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迎接挑战

知己知彼迎接挑战

一、知己知彼 迎接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阳[1](2021)在《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专业成长的影响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小学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小学教师肩负着重大教育使命。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初任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最具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入职初期是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影响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学效能感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是初任教师的成长加速器和信念支撑,也是实现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访谈三种研究方法。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研究目的、背景及意义,界定相关概念,呈现研究思路与方法。且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明确当前的研究现状,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影响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第二章主要探究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对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的同时,为下一步访谈对象的确定提供依据。整理调查材料,归纳教学效能感在初任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良好教学效能感形成的因素。第三章主要剖析教学效能感对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提出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是小学初任教师适应入职期的内部助力,是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动力,是合理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第四章基于第三章对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中教学效能感展现出的重要意义的归纳,主要从内、外两大角度对影响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进行分析论述。第五章根据以上对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以及影响良好教学效能感形成因素的剖析,本章尝试提出提升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可行性对策,以期为小学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实践参考。

李智利[2](2021)在《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革命性的理论品格,是一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和重要法宝。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深入研究发扬党的斗争精神问题,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扬党的斗争精神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永葆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学说的坚持和传承,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关于永葆党的斗争精神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实践的凝练和升华。立足新时代,着眼于新的国内外形势,充分发扬和践行党的斗争精神于党、人民、国家、民族乃至世界而言都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面临的多层次的困难与挑战对党的斗争精神的发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阻滞效应,严重妨碍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敢于斗争精神的传承和善于斗争能力的发挥。当前,为有效克服影响党的斗争精神发扬的阻滞因素,亟需从斗争的方向、意识、意志、艺术和能力等方面构建起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体系框架,为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夺取斗争的新胜利提供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

张玉龙[3](2021)在《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5G”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给人们思想所带来的多元、多变、多样可谓是前所未有,社会思想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亦连绵不绝。那么,大数据时代究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从而实现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说,大数据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方法、技术、工具以及思维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大数据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论文从强烈的问题意识出发,围绕着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力图聚焦“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这一突出问题,探索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图景与方向。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全面梳理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相应的述评,凝练地概括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提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旨在阐明大数据时代教育与大数据之间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是一种交叉研究,涉及多方面的理论。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外,大数据、教育大数据以及科技哲学中的范式理论都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章系统梳理了大数据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从数据科学、数据技术、数据价值、认识论方法论、时代等维度对大数据的内涵进行了多维解读,阐述了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类型、基本功能以及面临的问题。该章引入了库恩的范式理论以及吉姆·格雷提出的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认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将成为观测自然的“仪表盘”和观察人类社会自身行为的“显微镜”,也将给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带来根本性变革。第二章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及其所带来的范式创新。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首先需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这一核心概念。对大数据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一般概念上,需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独特“秉性”。一是从大数据的视角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的契合点,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把握大数据运用和研究的特殊性。在分析相关核心要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发展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的特征。认为大数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大数据以其可操作性方式解决了思想情感量化问题。深入分析了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量化的内在机制,认为对思想情感的量化主要是通过对人的行为以及语言符号的量化间接实现的。第三章主要对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融入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大数据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催生了新主体的出现,一方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同时,大数据深刻地改变了教育对象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教育对象通过数据画像可以对自身有更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但克服大数据对教育对象所造成的“信息茧房”又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第四章旨在探讨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内容为王”,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食粮”,没有好的内容,相应的教育活动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本章分析了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要性和可能性,归纳了大数据的来源,梳理了大数据创新教育内容的主要途径,并提供了若干大数据创新发展教育内容建设的案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教育内容不仅能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且能够“以数据取信于人”,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使得教育内容向着更优、更精、更符合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第五章进一步透视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本章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大数据对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与改进。大数据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为方法创新增添了复杂性原则、客观关联原则和可视化原则方法。大数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认识方法更为精准、实施方法更加以数据驱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加“让数据说话”。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复杂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复杂性思维、复杂性方法、复杂性工具。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思维方式,学习新的方法,掌握复杂性工具。大数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大数据力求实现对人的思想情感的量化和精准化把握,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事实”的把握能力,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复杂的。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努力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在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王婷婷[4](2021)在《高考化工流程题统计分析及复习教学策略》文中认为高考化学试题主要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化学核心素养。化工流程题以真实的化工生产过程为情景素材,以信息量大且信息隐蔽的特点考查学生读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以考查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考查学生利用双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考查关键能力的同时凸显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所以,该类试题具有独特的命题价值以及研究价值。本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以化工流程高考真题为研究对象,从试题分值、数量、考查内容、能力、核心素养等几个方面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以及本人对高考化工流程题命题趋势的看法及建议,为高中化学教学以及教师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数据说明。针对化工流程题当前的教学情况,与两所学校的资深高中教师就化工流程题命题趋势、考查能力、学生障碍、教学策略等方面开展访谈。结合访谈记录整理与分析的结果和当前高中的教学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本人工作的学校实施教学实践研究,采用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对实验班进行教学,论证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高中化学工艺流程专项复习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共有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针对研究思路、研究文献、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化学学科素养、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高考评价体系,分别对这三种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化工流程题的研究概述,对化工流程题的概念进行说明,并阐述了该试题的特点、类型以及考查的能力等;第四部分是对高考化工流程题的统计与分析,分为两块内容,第一块是对2018-2020年全国理综卷的化工流程题就分值、数量、考查内容、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纵向统计与分析,第二块是对2020年采用新高考模式的北京卷、天津卷、山东卷、海南卷中的化工流程题就化学核心素养维度进行横向统计与分析;第五部分为化工流程题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主要针对化工流程题当前的教学与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同教师访谈,分析结果得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此提出六个方面教学策略;第六章的内容是通过教学实践论证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对解决化工流程试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第七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包括了研究成果展示、研究启示、研究创新点、不足点与展望。

王秀芳[5](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潘清,梁汝鹏,张政伟,吴浩[6](2020)在《全域智慧行动:作战概念与样式》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美军联合全域的作战威胁,提出了全域智慧行动作战概念,以全域拒止应对全域介入,以智慧行动应对联合行动。全域智慧行动制胜机理是挖掘并聚集全维优势来获取战争先机,通过更智慧的行动来夺取战场主动权。提出了以智慧战场构建为牵引,支撑从战争准备到打赢战争的全方位智慧行动样式,同时提出了智慧战场技术体系结构。全域智慧行动作为高层次作战概念,将中国战争智慧融入作战概念,能够兼容吸纳其他作战概念的优点为我所用,实现概念致胜机理的自生长和行动样式的迭代丰富。

贾一村[7](2020)在《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文中指出《毛泽东选集》是建国后第一部进行系统外译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着作,也是20世纪我国对外影响最大的中央文献着作之一。其俄文译着诞生于50多年前,整体质量精湛,文中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引人关注,具有极高的翻译研究价值。多元系统理论主张以动态、发展、关联的眼光来研究翻译问题,将翻译活动置身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关注政治、社会文化等系统中的多种因素对于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为本文开展翻译的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鉴于此,本文将以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毛选》一至三卷俄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文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为翻译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多元系统理论之视角,对《毛选》俄译情况进行审视、评价、探讨、总结和展望,深挖其翻译研究价值。首先,本文整理了《毛选》及其俄译本的出版发行状况,并通过文本分析路径,对《毛选》中较典型的“文化空缺”现象(共计约700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梳理,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空缺、制度文化空缺和精神文化空缺三大类,并继续向下细分为7小类,归纳总结出《毛选》俄译本所采取的4套翻译方法、7种翻译策略和3条翻译理念,共同形成了《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随后,再通过社会分析路径,借助多元系统理论基本原理,以“当年视角”来对《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进行评析和探讨。作者认真梳理了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以“文化空缺”现象为例,通过对编译局版与莫斯科版的《毛选》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深度解析当年编译局译者修订译文时的主要考量及背后所遵循的翻译逻辑,清晰还原了当时政治系统(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两方面)和社会文化系统(文化交流、教育发展、译学思想三方面)的多种文本外因素对《毛选》的文本翻译所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毛选》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再以当年之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毛选》译文进行审视和评价,在充分肯定其整体精湛的翻译质量的同时,也对译文中一些可优化提升之处(比如,一些中国特有的度量单位词的翻译需完善、某些文化内涵信息翻译不全而难以理解的问题等)进行商榷和探讨。然后,回归“当今视角”,理清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新变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整理归纳出当前我国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在5个方面的新变化和提出的4点新要求。以此为参照,以当代之眼光重新审视当年的《毛选》译文并对其做出评析,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翻译新问题(比如,其翻译整体策略的优化调整问题,由于时代变迁和共同记忆的丧失而导致的“文化新空缺”问题,以及通过译者艺术“演译”而产生的“逆向文化空缺”问题等)进行探讨,为其他中央文献的翻译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毛选》俄文翻译整体质量精湛,采用了丰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体现了鲜明的翻译理念,符合当年“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我国译界的“标杆”和经典之作。第二,以当年之标准审视《毛选》译文,在总体翻译质量精湛的同时,亦存在一定的可提升空间,一些翻译处理尚可探讨和商榷。第三,以当今之眼光审视《毛选》译文,其整体方略宜做适当调整(由“忠实为主”转向“整体均衡”),文中一些翻译案例的处理需与时俱进加以完善。第四,《毛选》俄译本的最终面貌是文本翻译和社会力量共同影响下的综合产物,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社会文化系统内多种因素对《毛选》译文面貌的塑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毛选》文本中包含内容丰富的“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对其翻译处理整体上佳,但“文化空缺”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既有“消亡”,又有“新生”),因此其翻译工作亦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后,立足当前,本文总结了《毛选》俄译的历史意义,并展望未来,探讨了《毛选》优良翻译传统(主要包括: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力求为中央文献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和建议。

万方[8](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研究 ——以郑州LZ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学选错了专业,大学将变成人生不顺的开始,在就业和从业时面临崩溃;一味地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选择了一个他们喜欢而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一辈子与自己喜欢的人生擦肩而过……,在我们生活中或者网上都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说明这样的现象十分常见;当学生们满怀欣喜的进入大学,发现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要求换专业,毕业后找工作,发现对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喜欢等等,这样既浪费了学生几年宝贵的时间,也浪费了国家的资源。为了减少该现象的发生,在高中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并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潜质来把握未来职业方向,用理性去选择专业,去规划职业生涯,这对学生的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当前新高考的改革正在进行,学生进入高中就开始面临着科目的选择,学校的确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给学生,但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学生对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职业规划都有许多的困惑,依赖父母和老师也有一定的局限,这就需要学校开设相关辅导,对学生进行理性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当前高中学生亟需生涯规划辅导,去帮助他们对自己对人生有清晰的认识和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学习的潜能,自主学习,使他们对专业和职业有一定的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和爱好,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生涯。本论文在河南即将实行新高考选科制度的背景下展开,根据因材施教思想、职业性向理论、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等教育理论,笔者认为高中生的生涯教育应分为三个流程:高一:知己。即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可选出自己擅长的学科或自己喜欢的学科。高二:知彼,即社会环境认知,了解自己选择高中学业内容,了解自己心仪的国内外大学及专业设置、相关职业发展要求等信息。高三:决策,即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行决策并确立自己的目标,以便在高考过后能够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的发展专业和发展方向。知己知彼才能够有行动的动力,即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积极地建构,朝向目标努力实践,刻苦学习。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中生对自我认识越深刻,对环境认识越清晰,在生涯规划方面将会做得更好,成功的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因此根据高一、高二、高三的特点,笔者用问卷调查法设置了不同的调查问卷调查郑州LH中学22届、21届、20届学生,用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生涯规划现状及需求。并且用访谈法对该中学的管理层、任课教师、班主任等进行了有关生涯规划教育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迫于高考的压力,郑州LH中学对于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可谓是一片空白,虽然管理层、教师、学生等虽普遍认为高中生开展生涯规划课程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即将实行的新高考选科课制度,更是感觉有比较进行相应的指导。但因现在的升学的压力,普遍仍然认为成绩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没有优秀的成绩,一些都是空想。基于本校高中学生以成绩为主、课业繁重的现有情况,笔者提出了适应本校的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路,即不再单独开设新的生涯规划课程,而是在现有学科(九门高考科目和体育、美术、音乐、心理等非高考科目)的基础上深挖教材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进行穿插式的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包括对自己兴趣、品格、能力的探索,对大学专业和社会职业的认识等。本论文设计出探了三个教学示范案例以及一个活动案例并进行实施。并且,除了将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已开设课程当中去,也应辅以其他的措施,多种方式并用,如社团活动、德育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生涯规划教师针对性辅导等。当然,真正的普及实施还需要每位教师的精心设计,真正把生涯规划指导渗透到学生的每个成长环境中。

陆晓航[9](2020)在《《伊丽莎白王太后》第十二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为文化“引进来”带来新机遇。作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世界名人传记的中译能帮助我们在与西方国家交流时,更加“知己知彼”,进一步了解史实和人物性格,以史为鉴,同时也有利于研究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本翻译实践报告材料选自《伊丽莎白王太后》第十二章,该书由英国王室传记作家威廉·肖克罗斯(William Shawcross)所着。在翻译准备过程中发现了几个难点:一是由于原文引用了大量20世纪40年代的新闻报道、书信、歌词等体裁的资料来反映历史真实事件,翻译中常因缺乏背景知识造成理解困难,难以把握不同体裁文字的风格;二是原文在文字描述上,文笔细腻,遣词造句考究,译文要传递好原文的文采也颇有难度;此外原文还涉及许多法语词句,给理解和翻译增添了难度。针对上述三个难点,本次翻译实践以林语堂先生的“忠、顺、美”翻译原则为理论指导,在翻译准备阶段查证了大量历史资料,阅读了平行文本,分析了原文写作风格。在请教了法语专业人士相关法语词句的翻译后,多次修改译文,力求译文真实严谨、语言精练和具有可读性。本次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在翻译人物传记题材文本时,运用音译法、增译法、省略等翻译策略处理句中词汇有助于明了地传递内容;选择分译法、合译法、语态转换、语序调整、显化及隐化连接词等策略处理长难句,可使得译文更通顺明了;采用四字格、词性转换等策略可增添译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在满足“忠”与“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美”靠拢。受限于语言能力,对实现译文的“美”还有待提高。

张国良[10](2020)在《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文中提出尚武贯穿于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之中,深深影响武术人的技艺提升、武德修为、人生态度等,是与“崇文”相对的客观性存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尚武不仅是近代中国摆脱羸弱、实现强健的动力源泉,而且也是当下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力量之源。源于前轴心时代到轴心时代的尚武(军事、国家治理),韩非子以“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进行了概括。轴心时代尚武(军事、国家治理)的“德”、“智”、“力”三种文化形态不仅成为后世基本范畴和文化母题,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尚武意识形态和文化实践。基于此,本研究以尚武为对象,运用文化史研究方法,从“竞德”、“争力”、“逐智”三个维度,对应于“武”之“止戈”、“持戈”及其“持/止”张力的智慧化调适,提炼内在逻辑、行为特征和互动关系,梳理其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以此回应社会尚武认知的单维性,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助力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第一,轴心时代“武”的“德、智、力”文化内涵,蕴含着后世“武”的文化基因。一方面,在文武逻辑辩证的框架中,于学理上将“武”演绎为“武力”的“张”、“弛”而尽显“智慧”,渗透于中国政治、军事实践之中。例如,国家治理的“外儒内法”特征,其“儒”是“德”,其“法”是“力”,其“内”“外”组合体现为“智”。军事实践的“兵儒合流”特征,以“兵”体现“力”,以“儒”彰显“德”,以“合”追求“智”。另一方面,将尚武具体化为文化新系统。“德”对“师出有名”的注重、表现为“象征性打击、有限度打击”等,“智”以“以破求全”而实现胜利成果转化的“代价最小化”、追求“强己弱敌”之效及其优劣强弱态势的转化,“力”则注重“武备”“武风”“武艺”等战备物质基础的建设。第二,尚武具有“竞德、逐智、争力”三个维度的文化结构。尚武(军事、国家治理)的“德、智、力”文化基因,被武术细化为人与人的伦理、技术互动关系后,不仅以“竞德”方向性伦理的规定、“逐智”优化性策略的倡导、“争力”提升性技术的基础,型构了“力技术+德伦理+智策略”三维一体的尚武文化实践新系统,而且还将三维一体的尚武深入到“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之中,形成了由德之竞、技之争、双修之逐智组成的“德技双修”文化特征,交织为“武德与功夫”两大主题,变奏为“武”之“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的平衡。第三,“竞德”更多是对强者“止戈”的期待。它的内在逻辑既规定了“武”的方向,也从“动作方式、力度、速度、幅度”对武术技术文化进行了多元化规制、在攻防效果上实现由打人而“放人、制人”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确立由打败人到服人的新目标,还将商周敬祖之德改造以祖师信仰而为“武”之方向性提供正当性来源,最终形成了祖师信仰、制度安排、武技践行组成的三维一体的暴力治理文化形态。第四,“逐智”既是弱者智慧也是强者的艺术。它以兵家思维策略和道家智慧生成了“武”的配置优化性和向内求证性逻辑;其技术表征既表现为强者和弱者的方法之“巧”、动作视觉效果的“诈”,也将尚武“逐智”外显为强者和弱者的“指东打西”以及“拳打人不知”和“以小打大”三重技术境界,内隐于暴力冲突情境中“打”与“不打”的适度转换、“打”之良性结果的控制及其“打而不伤”所获得的“象征资本”;其冲突互动是对看似不可调和的“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进行平衡和调适。第五,“争力”更多是弱者“持戈”的追求。其内在逻辑是实力的提升;其技术文化系统是以劲力训练为主线,内化为提高打击力、追求周身一家的完整性,外化为提高抗击打力、提高对手劲力感知力和敏感性;其冲突互动是身心二元的同时“争力”过程,是在暴力情境“有人/无人”的预设中克服冲突性紧张与恐惧、锻炼“敢打性胆气”和“必胜性胆气”。第六,在“竞德、逐智、争力”中,贯穿其中的主旋律是保持“德/力”的合理张力。尚武的“德/力”张力,一方面形成了武术“力实践、德话语”文化系统,并以“竞德”统一武术拳种流派的“家族相似性”,保持武术文化的统一性、传承性,以不同的“逐智”、“争力”促进武术拳种流派的百花齐放,使武术文化呈现为个体性、多样性。另一方面,“德/力”张力也影响了尚武的方向性规定、优化性配置、实力性提升,决定其强者更为注重“竞德”、弱者更为倾向“争力”、强弱者均有或止戈与持戈智慧性运用的发展方向,对武术人“消费武术”的方式、“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练以成人”发挥了助力作用。

二、知己知彼 迎接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己知彼 迎接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专业成长的影响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初任教师
        1.3.2 教学效能感
        1.3.3 教师专业发展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1.5.2 初任教师的相关研究
        1.5.3 教学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第2章 小学初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现状调查
    2.1 问卷调查
        2.1.1 问卷制定
        2.1.2 问卷发放
        2.1.3 数据分析
        2.1.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 访谈
        2.2.1 访谈目的
        2.2.2 访谈对象
        2.2.3 访谈材料整理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教学效能感对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3.1 教学效能感是适应入职期的内部助力
        3.1.1 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有助于初任教师融入新环境
        3.1.2 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有助于初任教师角色定位
        3.1.3 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有助于初任教师直面困境
    3.2 教学效能感是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动力
        3.2.1 态度制约方向:教学效能感影响工作态度
        3.2.2 反思方得深度:教学效能感是自我反思中的重要一环
        3.2.3 创新开拓广度:教学效能感给予创新动能
    3.3 教学效能感是合理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3.3.1“知己知彼”促进专业发展意识觉醒
        3.3.2“对症下药”促进个性化规划形成
        3.3.3“自我监测”利于及时调整发展重心
        3.3.4“内在信念”保障发展规划顺利落实
第4章 影响小学初任教师提升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4.1 内部因素
        4.1.1 专业能力
        4.1.2 专业情意
        4.1.3 归因方式
        4.1.4 个性特点
    4.2 外部因素
        4.2.1 社会层面
        4.2.2 学校支持
        4.2.3 人际关系
        4.2.4 获得反馈
第5章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5.1 自我提升
        5.1.1 提升专业能力
        5.1.2 培养深厚的专业情意
        5.1.3 学会积极归因
        5.1.4 保持积极心态
    5.2 外部支持
        5.2.1 社会方面:减轻“理想化”职业期待
        5.2.2 学校方面:关怀成长,增强初任教师归属感
        5.2.3 人际关系:目标一致,和谐共赢
        5.2.4 积极反馈提升初任教师幸福感与成就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调查问卷
附录B 小学初任教师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及意义
        (一) 研究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党的斗争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 党的斗争精神基本内涵的演进
        (二) 新时代党的斗争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永葆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的思想
        (二) 列宁关于永葆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的思想
        (三) 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关于永葆斗争精神的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必要性
    一、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内在要求
        (一) 坚定全面从严治党决心信心的内在要求
        (二)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内在要求
    二、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保证
        (一)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
        (二)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根本保证
    三、防范化解国内各种风险与挑战的现实需要
        (一) 化解国内各种风险的现实需要
        (二) 化解国内各种挑战的现实需要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一) 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的必然选择
        (二) 克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阻力的必然选择
    五、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保障
        (一) 抵制西方霸权主义的坚实保障
        (二) 共同应对全球问题的坚实保障
第三章 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阻滞因素
    一、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 长期处于和平的环境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影响
        (二) 生活条件的显着改善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影响
    二、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构成的主要挑战
        (一) 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对斗争精神发扬的挑战
        (二) 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对斗争精神发扬的挑战
    三、国内各项任务的艰巨性引起的重大考验
        (一) 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对斗争精神发扬的考验
        (二) 维护稳定的艰巨任务对斗争精神发扬的考验
    四、党内突出问题的严峻性造成的严重危害
        (一) “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危害
        (二) “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危害
    五、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带来的巨大冲击
        (一) 西方社会思潮的入侵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冲击
        (二) 西方文化霸权的推行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冲击
第四章 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政治意识,把准斗争方向
        (一)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二) 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三) 坚定“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
    二、强化理论武装,增强斗争意识
        (一)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
        (二) 加强对“四史”的学习
        (三) 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
    三、勇于自我锻造,锤炼斗争意志
        (一) 培养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
        (二) 培养临危不乱的气魄
        (三) 培养长期斗争的毅力
    四、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
        (一) 善于把握斗争形势
        (二) 善于掌握斗争规律
        (三) 善于调整斗争策略
    五、加强实践淬炼,提升斗争能力
        (一) 在斗争实践中主动担当作为
        (二) 在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三) 在斗争实践中进行自我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文献调研的方法及整体状况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涵义的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研究
        (四)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研究
        (五)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内容研究
        (六)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方法创新研究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教育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
    一、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
        (一)数据的含义
        (二)大数据概念的提出
        (三)对大数据的多维解读
        (四)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教育大数据
        (一)教育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二)教育大数据的类型
        (三)教育大数据的基本功能
        (四)教育大数据面临的问题
    三、范式理论
        (一)范式概念的内涵
        (二)范式的表现形式
        (三)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发展形式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理解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主要类型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的重要特征
        (一)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二)大数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大数据提升了对人的思想进行量化分析的能力
    四、大数据对人的思想量化分析的内在机制
        (一)通过测量人的行为来分析人的思想
        (二)通过语言来分析人的思想
第三章 大数据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审视与反思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对象
        (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的新主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新主体的萌发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新的主体类型
        (三)思想政治教育新主体基本功能是数据治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的教育对象
        (一)大数据深刻影响着教育对象的行为方式
        (二)大数据深刻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
        (三)大数据通过数据画像提升了对自身的认知
        (四)“信息茧房”对教育对象的束缚
第四章 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涵义及其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守正与创新
    二、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用数据说话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二)大数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特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来源
        (一)已有大数据研究成果
        (二)搜索引擎大数据
        (三)专业大数据平台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数据库
        (五)专业在线调查平台
        (六)教育者自己进行大数据挖掘
    四、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途径
        (一)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成方式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空间
        (三)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性
        (四)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话语表达
        (五)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视化表达
    五、大数据对内容创新的案例分析及借鉴
        (一)大数据生成的《纸牌屋》
        (二)“编年系地”创造的叙事新图景
        (三)对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的大数据分析
第五章 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及层次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构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一般原则
        (一)复杂性原则
        (二)关联性原则
        (三)可视化原则
    三、精准化的认识方法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涵
        (二)大数据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能力
        (三)大数据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方法
        (四)大数据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四、数据驱动的实施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驱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深互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推动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协动
    五、“让数据说话”的评价方法
        (一)大数据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依据的客观性
        (二)大数据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依据的多样性
        (三)大数据增创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高考化工流程题统计分析及复习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
    2.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3 高考评价体系
3 化工流程题的研究概述
    3.1 化工流程题的概念
    3.2 化工流程题的特点
        3.2.1 源于实际生产
        3.2.2 信息量大、信息隐蔽
        3.2.3 知识覆盖面广
    3.3 化工流程题考查的能力
        3.3.1 信息整合能力
        3.3.2 知识迁移能力
        3.3.3 化学核心素养
    3.4 化工流程题的类型
4 高考化工流程试题的统计与分析
    4.1 纵向统计与分析
        4.1.1 分值统计与分析
        4.1.2 设问数量统计与分析
        4.1.3 考查形式、元素统计与分析
        4.1.4 考查内容、化学核心素养统计与分析
        4.1.5 考查能力统计与分析
    4.2 横向分析
        4.2.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维度
        4.2.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维度
        4.2.3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维度
        4.2.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维度
        4.2.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维度
    4.3 学生解答化工流程题情况分析
        4.3.1 2019年化工流程题得分统计
        4.3.2 2019年化工流程题错因分析
5. 化工流程题教学现状调查
    5.1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5.1.1 调查目的
        5.1.2 调查对象
        5.1.3 调查结果分析
    5.2 教师访谈设计
        5.2.1 访谈目的
        5.2.2 访谈对象
        5.2.3 访谈实施
        5.2.4 访谈提纲
        5.2.5 访谈结果分析
    5.3 教学现状分析
        5.3.1 教师问题
        5.3.2 学生问题
6. 高考化工流程题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
    6.1 高考化工流程题教学策略
    6.2 研究方案设计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材料
        6.2.3 研究变量
        6.2.4 研究设计
    6.3 教学实践过程
        6.3.1 实验班教学设计
        6.3.2 对照班教学设计
    6.4 教学效果分析
        6.4.1 实验成绩及分析
        6.4.2 实验班学生访谈与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纵向统计分析结果
        7.1.2 横向统计分析结果
        7.1.3 学生解答化工流程题情况分析
        7.1.4 高考化工流程试题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结论
        7.1.5 实践教学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展望
        7.3.1 研究创新与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全域智慧行动:作战概念与样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全域智慧行动概念内涵
    1.1 提出背景
    1.2 概念特征
2 全域智慧行动的制胜机理
3 全域智慧行动的行动样式
4 全域智慧行动的技术支撑
5 结束语

(7)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依据
    2.研究对象及思路
    3.研究方法
    4.研究价值和意义
    5.论文结构
第一章 《毛泽东选集》基本概况及其翻译研究
    1.1 《毛选》的基本概况
    1.2 《毛选》出版发行概况
    1.3 《毛选》的外译概况
    1.4 《毛选》的俄译概况
    1.5 《毛选》翻译研究现状
第二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空缺”现象及其研究综述
        2.1.1 “空缺”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2.1.2 “文化空缺”的概念界定
        2.1.3 “文化空缺”的分类与《毛选》俄译研究
    2.2 多元系统理论综述
        2.2.1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2.2.2 多元系统理论与《毛选》俄译研究
    2.3 研究思路之建构
        2.3.1 文本分析路径
        2.3.2 社会分析路径
        2.3.3 整体研究思路
第三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3.1 物质文化空缺
        3.1.1 人称文化空缺
        3.1.2 物称文化空缺
    3.2 制度文化空缺
        3.2.1 民俗文化空缺
        3.2.2 体制文化空缺
    3.3 精神文化空缺
        3.3.1 思维方式空缺
        3.3.2 价值观念空缺
        3.3.3 审美意识空缺
第四章 《毛泽东选集》“文化空缺”现象的俄译方略研究
    4.1 《毛选》俄译本翻译方法研究
        4.1.1 文化内涵“共有”:直译法
        4.1.2 文化内涵“相通”:换译法
        4.1.3 文化内涵“缺省”:意译法、注释法
        4.1.4 文化内涵“冗余”:减译法、省译法
    4.2 《毛选》俄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4.2.1 求真保全,原汁原味
        4.2.2 简明清晰,精确具体
        4.2.3 语言平实,文风质朴
        4.2.4 移形换位,闪展腾挪
        4.2.5 舍“象”取“义”,拨云见日
        4.2.6 因“境”制“译”,文化融通
        4.2.7 化繁为简,减负增效
    4.3 《毛选》俄译本翻译理念研究
        4.3.1 以我为主,坚守底线
        4.3.1.1 以我为主
        4.3.1.2 坚守底线
        4.3.2 内外有别,有的放矢
        4.3.2.1 内外有别
        4.3.2.2 有的放矢
        4.3.3 群策群力,统筹全局
        4.3.3.1 群策群力
        4.3.3.2 统筹全局
第五章 当年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之审视
    5.1 政治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5.1.1 国际政治之影响
        5.1.1.1 国际政治概况
        5.1.1.2 国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1.2 国内政治之影响
        5.1.2.1 国内政治概况
        5.1.2.2 国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 社会文化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5.2.1 文化交流之影响
        5.2.1.1 文化交流概况
        5.2.1.2 文化交流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2 教育发展之影响
        5.2.2.1 教育发展概况
        5.2.2.2 教育发展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3 译学思想之影响
        5.2.3.1 译学思想概况
        5.2.3.2 译学思想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3 当年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5.3.1 《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
        5.3.2 《毛选》俄文翻译之探讨
第六章 当今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的重新审视
    6.1 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
        6.1.1 政治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6.1.1.1 国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6.1.1.2 国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6.1.2 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6.1.2.1 文化交流之变化及影响
        6.1.2.2 教育发展之变化及影响
        6.1.2.3 译学思想之变化及影响
    6.2 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
        6.2.1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
        6.2.2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要求
    6.3 当今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6.3.1 俄译整体方略的重新审视
        6.3.2 “文化新空缺”问题之探讨
        6.3.3 “逆向文化空缺”问题之探讨
第七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7.1 《毛选》俄文翻译的历史意义
        7.1.1 《毛选》译着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
        7.1.2 《毛选》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7.2 《毛选》翻译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7.2.1 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
        7.2.2 自力更生的顽强作风
        7.2.3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7.2.4 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
结束语
    1.内容与结论
    2.研究创新点
    3.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 I:《毛泽东选集》俄译本“文化空缺”典型翻译案例汇编
    1.物质文化空缺
    2.制度文化空缺
    3.精神文化空缺
附录 II:编译局版和莫斯科版《毛泽东选集》译文对比研究实录(“文化空缺”翻译案例精选)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8)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研究 ——以郑州LZ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高中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古代的生涯教育思想
    (二)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四)社会认知职业理论(LENT,BROWN,HACKETT)
二、郑州LZ中学生涯规划及课程现状
    (一)学生生涯规划及课程需求调查
    (二)郑州LZ中学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一)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理念
    (二)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目标
    (三)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内容
    (四)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准备
四、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的分级实施
    (一)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之认知课程
    (二)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之探索课程
    (三)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之规划课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伊丽莎白王太后》第十二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ng Preparation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2.1.2 Studies of Parallel Texts
    2.2 Translation Execution
        2.2.1 Translation Schedules and Tools
        2.2.2 Translation Focus and Difficulties
    2.3 Post-task Revision
        2.3.1 Group Proofreading
        2.3.2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n Overview of Lin Yutang’s“Zhong,Shun,Mei(Faithfulness,Smoothness and Aesthetic Quality)” Translation Theory
    3.2 Reasons for Choosing“Zhong,Shun,Mei”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Guidance
    3.3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heory in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To Achieve Faithfulness to the Source Text
        4.1.1 Standardization of Names,Places and Titles
        4.1.2 Accurate Choice of Word Meanings
        4.1.3 Additional Translation in Sentences
    4.2 To Gain Smoothness in Target Text
        4.2.1 Translation of Conjunctions
        4.2.2 Translation of Parentheses
        4.2.3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2.4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4.3 To Achieve Aesthetic Quality
        4.3.1 Translation of Modifiers
        4.3.2 The Use of Four-character Words
        4.3.3 Translation of Other Sentence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Limit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 1 The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of Translation Project
Appendix 2 A List of Places and Books in Translation
Appendix 3 A List of Names in Translation
Acknowledgements

(10)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尚武”、“尚武精神”内涵的研究
        1.2.2 “尚武”历史传承脉络的研究
        1.2.3 断代“尚武”研究
        1.2.4 “尚武”其它方面的研究
        1.2.5 武术中涉及“竞德、逐智、争力”的相关研究述评
        1.2.6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基本概念厘定
        1.3.1 尚武
        1.3.2 竞德
        1.3.3 逐智
        1.3.4 争力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尚武之“竞德”
    2.1 逻辑生成:“止戈”对方向的规定
        2.1.1 轴心时代“竞德”文化基因的呈现
        2.1.2 以儒家为主的“德”本位王道思想规制
        2.1.3 “武”的方向规定性:尚武“竞德”的内在逻辑
    2.2 技术表征:技击原点旨趣中的“竞德”立场
        2.2.1 “进攻”的多元取径表现“德”之功效
        2.2.2 “防守”的多重表达凸显“德”之意象
        2.2.3 “控制”的境界追求表现“德”之愿景
        2.2.4 “展示”的功力注重寻绎“德”之路径
        2.2.5 器械的“柔化”取向表征“德”之理念
    2.3 冲突互动:尚武“竞德”的暴力规训
        2.3.1 祖师信仰为“竞德”方向规定性提供正当性来源
        2.3.2 制度安排为“竞德”方向规定性奠定合法性基础
        2.3.3 武技践行为“竞德”方向规定性进行实体化建构
3 尚武之“逐智”
    3.1 逻辑生成:“持戈/止戈”二元对立下配置的优化和向内求证
        3.1.1 轴心时代“逐智”文化基因的呈现
        3.1.2 兵家、道家“逐智”思维策略的文化植入
        3.1.3 “武”的配置优化性和向内求证性:尚武“逐智”的内在逻辑
    3.2 技术表征:技法内容特色中的“逐智”呈现
        3.2.1 动作内容设计时的“尚智求巧”
        3.2.2 外在风格特色上的“诡诈迷惑”
        3.2.3 内在劲力处理中的“明暗刚柔”
    3.3 冲突互动:尚武“逐智”的暴力优化
        3.3.1 外显层面:以“打”为价值旨归的“逐智”过程
        3.3.2 内隐层面:积累“象征资本”的“逐智”目标
        3.3.3 向内求证:对“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的平衡
4 尚武之“争力”
    4.1 逻辑生成:“持戈”对实力的提升
        4.1.1 轴心时代“争力”文化基因的呈现
        4.1.2 墨家、法家尚武文化中“争力”的历史影响
        4.1.3 “武”的实力提升性:尚武“争力”的内在逻辑
    4.2 技术表征:技术目标表现中的“争力”维度
        4.2.1 “争力”表现出由“力量”到“劲力”的探求理路
        4.2.2 “争力”表现出由“敏感”到“迅速”的攻守惯习
        4.2.3 “争力”表现为“击打”与“抗击打”的功力竞逐
    4.3 冲突互动:尚武“争力”的暴力适应
        4.3.1 冲突前:多维度适应暴力互动情境
        4.3.2 冲突中:深度认知暴力互动情境
        4.3.3 冲突后:延续暴力互动情境形成应对“惯习”
5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内在关系与文化作用
    5.1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内在关系
        5.1.1 “竞德、逐智、争力”三者一致的根本理路
        5.1.2 “竞德、逐智、争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5.2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文化作用
        5.2.1 “竞德、逐智、争力”微观上促成武术文化元素特性
        5.2.2 “竞德、逐智、争力”宏观上型塑武术文化共同体
        5.2.3 “竞德、逐智、争力”影响武术人个体生命
6 主要结论
7 主要参考文献
8 附件
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四、知己知彼 迎接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专业成长的影响及提升策略研究[D]. 胡晓阳. 沈阳大学, 2021(09)
  • [2]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研究[D]. 李智利. 扬州大学, 2021(09)
  • [3]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玉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考化工流程题统计分析及复习教学策略[D]. 王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6]全域智慧行动:作战概念与样式[J]. 潘清,梁汝鹏,张政伟,吴浩.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20(06)
  • [7]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D]. 贾一村.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8]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渗透式生涯规划课程研究 ——以郑州LZ中学为例[D]. 万方. 西南大学, 2020(05)
  • [9]《伊丽莎白王太后》第十二章汉译实践报告[D]. 陆晓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D]. 张国良.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知己知彼迎接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