程中获得耐药性的主要方式及其共存的耐药机制,为志贺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及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实验方法1.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以头孢噻吩(cefalotin,CF)、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庆大霉素(gentamycin,GM)、磺胺甲基异恶唑(cotrimoxazole,SMZ)四种抗生素为指示药物,采用改良Kirby-Bauer法筛选临床分离的福氏志贺菌敏感株和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志贺菌敏感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2.次抑菌浓度诱导实验志贺菌敏感株在1/2 MIC的抗生素LB培养基中连续12代培养,若诱导后MIC≥4倍诱导前即为诱导多重耐药菌株(以下简称诱导株)。3.接合转移实验以筛选出的志贺菌敏感株为受体菌,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为供体菌,在约4倍MIC抗生素浓度作用下进行接合转移构建志贺菌基因转移多重耐药株(以下简称转移株)。4.志贺菌多重耐药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实验(1)采用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志贺菌敏感株、诱导株及转移株的全基因组DNA,以志贺菌敏感株基因组DNA为参照(Driver),诱导株、转移株基因组DNA为样本(Tester),Tester和Driver的DNA分别用同一种识别四碱基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Rsa I四碱基酶切获得平均长度约600bpDNA片段。(2)将Tester DNA均分为两份,分别接上接头Adaptor I和Adaptor 2R。接头外侧序列与第1次PCR引物序列相同,而内侧序列则与第2次巢式PCR引物序列相同,有利于后续PCR的筛选扩增。此外接头上含有T7启动子序列及内切酶识别位点,为以后克隆和测序提供方便。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连接效率在25%以上,说明DNA片段与接头连接效率较高。(3)两轮消减杂交:用过量Driver DNA样品分别与上述两份连有接头的Tester DNA样品进行第1次消减杂交。然后,混合上述两份杂交样品,同时加入新的变性Driver DNA进行第2次消减杂交,这一次杂交进一步富集了差异DNA。(4)两次PCR反应:加入根据接头设计的引物进行两次PCR;第一次PCR基于抑制反应,只有两端连接有2个不同接头的双链DNA片段才能得到指数扩增。第二次PCR实际上是巢式PCR,极大地提高了扩增特异性,使目的基因片段得到大量富集。(5)消减效率的检测:以经消减杂交和未经消减杂交第2轮PCR产物为模板,23S rRNA 5’和3’primers为引物进行PCR扩增,评价消减效率。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两次PCR产物及消减效率。(6)将诱导及基因转移多重耐药抑制性消减杂交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并转化DH5 a高效感受态细胞,克隆增殖,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并对全部阳性克隆30%甘油保存,构建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5.志贺菌多重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采用PCR技术分别对两个消减杂交文库中部分阳性克隆鉴定后利用斑点杂交对鉴定的阳性克隆PCR产物进行筛选。对筛选到的多重耐药相关基因用M13双向引物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在BLAST上进行同源性比对。6.志贺菌多重耐药的蛋白质组学分析(1)应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比较志贺菌多重耐药株与敏感株的全菌蛋白表达谱。采用超声兼Urea-CHAPS-DTT裂解提取法制备志贺菌敏感株、诱导株、转移株全菌蛋白,Bradford法蛋白定量。(2)将提取的三种菌株的100μg全菌蛋白在IPGphor水平电泳仪上进行第一相等电聚焦,然后在含有DTT和碘乙酰胺的平衡液中分别平衡15min;转移到第二相SDS-PAGE凝胶,在恒功率(18W/gel)条件下进行分离。分析型凝胶采用银染染色,制备型凝胶采用考马斯亮兰染色。(3)用Amersham Bioscience的扫描仪投射扫描,分辨率为300dpi。数字化图像文件运用Image 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4)全部差异蛋白质点切下-80℃保存,挑取部分差异蛋白点做MOLDI-TOF质谱鉴定,利用Mascot(http://prospector.ucsf.edu/)和Profound(http://129.85.19.192/profound bin/WebProFound.exe)软件,在NCBInr蛋白数据库中检索。结果1.诱导及转移株的获得琼脂稀释法测定四种药物对志贺菌敏感株的MIC分别为CF 32mg/L、NOR 0.5mg/L、GM 2mg/L、SMZ 512mg/L。(1)次抑菌浓度(1/2MIC)诱导多重耐药结果:志贺菌诱导后的多重耐药菌株,分别是出发菌株的6倍(CF)、6倍(NOR)、8倍(GM)、8倍(SMZ)MIC。(2)接合转移多重耐药结果:志贺菌敏感株经与多重耐药大肠杆菌接合转移实验后,基因转移多重耐药志贺菌的MIC分别是头孢噻吩256mg/L、诺氟沙星4.0mg/L、庆大霉素20mg/L、磺胺甲基异恶唑5120mg/L。将基因转移后多重耐药的志贺菌作药敏试验,结果4种药物均无抑菌环出现。2.志贺菌多重耐药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1)连接效率检测可见由引物23S rRNA Forward Primer与接头1,2外侧序列引物PCR Primerl扩增所得条带的亮度和由引物23S rRNA Forward与ReversePrimer扩增所得条带的亮度相差小于2倍,表明连接效率大于50%。(2)经两轮消减杂交、两轮抑制性PCR后,差异片段大量富集,诱导及基因转移多重耐药消减杂交产物扩增的DNA条带成弥散状分布,大小从100~2000bp,与预期结果相符。(3)本次实验消减效率分析表明,消减后的转移株及诱导株DNA均在28个循环之后才看到23S rRNA扩增产物,而未消减的转移株及诱导株DNA可在18个循环就看到23S rRNA产物,说明两份样品的消减效率均较高。(4)志贺菌敏感株与诱导株抑制性消减杂交基因片段经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克隆后,共获得1512个阳性克隆,随机挑取了216个阳性克隆做菌液PCR鉴定,有202个克隆含有插入片段,转化率为93.52%;同样敏感株与转移株共获得1080个阳性克隆,随机挑取了192个阳性克隆做菌液PCR鉴定,有181个克隆含有插入片段,转化率94.27%,且所有片段长度均在2000bp以下,与预期相符。3.志贺菌多重耐药相关基因(1)对诱导多重耐药消减杂交文库中80个阳性克隆巢式PCR产物进行斑点杂交筛选诱导多重耐药相关基因片段,共获得12个差异基因片段。经测序并检索分析,除一个片段未得到序列外,其余11个差异片段中有5个未检索到同源序列,为未知基因,其余6个分别为:前62及后41个碱基为16S rRNA核糖体基因(但中间序列未知);假定的Rep蛋白质(解螺旋酶);位点特异性Ⅰ型脱氧核糖核酸酶;预测的膜融合蛋白流出泵;SEcp1-like transposase (tnpA)转座酶基因;ISaba1转座酶。其中转座酶基因出现了2个拷贝数。(2)同样对基因转移多重耐药消减杂交文库中80个阳性克隆巢式PCR产物进行斑点杂交筛选基因转移多重耐药相关基因片段,共获得10个差异基因片段。经测序并检索分析,10个差异片段有5个未检索到同源序列,为未知序列,可能为基因转移多重耐药相关新基因;其余5个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Tn3926转座子部分的转座酶基因、假定的蛋白质及Gnt蛋白(藓样芽胞杆菌)、DNA旋转酶基因b亚单位、23S rRNA核糖体核糖核酸。其中DNA旋转酶基因b亚单位出现了2个拷贝数。4.志贺菌多重耐药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1)志贺菌敏感株、诱导及转移株全菌蛋白双向电泳结果:成功地获得了志贺菌三种菌株的双向电泳图谱。三次重复实验后,志贺菌敏感株全菌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共获得946±37个蛋白质斑点;志贺菌转移株共获得1013±157个蛋白质斑点;志贺菌诱导株共获得1096±189个蛋白质斑点。(2)志贺菌敏感株与诱导株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以诱导多重耐药双向凝胶图谱为参考凝胶,与敏感株进行匹配,共发现48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8个蛋白点只存在于诱导株中,8个蛋白点只存在于敏感株中,26个蛋白点随着志贺菌由敏感株向多重耐药株转变而表达量增加,其余6个蛋白点表达量下降。其中5个差异蛋白质谱鉴定为ABC转运蛋白、谷胺酰转肽酶、天冬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翻译延长因子Tu、单链DNA结合蛋白,其中前三个蛋白在诱导株中表达量增加,后两个下降。(3)志贺菌敏感株与转移株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以转移株双向凝胶图谱为参考凝胶,与敏感株进行匹配,共发现4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8个蛋白点只存在于转移株中,6个蛋白点只存在于敏感株中,有22个蛋白点随着志贺菌由敏感株向多重耐药株转变而表达量增加,7个蛋白点表达量下降。对其中7个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转移株中发现两个新出现的多重耐药相关蛋白,分别为CRISPR相关蛋白及Hsp60的分子伴侣蛋白(Groel-Groes-Adp7)。表达量上调的蛋白有ABC转运蛋白、胱氨酸合成酶、预测的胞浆脂蛋白。而翻译延长因子Tu,单链DNA结合蛋白在敏感株中高表达。结论1成功构建了来自于同一志贺菌敏感株的药物诱导及基因水平转移多重耐药株,同源性及可比性好。2成功地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志贺菌敏感株与诱导株及转移株抑制性消减杂交基因组文库。3部分差异基因筛选结果显示:与药物诱导多重耐药相关的机制有16S rRNA介导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Rep蛋白调节的质粒耐药,膜融合蛋白流出泵介导的主动流出机制,限制-修复系统,转座子耐药模式,与基因转移多重耐药相关机制有23S rRNA介导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转座子耐药模式,葡萄糖代谢gnt操纵子,以及DNA旋转酶基因b亚单位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4首次发现转座子耐药模式在垂直诱导及基因水平转移两种多重耐药方式中均存在。5新发现了5个诱导多重耐药相关基因片段及5个基因转移多重耐药相关基因片段,可能代表某些未知多重耐药机制。6首次建立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全菌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并通过对此方法的改进,共分离出946±37个蛋白质斑点。7部分差异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无论敏感株是通过垂直诱导还是基因水平转移方式获得多重耐药性,一些在细胞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酶类表达量均上调;首次发现ABC转运蛋白在志贺菌两种方式多重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8 CRISPR相关蛋白及Hsp60的分子伴侣蛋白为仅在转移株中出现的蛋白,可能代表了基因水平转移多重耐药的新机制。9综合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证实志贺菌的多重耐药是在各种代谢酶调节下多机制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

二、BRCA突变使乳癌保守治疗趋于复杂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RCA突变使乳癌保守治疗趋于复杂化(论文提纲范文)

(1)淫羊藿素诱导人宫颈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宫颈癌发病与治疗现状
        1.1.1 宫颈癌的病因
        1.1.2 宫颈癌的临床症状
        1.1.3 宫颈癌的治疗
    1.2 淫羊藿素研究进展
        1.2.1 淫羊藿素简介
        1.2.2 淫羊藿素的抗肿瘤作用
        1.2.3 淫羊藿素的抗肿瘤机制
    1.3 ROS
        1.3.1 ROS简介
        1.3.2 ROS的来源
        1.3.3 细胞内ROS的清除机制
        1.3.4 ROS对肿瘤形成的促进作用
    1.4 DNA损伤应答
        1.4.1 DNA损伤应答
        1.4.2 DDR机制
    1.5 细胞凋亡
    1.6 蛋白组学在宫颈癌研究领域的应用
    1.7 药物的成药性
    1.8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淫羊藿素导致的活性氧水平升高诱发人宫颈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试剂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1.4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
        2.2.2 细胞冻存
        2.2.3 细胞传代
        2.2.4 MTT实验
        2.2.5 集落形成实验
        2.2.6 细胞ROS水平测定
        2.2.7 免疫荧光染色
        2.2.8 彗星实验
        2.2.9 细胞周期检测
        2.2.10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2.11 细胞凋亡检测
        2.2.12 Western Blot实验
        2.2.13 细胞划痕实验
        2.2.14 qPCR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淫羊藿素对宫颈癌细胞存活能力的影响
        2.3.2 淫羊藿素对宫颈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2.3.3 淫羊藿素引起宫颈癌细胞内严重的DNA损伤
        2.3.4 淫羊藿素引起宫颈癌细胞周期阻滞
        2.3.5 淫羊藿素导致宫颈癌细胞凋亡
        2.3.6 淫羊藿素未影响HeLa细胞中HPV E6/E7的表达水平
        2.3.7 淫羊藿素引起宫颈癌细胞ROS水平升高
        2.3.8 淫羊藿素引起的宫颈癌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抑制可被NAC恢复
        2.3.9 淫羊藿素引起的宫颈癌细胞DNA损伤可被NAC阻断
        2.3.10 淫羊藿素引起的宫颈癌细胞周期阻滞可被NAC阻断
        2.3.11 淫羊藿素引起的宫颈癌细胞凋亡可被NAC阻断
    2.4 小结
第三章 淫羊藿素作用于宫颈癌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蛋白质纯化和酶解
        3.2.2 稳定同位素二甲基标记
        3.2.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定量结果
        3.3.2 蛋白质功能注释
        3.3.3 蛋白质分子功能富集
        3.3.4 蛋白质参与的生理过程分析
        3.3.5 蛋白质细胞定位分析
        3.3.6 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路分析
        3.3.7 细胞内源凋亡途径蛋白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淫羊藿素药学性质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4.1 ADMET预测淫羊藿素成药性
        4.1.1 ADMET
        4.1.2 结果与讨论
    4.2 淫羊藿素的毒理性质预测
        4.2.1 实验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乳腺癌基因组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平台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和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数据分析工具
        2.1.1 R语言
        2.1.2 Weka
    2.2 有监督学习
        2.2.1 朴素贝叶斯
        2.2.2 支持向量机
        2.2.3 随机森林
    2.3 无监督学习
        2.3.1 非负矩阵分解
        2.3.2 层次聚类
        2.3.3 谱聚类
    2.4 生物医学数据可视化技术
        2.4.1 基因组坐标图
        2.4.2 热图
        2.4.3 网络图
    2.5 小结
第3章 乳腺癌组学数据挖掘与临床特征分类研究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
        3.2.1 TCGA数据库
        3.2.2 其他数据来源
    3.3 数据获取
        3.3.1 乳腺癌样本临床数据的获取
        3.3.2 基因组突变数据的获取
        3.3.3 其他组学数据的获取
    3.4 数据预处理
        3.4.1 基因突变数据的预处理
        3.4.2 其他组学数据的预处理
    3.5 基于基因组突变数据对肿瘤病人进行临床分类的研究
        3.5.1 肿瘤患者中的高频突变基因分析
        3.5.2 特征选择理论知识
        3.5.3 数据分析流程
        3.5.4 特征选择实现
        3.5.5 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肿瘤患者分类
        3.5.6 模型评估
        3.5.7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乳腺癌基因组数据可视化平台
    4.1 平台的设计
        4.1.1 架构设计
        4.1.2 技术设计
        4.1.3 功能设计
        4.1.4 数据库ER图设计
        4.1.5 数据库表设计
    4.2 平台的实现
        4.2.1 开发环境与框架配置
        4.2.2 数据可视化模块实现
    4.3 平台软件的系统功能展示及意义
        4.3.1 转录组差异分析
        4.3.2 转录组生存分析
        4.3.3 转录组共表达分析
        4.3.4 CNV差异分析
        4.3.5 CNV生存分析
        4.3.6 MicroRNAs分析
        4.3.7 KEGG Pathway分析
        4.3.8 基因功能网络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乳牙挫入伤对恒牙胚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构建实验动物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附图
第二部分 实验牙位继承恒牙萌出后形态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附图
第三部分 继承恒牙异常釉质超微结构研究
    1 设备和方法
    2 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附图
全文总结
综述 乳牙挫入伤对恒牙胚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个人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4)论生命行为管理 ——探索公共管理的一个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
        一 研究缘起
        二 界定核心概念
        三 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概况与文献述评
        二 国内研究概况与文献述评
        三 综合评析
    第三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四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生命行为管理:公共管理的新领域
    第一节 生命行为管理何以成为公共管理的新领域
        一 生命行为是公共管理必须介入干预的新领域
        二 认知生命行为管理是公共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
        三 从公共管理之平台推进和优化生命行为管理的紧迫性
    第二节 从不同学科视域认知生命行为管理
        一 政治学视界的生命行为管理
        二 经济学视界的生命行为管理
        三 社会学视界的生命行为管理
        四 管理学视界的生命行为管理
    第三节 以不同理论视野观察生命行为管理
        一 生命伦理与生命行为管理
        二 权利理论与生命行为管理
        三 行为理论与生命行为管理
    小结 生命行为管理:探索公共管理之新领域
第三章 生命行为管理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前工业社会:生命行为管理的混沌与野蛮
        一 强制推动人口增殖与强化优质生育
        二 恣意侵犯与剥夺生命权的刑罚规制
        三 干预婚姻与性行为的多样态社会伦常
        四 关涉生命终止行为的悖谬行径
        五 背离生命伦理与生命价值的定制生命行为
    第二节 工业社会:生命行为管理的启蒙与试错
        一 控制人口数量与人口规模的计划生育的兴起与发展
        二 增量拓展的对性及婚姻家庭关系的宽容度
        三 禁止社会成员的自杀行为:由宗教层面到法律层面
        四 优生节育的异动:国家政策主导下的特定群体强制绝育
    第三节 后工业社会:生命行为管理的反思与重构
        一 第一阶段(-1947):人们对既往生命行为管理的反思
        二 第二阶段(1948-2000):生命行为管理的制度构建
        三 第三阶段(2000至今):生命行为管理的多维推进
    第四节 生命行为管理模式嬗变之因由论析
        一 技术因素:生命技术由神学走向科学
        二 价值认知:生命文化由专制走向宽容
        三 社会形态:从群体化社会到非群体化社会
    小结 生命行为管理:“人”的觉醒与发现
第四章 生命行为管理之张力
    第一节 生命行为的新思维拷问现代进步观
        一 质疑人的进化方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
        二 质疑人的进化程度:人的有限性或可完美性
        三 质疑自然人的正当性:克隆人能否替代自然人
    第二节 生命行为管理的内在张力
        一 生命个体与生命群体的内在特质
        二 生命行为的差异性与趋同性之矛盾
        三 个体的生命权诉求与社会利益之张力
    第三节 生命行为管理的基本尺度
        一 生命权的限度及其定位
        二 生命行为的限度及其依据
        三 生命行为管理的标尺与边界
    小结 生命行为管理: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之辩
第五章 当代若干国家生命行为管理与相关政策审视
    第一节 生命的起始:生育政策综论
        案例1 美国巴克诉普莱迪案(1927年):生育政策限制特定群体生育需求的争议
        案例2 美国罗诉韦德案(1973年):生育政策强制公民生育意愿合法性之争
        一 生育政策的界定与演进
        二 生育政策的政策环境考察
        三 若干国家现行生育政策检视
    第二节 生命的“交易”:人体交易行为管理
        案例 美国M宝宝案(1987年):代孕婴儿的归属,自然父亲还是自然母亲
        一 人体交易的界定以及历史考察
        二 器官交易管理政策:器官捐赠与器官交易
        三 代孕行为规范:利他代孕与商业代孕
    第三节 生命的相伴:婚姻与性行为规制
        案例1 “粉红商机”(Pink Dollar):对同性恋的承认与包容
        案例2 泰国、尼泊尔第三性别身份证、第三性厕所:对性少数人群的保护
        一 婚姻制度的构建与性行为管理
        二 同性婚姻政策的政策环境考察
        三 若干国家的同性婚姻政策检视
    第四节 生命的终止:死亡行为管理
        案例 美国特丽·夏沃案(1998-2005年):几经反复的死亡权之争
        一 人类社会对自杀行为的认知与应对
        二 安乐死行为管理的政策环境论析
        三 若干国家的自杀与安乐死政策检视
    第五节 生命的再造:“定制生命”行为管理
        案例 英国“定制曼儿“与”安吉丽娜·朱莉的选择”:定制人类之可能
        一 理解定制生命:实质、争议与实践
        二 定制生命行为管理的政策环境考察
        三 若干国家关于定制生命行为管理的政策审视
    小结 域外生命行为管理再论析:启示与借鉴
第六章 当代中国生命行为管理:问题与反思
    第一节 生育之痛:生育政策的流变
        一 生育文化及生育意愿考察
        二 1949年以来的生育政策转向
        三 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检视
        四 存在争议:计划外生育与非婚生育
    第二节 身体之忧:身体处置权之争
        一 关于身体处置权的认知与论争
        二 关于人体处置行为管理之政策
        三 关于人体交易行为管理之政策
        四 现行政策的问题与存在的争议
    第三节 婚恋之惑:婚姻制度的变迁
        一 性文化及婚姻家庭观念考察
        二 当代中国的婚姻政策检视
        三 当代中国婚姻外性行为管理
    第四节 死亡之难:终止生命行为管理考察
        一 死亡权与自杀行为管理认知
        二 自杀与安乐死行为管理之策
        三 现行政策的问题与存在的争议
    第五节 再造之争:定制生命之可行性探究
        一 社会成员对定制生命、克隆人类的认知
        二 当代中国定制生命行为的现实考察
        三 存在争议:定制完美人类之可行性
    小结 当代中国生命行为管理透视:问题与反思
第七章 推进与优化生命行为管理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生命行为管理的困境及其成因
        一 当代生命行为管理的多样态
        二 当代生命行为管理的困境
        三 生命行为管理困境之成因
        四 生命行为管理陷入困境之影响
    第二节 生命行为管理若干要素考量
        一 生命行为管理的核心理念
        二 生命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 生命行为管理的评价依据
    第三节 优化生命行为管理:主体与路径
        一 政府在生命行为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其他社会组织与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三 区分不同类型生命行为实施分类治理之方略
    小结 推进与优化生命行为管理:探索与前行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鱼胆汁中的检测及其诱导斑马鱼胚胎细胞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现状
        1.2.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性质和种类
        1.2.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2.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方法
        1.2.4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处理技术
    1.3 双酚 A、烷基酚和炔诺酮的研究现状
        1.3.1 水体中双酚 A、烷基酚和炔诺酮的污染和检测
        1.3.2 生物样本中双酚 A、烷基酚和炔诺酮的污染和检测
    1.4 斑马鱼细胞凋亡的研究现状
        1.4.1 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的选取
        1.4.2 细胞凋亡概述
        1.4.3 斑马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目的与意义
        1.5.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课题来源
第二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鱼体胆汁中的检测
    2.1 样品
        2.1.1 环境样品采样区域概况
        2.1.2 水样和鱼体胆汁的采集
    2.2 实验
        2.2.1 实验试剂和药品
        2.2.2 实验仪器和耗材
        2.2.3 实验准备和溶液的配制
        2.2.4 水体中环境雌激素总体效应浓度测定
        2.2.5 水样样品检测的前处理
        2.2.6 胆汁样品检测的前处理
        2.2.7 仪器分析方法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水体中环境雌激素总体效应浓度
        2.3.2 LC-MS/MS 分析水体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2.3.3 LC-MS/MS 分析鱼体胆汁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2.4 讨论
        2.4.1 NP 和 BPA 在新安江水体中的生态风险评价
        2.4.2 新安江水样和鱼体胆汁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整体分布比较
        2.4.3 上海市农贸市场不同鱼种间内分泌干扰物含量的比较
        2.4.4 水体和鱼体胆汁中雌激素总体效应的估算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双酚 A、壬基酚及联合作用对斑马鱼胚胎细胞凋亡的影响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3.1.2 攻毒试剂
        3.1.3 主要试剂盒
        3.1.4 其他试剂
        3.1.5 主要溶液和配制
        3.1.6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3.2 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样本采集
        3.2.3 Caspase3 活性检测
        3.2.4 Bradford 蛋白浓度测定
        3.2.5 凋亡 DNA Ladder 测定
        3.2.6 动物组织总 RNA 的提取
        3.2.7 cDNA 合成
        3.2.8 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分析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斑马鱼胚胎的发育过程
        3.3.2 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
        3.3.3 斑马鱼胚胎的存活率
        3.3.4 斑马鱼胚胎的畸形率
        3.3.5 Caspase3 酶活性表达
        3.3.6 凋亡 DNA Ladder 表达
        3.3.7 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3.4 讨论
        3.4.1 BPA 和 NP 对斑马鱼胚胎 Caspase3 酶活性的影响
        3.4.2 BPA 和 NP 对斑马鱼胚胎 DNA 片段化的影响
        3.4.3 BPA 和 NP 对斑马鱼胚胎凋亡基因的影响
        3.4.4 细胞凋亡和氧化压迫之间的关系
        3.4.5 BPA 暴露对 Kisspeptin/GnRH 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课题与科研成果
致谢

(6)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性乳房链球菌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2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类
    3 乳房链球菌的研究进展
    4 乳房链球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PFGE 分析
        4.2 MLST 分析
    5 本实验目的和意义
    6 论文的设计思路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性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培养基
        1.4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乳样的采集
        2.2 隐性乳房炎的检测
        2.3 细菌的分离培养
        2.4 链球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2.5 链球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隐性乳房炎的检测
        3.2 链球菌的分离
        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4 讨论
第三章 南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性乳房链球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乳房链球菌基因分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FGE 基因分型
        2.2 MLST 基因分型
    3 讨论
        3.1 PFGE 基因分型
        3.2 MLST 基因分型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益生菌行业状况
    1.1 引言
    1.2 益生菌产品特性
    1.3 国内外益生菌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第2章 美华生物公司市场营销现状与问题
    2.1 美华生物公司基本状况
    2.2 美华生物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2.3 美华生物公司市场营销存在问题分析
第3章 美华生物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经营环境分析
    3.3 顾客需求分析
    3.4 美华生物公司能力分析
    3.5 SWOT 分析
第4章 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营销战略
    4.1 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市场营销目标
    4.2 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目标市场选择
    4.3 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市场定位
第5章 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5.1 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产品策略
    5.2 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定价策略
    5.3 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渠道策略
    5.4 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促销策略
第6章 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市场拓展保障措施
    6.1 技术专利的保护和维权工作
    6.2 产品的鉴定和识别工作
    6.3 售中服用指导与售后信息反馈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英文摘要

(8)逆境应答基因OsHSP81和OsCaMBP的克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选择性剪接研究综述
        1.1 选择性剪接研究进展
        1.1.1 选择性剪接的综合分析技术
        1.1.2 选择性剪接复杂性分析
        1.1.3 进化对选择性剪接频率的影响
        1.1.4 选择性剪接在功能上的重要意义
        1.1.5 基因组中的选择性剪接研究
        1.1.6 选择性剪接网络
        1.1.7 调控选择性剪接中的编码序列
        1.1.8 剪接调控与人类疾病
        1.2 选择性剪接在植物逆境基因表达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1.2.1 信号传导层面的选择性剪接
        1.2.2 植物抗病基因的选择性剪接
        1.3 结论及展望
    2.热激蛋白90在植物中的研究
        2.1 植物生长中的HSP90研究进展
        2.2 HSP90与抗病性
        2.3 HSP90在表型变异中的缓冲作用
        2.4 结论及展望
    3.钙调素结合蛋白在植物中的研究
        3.1 CaMBP和CaM结合特性
        3.2 CaMBP参与的生物学反应
        3.2.1 植物发育
        3.2.2 代谢调节
        3.2.3 细胞骨架功能
        3.2.4 激素反应
        3.2.5 逆境胁迫反应
        3.2.6 离子吸收
        3.2.7 防御反应
        3.2.8 转录调控
        3.3 结论及展望
    4.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荧光差异显示及逆境(低温)相关基因克隆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菌株和质粒
        2.3 主要培养基
        2.4 主要试剂
        2.5 主要仪器设备
        2.6 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RNA质量检测
        3.2 荧光差异显示结果
        3.3 差异片段亚克隆
        3.4 差异片段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4.讨论
第三章 水稻选择性剪接基因OsHSP81功能分析
    1 水稻OsHSP81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植物材料
        1.2.2 菌株和质粒
        1.2.3 主要培养基
        1.2.4 主要试剂
        1.2.5 主要仪器设备
        1.2.6 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3.1 OsHSP81基因的克隆及其推测氨基酸序列分析
        1.3.2 OsHSP81基因选择性剪接的发现
        1.3.3 OsHSP81-S基因选择性剪接的序列及结构分析
        1.4 讨论
    2 水稻OsHSP81基因在不同逆境下选择性剪接模式及表达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OsHSP81选择性剪接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逆转录验证
        2.3.2 OsHSP81和OsHSP81-S不同逆境下选择性剪接诱导表达情况
        2.4 讨论
    3 水稻OsHSP81和OsHSP81-S融合蛋白表达及酶活性测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及质粒
        3.2.2 主要试剂及内切酶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2.4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融合蛋白的诱导及条件优化
        3.3.2 融合蛋白的纯化
        3.3.3 融合蛋白含量测定
        3.3.4 ATPase酶活性测定
        3.4 讨论
    4 水稻OsHSP81和OsHSP81-S的相互作用蛋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和质粒
        4.2.2 主要培养基
        4.2.3 主要试剂及内切酶
        4.2.4 主要仪器设备
        4.2.5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DNA文库的构建
        4.3.2 pGBKT7-OsHSP81和pGBKT7-OsHSP81-S重组载体的构建
        4.3.3 pGBKT7-OsHSP81和pGBKT7-OsHSP81-S转录活性检测
        4.3.4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OsHSP81和OsHSP81-S相互作用蛋白
        4.3.5 相互作用蛋白验证
        4.4 讨论
    5 水稻OsHSP81和OsHSP81-S转基因载体构建及转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
        5.2.2 菌株和质粒
        5.2.3 主要培养基
        5.2.4 主要试剂
        5.2.5 主要仪器设备
        5.2.6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过量表达正义及反义载体的构建
        5.3.2 绿色荧光蛋白载体的构建
        5.3.3 RNAi载体的构建
        5.3.4 农杆菌法转化水稻愈伤组织及植株再生
        5.4 讨论
第四章 水稻钙调素结合蛋白OsCaMBP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 水稻OsCaMBP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植物材料
        1.2.2 菌株和质粒
        1.2.3 主要培养基
        1.2.4 主要试剂
        1.2.5 主要仪器设备
        1.2.6 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3.1 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1.3.2 钙调素结合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
        1.3.3 OsCaMBP基因选择性剪接的发现
        1.4 讨论
    2 水稻OsCaMBP基因在不同逆境下的表达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OsCaMBP在不同逆境下的表达情况
        2.4 讨论
第五章 综合结论及创新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9)花生短肽制备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标索引
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花生资源概况
    1.2 我国花生利用状况
    1.3 花生蛋白的营养价值与利用
        1.3.1 花生蛋白的营养价值
        1.3.2 花生蛋白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功能性短肽的生物学意义
        1.4.1 功能性短肽的吸收机制
        1.4.2 功能性短肽的功能活性
    1.5 功能性短肽的制备
        1.5.1 蛋白酶解法
        1.5.2 合成法
    1.6 功能性短肽的产业化及其存在的问题
        1.6.1 国外功能性短肽的产业化
        1.6.2 国内功能性短肽的产业化及存在的问题
    1.7 立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一酶法制备花生短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主要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可溶性氮测定方法的改良
        2.3.2 蛋白酶的筛选
        2.3.3 Alcalase水解花生蛋白的单因素试验
        2.3.4 Alcalase水解花生蛋白的正交旋转组合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酶法制备花生短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主要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lcalase对花生蛋白的酶解
        3.3.2 复合酶解蛋白酶的筛选
        3.3.3 N120P水解花生蛋白的单因素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花生蛋白酶解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主要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酶解动力学模型的推导
        4.3.2 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推导
        4.3.3 蛋白酶失活常数的推导
        4.3.4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花生短肽的精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主要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花生短肽的脱盐
        5.3.2 花生短肽指标测定
        5.3.3 花生短肽的超滤
        5.3.4 超滤产物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花生短肽降血压活性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材料
        6.2.2 主要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花生短肽功能活性的初步研究
        6.3.2 精制对花生短肽ACE抑制活性的影响
        6.3.3 花生短肽ACE抑制活性机理研究
        6.3.4 花生短肽体内降血压活性的研究
        6.3.5 花生短肽的凝胶过滤分离
        6.3.6 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其水解物ACE抑制活性关系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花生短肽制备工艺放大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主要材料
        7.2.2 主要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脱盐工艺的优化
        7.3.2 工艺参数的放大及要点说明
        7.3.3 过程分析
        7.3.4 废弃物处理分析
        7.3.5 经济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志贺菌多重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 志贺菌多重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引言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志贺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志贺菌多重耐药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志贺菌多重耐药相关基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志贺菌多重耐药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附录
    致谢
    图表索引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四、BRCA突变使乳癌保守治疗趋于复杂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淫羊藿素诱导人宫颈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D]. 陈欣. 吉林大学, 2019(10)
  • [2]基于乳腺癌基因组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平台实现[D]. 邹杰民. 湖南大学, 2017(07)
  • [3]乳牙挫入伤对恒牙胚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D]. 姚东升. 郑州大学, 2016(02)
  • [4]论生命行为管理 ——探索公共管理的一个新领域[D]. 李玲. 南京大学, 2014(04)
  • [5]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鱼胆汁中的检测及其诱导斑马鱼胚胎细胞凋亡的研究[D]. 潘辰苑. 上海大学, 2014(03)
  • [6]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性乳房链球菌遗传多样性分析[D]. 王丽君. 塔里木大学, 2011(07)
  • [7]美华生物公司益生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秦晓东. 吉林大学, 2010(09)
  • [8]逆境应答基因OsHSP81和OsCaMBP的克隆与分析[D]. 万佳.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1)
  • [9]花生短肽制备及其功能活性研究[D]. 张宇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10]志贺菌多重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D]. 宋春花. 郑州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BRCA突变使乳腺癌的保守治疗复杂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