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充涡旋式制冷压缩机

中充涡旋式制冷压缩机

一、中间充气涡旋制冷压缩机(论文文献综述)

吉江[1](2021)在《有阀线性压缩机单向阀组多参数影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国家空间探测任务的发展战略,液氦温区深低温制冷系统是实现空间探测任务的基础。根据深空探测不同的需求,探测器工作所需的制冷温度差异也比较大。机械式制冷机技术的迅速崛起使得大量的制冷机在空间探测任务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由线性压缩机驱动的氦工质Joule-Thomson(J-T)制冷机凭借着高效率、结构紧凑、高可靠性等诸多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有阀线性压缩机则是在线性压缩机吸排气孔处设置一组进排气阀,通过阀片的单向截止作用,将工质的交变流动状态转换为单向流动。同时利用单向阀片力的平衡方程建立高低压力差,使得整个系统达到一定的压比,满足JT节流制冷对压比的需求。作为线性压缩机中的关键部件,对于单向阀结构参数、表面应力、运动特性等的研究对有阀线性压缩机性能和可靠性的提升尤为重要。据此,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系统地阐述了线性压缩机和气阀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对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有限元仿真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从线性压缩机和气阀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气阀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作为有阀线性压缩机的关键部件,气阀设计的好坏对压缩机的输出特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理论分析了流经气阀的阻力损失的来源以及影响压力损失大小的主要因素,从气阀升程和阀孔直径两方面展开对阀座流通面积和阀隙流通面积的研究。模拟计算了阀片不同升程和阀孔尺寸下,流经气阀的阻力损失,并通过静力学分析了气阀升程对其表面应力分布产生的影响。实验研究了不同气阀升程和阀孔直径对流经气阀的压力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阀片升程下,压缩机压力损失降低了36.4%,与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得到的规律保持一致。得到在设计气阀时,应合理考虑气阀升程和阀孔直径,尽可能增加气阀的流通面积,提高吸排气效率的结论。为了研究压缩机热力过程中流体工质压力的变化以及气阀的运动情况,本文基于气阀刚性体特征建立了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压缩机热力过程的流固耦合求解计算,获得了循环过程中压缩机气缸内的压力、质量流率、气阀表面压差以及气阀位移的变化情况。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压缩机循环流固耦合模型能够完整的模拟压缩机工作过程的热力循环过程。流固耦合方法的建立为揭示气体流动和气阀运动耦合关系的求解以及合理的气阀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基于流固耦合计算得到的气阀表面压力变化情况,运用瞬态动力学计算了阀片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依据计算得到的阀片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判断阀片在启闭过程中与升程限制器的碰撞反弹过程以及阀片是否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通过分析不同刚度的阀片其运动特性曲线的差异,得出了从减小阀片颤振、改善阀片延时关闭现象、降低吸气过程气体回流损失、提高吸气进气量等方面考虑,本文研究的阀片的刚度应设置在478.7N/m左右的结论。搭建了气阀刚度对压缩机性能影响规律探究的实验台,发现刚度为478.7N/m的进气阀片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达到较大的压比和流量。其在表面压差作用下,能够迅速打开并及时关闭,具有较好的压缩机输出性能,与模拟分析的结论一致。

朱慧[2](2020)在《带有波转子的水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臭氧层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传统制冷剂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寻找合适的替代制冷剂已成为全球急需解决的难题。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无毒无污染,安全性高的水,是一种理想的环保型替代制冷剂,但与常用的制冷循环相比,水作制冷剂的制冷循环具有排气温度高,压比大,体积流量大等缺点,对压缩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波转子代替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的末级压缩和冷凝器,用于水蒸气压缩式制冷,建立波转子制冷循环的系统图,分析其工作原理,并对系统的关键装置三端口波转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了三端口波转子内激波和膨胀波的形成以及运动特性,以激波前后气流的参数变化为理论基础建立波转子制冷循环的热力学模型。为了更好的优化波转子制冷循环的性能,建立了三端口波转子的理想波图,利用气体动力学理论的一维非定常分析方法对波转子的尺寸进行了设计,并利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对波转子制冷循环和两级压缩制冷循环进行热力计算,并与单级压缩制冷循环进行性能的对比分析,研究波转子压比、蒸发温度对循环的制冷系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以及系统功耗的影响。对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内部流场的分析,得到了三端口波转子通道内流体压力和温度的分布规律。波转子制冷循环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空调工况下,与单级压缩制冷循环相比,波转子制冷循环的压缩机压比可降低55.56%,压缩机排气温度可降低42.51%,制冷系数随波转子压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波转子压比为2.25时制冷系数ε提升8.67%,达到4.95;与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相比,波转子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蒸发温度大于4℃时,波转子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大于两级压缩制冷循环,波转子制冷循环适用于蒸发温度较大的工况。

吴玉琴[3](2020)在《冷库活塞压缩机湿压缩模拟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冷库都采用活塞压缩机,不少制冷设备都已经出现老化,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当压缩机处于工作状态,系统热负荷、供液调节阀、回汽阀等发生明显变化,或者当制冷剂充注量过大,都会造成压缩机湿压缩,甚至还会出现液击现象。轻微的液击将会压碎吸排气阀,而严重的液击则将造成压缩机的活塞、连杆或曲轴变形,甚至造成气缸盖损坏。正是在上述的大背景下,开启的本篇论文的研究工作。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深入研究活塞压缩机湿压缩机理,力求为以后通过自动控制来避免液击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为了减小湿压缩造成的影响,需对制冷系统进行改造优化,进而减小压缩机耗功,提高系统COP。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以理论为基础,确定压缩机湿压缩运行时气液两相流型,从介观热力学角度分析整流作用,论证了活塞压缩机吸气管道处增设整流结构的可行性。(2)基于CFD技术,模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工作过程,并分析各种工况下湿压缩过程中压缩机气缸内的工质变化规律。(3)研究了压缩机正常工作、湿压缩工况整流前后吸排气压力、压比、吸排气温度、热力膨胀阀出口温度、冷凝器出口温度、风机出口温度、电流以及声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压缩机正常工作时,整流效果不好,当湿压缩越明显时,整流越能改善湿压缩。(4)分析了压缩机正常工作、湿压缩工况时吸气前整流前后的比熵、冷凝器出口比焓、吸气比焓、排气比焓、压缩机吸排气干度、压缩机耗功以及系统COP的改变情况。结果发现无论是压缩机正常工作还是湿压缩工况,整流均可减小压缩机耗功,提高系统COP。

黎建芳[4](2019)在《基于热力学涡旋压缩机涡旋盘的结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具有运行平稳、结构紧凑、噪声低、工作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轮胎充气或食品、医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需要纯净气源的场合。由于空气绝热指数较大,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温度较高,涡旋盘的热变形比较明显。涡旋盘各处的不均匀变形会造成动、静涡旋盘之间发生干涉或使压缩机泄露严重,直接影响到涡旋压缩机能否正常运行。目前研发人员在涡旋压缩机涡旋盘的设计过程中,对涡旋盘的基本结构参数:涡旋齿厚度、涡旋齿高度、涡旋盘底板厚度、涡旋盘之间啮合间隙等往往采用经验值。为了避免过多经验设计,提高涡旋压缩机性能。根据涡旋压缩机涡旋盘的热变形情况,以减小压缩机泄露、提高排量为目标,对动、静涡旋盘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为此本文根据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技术参数进行了核心部件动静涡旋盘的基本结构参数的计算,完成了涡旋盘结构的初步设计。建立了涡旋盘热边界条件计算的数学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仿真得到了动、静涡旋盘的温度场,并对涡旋盘的温度分布趋势进行了分析。对动、静涡旋盘受热后的结构变形进行了仿真分析,建立了动、静涡旋盘径向干涉及轴向干涉分析的数学模型。得到了在转动过程中,动静涡旋盘之间的干涉情况。并建立了在实际切向泄露下的涡旋压缩机排量计算模型。以涡旋压缩机排量为目标函数,对涡旋盘基本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分别分析了涡旋压缩机涡旋盘单一结构参数和组合结构参数下的排量变化,得到最佳的涡旋盘基本结构参数。

廖睿[5](2019)在《冰箱压缩机技术专利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深入,知识产权已成为各跨国企业甚至大国外交把握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此外,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稳步加强,惩罚性赔偿制度不断推进,这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技术为导向的冰箱压缩机企业急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保护水平,因而以专利为切入点,研究冰箱压缩机专利布局,对企业科研的推进、专利布局策略的优化、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意义极为重大。本文基于冰箱压缩机专利数据,以专利分析法及主题聚类法研究冰箱压缩机技术在华专利布局状况,从冰箱压缩机的专利布局趋势、技术生命周期、来源区域、技术领域布局、创新主体分布、法律状态方面阐述冰箱压缩机技术在华专利布局状况;从专利布局趋势、来源区域、技术领域布局、创新主体分布、主题聚类、技术功效方面对重点技术——变频技术和直线压缩机技术进行专利布局研究;对全球冰箱压缩机主要创新主体的专利布局趋势、国家地区布局、技术领域布局、创新人才、法律状态、运营状态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冰箱压缩机在华专利申请量为8080件,有效专利占比47.52%,冰箱压缩机技术趋向成熟,国外创新主体来华专利布局占比21.27%,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巴西四国,国内创新主体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津京冀四个产业聚集区;技术领域分布以泵体、电机、电器为主;韩国乐金集团、华意压缩机、美的集团专利布局量位列前三位,国外企业发明专利布局占比高,且在重点技术领域专利布局量大。(2)重点技术方面,变频技术和线性压缩机技术发明专利占比分别为59.52%、76.67%,专利创新性高。变频技术专利布局方向主要涉及电机、电控领域,国外创新主体专利布局占比15.15%,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美国,国内创新主体集中在山东、安徽、广东及浙江。线性压缩机技术布局方向主要涉及电机、附件、电控,国外创新主体专利布局占比33.13%,主要集中在韩国、巴西、德国,国内创新主体集中在山东。(3)重要创新主体方面,华意压缩机近年来专利布局量持续增长,但海外专利布局和线性压缩机领域专利布局偏少,均仅有4件,华意压缩机创新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无效专利占比为14.97%,占比低,且5件涉及电机、气缸盖、轴承、消音器的专利被许可运营。恩布拉科公司近年来专利布局量有所降低,但全球累计专利布局高达1114件,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中国和欧洲地区,线性压缩机专利布局高达158件。

陈松松[6](2019)在《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国内的中小型冷库大多使用活塞式压缩机,制冷设备比较陈旧,生产安全问题突出。在压缩机的实际运行中,由于系统热负荷的变化,压缩机的开机数量,供液调节阀和回汽阀开启的变化,制冷剂充注量过多等原因,会造成压缩机湿压缩甚至液击。液击轻者会将压缩机吸排气阀片压碎,重者会将压缩机连杆,活塞和曲轴撞击变形,甚至破坏气缸盖。因此,有必要对活塞式压缩机的湿压缩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今后通过自动控制避免液击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对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了几组不同节流条件下正常运行和湿压缩运行时制冷系统参数的对比情况,数值模拟了压缩机气缸吸排气阀片氟泄漏的情况,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了制冷系统正常运行工况和湿压缩工况时压缩机吸排气压力、吸排气温度和电流变化规律。分析了湿压缩时压缩机的比熵、吸气比焓、排气比焓、冷凝器出口比烚、压缩机吸排气干度、系统Cop和压缩机耗功等的变化。(2)研究了制冷系统正常运行工况和湿压缩工况时压缩机的结霜情况、声音变化情况、润滑油的变化,并对压缩机的声音进行了分频对比。(3)利用Fluent软件对压缩机气缸吸排气阀的泄漏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压缩机内氟泄漏的扩散规律。

马龙生[7](2018)在《涡旋压缩机涡旋体结构设计》文中提出压缩机是制冷、空调系统中的主要耗能部件,其工作效率大小直接影响整个制冷循环系统的效率。不断地提高压缩机的运行效率是每个设计者所面临的的重要课题之一。动涡旋盘和静涡旋盘是涡旋式压缩机最主要的部件,也是压缩机能量损失的关键部件。本文根据涡旋盘结构的研究现状,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涡旋盘的受热载荷变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压缩机设计。本文首先对压缩机的原理进行了简略介绍,从涡旋型线的构成开始,讲述了圆的渐开线形成原理,型线函数的导出,圆的渐开线特点及啮合原理等。为后续的理论分析提供参考基础。根据涡旋压缩机实际运转过程中冷媒温度变化情况,建立了涡旋体上的温度分布函数。分别对压缩机吸气过程,压缩过程,排气过程进行了涡旋腔体积的计算,并根据等熵绝热的假设,对个压缩腔冷媒温度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涡旋齿上任意点冷媒温度变化函数及平均温度函数。又根据涡旋齿齿壁间温度传热计算,计算出齿壁间的传热效率对温度函数的影响。根据前章的理论分析结果,对涡旋体进行建模,设定约束条件,对温度载荷,摩擦功载荷,压力载荷进行有效分析及设置,借助有限元软件分析其对涡旋齿尺寸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从设计角度对涡旋齿的参数进行改进,对改进的涡旋结构制作样机,进行试验验证。并得到改进机型与对比机型的运行数据,从数据结果看,压缩机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将各种载荷对涡旋体加载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压缩机涡旋齿结构上的改进,并计算出某公司主要机型产品结构改进的量值,对各压缩机生产厂家在提高压缩机效率效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蓉[8](2017)在《涡旋制冷压缩机变工况特性数值研究》文中认为涡旋压缩机具有高效、节能、低噪、体积小、质量轻、结构简单且运行平稳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制冷、空调、动力工程、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随着涡旋压缩机工作环境的变化和流量调节的需要,其经常在变工况下运行。近年来,人们对于涡旋压缩机内部流场分布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变工况下流场变化的分析说明较少。因此,本文应用数值模拟软件PumpLinx分别对变压比、变转速工况下的涡旋压缩机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模拟结果对涡旋压缩机的流场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得到了压比、转速对涡旋压缩机性能的影响规律。为研究变工况下涡旋压缩机内部流场的变化规律,首先对制冷剂在蒸发温度为7.2℃,压缩机吸排气压力分别为0.625MPa、1.6446 MPa,转速2880r/min下涡旋压缩机的内部流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研究结果表明:涡旋压缩机腔内压力分布较均匀,温度分布不均匀,出口温度具有波动性;在吸气口以及压缩腔、排气腔内出现涡,在间隙处出现最大泄漏速度;进出口质量流量出现波动性,动盘转角0°位置下进口质量不为0。在转速2880r/min下,通过改变进口压力控制内压比,本文对五种变压比工况下的涡旋压缩机进行数值模拟,五种工况均为欠压缩工况。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欠压比工况下,随着压比的降低,涡旋压缩机腔内压力达到排气压力的角度逐渐靠近排气角,排气腔与压缩腔之间的泄漏速度随着压比的降低而降低。进出口质量流量波动性较为明显,且随着压比的降低而增加。输入功与容积效率不受压比变化的影响,动盘扭矩、制冷量和COP随着压比的降低而升高。由此说明,欠压比工况下,压比的降低可以改善涡旋压缩机的性能。转速作为调节涡旋压缩机排量的重要参数,对涡旋压缩机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对进出口压力分别为0.625MPa、1.6446 MPa下的涡旋压缩机进行变转速数值模拟,得到以下结论。在1080r/min~4320r/min范围内,随着转速的升高,腔内最大压力逐渐升高,对称腔内压力不平衡性逐渐增大,腔内压力达到排气压力的角度逐渐增大但仍小于排气角,说明涡旋压缩机处于过压缩工况。间隙处最大泄漏速度、腔内流速、进出质量流量均随着转速的升高而增大,制冷量与输入功也随转速的升高而增大。转速低于2880r/min,随着转速的升高,排气温度逐渐降低,容积效率快速升高;转速高于2880r/min,随着转速的升高,排气温度变化较小,容积效率缓慢增大。由于排气损失随转速的升高而迅速增大造成耗功增大,COP随转速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存在最佳转速。因此,在涡旋压缩机实际运行中,应选择合理的转速与压比工况,使涡旋压缩机在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下具有最高的效率。

谭希[9](2012)在《5kW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的特性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二级压缩热泵能有效地克服传统热泵低温运行的问题,并在低温环境下能满足制热量需求。与传统热泵相较,准二级压缩热泵增设了一条带经济器的补气回路,并且压缩机增设了中间补气口,所以该系统的设计与运行都要比传统热泵更加复杂。本文分别对补气口位置的确定和运行时相对补气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根据准二级压缩热泵的特点和对补气过程的分析,建立了系统的热力学理论循环模型。在蒸发温度为-25-5℃,冷凝温度为42℃时,对不同一级压缩内容积比的涡旋压缩机经济器系统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出理论上最佳一级压缩内容积比为1.1,相应最佳补气口在与吸气端成474.5处。并且计算结果显示准二级压缩热泵各性能均优于普通热泵系统。然后又建立了添加对换热器、热力膨胀阀考虑的准二级压缩热泵的实际循环。并在固定的中间补气口位置条件下,计算在不同相对补气量条件下系统的性能参数。计算结果显示随着相对补气量增大,系统制热量先增大后减小、电功率先减小后增大、制热性能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并得出最佳相对补气量为25%30%。根据仿真研究研制原型机并搭建试验台,对原型机进行测试研究,并与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趋势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能显着提高热泵的制热性能系数。系统有最佳中间补气口位置,并在运行中有最佳的相对补气量范围,可为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周文杰[10](2011)在《直线臂板弹簧支撑的动圈式线性压缩机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温制冷机在航空航天、军事、低温电子学、低温医学、气象、气体液化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这些应用场合对低温制冷机的可靠性、低振动和长寿命提出严苛的要求。驱动小型低温制冷机的线性压缩机采用了板弹簧支撑和间隙密封等关键技术来保证活塞和汽缸之间的非接触往复运动,彻底根除了活塞和气缸之间的磨损,具有工作稳定、振动小、噪声低、电功转化效率高、寿命长等优势,是适合以上应用场合的理想驱动源。此外,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该技术也可为冰箱用线性压缩机的研制提供借鉴。针对线性压缩机在低温和普冷中的重要应用,本文研制出一台采用直线臂板弹簧支撑的动圈式线性压缩机,先后从理论设计、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1.动圈式线性压缩机动力学及电气理论分析理论分析了动圈式线性压缩机的整机设计方法。总结了动圈式线性压缩机的基本设计流程,采用复向量法确定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和运行参数,用动力学分析方程得到活塞质量和压缩机输出PV功等参数;建立动圈式直线压缩机的电气理论模型,确定短线圈径向充磁直线电机设计的基本方法,并用等效磁路法分析了所设计的直线电机。2.线性压缩机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压缩机的核心部件:直线电机、板弹簧和间隙密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优化。先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直线电机进行了分析计算,对不同形式的直线电机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较好的直线电机结构,分析表明,当输入电流为7A时,电机作用力大小为231.7N,可保证线圈产生±6mm的位移。接着对三种不同形式的板弹簧,即直线臂板弹簧、同心涡旋臂板弹簧和偏心涡旋臂板弹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在基本结构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直线臂板弹簧的径轴刚度比高,一阶自然频率大,适用于较高频率的线性压缩机。最后,采用有限容积法对迷宫式和直线型间隙的内部流场特性进行模拟,获得了间隙内部的压力和速度特性,得到线性压缩机的间隙厚度表达式,并指出直线型间隙最大可达34μm,降低了线性压缩机装配难度。3.动圈式线性压缩机实验研究根据理论设计和数值模拟获得的压缩机结构参数,研制出国内首台直线臂板弹簧支撑的动圈式线性压缩机原理样机。首先采用万能材料实验仪对板弹簧的轴向刚度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直线臂板弹簧,有限元分析的轴向刚度值为1.47N/mm,实验测得的板弹簧的轴向刚度为1.43N/mm,其之间的误差在2%,说明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并对厚度为1.2mm的涡旋板弹簧自然频率进行测试,得到单片板弹簧的基频是25Hz,5片弹簧组的基频是135Hz,压缩机工作时应避开这些频率。接着,根据流体网络理论,采用阀门和气库的RC负载方法类比脉管制冷机冷头的阻抗特性,测试了压缩机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声功输出和效率特性。结果表明,所研制出的线性压缩机运行在25-30Hz时效率可达60%。最后,开展了自制压缩机分别驱动60Hz和40Hz单级脉管制冷机的实验研究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压缩机运行在60Hz时,由于远偏离其谐振频率,无法输出较大的声功,此时制冷机最低制冷温度仅为104.5K;运行在40Hz时,可获得最低无负荷制冷温度为54.5K,此时压缩机输入电功为540W,80.0K可获得4.50W的制冷量。

二、中间充气涡旋制冷压缩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间充气涡旋制冷压缩机(论文提纲范文)

(1)有阀线性压缩机单向阀组多参数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压缩机气阀的应用
        1.1.2 气阀面临的研究难点
    1.2 研究现状
        1.2.1 线性压缩机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线性压缩机气阀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3 有限元方法的发展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线性压缩机和气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 线性压缩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 线性压缩机的基本结构
        2.1.2 线性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2.1.3 压缩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2.2 气阀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2.1 气阀的基本结构
        2.2.2 气阀的工作原理
        2.2.3 气阀的基本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阀压力损失的研究
    3.1 气阀对压力损失影响的理论分析
        3.1.1 流经气阀的压力损失
        3.1.2 气阀的通流面积
        3.1.3 气阀升程的选取
    3.2 流经气阀的阻力损失的有限元仿真
        3.2.1 仿真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的设置
        3.2.2 气阀升程模拟结果分析
        3.2.3 阀孔尺寸模拟结果分析
    3.3 气阀表面应力分析
        3.3.1 结构静力学分析基础
        3.3.2 材料属性设定
        3.3.3 载荷及约束的施加
        3.3.4 气阀静力学计算结果
        3.3.5 网格无关性验证
    3.4 气阀压力损失的实验研究
        3.4.1 测试系统及误差分析
        3.4.2 气阀升程的影响分析
        3.4.3 阀孔流通直径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气阀刚性体的流固耦合研究
    4.1 流固耦合方法介绍
        4.1.1 有限元分析理论
        4.1.2 流场控制方程
        4.1.3 结构场控制方程
        4.1.4 网格划分技术
    4.2 压缩机热力学与气阀动力学的流固耦合模拟
        4.2.1 流固耦合计算模型
        4.2.2 边界条件的处理
        4.2.3 流固耦合计算结果分析
    4.3 流固耦合方法的实验验证
        4.3.1 气缸内的变化
        4.3.2 气阀表面的压力分布
        4.3.3 压缩机的质量流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阀动力学研究
    5.1 气阀运动特性研究
        5.1.1 气阀动力学分析基础
        5.1.2 网格划分与单元选择
        5.1.3 接触关系的处理
    5.2 气阀动力学计算结果分析
        5.2.1 阀片启闭过程的运动特性分析
        5.2.2 气阀刚度对阀片运动特性的影响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气阀的刚度
        5.3.2 气阀刚度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带有波转子的水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水作为制冷剂的研究现状
        §1.2.2 水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研究现状
        §1.2.3 波转子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带有波转子的水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2.1 波转子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及波转子结构
        §2.1.1 波转子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
        §2.1.2 三端口波转子的结构
    §2.2 三端口波转子的工作原理
        §2.2.1 激波和膨胀波的形成
        §2.2.2 激波和膨胀波的运动特性
        §2.2.3 激波前后气流参数关系[63,64]
    §2.3 波转子制冷循环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端口波转子的设计
    §3.1 理想波图的绘制
    §3.2 三端口波转子进出端口尺寸的设计
    §3.3 三端口波转子进出端口尺寸的初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端口波转子数值模拟
    §4.1 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的划分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1.2 网格划分
    §4.2 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
        §4.2.1 守恒型控制方程
        §4.2.2 湍流模型
    §4.3 边界条件和求解器设置
        §4.3.1 边界条件
        §4.3.2 求解器设置
    §4.4 网格无关性验证
    §4.5 三端口波转子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5.1 三端口波转子内部压力分布
        §4.5.2 三端口波转子内部温度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性能分析
    §5.1 波转子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
    §5.2 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与热力计算
        §5.2.1 两级压缩制冷循环工作原理
        §5.2.2 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热力计算
    §5.3 水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热力学分析
        §5.3.1 空调工况下性能影响分析
        §5.3.2 波转子压比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分析
        §5.3.3 蒸发温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冷库活塞压缩机湿压缩模拟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压缩机湿压缩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冷库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理论研究
    2.1 活塞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2.2 活塞压缩机气缸容积的数学模型
    2.3 活塞压缩机湿压缩两相流动模型的建立
        2.3.1 气液两相流的基本参数
        2.3.2 压缩机湿压缩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判定
    2.4 整流作用的热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冷库活塞压缩机湿压缩动态模拟
    3.1 活塞压缩机湿压缩模型的建立
        3.1.1 压缩机湿压缩气液两相流的计算模型
        3.1.2 基本方程
        3.1.3 湍流模型
    3.2 活塞压缩机湿压缩动态模拟
        3.2.1 湿压缩动态模拟的物理模型
        3.2.2 网格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器的选用
    3.3 活塞压缩机湿压缩动态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正常运行工况未整流工质状态的变化
        3.3.2 正常运行工况整流工质状态的变化
        3.3.3 湿压缩运行工况未整流工质状态的变化
        3.3.4 湿压缩运行工况整流工质状态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冷库活塞压缩机的湿压缩整流实验分析
    4.1 冷库制冷系统整流实验设计
        4.1.1 制冷系统的设计
        4.1.2 整流结构的设计
    4.2 湿压缩整流实验的准备试验
        4.2.1 湿压缩整流实验的吹污试验
        4.2.2 湿压缩整流实验的气密性试验
        4.2.3 湿压缩整流实验制冷剂的充注
        4.2.4 湿压缩整流实验的开机试运行试验
    4.3 湿压缩整流实验所用的检测装置
    4.4 整流实验的压力、温度分析
        4.4.1 压缩机的吸排气压力分析
        4.4.2 压缩机的吸排气温度分析
        4.4.3 制冷系统其他温度分析
    4.5 压缩机的电流、声音分析
        4.5.1 压缩机的电流分析
        4.5.2 压缩机的声音分析
    4.6 压缩机整体温度扫描分析
    4.7 制冷系统热力计算分析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热力学涡旋压缩机涡旋盘的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涡旋压缩机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1.2.1 基本结构
        1.2.2 工作原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热力过程
        1.3.2 涡旋盘变形分析
        1.3.3 涡旋压缩机涡旋盘的结构优化设计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涡旋压缩机的结构设计
    2.1 涡旋盘基本结构参数的设计
        2.1.1 涡旋盘主要结构参数
        2.1.2 涡旋盘结构参数计算
    2.2 涡旋盘结构的设计
        2.2.1 动涡旋盘的设计
        2.2.2 静涡旋盘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静涡旋盘温度场及结构变形仿真分析
    3.1 动、静涡旋盘温度场仿真分析
        3.1.1 涡旋盘热载荷分析与计算
        3.1.2 建立有限元模型
        3.1.3 仿真结果分析
    3.2 动、静涡旋盘结构变形仿真分析
        3.2.1 位移约束施加
        3.2.2 静力载荷施加
        3.2.3 仿真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静涡旋盘的干涉及泄漏分析
    4.1 涡旋盘径向干涉分析
        4.1.1 径向干涉计算的数学模型
        4.1.2 径向干涉分析
    4.2 涡旋盘轴向干涉分析
        4.2.1 轴向干涉计算的数学模型
        4.2.2 轴向干涉分析
    4.3 动、静涡旋盘的泄露分析
        4.3.1 泄露计算数学模型
        4.3.2 泄露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静涡旋盘的结构优化设计
    5.1 涡旋盘的基本参数的优化设计
        5.1.1 优化设计变量的确定
        5.1.2 优化目标函数确定
        5.1.3 约束条件的确定
    5.2 动静涡旋盘的基本参数的优化过程分析
        5.2.1 涡旋齿厚度对压缩机排量的影响分析
        5.2.2 涡旋盘底板厚度对压缩机排量的影响分析
        5.2.3 涡旋盘组合参数对压缩机排量的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冰箱压缩机技术专利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冰箱压缩机研究现状
        1.2.1 冰箱压缩机研究现状
        1.2.2 冰箱压缩机专利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冰箱压缩机技术分解及专利数据提取
    2.1 冰箱压缩机
        2.1.1 压缩机的分类
        2.1.2 冰箱压缩机概念界定及原理
        2.1.3 冰箱压缩机技术分解表
    2.2 冰箱压缩机专利数据采集
3 冰箱压缩机在华专利布局分析
    3.1 专利布局趋势
    3.2 技术生命周期
    3.3 技术原创区域分布
        3.3.1 技术原创国分布
        3.3.2 国内省市分布
    3.4 技术分布
    3.5 创新主体
        3.5.1 创新主体类型分布
        3.5.2 主要创新主体
        3.5.3 创新主体的技术分布
    3.6 国内法律状态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冰箱压缩机重点技术领域在华专利布局分析
    4.1 变频技术专利布局分析
        4.1.1 专利布局趋势
        4.1.2 技术原创区域分布
        4.1.3 技术分布
        4.1.4 创新主体
        4.1.5 主题聚类
        4.1.6 功效矩阵
    4.2 线性压缩机技术专利布局分析
        4.2.1 专利布局趋势
        4.2.2 技术原创区域分布
        4.2.3 技术分布
        4.2.4 创新主体
        4.2.5 主题聚类
        4.2.6 功效矩阵
    4.3 本章小结
5 冰箱压缩机重要创新主体全球专利布局分析
    5.1 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专利布局分析
        5.1.1 专利布局趋势
        5.1.2 技术领域布局
        5.1.3 创新人才研发效率
        5.1.4 法律状态
        5.1.5 专利运营状况
    5.2 恩布拉科专利布局分析
        5.2.1 专利布局趋势
        5.2.2 国家(地区)布局
        5.2.3 技术领域布局
        5.2.4 主要国家(地区)的技术布局重点
        5.2.5 恩布拉科“WISEMOTION”产品专利布局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压缩机湿压缩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制冷系统压缩机湿压缩的实验介绍
    2.1 制冷系统压缩机介绍
    2.2 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原理
        2.2.1 湿压缩的工作原理
        2.2.2 制冷系统湿压缩的相关参数
        2.2.3 制冷系统湿压缩的热力计算
    2.3 湿压缩制冷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2.4 湿压缩制冷系统的准备试验
        2.4.1 湿压缩制冷系统的吹污试验
        2.4.2 湿压缩制冷系统的气密性试验
        2.4.3 湿压缩制冷系统制冷剂的充注
        2.4.4 湿压缩制冷系统的开机试运行试验
    2.5 湿压缩实验所用的检测装置
    2.6 本章小结
3 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的湿压缩特性研究
    3.1 制冷系统的压力、温度分析
        3.1.1 压缩机的吸排气压力分析
        3.1.2 压缩机的吸排气温度分析
        3.1.3 制冷系统其他温度分析
    3.2 制冷系统热力计算分析
    3.3 压缩机的电流、声音分析
        3.3.1 压缩机的电流分析
        3.3.2 压缩机的声音分析
    3.4 压缩机的结霜、示油镜分析
        3.4.1 压缩机的结霜分析
        3.4.2 压缩机的示油镜分析
    3.5 压缩机整体温度扫描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氟泄漏的数值模拟
    4.1 数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4.1.1 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4.1.2 湍流模型
    4.2 氟泄漏的数值模型
        4.2.1 氟泄漏的物理模型
        4.2.2 网格划分和求解器的选用
        4.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4.3 氟泄漏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正常运行工况吸气阀氟泄漏
        4.3.2 湿压缩工况吸气阀氟泄漏
        4.3.3 正常运行工况排气阀氟泄漏
        4.3.4 湿压缩工况排气阀氟泄漏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涡旋压缩机涡旋体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涡旋压缩机的特性及应用
    1.2 涡旋压缩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涡旋压缩机国内外现状
        1.2.2 涡旋压缩机的发展趋势
    1.3 涡旋压缩机中涡旋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涡旋压缩机涡旋体研究现状
        1.3.2 涡旋体结构设计的难点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涡旋压缩机工作原理
    2.1 涡旋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2.2 涡旋压缩机型线
        2.2.1 涡旋型线的构成原则
        2.2.2 圆的渐开线
    2.3 本章小结
3 涡旋体温度分布函数
    3.1 涡旋体温度分布函数建立的条件
        3.1.1 工件的选择
        3.1.2 基本假设
    3.2 建立温度分布函数的理论依据
        3.2.1 热力学
        3.2.2 涡旋腔体积计算
    3.3 气体压缩过程分析
        3.3.1 吸气过程
        3.3.2 压缩过程
        3.3.3 排气过程
    3.4 涡旋任意点冷媒温度变化函数及平均温度函数
    3.5 涡旋齿表面温度计算
        3.5.1 放热系数计算
        3.5.2 涡旋齿壁温度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涡旋体分析模型建立
    4.1 分析模型
    4.2 约束以及载荷
        4.2.1 热载荷设定
        4.2.2 摩擦损耗设定
        4.2.3 压力载荷设定
    4.3 有限元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涡旋压缩机涡旋体结构设计实例与验证
    5.1 产品结构设计改进
    5.2 样机试验结果
        5.2.1 制冷量对比
        5.2.2 输入电功率对比
        5.2.3 性能系数COP对比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涡旋制冷压缩机变工况特性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涡旋压缩机发展历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变压比涡旋压缩机研究现状
        1.3.2 变转速涡旋压缩机研究现状
        1.3.3 涡旋压缩机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涡旋压缩工作原理
    2.1 涡旋压缩机工作过程
    2.2 压缩腔内热力学理论
    2.3 泄漏模型
        2.3.1 切向泄漏
        2.3.2 径向泄漏
    2.4 内压比
3 流动控制方程及数值模拟
    3.1 流动力学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
        3.1.1 控制方程
        3.1.2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3.1.3 k-ε湍流模型
    3.2 网格划分
        3.2.1 网格分类及方法
        3.2.2 计算域网格分布
        3.2.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3 几何模型及基本参数
    3.4 数值计算条件设置
    3.5 涡旋压缩机内部流场分析
        3.5.1 压力场分析
        3.5.2 温度场分析
        3.5.3 速度场分析
        3.5.4 进出口流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压比对涡旋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4.1 计算工况的选择
    4.2 计算结果分析
        4.2.1 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2.2 压比对压力场的影响
        4.2.3 压比对温度场的影响
        4.2.4 压比对流场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转速对涡旋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5.1 计算工况的选择
    5.2 计算结果分析
        5.2.1 转速对压力场的影响
        5.2.2 转速对温度场的影响
        5.2.3 转速对流场的影响
        5.2.4 转速对效率及流量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5kW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的特性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基于经济器系统理论循环的研究
    2.1 热力学理论模型的建立
    2.2 计算工况和流程
    2.3 最佳中间补气口位置的选定
    2.4 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与普通系统的性能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经济器系统实际循环的研究
    3.1 实际循环模型的建立
    3.2 相对补气量变化对系统性能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机组的搭建与测量仪器
    4.2 试验测试结果处理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直线臂板弹簧支撑的动圈式线性压缩机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表
图目录
FIGURES
表目录
TABLES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线性压缩机的研究意义
        1.1.2 高频板弹簧研究意义
        1.1.3 间隙密封形式讨论及研究意义
    1.2 线性压缩机研究进展
        1.2.1 线性压缩机的发展历史
        1.2.2 直线电机的研究现状
        1.2.3 常用板弹簧形式的研究现状
        1.2.4 间隙密封损失的相关研究与发展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线性压缩机动力学及电气理论分析
    2.1 压缩机整机设计动力学研究
        2.1.1 复向量分析方法
        2.1.2 动力学分析方程
        2.1.3 压缩机功率转换方程
    2.2 直线电机理论设计
        2.2.1 直线电机基本结构参数设计
        2.2.2 等效磁路研究法
    2.3 板弹簧设计与理论分析
    2.4 间隙密封设计与损失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线性压缩机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场合
    3.2 直线电机数值模拟研究
        3.2.1 电磁场基本理论和有限元方法概述
        3.2.2 电磁场ANSYS有限元分析简介
        3.2.3 电机有限元分析方法
        3.2.4 结果分析及电机结构设计
    3.3 板弹簧设计有限元分析方法
        3.3.1 材料力学有限元理论
        3.3.2 三种形式板弹簧有限元分析对比
    3.4 间隙密封结构CFD模拟
        3.4.1 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基础
        3.4.2 间隙密封模拟数值模型
        3.4.3 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性压缩机实验研究
    4.1 线性压缩机基本结构
        4.1.1 直线电机
        4.1.2 板弹簧支撑系统
        4.1.3 气缸活塞系统
    4.2 板弹簧性能参数实验研究
        4.2.1 弹簧刚度测试
        4.2.2 弹簧谐振频率测试
    4.3 压缩机效率RC负载实验研究
        4.3.1 RC负载法基本理论分析
        4.3.2 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
        4.3.3 测量结果分析及相关讨论
    4.4 压缩机和制冷机匹配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总结
    5.2 本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5.3 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中间充气涡旋制冷压缩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有阀线性压缩机单向阀组多参数影响规律研究[D]. 吉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带有波转子的水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研究[D]. 朱慧.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冷库活塞压缩机湿压缩模拟及优化研究[D]. 吴玉琴.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08)
  • [4]基于热力学涡旋压缩机涡旋盘的结构优化设计[D]. 黎建芳. 南昌大学, 2019(02)
  • [5]冰箱压缩机技术专利布局研究[D]. 廖睿.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6]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特性研究[D]. 陈松松.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7]涡旋压缩机涡旋体结构设计[D]. 马龙生.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8]涡旋制冷压缩机变工况特性数值研究[D]. 刘蓉.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9]5kW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的特性与试验研究[D]. 谭希.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6)
  • [10]直线臂板弹簧支撑的动圈式线性压缩机理论与实验研究[D]. 周文杰. 浙江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中充涡旋式制冷压缩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