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一、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冯迎军,王芳洁,吕爱婷,孙琪青[1](2021)在《荣心丸联合环磷腺苷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荣心丸联合环磷腺苷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9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环磷腺苷,1 mg/k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荣心丸,1~3岁患儿3 g/次,3~6岁4.5 g/次,6岁以上6 g/次,3次/d。两组患儿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降钙素原(PCT)、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结果经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显着低于治疗组的97.96%(P<0.05)。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患儿血清hs-CRP、IL-18、PCT、MIF、H-FABP、cTnI、CK、CK-MB和LDH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降低最显着(P<0.05)。经治疗,两组患儿LVEF、SV、CO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儿心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荣心丸联合注射用环磷腺苷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有效改善临床症候及心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而减轻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焦书丽,易庆军,任丹[2](2020)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IMA、h-FABP水平变化及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变化,并分析血清IMA、h-FABP水平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确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96例作为观察组,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将观察组分为轻症组(54例)和重症组(42例)。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检测血清IMA浓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FABP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IMA、h-FABP水平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MA、h-FABP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重症组血清IMA、h-FABP水平较轻症组高(P <0.05)。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为(0.26±0.12)ng/ml。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IMA、h-FABP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呈正相关(r=0.803和0.851,P <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存在血清IMA、h-FABP的高表达,血清IMA、h-FABP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且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具有良好的临床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价值。

刘仙平[3](2020)在《左卡尼汀联合丹参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左卡尼汀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内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VMC患儿,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左卡尼汀组和联合组,各46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左卡尼汀组接受左卡尼汀治疗,联合组接受左卡尼汀与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心电图、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心肌酶相关指标[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T(cTnT)、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左卡尼汀组(P<0.05)。联合组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ST-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发生率低于左卡尼汀组(均P<0.05)。两组血清H-FABP、cTnT、MCP-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血清H-FABP、cTnT、MCP-1水平均低于左卡尼汀组(均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22%(7/46)]与左卡尼汀组[8.70%(4/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影响继续治疗。结论左卡尼汀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VMC效果显着,能有效改善患儿心电图,减轻心肌损伤,且安全性高。

吴晓燕[4](2019)在《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对患儿伴随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等的影响。方法:选择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和病房2018年11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湿热侵心型病毒性心肌损伤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维生素C、辅酶Q10、肌苷)。试验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仁汤治疗(杏仁6g、蔻仁10 g、薏苡仁15 g、厚朴6 g、陈皮6 g、滑石15 g、枳壳10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瓜萎皮6 g、薤白5 g、莱菔子6g),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疾病疗效:试验组临床治愈17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候疗效及评分:试验组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0例,治疗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症状记分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治疗后心肌酶谱(LDH、AST、CK、CK-MB、HBDH)数据比较,试验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试验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正常例数多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搏、ST-T改变、传导阻滞两组患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Mb、BNP水平:两组患儿治疗后cTnI、Mb、BNP水平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与常规西医疗法比较能有效改善患儿心肌损伤症状,特别是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同时,还能降低心肌酶水平,保护心功能。

顾丽雯[5](2019)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心肌炎所有临床症状,尤其是首发、早期临床症状,为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危重病例的识别提供临床经验,从而减少误诊率,降低患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首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并将其分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组与非FM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炎以冬春季节起病多见。本资料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男性79例,女性66例。FM组共47例(32.4%),男19例,女28例;非FM组共98例(67.6%),男60例,女38例,FM组中女性比例(58.6%)高于非FM组女性比例(38.8%)(P<0.05)。(2)FM组首发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31例(66.0%)、神经系统症状11例(23.4%)、面苍/急促45例(95.7%)、食纳差36例(76.6%)、精神差31例(66.0%)明显高于非FM组(P<0.01)。(3)病初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mass,CK-MB mass)、肌红蛋白(Myoglobin,MYO)、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 FM组升高程度较非FM组显着(P<0.01)。入院首次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比较:FM组病初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9.1%)、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发生率(10.6%)高于非FM组(P<0.01),而心室颤动发生率(4.3%)、心室扑动发生率(4.3%)、高度AVB发生率(4.3%)、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34.0%)高于非FM组(P<0.05),但FM组中病初室性早搏发生率(10.6%)明显低于非FM组(P<0.01)。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表现:FM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比例(73.3%)、心脏增大比例(75.6%)、室间隔增厚比例(37.8%)、心包积液比例(22.2%)、室壁运动异常比例(48.9%)明显高于非FM组(P<0.01)。(4)145例患儿中死亡4例(2.8%)(均为FM患儿),存活141例(97.2%),治愈 114 例(78.6%)。结论:儿童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是心肌炎患儿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心脏损伤表现在临床中却相对少见。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伴面苍、精神食纳欠佳的患儿,则需警惕FM。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ECG、UCG在病初多有异常,灵敏度高,因此应作为临床一线辅助检查。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ECG表现为Ⅲ°/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常提示FM可能,而出现室性早搏则在非FM中多见。心肌炎尤其是FM常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故临床疑似或确诊心肌炎者均应收住入院观察治疗。第二部分: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F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特征,为FM的早期识别、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0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FM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资料共70例FM患儿,男性29例(41.4%),女性41例(58.6%),其中新生儿2例,婴幼儿3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年发病例数由2004到2018年逐年增加。(2)起病前3周内,有70.0%的患者有明确前驱感染史,其中41例(58.6%)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8例(11.4%),最为多见。(3)FM首要症状以心外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41例(58.6%)、消化道症状37例(52.9%)较为多见;典型心脏症状在年长儿中多见,主要包括胸闷13例(18.6%)、胸痛6例(8.6%)、心悸4例(5.7%)。婴幼儿中表现为精神欠佳28例、拒乳/食纳差27例、面苍/大汗23例。(4)首诊辅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 20/23(86.9%),CK-MB mass 升高 37/46(80.4%),cTnI 升高 60/67(89.6%),MYO 升高 27/60(45.0%),BNP 升高 30/50(60.0%)。ECG 异常占 98.6%,最常见的是T波改变28例(40.0%)、ST-T段改变25例(35.7%)、窦性心动过速25例(35.7%),其中Ⅲ°/高度AVB14例(20.0%),室性心动过速8例(11.4%)。UCG异常者占89.7%,其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47例(69.1%)、心脏增大45例(66.2%)最为多见,另外室间隔增厚16例(23.5%),室壁运动异常25例(36.8%),心包积液15例(22.1%)。(5)70例FM患儿中,死亡患儿11例,59名患儿存活。死亡组中出现呼吸促/费力(72.7%)、呼吸心跳骤停(27.3%)、心室颤动(18.2%)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6)治疗过程中,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79.7%)明显高于未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20.3%)(P<0.01),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心肌药物者存活率(78.0%)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者存活率(22.0%)(P<0.01)。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组存活率(86.4%)高于未使用IVIG组存活率(13.8%)(P<0.05)。(7)70例FM患儿死亡率达15.7%,生存率为84.2%,存活59例中有43例(61.4%)痊愈,有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患儿失访。结论:儿童FM多见于冬春季节,各年龄段可见,其起病迅猛,病程进展极快,疾病早期死亡率高。FM的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起病,对于确诊FM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患儿病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和心室颤动后存活率较低。

王军,郭建强,梁斌昌[6](2018)在《参附养荣汤联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Ⅰ~Ⅲ级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参附养荣汤联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ⅠⅢ级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VMC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参附养荣汤,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27、核因子-κB(NF-κB)、肌钙蛋白Ⅰ(cTnⅠ)及心型游离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监测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5/50),对照组为74%(37/50),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χ2=4.336,P=0.037)。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主症、次症积分及总分显着下降(P<0.01)。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中医主症、次症积分及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血清IL-17、NF-κB、cTnⅠ、H-FABP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IL-27水平显着升高(P<0.01)。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血清IL-17、NF-κB、cTnⅠ、H-FABP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L-27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6/50),对照组为8%(4/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8,P=0.544)。结论参附养荣汤联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可有效减轻ⅠⅢ级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症状,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秦艳[7](2017)在《婴幼儿肺炎合并急性心衰时心肌酶、cTn、BNP、H-FABP、sST2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合并急性心衰时患儿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cTn)、血清B型脑钠肽(BN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可溶性ST2蛋白(sST2)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01~2016.12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29天-3岁的肺炎合并急性心衰患儿50例作为肺炎合并心衰组,并随机选择同期在本院就诊的同年龄段50例肺炎无并发症患儿为单纯肺炎组。全部病例均符合婴幼儿肺炎或婴幼儿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应用改良的ROSS评分法对婴儿心衰分级。选择我院儿保科体检的同年龄段50例健康婴幼儿为对照组。收集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空腹静脉血,应用酶动力学法检测心肌酶谱,应用免疫发光法测定cTnI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相应试剂盒测定NT-pro-BNP、H-FABP、sST2等。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血清心肌酶检测结果:治疗前肺炎合并心衰组、单纯肺炎组、对照组间血清心肌酶指标AST、LDH、CK、CK-MB、α-HBDH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各组心肌酶指标除LDH以外,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炎合并心衰组治疗前后心肌酶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心肌酶水平在不同心衰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只有CK-MB各组两两比较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肺炎合并心衰组、单纯肺炎组、对照组治疗前cTnI、BNP、H-FABP、sST2等心肌损伤标志物不同组之间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两两比较,只有cTnI、sST2纯肺炎组与对照组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情况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只有BNP水平两两之间比较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炎合并心衰组治疗前后cTnI、BNP、H-FABP、sST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血清cTnI、BNP、H-FABP、sST2水平在不同心衰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sST2水平在不同心衰级别分组之间两两比较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心肌酶学各项指标在肺炎合并心衰组治疗前后相比,以及不同心衰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心衰的分级诊断方面,以CK-MB敏感性、特异性较高。2、患儿血清cTnI[、BNP、H-FABP、sST2水平在肺炎合并心衰组治疗前后,以及不同心衰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分析,在心衰的分级诊断方面,以sST2敏感性、特异性较高。

梁文宝,陈简[8](2016)在《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抗炎及抗氧自由基的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抗炎及抗氧自由基的效应。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90例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临床病毒性心肌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IL23/IL-17炎症轴及细胞因子、氧化及抗氧化指标、心肌酶谱及病情相关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清IL-17、IL-23、IL-1β、IL-6、TNF-α值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均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后血清MDA、AOPP、NO值低于对照组患儿,SOD、T-AOC值高于对照组患儿(均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后血清cTnT、CK-MB、MCP-1、H-FABP值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均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接受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可以发挥积极的抗炎及抗氧自由基功能,在心肌保护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马岩岩,冯嵩,李冰露,安金斗[9](2015)在《慢性心力衰竭患儿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溶性ST2蛋白变化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儿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可溶性ST2蛋白(s ST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9例CHF患儿为研究对象,并以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FABP及s ST2,心脏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收缩率(LVFS)。结果 39例CHF患儿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2月14岁,包括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27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2例。按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15例,Ⅳ级14例。CHF患儿心衰期及心衰缓解期血清H-FABP、s ST2、NT-Pro-BN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769.54,P均<0.01)。心衰期血清H-FABP、s ST2在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三组间任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3、20.28,P均<0.05)。EFE、DCM两组间比较血清H-FABP、s ST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9、0.678,P均>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HF患儿心衰期血清H-FABP与NT-Pro-BNP、s ST2、心功能级别呈正相关(r=0.4020.644,P均<0.05);s ST2与NT-Pro-BNP、心功能级别呈正相关(r=0.501、0.678,P均<0.05),与LVEF、LVFS呈负相关(r=-0.340、-0.329,P均<0.05);结论H-FABP与s ST2均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H-FABP和s ST2可能可作为临床诊断和评估CHF的参考指标。

王石雄,李宁荫,高秉仁[10](2012)在《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的研究及在心脏外科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是心肌细胞胞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是心肌损伤的标志蛋白。目的:归纳总结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的生物学结构及功能、代谢动力学、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在心脏外科的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3-01/2010-12PubMed数据及维普数据库与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的生物学结构及功能有关的文献,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及临床上应用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heart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creatine kinaseisoenzyme,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中文检索词为"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根据纳入标准保留62篇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较特异的存在于心肌细胞质内;正常人的血浆中不含有或含有少量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在心肌受损后能快速释放。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鉴别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以较早快速评价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心肌损伤的潜在有用指标;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升高水平可较早的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从而判断术后心功能受损的程度和与心脏有关的并发症。

二、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荣心丸联合环磷腺苷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药物
    1.3 分组及治疗方法
    1.4 疗效评价标准[5]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1.5.2 血清学指标
        1.5.3心肌酶谱
        1.5.4 心功能指标
    1.6 不良反应观察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2.3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心肌酶谱比较
    2.5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2.6 不良反应对比
3 讨论

(2)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IMA、h-FABP水平变化及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IMA、h-FABP水平比较
    2.2 重症组与轻症组血清IMA、h-FABP水平比较
    2.3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
    2.4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IMA、h-FABP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的相关性
3 讨论

(3)左卡尼汀联合丹参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1.3.2 左卡尼汀组
        1.3.3 联合组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
        1.4.2 心电图异常情况
        1.4.3 血清学指标水平
        1.4.4 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
    2.2 心电图
    2.3 心肌酶相关指标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4)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病机
        1.1 病毒感染
        1.2 免疫损伤
        1.3 其他因素
    2. 诊断
        2.1 AST
        2.2 CK
        2.3 LDH
        2.4 其他酶
    3. 非酶蛋白
        3.1 cTnI
        3.2 Mb
        3.3 其他
    4. 心电图
        4.1 动态心电图
        4.2 高频心电图
        4.3 超声心动图
        4.4 磁共振成像
    5. 病原诊断
        5.1 病毒分离
        5.2 抗体检测
        5.3 免疫性测定
        5.4 分子生物学
    6. 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西医治疗原则
        6.1 个体化治疗
        6.2 集束化治疗
    7. 中医研究
        7.1 中医对心肌损伤的认识
        7.2 中医对心肌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终止及退出标准
        1.9 样本含量确定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断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临床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本课题方药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结果
        3.2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心肌炎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致谢

(7)婴幼儿肺炎合并急性心衰时心肌酶、cTn、BNP、H-FABP、sST2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婴幼儿肺炎及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1.3 资料的收集与生物样本的采集及处理
    1.4 指标检测
        1.4.1 心肌酶的测定
        1.4.2 cTnI的测定
        1.4.3 血清NT-pro-BNP的测定
        1.4.4 血清H-FABP的测定
        1.4.5 血清sST2的测定
    1.5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对照
    2.2 各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心肌酶检测结果
        2.2.1 各组治疗前与对照组血清心肌酶检测结果
        2.2.2 各组治疗后与对照组血清心肌酶检测结果
    2.3 肺炎合并心衰组(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水平变化
    2.4 不同心衰程度血清心肌酶水平比较
    2.5 各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cTnI、BNP、H-FABP、sST2检测结果
        2.5.1 各组治疗前与对照组血清cTnI、BNP、H-FABP、sST2检测结果
        2.5.2 各组治疗后与对照组血清cTnI、BNP、H-FABP、sST2检测结果
    2.6 肺炎合并心衰组(治疗前、后)血清cTnI、BNP、H-FABP、sST2水平的变化
    2.7 不同心衰程度血清cTnI、BNP、H-FABP、sST2水平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心肌酶与心力衰竭
    3.2 cTnI与心力衰竭
    3.3 BNP与心力衰竭
    3.4 H-FABP与心力衰竭
    3.5 sST2与心力衰竭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抗炎及抗氧自由基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检测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IL23/IL-17炎症轴及细胞因子水平
    2.2 氧化及抗氧化指标
    2.3 心肌酶谱及病情相关蛋白水平
3 讨论

(9)慢性心力衰竭患儿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溶性ST2蛋白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2心衰期、心衰缓解期与对照组血清H-FABP、sST2、NT-Pro-BNP水平比较
    2.3心衰组不同心功能级别患儿血清H-FABP、sST2水平比较
    2.4不同病因导致的心衰患儿心衰期血清H-FABP、sST2水平比较
    2.5相关性分析
3讨论

四、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荣心丸联合环磷腺苷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J]. 冯迎军,王芳洁,吕爱婷,孙琪青.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1(03)
  • [2]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IMA、h-FABP水平变化及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J]. 焦书丽,易庆军,任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20)
  • [3]左卡尼汀联合丹参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治疗效果[J]. 刘仙平. 河南医学研究, 2020(20)
  • [4]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D]. 吴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 顾丽雯. 苏州大学, 2019(05)
  • [6]参附养荣汤联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Ⅰ~Ⅲ级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J]. 王军,郭建强,梁斌昌.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07)
  • [7]婴幼儿肺炎合并急性心衰时心肌酶、cTn、BNP、H-FABP、sST2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秦艳. 东南大学, 2017(12)
  • [8]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抗炎及抗氧自由基的效应研究[J]. 梁文宝,陈简.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15)
  • [9]慢性心力衰竭患儿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溶性ST2蛋白变化及意义[J]. 马岩岩,冯嵩,李冰露,安金斗. 临床儿科杂志, 2015(09)
  • [10]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的研究及在心脏外科的应用[J]. 王石雄,李宁荫,高秉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28)

标签:;  ;  ;  ;  ;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