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余兴喜[1](2021)在《正确看待康美药业案和独立董事制度》文中研究表明对于上市公司董监高,无论是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还是承担民事责任,其前提都应当是有重大过错,且应当"过罚相当"。至于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被广为诟病的,主要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些独立董事既不"独"也不"懂"的问题,"花瓶董事"问题,以及独立董事履职环境不好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机制,在于制度的缺陷一石激起千重浪。11月12日,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对康美药业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结果在全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方重[2](2021)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吗?懂事否?》文中提出独立董事机制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履职在独立性、专业性、有效性等方面都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介绍独立董事的概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美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特点,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的思考。

张景源[3](2021)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企业并购决策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文中提出近年来,上市公司并购事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深圳地铁并购万科集团,终结了中国A股市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并购与反并购攻防战,至今为人津津乐道。通常而言,企业并购决策不仅会受到企业自身业绩、资本市场状况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也会对企业并购决策产生影响。独立董事制度作为重要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理论上能够对企业重大事件决策包括并购决策产生积极影响,对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起到监督作用。但由于内生性等问题的存在,当前文献对于独立董事在公司并购重组中扮演的角色尚未产生广泛共识。证监会强制要求上市公司独董比例在2003年6月30日之前强制达到至少1/3的达标,1/3为达标水平。这一项独立董事制度改革政策,体现了监管部门希望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提升公司治理质量的决心。本文利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引起的独立董事比例设置了一个准自然实验。本文首先选取1999-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运用证监会强制要求上市公司独董比例在2003年6月30日之前至少达到1/3的政策性外生冲击设置一个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来识别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其次,独立董事改革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可能还依赖于公司特征。融资约束可能就是影响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融资约束会抑制大股东过度投资行为。大股东在公司处于高融资约束情形时,由于投资项目筹资困难,使得大股东进行掏空性投资行为的意愿降低。因此,本文研究了当公司本身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不同时,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对并购活动的代理行为是否产生了不同的效应。然后,为了进一步探究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独立董事对董事会议案发表意见和进行投票的强制披露数据,并用Heckman两步法控制了样本自选择偏差之后,考察独立董事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本文的研究证实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事件后,对于治理环境较差、大股东掏空程度更为严重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对其并购行为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购频率显着降低,有效的降低了掏空性并购风险。其次,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对公司并购决策的影响在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的公司更显着,当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较低时,治理环境差、大股东掏空现象严重的公司并购频率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后显着降低,企业融资约束较低时,大股东价值毁损型的并购投资项目筹资较为简单,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董事改革则更可能产生较强的抑制效应。最后,本文研究表明当企业出现公开质疑的独立董事时,企业的并购行为明显受到抑制,并购频率显着降低。本文从企业并购的角度研究分析当前独立董事改革机制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本文发现推进独立董事机制的改革建设、提升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立性有助于抑制大股东掏空性并购活动,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本文的结果从一个全新角度的来分析独立董事制度改革成效。最后,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制定与企业发展两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优化上市公司决策层并购决策、提升企业并购质量提供有效方法。

熊浩君[4](2021)在《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监督还是咨询?》文中研究说明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关于独立董事聘用目的的争论,即监督职能还是咨询职能,是困扰学界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独立董事两大职能的争论很可能与公司控制权结构有关。独立董事的聘用决策来自于管理层,管理层受谁控制,导致了独立董事作用的不同。存在控股股东时,管理层决策体现的是控股股东意志,因此独立董事聘用决策也是体现了控股股东意志。不存在控股股东时,管理层决策不受控股股东影响,从而独立董事聘用决策体现的是管理层自身想法。如果公司受股东或大股东控制,则独立董事聘用可能更多地表现为监督管理层、降低管理层私利行为、确保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反之,当公司受管理层控制时,管理层聘用独立董事的意图当然不会是发挥其监督作用,更多的是发挥独立董事咨询作用,利用其知识、能力和社会资本,协助管理层。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长期处于集中状态并且存在控股股东,无法识别独立董事聘用的需求是来源于股东还是来源于管理层。所以,此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存在疑问。2015年的“宝万之争”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股权分散”时代,更有众多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自身为无控股股东公司。万众瞩目的“血洗南玻董事会”与“宝万之争”等案例就是在该背景下发生的。这种无控股股东现象的出现,给本文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研究机会:无控股股东意味着公司控制权落于管理层之手,形成了一个干净的管理层控制下公司独立董事聘用行为的研究样本。基于此,本文通过上市公司报告手工收集了无控股股东公司数据,并以我国2007年到2019年沪深上市公司的35,179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聘用行为,发现无控股股东会导致公司聘用更多独立董事。在追溯独立董事聘用原因,本文发现无控股股东公司更倾向于聘用北京独立董事、行业专长独立董事;而对于聘用会计背景独立董事、监督委员会独立董事等没有显着变化。这一结果表明,无控股股东公司聘用独立董事的目的是为了发挥独立董事咨询职能。为了加强印证该结论,本文也从监督功能的相关经济后果——管理层薪酬业绩敏感性和代理成本,分析了无控股股东公司中聘用的独立董事是否发挥了监督功能。结果发现无控股股东公司的独立董事聘用并没有增加薪酬业绩敏感性,也没有减少代理成本,表明无控股股东公司聘用的独立董事并没有起到监督功能。在进一步分析中,本文从金融发展程度、创新战略、公司并购三个角度分析了无控股股东对独立董事聘用影响的差异,发现处于金融发展程度差地区、实施创新战略、进行更多公司并购的上市公司会聘用数量更多的独立董事。本文研究既丰富了独立董事有关研究,也为了解无控股股东情形下公司行为特征提供新的经验证据。整篇文章主要按照以下六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引言,该部分的重点在于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阐述论文研究采用的思路与方法。此外,该部分着重强调了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相关文献回顾,该部分就控股股东相关文献、无控股股东相关文献和独立董事相关文献分别进行阐述,并针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整体地归纳总结。第三部分为涉及的理论基础,该部分介绍了独立董事、控股股东、无控股股东的相关概念,并进一步论述和阐释了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高阶梯队理论以及资源依赖理论等相关理论。第四部分为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该部分基于相关理论分析了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组对立假设。然后剖析了无控股股东公司聘用独立董事的目的,是为了监督还是咨询?第五部分为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实证分析,该部分主要包括样本的选取、模型的设计、主要变量的定义与控制变量的选择、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单变量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从金融发展程度、创新战略和公司并购三个角度分析了不同情境下无控股股东对独立董事聘用的影响,并包括了无控股股东对独立董事聘用的经济后果分析。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罗星伊[5](2021)在《独立董事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差异化影响 ——基于区域与所有制视角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公司的代理问题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凸显,一股独大侵占小股东利益等问题都成为了公司治理中亟待解决的现象,而独立董事作为外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这些公司治理矛盾问题,并且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运作效率。但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发展并不是很好,原因是独立董事制度本是适用于西方国家“一元制”的治理模式,而我国现有的治理模式下已经设立了具有监督作用的监事会,独立董事作为决策和监督的角色,在作用发挥和工作职能上存在很多重叠问题,导致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诸多的研究探索,但是大多的学者都是采用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整体样本对公司绩效进行分析研究,其实在我国,所有制的不同对公司的各个方面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也会受到企业不同所有制的影响。其次,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区域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点,南北方经济差异会导致南北方公司在公司治理和经营方面存在本质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所以从不同所有制和区域的角度出发,研究公司性质和区域的不同是否影响独立董事的特征,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研究结果也能有针对性的帮助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将对独立董事特征进行更加细致化的研究,以期获得新的发现。本文通过研究国有、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特点及公司治理差异,南北方在经济、文化、资源等区域上的差异,对独立董事特征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2012-2017年深沪两市共1415家公司作为样本,将独立董事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包括个体特征和外部特征、行为等特征,样本模型被解释变量为资产收益率.并将样本企业按所有制分为:国企、非国企,区域分为:南方、北方两组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所有制的不同,独立董事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论证了不同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差异会导致独立董事特征的不同,从而影响到公司的绩效。南北方的上市公司市场环境、发展背景和公司资源、公司文化、人员管理等也都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模式,北方的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单一、行政化色彩较南方更浓,同时在制度方面更偏向保守化,人才流出问题严重,而南方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市场开放程度高,技术创新性高,公司治理完善,上市公司本身的高管素质和公司治理水平都非常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大导致公司要时刻对公司战略目标进行调整以及公司治理的优化,在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中独立董事作为外部董事,对于公司绩效上的作用会相对较小一些。论证研究说明两个区域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特性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是有许多不同之处。从所有制和区域两个视角研究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可研究性和创新性。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通过所有制和区域分类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能够为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模式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邢梦梦[6](2021)在《独立董事网络位置、独立董事异质性与投资效率》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导向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独立董事的监督和咨询作用能够在上市公司中充分发挥,约束管理层的行为,改善上市公司投资质量,提高投资效率,规范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的相关研究成为焦点。随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公司治理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独立董事网络成为各个上市公司之间交流分析资源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显然处在独立董事网络中不同位置的独立董事能够获取的资源和信息也是不同的,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希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企业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和投资效率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分析独立董事异质性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以期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维护上市公司投资者和股东的利益。本文对于独立董事网络位置、独立董事异质性和投资效率领域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方面,本文将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和非效率投资这两者之间的影响构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然后将非效率投资分成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两方面,进一步从理论方面分别分析独立董事网络位置特征对投资过度、投资不足影响,同时还加入了独立董事异质性这一调节变量,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的因素。在实践方面,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了有效的意见,上市公司在聘请独立董事时,可以考虑其在独立董事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还通过优化独立董事团队结构,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独立董事、独立董事网络、独立董事网络位置、独立董事异质性和投资效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基于参考文献的梳理探讨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并据此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其次,本文利用2013年到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样(由于有滞后期,实际样本数据窗口期为2014年到2019年),被解释变量投资效率通过Richardson模型测度,解释变量为独立董事网络位置,通过Pajek软件计算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获得,调节变量为独立董事异质性,其中年龄和任期异质性通过标准差系数法计算获得,性别和职业背景异质性通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计算获得。最后,利用Stata14.0数据软件进行回归,检验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以及独立董事异质性是否对独立董事网络位置与投资效率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越高,会加剧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同时也会缓解一些公司的投资不足,促进上市公司通过投资获取额外收益。第二,独立董事年龄、性别异质性对独立董事网络位置与企业投资的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独立董事的年龄异质性越高,可以缓解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会加剧投资过度的作用,加强对投资不足的改善作用。独立董事的性别异质性越高,可以缓解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会加剧投资过度的作用,而对独立董事中心度与投资过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显着性。第三,独立董事的任期异质性和职业背景异质性对独立董事网络位置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着。依据本文的研究分析和实证结果,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提升企业价值,优化公司独立董事的团队结构,提高独立董事的年龄和性别异质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企业微观主体和宏观市场两个方面分析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因素,而很少有研究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但是众所周知,任何个人或者企业的行为都会受到其所处的网络的影响,而且独立董事网络也是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因此本文从独立董事网络这一角度来研究投资效率。第二,以往在研究独立董事的网络位置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时,很少关注其他因素对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和投资效率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将独立董事异质性作为调节变量加入到对独立董事网络位置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的研究当中为独立董事网络位置与投资效率的研究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

黄慧[7](2021)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新《证券法》大幅提高了证监会对独立董事的行政处罚力度,导致独立董事勤勉履职风险显着增加。2021年,证券资本市场已出现了独立董事未勤勉尽责而受到高额处罚的第一案。独立董事是具有双重特殊义务的董事,其勤勉义务内容理应有所不同。但我国《公司法》有关勤勉义务内容仅为原则性的表述,不可窥见独立董事勤勉尽责的外延及边界,司法适用也一直面临着挑战。在新《证券法》修改落下帷幕而《公司法》即将迎来第六次修改之际,完善独立董事勤勉义务,以便进一步填补制度真空、护航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健康发展,是公司法改革不可回避之任务。本文正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制度概述。从独立董事的特殊性开始引入,首先阐述独立董事制度沿革,通过独立董事与一般董事、监事会的差异比对,凸显出独立董事的特殊性。其次,探讨勤勉义务的特殊性,主要论述独立董事的角色与职责定位、专业背景以及明确勤勉义务的核心特征——勤勉判断标准。最后,梳理散落于不同层级的相关法规,指出当前立法精细化的缺失以及新法之下独立董事勤勉履职风险的变化。基于此,第二章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问题剖析,本章主要内容基于实例考察,探索实践中针对独立董事未勤勉尽责的问责逻辑,并指出当前制度运行的三大阻碍。在第三章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之理论探讨中,阐述了独立董事勤勉义务来源需要追溯到信义义务理论,并对商法领域下不同主体间勤勉义务的差异化进行探讨,探究基于判例法产生的商业判断规则存在的制度价值。同时,分析违反勤勉义务的法律性质和民事责任。基于理论探讨,为勤勉义务内容的完善建议提供依据和指引。第四章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之制度完善,本章主要涵盖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内涵完善、合理谨慎独立董事标准设置以及勤勉履职保障规制内容。勤勉义务应当基于现实情况有所演变,合理界定独立董事阶段性、过程性的勤勉义务。基于立法设置的独立董事勤勉责任畸重及现实履职的矛盾落差,主张在有限与有为的尺度中,区分设置合理谨慎独立董事标准,在一般标准中嵌套特殊标准,并将实践中独立董事的“签字责任”当作是履职的“事实性要求”。最后提出关于独立董事勤勉履职的保障规制,以商业判断规则的事后审查为引领,设置独立董事勤勉履职的风险规避路径。综合来说,通过一一对应前文所涉问题,而提出上市公司治理架构下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制度的完善建议。

刘怡君[8](2021)在《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 ——独立董事比例的调节作用》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者开始强调扣非净利润的重要性,这也诱发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行为。2008年证监会规定,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条件涉及会计利润的,需以“扣非净利润”为标准,这使得管理层更倾向于利用分类转移手段来达到激励行权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监管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为,1997年证监会首次在公司治理中提到了独立董事制度,现已有大量文献表明独立董事机制可以有效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农业行业来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规模和效益相对较小,股权激励机制的应用发展较晚,内部治理结构也相对不完善,因此,探究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同时分析独立董事比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基于以往研究成果,以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契约理论、管理层权利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为基础,首先,对2005年至2019年期间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激励强度、独立董事比例和扣非净利润的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农业上市公司中,2016年至2019年期间的扣非净利润指标出现了异常波动情况。其次,为探究扣非净利润异常变动的原因,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股权激励、激励强度对分类转移的影响作用,以及独立董事比例在激励强度与分类转移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最后,为检验实证结果在农业公司管理中的实践意义,本文以Z农业公司为例,对实证结果进行检验并得到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会促进分类转移行为;农业上市公司激励强度会抑制分类转移行为,但抑制程度不强;农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增大会加强股权激励强度对分类转移的抑制程度。据此,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坚持实施股权激励政策,完善股权激励机制,二是合理制定激励强度,监督分类转移行为,三是重视独立董事制度,优化内部监督体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首先,现有研究主要从财务分析师预测和市场监管的角度来分析公司管理层的分类转移行为,本文从股权激励角度入手,引入独立董事比例作为调节变量,探讨股权激励、激励强度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丰富了分类转移行为动机的研究。其次,目前关于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并不丰富,且主要集中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本文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补充了股权激励诱发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

张建东[9](2020)在《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是公司法当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目的确定与路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到公众公司法律规范结构、公司各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董事信义义务构成等具体制度设计,甚至触及公司独立法律人格这一现代公司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石。因此,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成为各国公司法立法与学理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域外公司法制发达国家,自从伯利与米恩斯于1932年洞见公众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来,即聚焦于公司权力如何适当且有效率地在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分配,并由此引发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两大理念的长期论争,至今仍未平息。我国新一轮公司法改革已经启动,公众公司权力分配模式的改革亦是其核心内容,并承载着促进我国公司治理水平整体提高的功能使命。本文以我国公众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公司独立人格和独立利益的维护为研究的起点和归宿,立基于我国本土的公司法理与实践,借鉴域外相关理论成果与立法经验,对于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模式的应然选择开展系统性研究。在对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法律地位予以重新界定的基础之上,综合考量各项影响因素,厘定我国应当选择的分配理念与分配原理,最终在董事会中心主义理念指导之下,提出我国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法律制度重构的具体方案。本文研究内容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五部分具体展开:一、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中国问题公司机关的法律地位直接决定着其所拥有的权力内容,对此,我国现行《公司法》未曾区分公众公司与私人公司,而是采取一体规制的方法,将股东大会界定为公司的“权力机关”,而董事会须“对股东大会负责”。并在此基础之上,赋予了股东大会过于庞大的权力,而使董事会沦为其办事机构。由此导致在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现实境况下,公司独立法律人格难以彰显,以及董事会独立性被严重弱化等弊端。为破除上述立法缺陷,我国学界提出控股股东中心主义、经理层中心主义以及董事会中心主义等多种改革方案,但均未臻完善,故仍有予以重新深入思考探究的必要。二、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理念争鸣关于公司内部权力的分配,揆诸全球公司法学理论,始终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大的理念——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这两大理念在公司治理的目的与路径方面,持有迥然不同的立场。前者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应当是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故在公司权力分配方面,应当将公司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力保留给股东。而后者则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应当是实现所有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应当赋予董事会对于公司经营决策的绝对权力,以使其发挥公司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中枢功能。理念的纷争无疑会对公司权力分配法律制度的构建产生深远影响,故有必要从基本立场与法理基础等方面深入探究这两大理念,并剖析其对公司权力分配所可能产生的现实影响,以期为公司权力分配合理化方案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域外实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司法正在整体上发生着形式上或实质上的融合、趋同乃至一体化的深刻趋势性变化。(1)其中,公司法制发达国家关于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法律制度,历经上百年的发展演进,积累了丰富、成熟的经验。虽受各国具体国情的影响,公司内外部权力分配的具体法律规则难以完全统一,但各国公司法制发展进程中早已达成高度共识的立法例,值得我国公司法改革工作期间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国情予以适当借鉴。因此,基于对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以及英美法系的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代表性国家相关立法的全面考察并总结其共识性立法经验,能够为我国未来公司法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镜鉴。经对比分析,域外两大法系的公司法发展均表现出股东大会权力逐渐弱化与董事会权力逐渐增强的特征,即董事会中心主义的是现代公众公司相关立法的发展趋势,我国公司法应当依此作出相应调整。四、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总体思路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受到公司独立法律人格、公司股权结构、经营效率、利益冲突以及公司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在对相关制度重构进行理念选择和方案设计时,应当予以全面考量,不宜所有偏颇。我国立法与学理对于公司法人本质实在说的一致认同、公众公司股权结构依然高度集中以及公司社会责任愈加受到重视等现实条件,共同决定了董事会中心主义应为我国重构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制度更为适当的理念。未来公司立法权力分配的法律标准以及法律效力,也应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并变革。五、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具体方案在转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理念之后,公众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严格分离,我国现行公司法中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体系也应当随之进行重构。股东大会的权力应当采取具体列举式的界定方法。具体而言,应将其权力严格限定于选择管理者和监督者并同时确定他们薪酬方案的人事任免权,以及对于公司章程修改、重大资产重组、公司变更终止等结构性重大变更事项的决定权。与此同时,董事会的权力则应当采取概括式的界定方法,即除法律明确规定属于股东大会权力之外的其它公司经营决策权均归属于董事会独立行使。概言之,股东大会的法定权力即是董事会权力的“负面清单”,对董事会的法定权利公司立法不适宜进行具体列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下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商业实践需要。

王洪盾[10](2020)在《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形势下,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就要求挖掘自身潜力,减少对国外技术与市场的依赖,这就需要加强自主创新,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逐年提升,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此次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频频在核心技术上对我国企业卡位,对我国的重要高新技术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充分地说明企业自主创新对企业自身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影响我国企业研发的关键因素,如何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就显得至关重要。围绕上述问题,全文运用2008-2018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展开分析。以往的研究中,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探究企业研发的尝试并不多,关于公司治理如何影响企业研发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并不充分。正基于此,全文立足于我国投资者保护法律不完善,股权集中度高的典型事实,借鉴委托代理理论,考察公司治理如何影响企业研发;针对如何激励企业研发,分析了企业研发对企业绩效的关系,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论证了二者的内在逻辑与传导机制。全文以公司治理为逻辑起点,企业研发为中介效应,企业绩效为最终目标,沿着“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企业绩效”的逻辑主线展开。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企业绩效,检验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二权之差与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控股股东的二权偏离会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其它变量相同的情况下,控股股东的国有股权性质对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国有控股股权对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的负向作用。(2)董事会规模与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由于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导致董事会规模不能给公司的效率提升带来积极作用,反而起到了负面影响;同样在控股股东控股的股权结构之下,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难以独立,无法真正地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研究还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占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由董事长兼任CEO的上市公司,其企业TFP增长率显着低于其他两职分任的公司,说明两职兼任对企业TFP增长率有负向作用。(3)高管薪酬可以显着地提升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而高管的股权激励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并无显着作用,只对企业短期价值的提升有促进作用。(4)从股权性质差异做进一步分析,发现控股股东的二权分离率对非国有控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国有控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并不显着;这说明缓解非国有控股公司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至关重要。(5)从行业异质性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来看,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非国有控股的新兴行业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偏离与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负相关关系更为显着,说明第二类代理问题对非国有控股的新兴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抑制作用,而我国新兴行业的许多上市公司是非国有控股公司,这一结果更凸显了解决第二类代理问题对于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公司治理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研发。通过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越严重,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就越低;分控股股东的股权性质来看,相较于国有背景实际控制人,非国有背景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分行业看来看,相较于传统制造业公司,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对于新兴制造业公司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由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引致的资金占用等“掏空”行为会加剧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进而间接抑制研发投入,融资约束对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研发投入强度存在中介效应。再次,企业研发对企业价值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着作用。具体来看:(1)通过理论推导发现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可视为实物资本与无形资本收益率的加权平均,二者的权重主要取决于在生产中实物资本与无形资本的重要性。进一步地,将研发活动分解为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效率与专利质量,引入实证模型检验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效率与专利质量均与公司价值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研发投入、研发效率与专利质量进行量纲的标准化处理并回归,结果发现在研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专利质量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最为突出,说明在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与提升研发效率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关键技术上要持续发力,提升技术创新的含金量。(2)企业研发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保持其他变量不变,我国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与研发效率每提升一个标准单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1%,相较于研发投入强度与研发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研发产出的质量,检验结果显示,专利质量每提升一个标准单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3%。最后,检验了企业研发中介效应的存在性。运用实证分析法将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三者纳入到同一框架,建立中介效应的回归方程组,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传导机制中,企业研发确实存在着显着的中介效应,考虑内生性与稳健性的情况下,中介效应依然显着。这一结果印证了本文逻辑主线,即公司治理是问题的逻辑起点,企业研发为中介效应,企业绩效为最终结果。公司治理会通过直接和间接(企业研发)两种渠道最终影响企业绩效。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揭示了公司治理对企业研发的影响机制,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对企业研发的影响机制;第二,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引入内生增长模型,解释技术创新如何提升企业价值,为理解技术创新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三,将企业研发的过程拆解为研发投入、研发效率与专利质量三个部分,并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种企业绩效,解释了企业研发对于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正确看待康美药业案和独立董事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反响巨大是好事
是否应当对独立董事追责
追责时应当区分过错的性质、大小及不同的情形且“过罚相当”
如何认定独立董事在履行勤勉义务上有重大过失
不宜对独立董事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如何评价目前的独立董事制度
目前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建议
与美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比较
独立董事的作用是监督还是决策?
不能以是否投反对票来评价独立董事是否发挥作用

(2)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吗?懂事否?(论文提纲范文)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的发展概况
    独立董事队伍日益壮大
    独立董事学历逐渐提高
    独立董事专业日趋优化
    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占比较低且稳定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面临的困境
    导致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困境的原因
美国资本市场独立董事机制的特点
    独立董事制度健全
    独立董事职权清晰
    独立董事独立性较强
    独立董事专业性较高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的思考
    完善独立董事规章制度,强化独立董事履职规范
    优化独立董事管理体系,消除独立董事履职顾虑
    聚焦独立董事履职内容,明确独立董事法律责任
    设置独立董事评估机制,督促独立董事自我约束

(3)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企业并购决策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文章结构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企业并购决策文献综述
        1.4.2 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及独立性的相关文献回顾
        1.4.3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并购决策相关文献回顾
        1.4.4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并购决策相关理论基础
    2.2 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及独立性的理论基础
        2.2.1 独立董事制度及独立性的界定
        2.2.2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评价体系
    2.3 独立董事制度对企业并购决策影响的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资源依赖理论
3 独立董事制度及独立性和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3.1 我国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3.2 独董制度的改革和独立性现状分析
    3.3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影响现状分析
4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2 数据选取与处理
        4.2.1 上市公司数据来源
        4.2.2 并购样本筛选
    4.3 变量定义
        4.3.1 因变量
        4.3.2 自变量
        4.3.3 调节变量
        4.3.4 控制变量
    4.4 模型构建
    4.5 双重差分法研究设计平行趋势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实证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
    5.1 描述性统计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与企业并购决策
        5.2.2 不同融资约束下,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与企业并购决策
        5.2.3 独立董事独立性与企业并购决策
    5.3 稳健性检验
        5.3.1 PSM-DID
        5.3.2 考虑不同的事件时间窗口和控制2002年改革的影响
        5.3.3 安慰剂对照检验
    5.4 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监督还是咨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文献回顾
    2.1 控股股东相关文献
    2.2 无控股股东相关文献
    2.3 独立董事相关文献
    2.4 评述
3 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的理论概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独立董事概念界定
        3.1.2 控股股东概念界定
        3.1.3 无控股股东概念界定
    3.2 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的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高阶梯队理论
        3.2.4 资源依赖理论
4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 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假设分析
    4.2 无控股股东公司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与咨询职能假设分析
5 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5.3.3 多元回归分析
    5.4 进一步分析
        5.4.1 横截面分析
        5.4.2 无控股股东对独立董事聘用的经济后果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6 结论和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5)独立董事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差异化影响 ——基于区域与所有制视角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3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2.4 上市公司区域划分及区域差异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独立董事外部特征与公司绩效
    3.2 独立董事个体特征与公司绩效
    3.3 独立董事行为特征与公司绩效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3 建立模型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独立董事网络位置、独立董事异质性与投资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有关独立董事治理效果的研究
    2.2 有关独立董事网络与投资效率的研究
    2.3 有关独立董事异质性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路径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独立董事
        3.1.2 独立董事网络
        3.1.3 独立董事网络位置
        3.1.4 独立董事异质性
        3.1.5 投资效率
    3.2 理论分析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委托代理理论
        3.2.3 高层梯队理论
        3.2.4 资源依赖理论
        3.2.5 社会网络位置理论
    3.3 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对投资效率影响的路径分析
        3.3.1 基于监督作用视角
        3.3.2 基于建议作用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1.1 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对企业投资效率
        4.1.2 独立董事网络位置、独立董事异质性与企业投资效率
    4.2 数据来源
    4.3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调节变量
        4.3.4 控制变量
        4.3.5 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检验
    5.3 多元回归分析
        5.3.1 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5.3.2 独立董事年龄异质性对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和投资效率二者关系的影响
        5.3.3 独立董事任期异质性对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和投资效率二者关系的影响
        5.3.4 独立董事职业背景异质性对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和投资效率二者关系的影响
        5.3.5 独立董事性别异质性对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和投资效率二者关系的影响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变量替代法
        5.4.2 固定效应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政策性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性建议
        6.2.1 企业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6.2.2 政府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实证研究法
    4 论文结构
    5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制度概述
    1.1 独立董事的特殊性
        1.1.1 独立董事制度沿革
        1.1.2 独立董事与监事之差异
        1.1.3 独立董事与一般董事之差异
    1.2 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的特殊性
        1.2.1 独立董事角色与职责定位分析
        1.2.2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专业背景分析
        1.2.3 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的核心特征
    1.3 我国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的立法现状
        1.3.1 立法现状与不足
        1.3.2 新《证券法》下独立董事勤勉履职风险畸重
    小结
第二章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问题剖析
    2.1 我国独立董事勤勉履职实例考察
        2.1.1 证监会行政处罚之推演逻辑
        2.1.2 法院司法裁判之路径思考
    2.2 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制度运行阻碍
        2.2.1 勤勉义务内涵存在解释困境
        2.2.2 勤勉判断“签字论”之不合理性
        2.2.3 立法逻辑与现实履职之矛盾
    小结
第三章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的理论探讨
    3.1 勤勉义务理论溯源
        3.1.1 信义义务的追溯
        3.1.2 差异化勤勉义务的再探讨
    3.2 商业判断规则理论探索
        3.2.1 勤勉义务与商业判断规则
        3.2.2 商业判断规则的制度价值
    3.3 独立董事未勤勉尽职责任探源
        3.3.1 独立董事法律责任性质
        3.3.2 独立董事民事责任分析
    小结
第四章 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的制度完善
    4.1 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内涵完善
        4.1.1 过程性勤勉义务
        4.1.2 信息披露监督义务
        4.1.3 合理信赖的法定化
    4.2 合理谨慎独立董事标准设置
        4.2.1 一般标准与特殊标准
        4.2.2 履职约束体系之构建
    4.3 独立董事勤勉履职的保障规制
        4.3.1 商业判断规则的制度路径选择
        4.3.2 独立董事勤勉履职之风险规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 ——独立董事比例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及评述
        1.3.1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1.3.2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1.3.3 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1.3.4 文献评述
    1.4 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内容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股权激励
        2.1.2 股权激励强度
        2.1.3 独立董事比例
        2.1.4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最优契约理论
        2.2.3 管理层权利理论
        2.2.4 代理成本理论
3 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独立董事比例与分类转移现状分析
    3.1 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发展现状
        3.1.1 股权激励实施现状
        3.1.2 股权激励强度
    3.2 农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发展现状
    3.3 农业上市公司分类转移发展现状
4 研究假设及设计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股权激励与分类转移
        4.1.2 股权激励强度与分类转移
        4.1.3 独立董事比例对股权激励强度与分类转移关系的调节作用
    4.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4.3 定义变量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与调节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构建模型
5 实证研究及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3.1 股权激励与分类转移
        5.3.2 股权激励强度与分类转移
        5.3.3 独立董事比例对股权激励强度与分类转移关系的调节作用
    5.4 稳健性检验
        5.4.1 股权激励与分类转移的内生性问题
        5.4.2 替代被解释变量
6 案例分析
    6.1 Z公司股权激励概况
        6.1.1 Z公司股权激励背景及现状
        6.1.2 Z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内容
    6.2 Z公司案例分析
        6.2.1 分类转移程度测算
        6.2.2 股权激励与分类转移
        6.2.3 股权激励强度与分类转移
        6.2.4 独立董事比例对股权激励强度与分类转移关系的调节作用
7 研究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坚持实施股权激励政策,完善股权激励机制
        7.2.2 合理制定激励强度,监督分类转移行为
        7.2.3 重视独立董事制度,优化内部监督体系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9)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中国问题
    第一节 我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立法现状
        一、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法律地位
        (一)股东大会的法律地位
        (二)董事会的法律地位
        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构造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构造
        (二)董事会的权力构造
        (三)剩余权力的归属
    第二节 我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我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现存问题
        (一)未能区分公众公司与私人公司
        (二)股东大会权力过于庞大
        (三)董事会独立性的严重弱化
        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现有解决方案
        (一)控股股东中心主义模式
        (二)经理中心主义模式
        (三)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
        三、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重思
第二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理念争鸣
    第一节 公司权力分配的股东中心主义理念
        一、基本立场
        二、法理基础
        (一)所有权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公司合同理论
        (四)公司宪制理论
        三、股东中心主义理念的最新修正
    第二节 公司权力分配的董事会中心主义理念
        一、基本立场
        二、法理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团队生产理论
        (三)社群理论
        (四)实体最大化及可持续性理论
第三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域外实践
    第一节 大陆法系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德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二、法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三、日本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四、韩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第二节 英美法系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英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二、美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三、澳大利亚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四、加拿大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第三节 域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之总结
        一、域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存异
        (一)二元制与三元制
        (二)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
        二、域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趋同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逐渐缩小且以法律明定范围为限
        (二)董事会的权力逐渐扩大且为概括性规定
第四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考量因素
        一、公司人格
        二、股权结构
        三、经营效率
        四、利益冲突
        五、社会责任
    第二节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理念选择
        一、我国确立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现实依据
        (一)公司法人本质实在说的确立
        (二)公众公司股权结构仍然高度集中
        (三)公司社会责任愈加受到重视
        二、董事会中心主义下公司权力分配原理
        (一)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法律标准
        (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法律效力
第五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具体方案
    第一节 公众公司股东大会的权力配置
        一、人事任免权
        (一)董事提名权
        (二)董事选举权
        (三)董事解任权
        (四)薪酬决定权
        二、公司重大变更决定权
        (一)章程修改批准权
        (二)重大资产重组批准权
        (三)公司终止决定权
    第二节 公众公司董事会的权力配置
        一、公司资本结构决定权
        二、利润分配决定权
        三、利益冲突交易审批权
        四、敌意收购防御策略决定权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公司治理
        1.2.2 技术创新
        1.2.3 企业研发
        1.2.4 企业绩效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定性分析法
        1.4.3 实证研究法
    1.5 贡献与不足
        1.5.1 贡献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技术创新理论
    2.2 公司治理与企业研发的相关研究
        2.2.1 内部治理因素与企业研发
        2.2.2 外部治理因素与企业研发
    2.3 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2.3.1 企业研发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2.3.2 企业研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2.4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2.4.1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
        2.4.2 董事会结构与企业绩效
        2.4.3 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定性分析
    3.1 我国公司治理的制度变迁及阶段特征
    3.2 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的趋势演进
        3.2.1 公司治理水平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呈反向演化趋势
        3.2.2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呈同向演变趋势
        3.2.3 公司治理水平与企业绩效呈反向演化趋势
    3.3 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的潜在问题
        3.3.1 由控股股东把持的公司治理抑制了企业绩效的提升
        3.3.2 投资者保护不足加剧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代理冲突
        3.3.3 高控股权下的公司治理通过抑制企业研发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3.3.4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依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4.1 内在逻辑分析
        4.1.1 以公司治理为逻辑起点
        4.1.2 以企业研发为中介效应
        4.1.3 以企业绩效为最终目标
    4.2 假说提出
        4.2.0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2.1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2.2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5.1 基本模型与变量设定
    5.2 实证检验结果
    5.3 进一步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研发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1.2 变量定义
        6.1.3 计量模型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1 描述性统计
        6.2.2 实际控制人与企业研发强度
        6.2.3 控股股东、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
        6.2.4 稳健性分析
    6.3 进一步分析:行业异质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研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7.1 企业研发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
        7.1.1 实证研究设计
        7.1.2 实证检验结果
        7.1.3 稳健性检验
        7.1.4 实证结果讨论与小结
    7.2 企业研发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7.2.1 实证研究设计
        7.2.2 实证检验结果
        7.2.3 稳健性检验
        7.2.4 实证结果讨论与小结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对企业研发作为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8.1 基本模型与变量设定
    8.2 实证检验结果
    8.3 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8.3.1 内生性检验
        8.3.2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正确看待康美药业案和独立董事制度[J]. 余兴喜. 董事会, 2021(11)
  • [2]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吗?懂事否?[J]. 方重. 清华金融评论, 2021(09)
  • [3]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企业并购决策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D]. 张景源.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4]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监督还是咨询?[D]. 熊浩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独立董事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差异化影响 ——基于区域与所有制视角的实证研究[D]. 罗星伊. 山东大学, 2021
  • [6]独立董事网络位置、独立董事异质性与投资效率[D]. 邢梦梦.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研究[D]. 黄慧. 兰州大学, 2021
  • [8]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 ——独立董事比例的调节作用[D]. 刘怡君.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9]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研究[D]. 张建东. 吉林大学, 2020(03)
  • [10]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D]. 王洪盾.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