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员退休制度简介

唐代官员退休制度简介

一、唐代官吏退休制度述略(论文文献综述)

许秀文[1](2020)在《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尽管中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结构、层次都是与国际接轨、借鉴西方国家既有制度构建起来的,但社会保障的思想和措施绝不是舶来品,而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虽然我国古代没有“社会保障”这个语汇,但是历朝历代由国家主持、兴办,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的仓储备荒、赈济灾民、救济孤寡、养老育幼、施医恤病等丰富的思想和活动,都在事实上发挥着社会保障功能,其活动性质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纷乱的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自然灾害和疫病频发,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有迫切的被救助的需求。这样的乱世让人怀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与否、即或存在作用又能发挥几何、有没有研究的必要?基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研究与其他断代相比较略显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形成合理完善的研究体系。但翻阅史料可知,与人民希望被救助的需求相对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不仅存在,而且内容庞杂丰富,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帝王诏令中多有涉及社会保障的内容,纪传经文中也有若干救助、抚恤、慈善的记载,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社会救助机构、医疗机构。当然在这样的时代,政府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肯定有力所不逮的时候,适应社会需要,佛教、道教宗教组织、民间的宗族组织甚至个人广泛参与和开展慈善救助,作用凸显,成为政府保障的有益补充。中国历史上的纷争动荡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意识活跃、旧制度衰亡、新制度开创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制度措施上如果有所发展完善,就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值得全面梳理和总结,深入挖掘和研究,对其在中国社会保障史上的地位加以明确。本文运用历史学和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研究。首先,从日常和自然灾害、战乱和疫病背景下帝王发布的诏令、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佛教与道教传播过程中的理念和活动以及宗族救助的事例中总结提炼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的社会保障思想。其次,基于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具体表现,本着大体符合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分类习惯,同时参考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分类标准的思路,将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划分为五个类别,即政府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宗教慈善和民间救助,由社会保障思想及这五类活动构成魏晋南北朝多元主体社会保障研究的体系架构。再次,对政府、宗教、宗族三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实践进行由个别到整体的研究,对各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活动方式、效果进行梳理、归纳和相关探讨,力求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样貌。主要包括政府主体进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社会优抚制度与实践、社会福利制度与实践,宗教组织主体进行的佛教、道教慈善实践以及宗族组织为主体进行的民间救助。政府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按其救助情况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医疗救助三类,以灾害救助为主,分别讨论政府在每一类救助中采取了哪些常规性和应急性救助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各种社会救助措施实施中都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政权应对以上三种情况均有一套历代承袭的制度化举措,不可避免有一些制度流于形式,但也有一些制度的确起到真正的救助作用。社会优抚制度从军功封爵、休假制度、抚恤制度三方面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对军人以及军人家属政治上和物质上的优待和抚恤。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对于兵源的要求比较迫切,因而在优抚制度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优抚思想与实践内容都开始变得比较丰富。这一时期兵役制度非常复杂,优抚制度也体现出等级性特点,比如兵士与将士的抚恤等级不同,北朝汉人服役性质的兵士待遇完全不能和鲜卑本民族军士相提并论。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养老尊老、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若是群体的基本保障福利以及统治阶级官僚阶层的的身份性福利。有些社会福利已经制度化,尤其是在养老和身份性福利方面,其它福利则更多地体现出随机性和随意性特征。宗教慈善即当时的佛教和道教慈善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慈善活动。佛教进入中国后,迅速顺应中国国情,入乡随俗,在意识形态上与玄学、儒学相结合,得以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宣传其慈悲精神、因果报应思想、福田布施思想,劝导人们止恶从善、劝善化俗,通过济贫救灾、施医给药等慈善实践,为魏晋南北朝慈善思想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本土宗教道教的劝善去恶、救穷周急等慈善思想也成为我国慈善思想的渊源之一,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诸如医疗等救济举动展现出它的功能,发展信众,救济社会,社会效果明显。以家族、宗族为主的民间救助历史悠久,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乱、人民大流徙的背景凸显了宗族的重要。同宗血缘关系成为当时社会组织最理想的纽带,宗族成员间的救济、养老、助葬等慈善活动对敦亲睦族、维护基层社会生活稳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对各项社会保障活动进行分类探讨的基础上,从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进行该时期社会保障研究的整体归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主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说明,分析三种不同主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相互间的联系与冲突。由于动乱社会一些国家的官方社会保障缺失,客观上对民间救助提出了要求,宗族互助、宗教慈善等民间救助赈济活动便应运而生。这是该时期社会保障多元体系发展的社会原因,也是该时期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与先秦至秦汉较单一的政府保障相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主体社会保障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历史的进步性。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并不像一些既有研究认为的那样作用和影响不及秦汉,远输隋唐,在这样的乱世,对社会保障的得失和影响应该辩证看待。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时期,明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保障层次也较低,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得当运用这一体系的政权,重视民生,保障到位,救助了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起到了安抚民心、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具有竞争力并统治长久;对社会保障不予重视的政权,穷兵黩武,忽视民生,社会保障缺失,在民心向背、社会秩序得失乃至国运长短上也有明显体现,社会保障与政权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因果关系。当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保障的作用也不能够虚夸,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成效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治乱、国力盛衰、帝王贤愚、吏治好坏、经济强弱等情势无一不影响着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马鹏飞[2](2019)在《中晚唐致仕诗研究 ——以白居易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致仕制度作为唐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在唐诗中多有反应,唐代统治阶级和社会风气对于致仕制度持鼓励和支持态度,认为及时致仕是知足、节制欲望的表现。在此制度下,唐代诗人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诗歌,丰富了我们对于中晚唐文人精神世界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起、选题的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选题的意义以及研究相关要素范围的界定;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致仕制度影响下的官僚的致仕情况在唐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唐代统治阶级对于主动致仕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推迟致仕则视为贪慕名利的恶行,将受到文人群体的责难。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中晚唐致仕诗的类别与其反映出致仕官僚的生活情趣。致仕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对个人而言从社会价值的实现转向回归个人的自我生活。致仕时群僚将对致仕官进行送别,赠别致仕诗则显示出模式的固定性。接着探讨了官员的园林生活、宴游、结社活动与佛道生活。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致仕诗中反映出的官员心态。分别从隐逸文化特别是中隐文化,园林生活,尚齿结社等文化对于致仕官员向内转心态的影响。

王曦晨[3](2019)在《汉代基层官吏休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官吏的休假制度是我国古代各项制度中的重要一项。官吏休假制度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已具雏形,随着社会发展,最终完善成形,成为统治者管理官吏的一种有效方式。汉代在沿袭前代休假制度的基础上,对其又有所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吏休假制度,使其逐渐制度化。汉代官吏的休假,具体可以分为定期休假、节假、病假、赐假、丧假、事假等几类,传世文献较多地记载了高秩级官吏的休假情况,但是针对基层官吏的休假,则记载不足。幸有上世纪大批简牍材料的出土,为我们研究这一内容弥补了材料上的不足。首先整体介绍了先秦与秦汉时期官吏的休假制度,并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定期休假、病假、丧假三个大类;其次,根据尹湾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地湾汉简等简牍材料,对汉代的内郡、边郡基层官吏的休假期限做详细梳理,并将其与京官的休假时长进行对比,得出在定期休假上,京官主要按律实行“五日一休”,西北内郡的基层官吏实行“二日一休”,西北边郡基层官吏以十天作为工作周期;就节假而言,无论京官还是基层官吏均休假一日;病假问题,京官与西北边郡官吏实行“三月而免”,但是内郡的基层官吏则不超过一月;在丧假期限上区别最大,对于京官与内郡基层官吏,在西汉哀帝之前,以三十天到三十六天不定,后变化较大,西北边郡官吏则以三个月为期。最后,通过对出土的“取急”简和“取宁”简对比研究,从中发现“取宁”隶属于“取急”,但是“取急”的事件与“取宁”的事件相比,在时间上有急迫性的特点,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性请假。

田晓雷[4](2018)在《金朝吏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朝的吏部主要参照唐和北宋丰改制以后的制度设置。金朝自太宗末、熙宗、海陵三朝的改革官制,确立了以省部制度为主体的中央官制。中枢机构下分设六部,其中,吏部为掌管人事事务的机构,是金朝中央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机构与职官设置、机构职掌、机构政务运作和机构的长贰群体,四个方面对金朝吏部进行系统的研究。制度建设上,金代吏部是在参考唐朝前期与北宋元丰改制之后的省部制度,结合金朝自身情况而构建的。金代吏部在职官设置上,顺应了北宋哲宗以来,六部诸司郎中、员外郎省并的发展趋势,主要设置两郎中、两员外郎统辖吏部四司。金代吏部四司以主事为长,四司下设诸科分理政务。金代吏部在职掌上,继承北宋元丰改制以来的制度,统掌文武铨选和其他官吏管理事务。吏部在铨选中,主要依据文武选格法,循资铨注,并依官吏实际情况进行奖惩和职官的升降。金代吏部在政务运作上,由尚书统领,侍郎协助,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分理吏部政务。吏部的政务受皇帝和尚书省领导,与礼部、学士院等中央机构就科举、授官文书等事务进行政务合作。金朝的监察部门,作为考核官吏的机构,将官吏的监察结果交付吏部处理铨选,并作为管理官吏事务的重要依据。监察部门与吏部的政务合作,主要通过都省完成。地方各州县需逐级将辖区内官吏、仕子的信息上报吏部,作为吏部处理铨选、官吏管理事务的依据之一。吏部作为金代人事事务的行政枢纽,在政务运作中呈现出系统化、专门化的特点。金代的人事事务,围绕吏部上下运转。吏部的长贰官中,越往上层,女真人所占比例越大。金朝吏部长贰中,女真人在吏部尚书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在吏部侍郎中的比例。吏部长贰的入仕途径,各民族存在明显差异,汉人、渤海人以进士为主要入仕途径,女真人早期是军功、荫补入仕居多,后期以女真进士为主。仕宦经历中,吏部长贰多由曾在与吏部存在政务合作的部门中的官员担任,是否具有实际政务经验,是选拔吏部长贰的重要标准。金代长贰的迁出官存在差异,吏部尚书的迁出官前期以擢升为方式,世宗后以平级迁调为主要方式;吏部侍郎的迁出官以擢升为主要方式。吏部长贰的迁出官多在与吏部存在政务往来的部门。金代吏部长贰群体上存在差异,吏部尚书、侍郎的职掌侧重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总体上,金朝吏部的设立和完善与金朝政治改革密切相关,亦是金朝不断“中原化”的一种体现。金朝吏部是在前朝吏部制度的基础上所建立,职官的设置和职掌皆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吏部职掌的具体运作和长贰的构成上,金朝表现出鲜明的女真族特色。

陈婷[5](2017)在《清代官员休假研究》文中认为在封建王朝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官员的管理策略不断变化,官员的休假问题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问题。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有关官员休假的规定逐渐正规化进而形成一种制度,并在明清进入了较为完备的阶段。官员休假的种类发展到清代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主要的休假类型可以分为例行休假和事故休假两类,此外,还有统治者赏赐假期与朝假。例行休假在清代主要是指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封印假,事故假则主要包括婚丧假和病假。清代官员请假程序有较为详细且严格的规定。清代官员在休假期间,由于自身的志向、情趣等差异,使得他们的休假生活也多姿多彩:有些官员寄情山水,有些官员着书立说,进行讲学,还有一些官员休假在籍期间热心于地方事务。清代官员休假的规范化,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官员的管理,使官员不得怠工;另一方面,它体现了统治者的人文关怀,使得官员获得休息休假的权益,进而能调整工作状态积极处理政务。而且清代官员的休假为现今的节日休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张双双[6](2017)在《金代致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退休,在古代称“致仕”。致仕在官僚机构的运转、办事效率、人员更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灭亡辽、宋后,金对辽、北宋的致仕政策进行总结,创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致仕政策。关于金代致仕的研究,学界多集中在致仕年龄界定、致仕经济待遇分析等方面,对于致仕其他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本文另辟蹊径,从金代的致仕诏令与致仕年龄、致仕待遇以及致仕生活三个方面对金代致仕问题做进一步细致的研究。本文将金代致仕诏令从致仕年龄及致仕待遇的研究中剥离出来,单独展开论述,并将致仕诏令与官员实际致仕年龄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金代致仕年龄的特殊之处。金代致仕诏令最早出现在金熙宗时。熙宗皇帝对金代致仕官员的领俸品级及俸禄待遇进行了详细规定。世宗、章宗对致仕诏令进行了细致补充,使金代致仕诏令趋于完备。金代在承袭前代致仕年龄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国情进行创新,使官员致仕年龄呈现一定“弹性”特征。本文对金代官员致仕后的待遇进行了详细探讨。官员致仕待遇主要包括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以及丧葬待遇。政治待遇主要有加官晋爵,恩荫子孙、封赠亲属;经济待遇主要包括给俸禄和给予赏赐;丧葬待遇包含遣使治丧,辍朝及赙赠等。金代官员致仕后往往有三种去向:一是返回原籍;二是留居京师;三是徙居他处。本文从官员自身情况、当时国家形势、皇帝个人喜恶及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官员的致仕去向。官员致仕后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的游山玩水,放松心情;有的读书,以教育子孙为乐;还有的参与宗教相关活动;等等。

赵丽萍[7](2017)在《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其地域化特征明显。本文以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为研究对象,试图对该时期山右诗歌的样貌、特征及其出现的诗人及其创作做出较为深入详审的辨析,以期探讨该时期山右诗歌的地域性特征和诗人诗歌创作的个性特征和贡献,从而发现地域和时代文化和诗歌创作之间的有效关联。经由元明两代,文学的重心已经完成了又一次由北向南的转移,但并没有掩没山右诗歌的光芒,山右诗歌尽管不如江南诗歌、山左诗歌繁盛,但山右诗人得江山之助,风骨铮铮,弃华崇实,秉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客观上形成了并州、上党、河东、雁北四大诗歌创作中心,形成了四个各具特色又相互渗透,既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又以山右地域特点为向心力的创作格局,形成了遗民诗人与新朝诗人、布衣诗人与官吏诗人并存,雄豪与清雅、奇崛与自然共存的创作局面,成为清代地域诗歌中一个独特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文共分为绪论、主体、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介绍该选题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其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体部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览,在整理分析清嘉庆刻本《国朝山右诗存》(顺康部分)的基础上,结合现存诗人别集,全面还原分析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面貌。第一章从山右诗歌创作实际出发,认为山右诗坛形成了四个风格各异的创作中心,即河东、并州、上党、雁北创作中心,分析了各中心诗人的分布情况,并收集了清顺康时期山右诗人别集存目以及馆藏情况。认为在四个诗歌区域中,并州、上党受时代文化影响更为突出,河东、雁北受地域传统文化影响更大。第二章是对山右诗人身份的分析,认为山右诗人主体构成丰富复杂,有政坛显要、遗民野逸、也有硕学鸿儒,从馆阁到民间、从学界到诗坛、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山右诗人的身影,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涌现了许多着名的廉吏能臣。在不同身份的诗人身上,体现了崇实重节、安贫乐道以及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儒者情怀。第三章分析了山右诗歌的题材特征,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中的题材大多延续传统题材,如对现实的关怀、对山水的感悟、与亲友的赠答等,山右题材沿袭传统,但在主旨指向上体现了个性特征,山右诗歌多注重情感的表达,多展现内心的图景,少有对现实的客观摹写,表现了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诗篇中弥漫着隐逸和感伤的情绪。第四章是对山右诗歌特征的分析。认为从整体面貌上讲,山右诗人以追求风格上的清刚壮健、语言上的简质朴直者居多,但从个体诗人的角度考察,各种风格趋向又不一而足,从时代特征角度分析,定鼎之际的诗歌多生新辣硬,隐晦幽微,定鼎之后,新朝诗人成长,他们的诗歌则多雅正平和;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终身生活于山右的诗人诗歌多得江山之助,以清刚壮健者居多,流寓江南的诗人则多受南方明秀山水的滋养与南方士人的影响,多清丽婉约;诗人的个性特征则更多地影响了乡野村趣与凄冷孤幽特色的形成。第五章从山右地域文化和明清时代文化的角度分析山右诗歌在诗人身份、题材、风格等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认为山右历史的多元化形成了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区域性明显的特征,山右民风的悭吝与山右名宦辈出有着密切的关联,山右自然环境滋养了山右诗人的审美意识。下编为个案研究,分别论证“并州遗民诗人”、“上党官吏诗人”、“河东隐逸诗人”、“雁北军事诗人”的诗歌创作特色和成就,文章认为,顺治及康熙前期诗人活动集中于并州文化区,以遗民活动为主,康熙中后期,山右诗坛由并州文化区向上党文化区和河东文化区转移,该区域出现了在诗史上可圈可点的着名诗人。第一章以傅山和戴廷栻为代表,结合清顺康时期并州文化特色,探讨遗民诗歌的特征。人们常以异端称傅山,文章认为,甲申之变,傅山的思想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即由异端自居到儒家的凸显。傅山提出了追求自然的诗学主张,其诗歌也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本章分析了傅山诗歌风格中奇崛、晦涩与自然的统一。第二章是对上党官吏诗人的探讨,在详细体察陈廷敬诗歌创作的基础上,对陈廷敬的“台阁体诗”及其以“和声以鸣盛”来概括陈廷敬诗歌的观点进行辨析,认为这一认识是不恰当的,难以概括陈廷敬诗歌创作的全貌与深度。除了陈廷敬之外,该章还分析了吴碘、张泰交、毕振姬的诗歌创作,虽然他们同是官吏诗人,但各有特色。第三章是对雁北文化区诗人诗歌的分析,以冯氏父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冯氏父子雄壮苍凉的诗歌风格与雁北文化区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冯如京和冯云骧诗歌在雄壮风格下的差异则是受时代文化的影响。本章还分析了官吏魏象枢的诗歌创作,认为魏象枢的部分诗歌带有苍凉悲壮的雁北特征,但从总体面貌上讲则带有明显的台阁气息。第四章是对河东诗人吴雯的分析,吴雯是王士禛的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河东深厚的隐逸传统,以布衣诗人而终,本章辨证了吴雯不遇的原因,分析了吴雯与其老师王士祺倡导的“神韵说”之间的关系,并详细地分析了吴雯诗歌的创作特色。最后分析了山右诗歌中的地域因素的呈现方式,认为诗歌中对于家乡山水的认同和归宿感是山右诗歌地域特色形成的心理基础,地域民俗生活的展现和方言俗语入诗是最直观的呈现方式。

王俊妮[8](2016)在《唐代致仕官群体研究 ——基于《旧唐书》《新唐书》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致仕官群体,是唐代致仕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主角,是这一制度运行、发展完善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的致仕类型、致仕结果、致仕生活等问题,是致仕制度实施效果的反映。至今学术界对该群体的关注大多局限于致仕制度研究时的例证需要,致仕官为主体的研究也仅限对他们退休生活类型的划分,或对他们致仕思想意识领域进行的初步探讨。故选取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进一步分析唐代致仕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考察唐代多元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通过展现致仕官员们丰富的退休生活,揭示他们不同的命运结局对促成当代老年人群体获得幸福晚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篇论文,采用广义的致仕官群体概念,即只要申请退休行为出现的官员均纳入研究范围。同时,将唐代致仕制度的具体规定放在中国古代“人治”特征明显的背景下进行探讨。论文在回顾致仕制度渊源历程和唐代致仕制度各项基本规定后,以致仕官员为主体,以群体研究为中心,立足两唐书记载的致仕官资料,运用图表展现出他们的基本情况,并对其致仕类型、致仕生活、最终命运进行分析。受唐代各阶段历史条件的制约,加上当时人们对致仕制度的认同程度以及致仕官自身因素的影响。唐代致仕官群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一是表现在他们的致仕类型、结果因时不同;二是他们的致仕动机心态、致仕生活命运也因人而异。而官员参与下的致仕制度,其原本较为单一的调节人事进退功能变得复杂,它或为统治者维护权力的工具、或为群臣追逐利益的手段;同时多样化的致仕官群体也给制度本身增添了弹性因素,进而让致仕制度为维护唐王朝统治发挥出最大功效,对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孟月[9](2016)在《宋代官员休假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休假制度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多夹杂于帝王诸侯的巡游涉猎等活动中。宋代休假制度在吸收前代休假制度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朝的社会情况,制定出一套具有鲜明特点的休假制度。宋代对于休假的规定较前代宽泛,其规定的宽疏程度在我国古代史中地位突出。宽松的休假规定既可以丰富官员的日常生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官员处理政务的效率。本文分四部分对宋代官员的休假制度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对宋代以前官员的休假制度进行概述。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第二章,对宋代官员休假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梳理。这项制度初创于太祖太宗时期,经真宗、仁宗、英宗等朝的发展逐渐完备。第三章,归纳宋代官员休假的种类、规定及特点。官员休假的种类,分为公假和私假两大类。公假包括节日假、旬假、国忌假、赴任假、唱名后假、朝假,还有特殊情况给假等;私假包括婚嫁假、丧假、病假、探亲假、私忌假等。另外对休假的规定和特点也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第四章,宋代官员休假对社会生活及文化的影响。主要论述在假日里官员的娱乐活动有哪些,并分析休假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宋代官员休假制度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研究,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特征,以期把宋代官员休假制度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并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赵怜怜[10](2016)在《北宋官员休假研究 ——以制度运作及其特点为中心》文中认为官员休假制度,是古往今来一项协调国家和官员个人利益的重要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在北宋发展到了比较完备的阶段,其节假种类繁多、休假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北宋开国伊始,即确立了“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的原则,各项制度建设多贯彻防弊的统治理念,官员休假制度亦如此。本文拟结合北宋立国背景,重点对北宋官员休假制度及其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考察,从而管窥统治者管理官员的策略,并分析总结古代官员休假制度发展至北宋所呈现的特点。文章内容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北宋官员休假制度的主要内容。本章在笔者史料所及范围内,对北宋官员的休假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其休假内容包括法定假日、赐假、朝假以及事故假等。第二章北宋官员休假制度及其运作。本章首先对官员休假的相关制度规定如请假程序、请假期限、销假手续等方面进行探究;其次,以丧葬假为例,分析北宋官员休假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再次,着眼于现实处,举例说明北宋官员休假制度在实际运行时衍生出的制度流弊。第三章北宋官员休假制度的特点。结合北宋开国气象,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宏观的视角考察北宋官员休假制度,将其与宋之前后朝代作比较,得出北宋官员休假制度的鲜明特点和时代特征。结语部分对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指明北宋统治者以追求内部“稳定至上”为政治目标,对可能危害赵宋王权统治的因素竭力防范,将“防弊”的“祖宗家法”运用于官员休假制度之中,赖此保证统治的稳定。

二、唐代官吏退休制度述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代官吏退休制度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主要着力点及创新点
    五 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 儒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概况
        (二)天谴灾异说
        (三)仁政思想
        (四)民本思想
        (五)宗族互助思想
    二 佛教的慈善思想
        (一)佛教的传播
        (二)慈悲精神
        (三)因果报应
        (四)福田思想
    三 道教的慈善思想
        (一)《太平经》中的慈善思想
        (二)其他经书中的慈善思想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方社会救助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概况
    二 灾害救助措施
        (一)下诏罪己,检讨政策
        (二)削减开支,节用救荒
        (三)整顿吏治,省刑赦罪
        (四)赈济救恤,救荒活民
        (五)蠲免赋役,减轻负担
        (六)兴修水利,防御灾害
        (七)南朝时期水灾与救助的个案考察:建康水灾记录再认识
    三 贫弱群体救助
        (一)皇帝登基、改元救助
        (二)立后、立太子救助
        (三)皇帝出巡救助
        (四)朝廷日常和重大事件救助
        (五)地方政府官员救助
        (六)其他救助
    四 疫病救助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病
        (二)颁书办学,普及医学常识
        (三)发放药物,医治疾疫
        (四)埋骨助葬,防控疾疫
        (五)隔离消毒,重视预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优抚
    一 优抚制度古已有之
    二 脱籍封爵制度
    三 休假制度
    四 抚恤制度
        (一)三国抚恤制度
        (二)晋朝抚恤制度
        (三)南朝抚恤制度
        (四)北朝抚恤制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一 尊老恤老福利
        (一)“养老”对象的界定
        (二)大赦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三)日常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四)三老五更之礼
        (五)行乡饮酒礼
        (六)存留养亲制度
        (七)版授高年制度
        (八)赐几杖制度
    二 妇女儿童福利
        (一)妇女福利
        (二)儿童福利
    三 残疾人福利
        (一)残疾人日常救助
        (二)残疾人免役制度
    四 官员致仕福利
        (一)致仕年龄
        (二)致仕福利
    五 官办福利机构
        (一)六疾馆
        (二)孤独园
        (三)别坊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慈善
    一 佛教慈善活动
        (一)佛教慈善的宣传
        (二)魏晋南朝的佛教慈善活动
        (三)北朝佛寺的慈善活动
    二 道教慈善活动
        (一)以医疗救助促进道教传播
        (二)葛洪的医疗慈善
        (三)鲍姑的医疗慈善
        (四)陶弘景的医疗慈善
        (五)其他道教慈善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慈善救助
    一 宗族慈善救助
        (一)宗族救助的基本内容
        (二)宗族安全救济
        (三)宗族贫困救济
        (四)宗族养老育幼
    二 个人慈善救助
        (一)赈灾救荒
        (二)医疗救济
        (三)施棺助葬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基本古籍
    二 学术着作
    三 学位论文
    四 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北魏汉译佛经所见“布施”词例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中晚唐致仕诗研究 ——以白居易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1.4 致仕诗的界定
2、唐代各阶段致仕制度的运行与官员文人的致仕观
    2.1 唐前期的政治风尚与致仕情况
    2.2 唐中后期的政治风尚与致仕情况
    2.3 唐代官员文人的致仕观念
        2.3.1 对主动致仕的肯定
        2.3.2 对推迟致仕的责难
3 致仕诗的类别
    3.1 酬赠致仕诗
    3.2 致仕与园林生活
    3.3 致仕与宴游尚齿之会
    3.4 致仕与佛道生活
4 致仕官员的心态对致仕诗创作的影响
    4.1 致仕与个体生命价值的觉醒
    4.2 中隐文化对官员致仕的影响
    4.3 园林——致仕官的精神栖息地
    4.4 尚齿之会的士人心态及其文学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3)汉代基层官吏休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资料来源
    四、本文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官吏休假制度的起源与确立
    第一节 官吏休假制度的起源
    第二节 官吏休假制度的确立
第二章 汉代基层官吏的定期休假与节假
    第一节 汉代内郡基层官吏的定期休假
    第二节 汉代西北边郡基层官吏的定期休假
    第三节 汉代基层官吏的节假
第三章 汉代基层官吏的病假
    第一节 汉代内郡基层官吏的病休
    第二节 汉代西北边郡基层官吏的病休
    第三节 关于汉代基层官吏的“赐告”与“予告”
第四章 汉代基层官吏的丧假
    第一节 汉代内郡基层官吏的丧假问题
    第二节 汉代西北边郡基层官吏的丧假
    第三节 汉简所见取急及相关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金朝吏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金朝吏部的制度渊源及发展完善
    第一节 吏部的源头及制度定型
    第二节 金朝吏部沿革及吏部架构
        一、金初的人事机构
        二、金朝吏部的建立与完善
第二章 吏部的职掌
    第一节 官吏选授
        一、金代的文武选
        二、金代的吏部选
    第二节 对官员的评级与管理
        一、吏部对官吏迁转格法和部选程式的制定
        二、吏部负责金代的封爵、封勋
        三、官员议谥、致仕
    第三节 吏部官吏差遣考
第三章 金代吏部的政务运作
    第一节 吏部内部的政务运作
        一、吏部内的政务分工与运作
        二、吏部政务的运作流程
    第二节 吏部与皇帝、尚书省的关系
        一、金代行政体制中皇帝与吏部的关系
        二、吏部与尚书省的政务关系
        三、吏部与皇帝、尚书省的文书往来及类型
    第三节 吏部与各机构的政务关系
        一、吏部与中央其他部门的政务关系
        二、吏部与监察机构的政务合作
        三、吏部与地方州县的政务合作
    第四节 吏部与同级、下级部门之间的文书往来及类型
    第五节 金代吏部政务运作的方式与特点
        一、吏部的政务运作流程
        二、吏部政务运作中的特点
第四章 吏部长贰
    第一节 吏部尚书
        一、金代吏部尚书的民族构成及成因
        二、吏部尚书的仕宦履历分析
    第二节 吏部侍郎
        一、金代吏部侍郎的民族构成及成因分析
        二、吏部侍郎仕宦履历分析
    第三节 吏部尚书与侍郎群体的差异性及原因
结语
附录
    附录一:金代吏部政务运作、组织流程图
    附录二:金代长贰表
        表 1 金代吏部尚书表
        表 2 金代吏部侍郎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清代官员休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清以前官员休假概况
    第一节 秦汉、隋唐时期官员休假
        一、秦汉
        二、隋唐
    第二节 宋、元、明时期官员休假
        一、宋朝
        二、元朝
        三、明朝
第二章 清代官员休假的种类及规定
    第一节 休假的种类
        一、例行公休的假期
        二、特殊情况的假期
    第二节 休假的规定
        一、请假程序
        二、请假期限
        三、休假变通
        四、违限处罚
第三章 清代官员休假生活
    第一节 消遣
        一、读书学习
        二、着书点校
        三、书院讲学
        四、宴游
    第二节 参与地方事务
第四章 清代官员休假特点及评价
    第一节 休假特点
    第二节 休假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金代致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金代致仕诏令概述及致仕年龄分析
    1.1 金代致仕诏令概述
    1.2 金代致仕年龄分析
第2章 金代官员致仕待遇
    2.1 政治待遇
        2.1.1 加官晋爵
        2.1.2 恩荫子孙、封赠亲属
    2.2 经济待遇
        2.2.1 给俸禄
        2.2.2 给予赏赐
    2.3 丧葬待遇
第3章 金代官员致仕生活
    3.1 金代官员致仕后的归所
        3.1.1 返回原籍
        3.1.2 留居京师
        3.1.3 徙居他处
    3.2 金代官员致仕后的活动
        3.2.1 游山玩水、与友宴饮、尚齿之会
        3.2.2 读书、作诗、教育子孙
        3.2.3 参与宗教相关活动
        3.2.4 心系国家、维持地方稳定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第一章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创作概貌
        第一节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结集
    第二章 时代和历史影响下的山右诗人
        第一节 身份特征的转变
        第二节 人格精神的呈现
    第三章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内容特征
        第一节 题材类型
        第二节 创作主旨
    第四章 清顺康山右诗歌审美特征
        第一节 奇崛瘦硬向平和雅正的诗风转化
        第二节 清刚壮健与清丽婉约的地域区分
        第三节 乡野村趣与凄冷孤幽的个性呈现
    第五章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三晋文化浸润下的士人精神和诗歌审美
        第二节 清初的文化转变与山右诗歌创作流变
下编
    第一章 并州诗人
        第一节 清顺康时期并州文化生态
        第二节 散淡纵横、奇崛苍老:傅山其人其诗
        第三节 亦儒亦侠、有冰雪味:戴廷栻其人其诗
    第二章 上党诗人
        第一节 上党历史文化特征与清初诗坛面貌
        第二节 敦厚老成、意旨深邃:陈廷敬其人其诗
        第三节 宽厚清廉、雅正平和:吴碘与张泰交其人其诗
        第四节 自守寒素、奇古纵横:毕振姬其人其诗
    第三章 雁北诗人
        第一节 雁北历史文化特征
        第二节 苍凉雄壮、各有千秋:冯如京和冯云骧其人其诗
        第三节 忠孝天彝、有台阁气:魏象枢其人其诗
    第四章 河东隐逸诗人
        第一节 河东历史文化特征
        第二节 率性自适、峭拔明秀:吴雯其人其诗
结语
附录
    顺康时期山右诗人活动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读书期间科研情况

(8)唐代致仕官群体研究 ——基于《旧唐书》《新唐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三、论文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致仕制度概述
    第一节 先秦至隋唐时期致仕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代致仕观念的萌芽及成长
        二、秦汉时期致仕制度的创立
        三、魏晋至隋唐时致仕制度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第二节 唐代的致仕制度
        一、致仕条件
        二、致仕程序
        三、致仕官的安置和管理
        四、致仕官的待遇
第二章 唐代致仕官群体概述
    第一节 唐代致仕官员群体统计
        一、唐代致仕官基本情况
        二、官员参与下致仕制度的实际运行
    第二节 唐代多样化的致仕官群体
        一、主动型致仕官群体
        二、被动型致仕官群体
        三、混合型致仕官群体
第三章 唐代多样化致仕官群体成因探析
    第一节 唐代各阶段历史特征与致仕官类型
        一、唐代各时段的致仕官
        二、唐前期政治风尚与官员致仕类型
        三、唐中、后期官场政局与致仕官类型
    第二节 唐代多样化致仕官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唐人对致仕的普遍认同
        二、致仕官自身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唐代致仕官的生活及命运
    第一节 宦海无涯欲退难为
        一、老骥伏枥 为国尽忠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乱政谋逆晚节难保
    第二节 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一、山水田园诗酒言欢
        二、佛道修身仁孝事亲
        三、着书修学恩续后世
    第三节 唐代高寿致仕官群体的涌现
        一、唐代高寿致仕官基本情况
        二、唐代高寿致仕官群体成因探析
        三、高寿致仕官群体形成因素的借鉴价值
第五章 唐代致仕官群体的影响
    一、致仕官群体对致仕制度本身的作用
    二、致仕官群体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三、唐代致仕官群体评价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宋代官员休假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创新点、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以前官员休假制度概述
    第一节 先秦时期官员的休假制度
    第二节 秦汉时期官员的休假制度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休假制度
    第四节 隋唐时期官员的休假制度
第二章 宋代官员休假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初步形成阶段
    第二节 发展与完善阶段
第三章 宋代官员休假的种类、规定及特点
    第一节 宋代官员休假分类
    第二节 宋代官员休假的规定
    第三节 宋代官员休假制度的特点
第四章 宋代官员休假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节假日官员的娱乐活动
    第二节 休假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北宋官员休假研究 ——以制度运作及其特点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北宋官员休假的主要内容
    一、法定假日
        (一)旬假
        (二)节假
    二、赐假
    三、朝假
        (一)自然原因休朝假
        (二)人为原因休朝假
    四、事故假
        (一)事假
        (二)病假
    五、其他
    六、小结
第二章 北宋官员休假制度及其运作
    一、北宋官员休假的相关制度规定
        (一)请假程序
        (二)请假期限
        (三)销假手续
        (四)违规行为的处置
        (五)其他
    二、北宋官员休假制度的运作
        (一)北宋官员休假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
        (二)北宋官员休假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第三章 北宋官员休假制度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唐代官吏退休制度述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D]. 许秀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中晚唐致仕诗研究 ——以白居易为中心[D]. 马鹏飞.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3]汉代基层官吏休假问题研究[D]. 王曦晨.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4]金朝吏部研究[D]. 田晓雷. 吉林大学, 2018(12)
  • [5]清代官员休假研究[D]. 陈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6]金代致仕问题研究[D]. 张双双. 吉林大学, 2017(08)
  • [7]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研究[D]. 赵丽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8]唐代致仕官群体研究 ——基于《旧唐书》《新唐书》的考察[D]. 王俊妮. 云南大学, 2016(02)
  • [9]宋代官员休假制度研究[D]. 孟月. 河北大学, 2016(03)
  • [10]北宋官员休假研究 ——以制度运作及其特点为中心[D]. 赵怜怜. 西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唐代官员退休制度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