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一、一个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唐金成,莫赐聪[1](2022)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安全保险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在其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各种网络安全风险。网络风险呈现出频繁性、隐蔽性以及高度破坏性特点,给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网络安全列为营造良好数字经济生态的重要一环。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保险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网络安全保险市场的发展机遇、存在的问题,挖掘了国外网络安全保险的先进发展经验,并从保险公司、网络安全企业以及政府监管部门三方面,提出了网络安全保险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化解网络安全保险风险,促进我国数字经济的良性发展。

徐恪,付松涛,李琦,刘冰洋,江伟玉,吴波,冯学伟[2](2021)在《互联网内生安全体系结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网络功能逐步走向万物互联下自动交互与控制,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不断深入应用,传统网络面临的源地址欺骗、DDoS攻击、路由劫持等安全问题仍然存在,新的应用场景使用户面临更严重的安全问题,现有互联网体系结构面向性能的设计难以承担网络安全的需求.互联网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体系结构设计时没有考虑安全需求,缺乏用户与网络的信任根基,由于体系结构设计缺失带来的问题应该从体系结构设计本身寻找解决方案.设计自带安全属性和安全能力的体系结构,通过内生的方式提供网络安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网络安全性能.本文深入研究和总结了近年来针对互联网安全问题提出的各类解决方案,对方案的安全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互联网内生安全体系结构的思路.

何国彪[3](2021)在《去中心化可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作为信息革命核心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空间的快速扩张,其安全可信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域名根服务系统、域间路由系统和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是互联网重要基础设施,它们是互联网服务可用性、网络连通性和资源共享性的基础。虽然互联网整体架构采用了分布式设计理念,但这些互联网重要基础设施背后所依赖的安全信任模型是中心化的,存在中心权威机构权限过大、单点失效和数据隐私泄露等诸多安全风险。近年来,具备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性的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为构建互联网基础设施去中心化安全信任模型带来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域名根服务系统依赖中心化安全信任模型,存在单点失效、顶级域名被篡改或删除等安全风险。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操作交易格式,提出一种基于信誉值的新型共识算法保证根区数据一致性且不可篡改,提升系统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然后,设计了一种兼容性方案以降低部署复杂度。本文实现的原型系统在谷歌云上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在时延、吞吐量方面可满足根区数据更新性能要求,域名解析性能稍低于当前域名根服务系统,但更安全可信。(2)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中路由源认证、路径通告验证和路由泄露保护三类安全机制依赖中心化的资源公钥基础设施,存在单方面撤销IP前缀证书等安全风险。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信BGP安全机制。核心思想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维护去中心化且不可篡改的路由源认证、真实拓扑和加密的路由策略信息库,分别用以防御前缀劫持攻击、路径伪造攻击和路由泄露。为最小化对当前BGP性能影响和保证安全信息全局一致性,提出一种基于分区和BLS(Boneh-Lynn-Shacham)签名的高效共识算法。然后,利用BGP的团体扩展属性设计了一种兼容性部署方案。最后,实现去中心化路由源认证和路径通告验证原型系统并在谷歌云上进行部署,实现去中心化路由泄露保护原型系统并在微软机密计算云平台上部署,对性能、安全性和隐私性进行了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机制可满足当前BGP消息和路由策略更新性能要求,在有效防御BGP攻击的前提下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隐私性。(3)当前多个网络管理域之间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多采用中心化架构,存在单点失效、中心权威机构权限过大和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为激励网络管理域积极共享其可用网络资源和最小化区块链技术为保证安全可信引入的性能损耗,设计了一种基于资源贡献值和可信度的新型共识算法。此外,引入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双边评价机制,通过抑制网络中恶意行为保证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公平性,提升用户体验。为防止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中数据隐私泄露,采用可信执行环境技术设计相应功能组件保护数据隐私。最后,实现原型系统并在微软机密计算云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对其性能、安全性和优势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在保证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信息隐私性的前提下,具有较好时延、吞吐量性能和安全性。

林兆骥,游世林,刘宇泽,彭锦,邢真[4](2021)在《面向垂直行业的网络切片安全隔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5G公众网络场景下,网络切片可以为不同的垂直行业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有效提高网络利用效率。但是针对安全要求非常苛刻的垂直行业用户,不同垂直行业用户的网络切片间要求严格的隔离,因此当发现初始切片网络不能为垂直行业的用户终端服务时,初始切片网络无法通过切片间的通道传递安全上下文,只能通过5G基站路由到目标切片网络。基于此,研究了如何在尽可能不改变终端的情况下,保证路由过程中安全上下文的隔离和终端的业务连续性。

王晓蕾[5](2021)在《《2019思科年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年报属于商务信息类文本,通常严格遵循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程式化模板,使用较多的所在行业领域的专业术语外加财经类术语,由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发布。年报是投资者及证券分析人士了解上市公司最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离不开对公司各类信息的获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发展日益壮大,这些公司的年报吸引了投资者、各类机构的关注,年报翻译的专业、准确、及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报告以2019年思科年报节选部分为翻译源文本,以1999年至2019年思科年报目标研究内容为语料库,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思科年报的语言特征和翻译方法。定量分析《2019思科年报》的语言特征,定性分析该年报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旨在探索思科年报的内容元素、语言特征、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以及增进对年报的了解,笔者收集了12家ICT企业的双语年报,并对这些双语年报进行语料对齐,最后做成双语语料库,为翻译实践提供价值,如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应用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在对齐过程中,笔者用到的工具有ABBYY Fine Reader、ABBYY Aligner、Yudao alignment software、Em Editor;在语料检索过程中,笔者用到的工具有Ant Conc和Python;在翻译过程中,笔者用到的工具有SDL Trados。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完成可为走出去中国企业或拟上市企业的年报翻译提供策略和技术层面的借鉴,为年报翻译爱好者以及高校提供翻译借鉴和技术借鉴。其中翻译实践所产生的副产品——双语语料可为语言服务行业或技术行业提供持续价值。

冯温迪[6](2021)在《移动边缘计算安全加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移动边缘计算作为第五代通信技术的核心架构,为不断涌现的业务及其上以指数增长的海量数据的传输与处理提供了便利。移动边缘计算系统在架构上可划分为边缘网络及边缘终端设备两大部分。通过将计算任务下沉至网络边缘或终端设备,其可充分利用“本地”的计算资源,就近处理,减少因海量数据的长距离传输所造成的较大性能开销。为确保系统正确、平稳、高效地运行,移动边缘计算系统还需要对针对系统各部分的安全威胁进行有效的防御。这其中包括i)对于已知威胁的精确识别和消除;ii)对具有潜在缺陷及漏洞的软/硬件系统安全的韧性或被动防御能力的提升;以及iii)对任务下沉的移动智能终端平台上的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细粒度地保护,避免重要敏感信息的泄露。本文针对移动边缘计算系统全栈各部分进行细化深入地研究,首先从移动边缘网络结构出发,研究其应对未知潜在威胁的韧性及被动防御能力。然后进一步将问题细化,联合移动边缘网络结构与终端设备,探究系统对已知威胁的发现及清除能力。最后,聚焦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边缘计算场景下隐私数据的保护机制。本文研究主要贡献包括如下三个部分:1.移动边缘网络结构的被动安全加固机制。本研究旨在从移动边缘网络结构层面对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提升。实际大型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移动边缘网络一般采用多域划分,多控制器控制的方式部署。然而控制器系统可能存在可被利用的零日漏洞,且若全网中部署单一类型的控制器,一旦漏洞被攻击者利用,整个网络面临巨大风险。为此本研究提出安全且经济的多域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部署(Secure and Cost-effective Controller Deployment,SCCD)问题。该问题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商用控制器来提升攻击的复杂程度。本研究对SCCD问题进行建模且证明了 SCCD问题的非多项式时间复杂度,并提出了 Baguette启发式算法以对其高效求解。Baguette可精巧地为域选择控制器的类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Baguette可取得与最优解相当的安全及成本性能。与单一控制器类型的部署相比,Baguette使用不多于四个版本,将安全性提升高达12.6倍,且降低部署成本至最安全解决方案的11.1%。2.具有终端设备感知能力的移动边缘网络主动安全加固机制。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将研究重心向边缘转移,旨在通过兼顾终端设备及网络结构,进行边缘网络的安全加固,以提升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的安全性。在基于混合软件定义网络的移动边缘网络中,将安全网络功能部署在软件定义网络设备上,并将流量“吸引”到软件定义网络设备上,实现对网络流量的主动分析及对恶意流量的过滤以主动地避免威胁。本研究提出了可感知终端设备重要性的安全且经济的混合软件定义网络部署问题、将该问题建模为整数规划问题并证明了其具有非多项式时间复杂度。为此研究提出BonSec的启发式算法进行高效地求解。通过在真实的拓扑和流量数据集上进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BonSec能以显着缩短的执行时间达到与最优解相当的性能。3.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数据存储的安全加固机制。本研究进一步将将研究重心向边缘转移,在任务下沉的移动智能终端上,利用基于隐藏卷技术的可否认加密技术实现数据的细粒度保护。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基于隐藏卷的多级可否认加密系统MobiGyges,提升移动智能终端的数据保护能力。其解决了现有系统存在的数据丢失、存储资源浪费等问题,通过采用多级可否认性提供细粒度的数据安全防护。研究新发现了两种新型针对隐藏卷的攻击,MobiGyges利用“缩水U盘”的方法以及多级可否认性来抵御它们。此外,研究还介绍了 MobiGyges的原型系统在运行LineageOS 13的Google Nexus 6P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实现及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解决方案相比,MobiGyges可防止数据丢失,并将存储利用率提高30%以上。

谷正川[7](2020)在《面向零信任的MQTT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协议作为物联网通信的主流协议,近年来伴随物联网高速发展浪潮在医疗、工业、家居等智能领域和即时通讯社交网络得到广泛的应用。MQTT协议轻量级特性、解耦合的发布/订阅范式以及受限设备应用场景为协议的安全实现带来挑战,因此MQTT通信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成为当下的一个研究热点。现有的研究工作中,通常面向传统的边界网络安全模型,对MQTT消息的集散中心(代理)授予隐式信任,并缺乏对网络内部合法设备发布/订阅消息的流量检查,这使得安全解决方案在内部威胁突出和业务深度云化的企业网络中的安全防护效果受到限制。本文在深入研究MQTT应用领域存在的安全威胁基础上,分析了MQTT通信网络的安全需求,使用零信任网络安全策略与方法作为指导,围绕消除MQTT各通信实体的隐式信任,提出更高效的轻量级安全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点:1.分析新的安全形势下面向传统边界安全架构进行的MQTT安全技术研究所提解决方案存在的不足,指出构建面向零信任的MQTT安全架构需要提出合理的端到端安全性解决方案和可实施细粒度动态访问控制的信任计算模型。2.研究基于MQTT协议的通信网络中发布者与订阅者间的端到端安全性问题。根据MQTT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基于安全的密码原语提出轻量级MQTT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由发布/订阅者端点系统执行认证和加密,该方案包含代理重加密、Schnorr签名和AES对称加密三种安全密码算法。最后,通过分别与现有不提供端到端机密性的轻量级安全解决方案和提供端到端机密性的安全解决方案进行性能表现和开销方面的对比,以及方案对抗攻击的启发式分析,表明方案取得了端到端安全性和轻量级特性。3.针对企业使用MQTT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的实际应用中设备计算、通信和存储开销的承载能力不同以及传输数据保密等级需求的不同,在端到端的安全方案基础上设计分级的加密传输方案。其中包含:安全级别1,通过Schnorr数字签名提供数据完整性、来源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安全级别2,在安全级别1的基础上通过AES加密数据、代理重加密算法保护AES对称加密需要的会话密钥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端到端的数据机密性;安全级别3,在安全级别1的基础上直接使用代理重加密算法加密传输数据,提供端到端的数据机密性。4.按照零信任网络构建的原则,在数据分级加密传输方案基础上添加认证授权、访问控制、发布/订阅消息持续验证、系统监视、恶意数据发布反馈、权限撤销等功能,并按照功能扩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MQTT协议部分字段的定义和组成,提出面向零信任的分级安全MQTT协议框架。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对协议进行性能评估和安全讨论。5.提出一种基于多源输入信任计算的动态访问控制模型。选取面向零信任的分级安全MQTT协议框架中发布/订阅消息具有代表性的参数和发布/订阅者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异常行为比率作为当前发布/订阅行为评估的属性,并进行直接信任值计算。记录发布/订阅者一段时间内其他发布/订阅行为的直接信任值,结合时间衰减函数计算出可评估发布/订阅者当前可信度的综合信任值,并基于综合信任值进行主题发布/订阅的细粒度动态访问控制。通过仿真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提出的信任计算模型能够对发布/订阅者当前行为特征和历史行为表现做出及时反应,可用于动态访问控制的实现。

蒋超[8](2020)在《基于边缘计算的家庭物联网安全防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物联网(Internetof Things,IoT)设备的异质性和日益增多的数量,传统的终端与网络安全方案不能完全满足物联网系统安全的需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制造商不能定期提供防火墙更新和安全补丁,且在物联网设备上的有限资源下,开发有效的终端安全解决方案十分困难。与此同时,在家庭物联网环境(以下简称智能家居)下使用传统的云计算服务存在实时性不够、带宽不足,不利于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局限性。通常攻击者通过网络入侵对目标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漏洞测试,从而窃取用户隐私数据,扰乱甚至破坏智能家居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等。本文分析归纳了家庭物联网安全的研究现状,并对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物联网安全机制及网络入侵检测算法进行了分析和说明,重点关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案,选择使用模糊C均值(fuzzy C-mean,FCM)作为入侵检测的聚类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的增量式网络流量特征抽取策略,并根据此对各个流量特征展开分析研究,进而进行特征裁剪,使特征向量在简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代表真实网络行为,有效提高了入侵检测的准确率和性能。为进行实际测试,本文实现了一个实时检测网络入侵的边缘网络防护系统。系统使用树莓派作为实验环境,在其上部署边缘智能网关,作为边缘计算节点,运行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控制器和OpenvSwitch(OVS)虚拟交换机,实现对局域网中的流量进行监测,分析和过滤的目的。利用边缘网关上的计算资源,使用轻量级的机器学习聚类模型对物联网设备之间、设备与公共网络之间网络传输进行分类,检测是否存在网络入侵行为。聚类模型分析了局域网中的流量特征,区分其中的异常流量与正常流量。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于常见的物联网网络入侵行为具有较高的入侵识别率(≈95.2%),可有效保证家庭物联网设备之间交互的安全性,并且对于网络性能的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罗超[9](2020)在《面向联网汽车车内网络的防御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的网联化与智能化,汽车正逐步接入互联网,从互联网获取越来越便捷和智能的服务,但同时,汽车也对外开放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接口,汽车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网络威胁。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白帽黑客和安全研究员实现了远程入侵并控制汽车的案例,汽车网络安全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汽车以前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因此传统的车内网络通信技术的网络安全性很差,而车内通信网络往往又是攻击者实现干扰甚至控制汽车目的的最终目标网络,因此对于联网汽车,车内通信网络的网络安全非常重要。本文对较为常见的几种车内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并针对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CAN网络和发展前景较好的车载以太网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安全漏洞,并对目前应用于CAN网络和车载以太网的安全研究以及相关解决方案进行了总结分类。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针对CAN网络和以太网分别提出了适用的安全方案,并基于CAN网络和车载以太网为主体的车内网络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检测防御系统。本文通过研究车载CAN网络的通信矩阵设计及其通信矩阵文件格式,提出一种利用CAN网络通信矩阵,从信号、报文、网络三个维度进行检查的CAN网络入侵检测防御方法,对注入、篡改、重放等类型的攻击可以进行有效的检测或防御。并通过研究适用于车载以太网的SecOC安全机制,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缺点,结合车内通信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目标防御思想的动态加密数据方法,通过使用变化的密钥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可以弥补车载网络通信数据明文传输和重复率较高的缺点,增加网络被破解和攻击的难度,并对通信数据按照设备权限和应用层协议进行过滤,可以对攻击报文进行有效的检测防御。本文最后对防御系统进行了测试和评估,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实现的防御系统对CAN总线以及车载以太网的攻击可以进行有效的检测和防御,并且能够兼顾汽车控制系统的高实时性需求。

张守俊[10](2018)在《C企业网络安全分析与改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巨大的变化在整个社会发生了。企业的日常工作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越来越依赖。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本文将C企业网络安全体系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C企业目前网络安全状况以及将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从安全区域划分、网络边界防御、服务器保护、威胁管理、漏洞扫描、桌面安全管理、安全审计、安全管理平台等几方面着手展开研究,分析了C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以及容易产生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首先,本文研究了企业信息安全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分析了一般在企业网络中容易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在信息安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网络安全的整体发展趋势,通过对C企业的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安全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找出了C企业网络在目前存在的安全问题。接下来,结合C企业网络特殊的安全需求,在尽量减小成本支出的情况下,提出了针对C企业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在遵照网络安全通用设计原则的情况下,大量运用当前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和知识,如DMZ(Demilitarized Zone非军事区)、UTM(Unified Threat Management安全网关)、IPS(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入侵防御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安全审计系统、SOC(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信息安全管理平台)等,并制定了科学、动态协调的C企业网络安全改进方案。该方案在C企业的网络应用实际中,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并对目前中小企业的网络安全建设有一定指导作用。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的病毒和入侵技术会不断出现,任何一个企业的网络安全体系都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但是,相对应的,信息系统安全理论和技术也会不断深化和改进,从而发展出更利于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二、一个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安全保险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安全风险和网络安全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一)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1. 营业中断风险是现代网络的共性风险。
        2. 数据泄露是现代网络的核心风险。
        3. 现代网络安全保障的投资不足。
    (二)全球网络安全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1. 网络安全保险业务蓬勃发展,投保率不断提高。
        2. 网络安全保险市场集中度较高,创新型公司异军突起。
        3. 网络安全立法趋严,明显刺激了保险需求。
二、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网络安全保险的发展机遇分析
    (一)网络安全产业高速增长,夯实了保险技术基础
    (二)保险科技的应用落地提供了有效解决模式
        1. 快速发展的保险科技拓宽了其应用场景。
        2. 区块链技术或可破解数据保护的难题。
        3.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赋能风险检测机制。
    (三)政府和监管机构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为新险种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1. 网络安全政策规范文件持续推出,为网络安全保险创造了发展新机遇。
        2. 国家的政策法规持续关注新兴技术风险。
    (四)重大疫情加深了企业的网络风险认知,保险需求日益增加
三、中国网络安全保险市场发展难题
    (一)客户数据保护和使用的范围难以界定
    (二)网络风险精算数据库的建立面临障碍
    (三)核心定义及保险合同缺乏行业的统一规范
    (四)企业网络风险意识大多聚焦于技术缓解
四、国外网络安全保险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网络安全保险的发展经验
    (二)新加坡网络安全保险的发展经验
    (三)欧洲地区网络安全保险的实践
五、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发展中国网络安全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对网络安全保险经营公司的创新建议
        1. 大型网络安全保险经营公司的创新建议。
        2. 中小型网络安全保险经营公司的创新建议。
    (二)对网络安全企业的创新建议
        1. 优化数据治理模式,丰富网络风险形态应对策略。
        2. 持续深化网络安全技术,筑牢保险公司的网络安全阀门。
        3. 优化网络安全技术服务,赋能网络安全保险产品开发运营。
    (三)对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
        1. 建立数据沟通分享机制,助力风险数据库的建立。
        2. 建立网络安全保险标准,审慎监管沉默风险。
        3. 建立巨灾性网络风险共同基金池,关注市场剩余风险。

(2)互联网内生安全体系结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问题与挑战
3 现有解决方案分析
    3.1 端设备地址安全
        3.1.1 源地址安全
        (1)源地址验证
        (2)源地址保护
        3.1.2 物理层鉴别
    3.2 传输路径安全
        3.2.1 传输路径数据面安全
        (1)基于标识验证
        (2)基于可信硬件
        (3)集中式控制
        (4)路由器规范验证
        (5)网络诊断系统
        3.2.2 传输路径控制面安全
        (1)部分解决方案
        (2)整体解决方案
        (3)新型解决方案
    3.3 网络服务安全
        3.3.1 数据访问安全
        3.3.2 网络应用安全
        3.3.3 PKI安全
        (1)多重验证方案
        (2)去中心化方案
    3.4 新型网络体系结构设计
4 构建互联网内生安全体系结构
    4.1 端设备地址真实可信
    4.2 传输路径真实可信
    4.3 网络服务真实可信
5 结论
Background

(3)去中心化可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1 区块链技术
        1.2.2 信任到信任的互联网Blockstack
        1.2.3 Internet Blockchain
        1.2.4 去中心化互联网基础设施DII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
    2.1 引言
        2.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描述
        2.1.2 研究现状
    2.2 设计目标
    2.3 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设计
        2.3.1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操作交易格式定义及处理流程
        2.3.2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解析流程
        2.3.3 基于区块链的接入认证机制设计
        2.3.4 基于信誉值的共识算法设计
        2.3.5 兼容性方案设计
    2.4 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2.4.1 分区攻击
        2.4.2 DoS攻击
    2.5 原型系统实现与性能评估
        2.5.1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操作性能评估
        2.5.2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解析性能评估
        2.5.3 与现有基于区块链的域名方案对比
        2.5.4 初始化部署时间评估
        2.5.5 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去中心化可信BGP安全机制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描述
        3.1.2 研究现状
    3.2 设计目标
    3.3 去中心化可信BGP安全机制设计
        3.3.1 总体设计思路
        3.3.2 基于区块链的BGP安全消息交易及区块格式设计
        3.3.3 防御前缀劫持攻击、路径伪造攻击和路由泄露方案设计
        3.3.4 基于区块链的接入认证机制设计
        3.3.5 基于分区和BLS签名的高效共识算法设计
        3.3.6 兼容性方案设计
    3.4 原型系统实现与评估
        3.4.1 防御前缀劫持攻击和路径伪造攻击性能评估
        3.4.2 防御路由泄露性能评估
        3.4.3 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3.4.4 与现有BGP安全解决方案对比
        3.4.5 初始化部署时间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描述
        4.1.2 研究现状
    4.2 设计目标
    4.3 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设计
        4.3.1 总体设计思路
        4.3.2 基于可信执行环境技术的节点功能组件设计
        4.3.3 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交易及区块格式设计
        4.3.4 接入认证和分布式密钥生成机制设计
        4.3.5 基于资源贡献值和信任度的共识算法设计
        4.3.6 基于博弈论的双边评价机制设计
        4.3.7 兼容性方案设计
    4.4 原型系统实现与评估
        4.4.1 性能测试评估
        4.4.2 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4.4.3 基于博弈论的双边评价机制有效性评估
        4.4.4 与现有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方案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面向垂直行业的网络切片安全隔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5G公众网络下切片隔离面临的挑战
    1.1 问题1:直接模式下安全问题
    1.2 问题2:间接模式下的安全问题
2 网络切片安全隔离的主要安全方案
    2.1 直接模式安全方案
    2.2 间接模式安全方案
        2.2.1 基于终端修改间接模式安全方案1
        2.2.2 基于终端修改间接模式安全方案2
        2.2.3 基于终端修改间接模式安全方案3
        2.2.4 基于网络升级改造间接模式安全方案1
        2.2.5 基于网络升级改造间接模式安全方案2
        2.2.6 基于网络升级改造间接模式安全方案3
3 一种间接模式网络切片安全隔离方案研究
4 结束语

(5)《2019思科年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2.Task Description
    2.1 Source Text Description
    2.2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2.1 Lexical Level
        2.2.2 Syntactic Level
        2.2.3 Textual Level
3.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3.1.1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2 Preparation of Reference
        3.1.3 Preparation of Parallel Texts
    3.2 Translation Process
    3.3 Quality Assurance
4.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Terms
        4.1.2 Translation of Abstract Nouns
    4.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3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4.3.1 Realization of Grammatical Cohesion
        4.3.2 Realization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5.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1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2 High-frequency Words
    Appendix3 Financial Terms
    Appendix4 Technical Terms
Acknowledgement

(6)移动边缘计算安全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移动边缘计算架构的突出安全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点及主要贡献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边缘计算安全加固相关技术简述
    2.1 移动边缘计算核心技术介绍
        2.1.1 软件定义网络及混合软件定义网络
        2.1.2 网络功能及网络功能虚拟化
        2.1.3 常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系统架构
    2.2 移动边缘计算安全相关研究
        2.2.1 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网络安全相关加固研究
        2.2.2 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终端数据安全相关加固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移动边缘网络结构的安全韧性加固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攻击模型及研究动机
        3.2.1 攻击模型及真实攻击示例
        3.2.2 研究动机
    3.3 问题建模
        3.3.1 系统形式化表述
        3.3.2 攻击指标
        3.3.3 约束条件
        3.3.4 目标函数
        3.3.5 问题建模
    3.4 解决方案
        3.4.1 复杂性分析
        3.4.2 Baguette算法
        3.4.3 Baguette算法的复杂度分析
    3.5 仿真实验
        3.5.1 仿真实验设置
        3.5.2 对比算法介绍
        3.5.3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端边结合的移动边缘计算主动安全服务部署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攻击模型与研究动机
        4.2.1 攻击模型
        4.2.2 研究动机
    4.3 问题建模
        4.3.1 系统形式化表述
        4.3.2 安全指标
        4.3.3 约束条件
        4.3.4 目标函数
        4.3.5 问题建模
    4.4 解决方案
        4.4.1 复杂度分析
        4.4.2 BonSéc算法
    4.5 仿真实验及结果
        4.5.1 仿真实验的设置
        4.5.2 比较算法
        4.5.3 仿真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可否认加密的移动终端数据安全加固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攻击模型及系统假设
    5.3 新型可否认加密攻击
        5.3.1 容量比较攻击
        5.3.2 写满攻击
    5.4 MobiGyges的设计
        5.4.1 设计考虑因素
        5.4.2 卷管理模块
    5.5 系统实现
    5.6 性能评估
        5.6.1 性能评估工具
        5.6.2 存储利用率评估
        5.6.3 性能开销评估
        5.6.4 不同可否认加密系统之间的性能开销比较对比
    5.7 安全讨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面向零信任的MQTT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MQTT的广泛应用
        1.1.2 MQTT安全性问题
        1.1.3 零信任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身份认证与授权
        1.3.2 访问控制
        1.3.3 加密技术应用
        1.3.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MQTT协议及其可用安全技术
        2.1.1 MQTT协议
        2.1.2 MQTT相关安全解决方案
    2.2 相关密码学理论
        2.2.1 群相关概念
        2.2.2 代理重加密体制
        2.2.3 Schnorr签名算法
        2.2.4 AES对称加密体制
    2.3 零信任架构
        2.3.1 架构组件
        2.3.2 信任算法及其变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代理重加密的MQTT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
    3.1 引言
    3.2 MQTT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
        3.2.1 使用的符号与密码学
        3.2.2 方案概述
        3.2.3 具体流程
    3.3 性能评估与安全讨论
        3.3.1 性能评估
        3.3.2 安全性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零信任的分级安全MQTT协议框架
    4.1 引言
    4.2 零信任安全策略与目标
    4.3 分级的安全MQTT协议框架
        4.3.1 方案概述
        4.3.2 方案假设
        4.3.3 用户与设备的认证
        4.3.4 访问控制
        4.3.5 分级有效载荷加密
        4.3.6 监视
        4.3.7 反馈与撤销
    4.4 性能评估与安全讨论
        4.4.1 性能评估
        4.4.2 安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信任计算的MQTT动态访问控制模型
    5.1 引言
    5.2 MQTT访问控制模型的特征
    5.3 基于多源信任计算的MQTT动态访问控制模型
        5.3.1 信任评估行为属性选取与属性信息提取
        5.3.2 信任值计算
        5.3.3 动态授权与访问控制
    5.4 仿真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基于边缘计算的家庭物联网安全防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物联网安全与传统解决方案的差异
        1.1.3 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工作与研究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及研究点综述
    2.1 物联网攻击分类
        2.1.1 物联网分层架构
        2.1.2 物联网入侵层次与分类
        2.1.3 入侵检测方案汇总
    2.2 边缘计算和软件定义网络
        2.2.1 边缘计算
        2.2.2 软件定义网络(SDN)
    2.3 基于统计的增量式流量特征抽取策略的研究
        2.3.1 特征抽取策略
        2.3.2 特征分析与裁剪
    2.4 基于模糊C均值的入侵检测模型的研究
        2.4.1 聚类模型分析与比较
        2.4.2 模糊C均值聚类模型参数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家居防护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1 智能家居防护系统需求分析
        3.1.1 应用场景分析
        3.1.2 角色分析
        3.1.3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2 智能家居防护系统设计
        3.2.1 系统架构设计
        3.2.2 入侵检测模块设计
        3.2.3 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3.2.4 安全策略模块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家居防护系统的实现
    4.1 入侵检测模块的实现
        4.1.1 流量抓取
        4.1.2 特征抽取
        4.1.3 检测算法
    4.2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4.2.1 设备接入
        4.2.2 数据交换
        4.2.3 网络隔离
    4.3 安全策略模块实现
        4.3.1 更新安全策略
        4.3.2 缓存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家居防护系统的测试
    5.1 测试目的
    5.2 测试环境
    5.3 功能性测试
        5.3.1 入侵检测模块测试
        5.3.2 设备管理模块测试
        5.3.3 安全策略模块测试
    5.4 非功能性测试
        5.4.1 网络性能
        5.4.2 系统性能
    5.5 测试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相关研究比较
    6.3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面向联网汽车车内网络的防御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车内网络通信技术
        2.1.1 CAN总线
        2.1.2 LIN总线
        2.1.3 FlexRay总线
        2.1.4 MOST总线
        2.1.5 以太网
    2.2 联网汽车车内网络体系架构及发展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内网络威胁分析及解决方案
    3.1 CAN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3.2 CAN网络安全方案
        3.2.1 CAN网络通信矩阵分析
        3.2.2 DBC文件分析
        3.2.3 CAN网络安全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3 车载以太网安全威胁分析
    3.4 车载以太网安全方案
        3.4.1 SecOC安全机制分析
        3.4.2 车载以太网网络安全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防御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CAN网络防御系统设计与实现
        4.1.1 规则格式设计
        4.1.2 防御检查模块设计与实现
        4.1.3 异常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2 车载以太网防御系统设计与实现
        4.2.1 消息认证模块设计与实现
        4.2.2 数据动态加密模块设计与实现
        4.2.3 防御检查模块设计与实现
        4.2.4 异常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评估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规划
    5.3 功能测试
        5.3.1 CAN网络防御系统功能测试
        5.3.2 车载以太网防御系统功能测试
    5.4 性能测试以及分析
        5.4.1 CAN网络防御系统性能测试评估
        5.4.2 车载以太网防御系统性能测试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C企业网络安全分析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网络安全及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网络安全及管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络安全相关理论技术研究
    2.1 网络安全体系
        2.1.1 动态网络安全理论
        2.1.2 安全体系方法
        2.1.3 预防安全理论
    2.2 网络边界理论
    2.3 DMZ区域理论
    2.4 安全区域理论
        2.4.1 网络安全域划分的方式
        2.4.2 根据业务功能特点进行安全域划分
        2.4.3 实际网络环境的安全域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企业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3.1 C企业网络结构现状
    3.2 C企业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企业网络安全需求及设计要求
    4.1 C企业网络安全需求概述
        4.1.1 加强网络边界
        4.1.2 加强威胁管理
        4.1.3 加强内网安全
        4.1.4 主机及服务器优化与加固服务
    4.2 网络安全方案的设计原则
        4.2.1 需求、风险、代价平衡的原则
        4.2.2 综合性、整体性原则
        4.2.3 先进性原则
        4.2.4 可实施性原则
        4.2.5 可维护性原则
        4.2.6 多重保护原则
        4.2.7 可评价性原则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企业网络安全改进方案
    5.1 划分安全区域
        5.1.1 C企业安全区域的划分
        5.1.2 安全域划分后的安全技术措施
    5.2 部署一体化安全网关
        5.2.1 UTM的硬件结构
        5.2.2 UTM的软件结构
        5.2.3 UTM的管理结构
    5.3 将部分服务器调整到DMZ区域
    5.4 部署入侵防御系统
        5.4.1 入侵防御系统(IPS)介绍
        5.4.2 IPS技术特点
        5.4.3 IPS分类
        5.4.4 IPS在 C企业的部署
    5.5 部署网络入侵检测和管理系统
        5.5.1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介绍
        5.5.2 IDS的组成
        5.5.3 IDS的产品结构
        5.5.4 IDS安全策略
        5.5.5 IDS通信协议
        5.5.6 IDS检测技术
        5.5.7 IDS检测方法
        5.5.8 IDS在 C企业的部署
    5.6 部署漏洞扫描与管理系统
        5.6.1 漏洞扫描
        5.6.2 漏洞扫描的作用
        5.6.3 漏洞扫描的分类
        5.6.4 漏洞扫描技术
        5.6.5 漏洞扫描系统部署方式
        5.6.6 漏洞扫描系统在C企业的部署
    5.7 部署内网安全管理审计系统
    5.8 部署安全审计系统
        5.8.1 安全审计产品
        5.8.2 安全审计产品分类
        5.8.3 基本功能
        5.8.4 发展现状
        5.8.5 现状需求分析
        5.8.6 安全审计产品的发展趋势
        5.8.7 安全审计产品在C企业的部署
    5.9 部署信息安全管理平台
        5.9.1 信息安全管理平台
        5.9.2 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功能概述
        5.9.3 系统功能模块及技术实现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个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安全保险创新发展研究[J]. 唐金成,莫赐聪. 西南金融, 2022(01)
  • [2]互联网内生安全体系结构研究进展[J]. 徐恪,付松涛,李琦,刘冰洋,江伟玉,吴波,冯学伟. 计算机学报, 2021(11)
  • [3]去中心化可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D]. 何国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面向垂直行业的网络切片安全隔离研究[J]. 林兆骥,游世林,刘宇泽,彭锦,邢真.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1(08)
  • [5]《2019思科年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晓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移动边缘计算安全加固技术研究[D]. 冯温迪.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面向零信任的MQTT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 谷正川.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8]基于边缘计算的家庭物联网安全防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蒋超.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面向联网汽车车内网络的防御技术研究与实现[D]. 罗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C企业网络安全分析与改进研究[D]. 张守俊.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