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一、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谢同辉[1](2021)在《肝内胆管癌术后生存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临床上相对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肝脏恶性肿瘤,其主要来源于二级胆管及其以上分支的上皮细胞,约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5%~30%。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30年来ICC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了 20%~30%。ICC在中国的发病率仅次于泰国,位亚洲第二。在ICC所包含的病理形态中,肿块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占ICC的80%左右。随着诊疗手段的进步、临床技术的提高及科学研究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有关ICC的风险因素的证据不断被临床工作者证实。较为常见的如感染性因素(乙肝、丙肝、肝血吸虫)、胆道系统疾病(PSC、肝胆管结石、先天性胆管囊性疾病)以及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高血压及高尿酸等),其他的一些包括吸烟、酗酒以及有毒物质或职业接触等。目前对于ICC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包括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及局部治疗,还有新兴的靶向及免疫治疗等,但根治性切除术是ICC最彻底的治疗手段。鉴于疾病本身的临床特点,初期症状不典型,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使得半数以上患者诊治时已处于临床晚期或远处转移状态,最终只能保守治疗等。然而即使行外科手术治疗,由于该病的复发率高,手术治疗后5年的存活率仅为30%~35%,预后很差。如今众多能够影响ICC患者切除术后的预后情况的因素已被临床工作者证实,但对于能够显着和独立影响ICC术后生存率及复发率的预后因素在国际中还未达成共识。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全面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以及生存资料,探讨影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的预后因素,并以此来做出能够预测ICC术后总生存期的列线图模型,来加深临床工作者对此病的认识,以便临床工作者对ICC的术后生存率及复发率做出科学的评估,以此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实践。目的:探讨接受根治术性切除术后的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与术后生存影响因素的关系,并以此建立能够预测术后总生存时间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本研究搜集了从2009年7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术后病理确诊为ICC的79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及完整的随访资料。其中纳入的一般指标为(姓名、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乙肝感染史、胆石症病史、有无肝硬化)。化验指标为(AST、ALT、ALP、CEA、CA19-9、PA、NLR、GGT)。手术及病理指标为(有无肝门阻断、输血,肿瘤的大小及数目、淋巴结清扫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无血管侵犯、脉管癌栓、病理分化程度以及患者的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术后复发时间)。通过应用软件SPSS 24.0版本对所纳入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Kaplan-Meier法得出累计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并以此绘制出生存曲线,运用Log-Rank检验对所搜集的临床及病理指标进行单因素筛查,使用筛选出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来进行多因素的统计分析,应用R软件构建预测生存的列线图模型,并使用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验证列线图的预测效能。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搜集2009年7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行临床诊治的ICC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共搜集到104例,其中行R0手术治疗者87例(83.7%),R1手术治疗者7例(6.7%),R2手术治疗者10例(9.6%)。在所有行R0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总共有8例(92.0%)由于失访或随访资料不全而被我们排除,因此结合我们这次临床研究所需要的纳入标准,最终共有79例纳入本研究。1.一般临床资料:符合我们研究标准的79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6例(58.2%)、33例(41.8%)。男女之比为1.39:1;在我们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年龄的分布范围为40~75岁,平均为58.94±7.86岁,中位年龄为60.0岁;患者入院时患有乙肝者有18例(22.8%),患有胆石症病史者25例(31.6%),既往诊断为高血压者16例(20.1%),诊断为糖尿病者15例(19.0%)。在患者临床表现方面.:有18例(22.8%)是通过常规查体时发现,有51例(64.6%)既往表现出腹部胀痛不适,高热寒战者10例(12.7%),皮肤巩膜黄染者6例(7.6%)。2.手术治疗情况:在所有79例行R0手术诊疗的患者中,有33例(41.8%)术中切除了左半肝,11例(13.9%)患者术中切除了右半肝,35例(44.3%)患者术中肿瘤位置的特殊性采取了非半肝切除。因术中发现肿瘤靠近胆囊或侵犯临近器官术中采用了联合脏器切除者有38例(48.1%)、术中行淋巴结清扫者37例(46.8%)、行腹腔镜切除者11例(13.9%);术中发现患者肝脏呈结节性肝硬化表现者17例(21.5%);术中输血者28例(35.4%);术中行肝门阻断者24例(30.4%);3.术后随访情况:在所有行R0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总共有8例由于失访或随访资料不全而被我们排除,最后的随访率为90.8%;其中有64例(81.0%)在随访中出现了肿瘤复发,中位RFS为11个月,术后患者第1年、第2年、第3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3.0%、26.6%、20.3%;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OS为4月~66月,术后患者第1年、第2年、第3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63.3%、41.8%、27.8%。4.生存情况:通过搜集到的完整的数据资料,运用Log-Rank法对以下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乙肝、有无胆石症病史、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ALT、AST、CA19-9、CEA、GGT、NLR、ALP、PA)、有无输血、肝门阻断、肝硬化、淋巴结清扫、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脉管癌栓、病理分化、肿瘤大小及肿瘤数目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患者最终生存结果显示CA19-9>39U/ml(χ2=16.614,P<0.05)、GGT(χ2=5.417,P<0.05)、NLR(χ2=6.065,P<0.05)、淋巴结转移(χ2=11.900,P<0.05)、血管侵犯(χ2=8.647,P<0.05)、肿瘤数目(χ2=8.140,P<0.05)、脉管癌栓(χ2=13.15,P<0.05)、病理分化(χ2=5.179,P<0.05)为影响ICC术后总OS的危险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可得CA19-9>39U/ml(HR=2.599,95%CI=1.409-4.794)、脉管癌栓(HR=1.623,95%CI=1.080-3.608)、肿瘤数目(HR=2.112,95%CI=1.145-3.896)、为影响 ICC 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患者最终复发结果显示CA19-9>39u/ml(χ2=10.047,P<0.05)、GGT(χ2=4.310,P<0.05)、NLR(χ2=4.203,P<0.05)、ALP(χ2=4.347,P<0.05)、淋巴结转移(χ2=7.022,P<0.05)、血管侵犯(χ2=5.808,P<0.05)、脉管癌栓(χ2=9.895,P<0.05)、肿瘤数目χ2=4.830,P<0.05)、病理分化(χ2=6.443,P<0.05)为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CA19-9>39u/ml(HR=1.956,95%CI=1.127~3.394)、肿瘤数目(HR=1.857,95%CI=1.040~3.315)、病理分化(HR=1.941,95%CI=1.111~3.392)为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5.列线图的建立及验证通过使用R软件得出生存的诺模图预测模型。经计算C-index值为0.723(95%CI:0.66~0.79)。绘制出校准曲线,并算出第1、2及 3 年的 AUC 为别为 0.78(95%CI:0.68-0.89)、0.85(95%CI:0.77~0.93)、0.77(95%CI:0.67~0.87)。结论:1.ICC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治愈ICC唯一的外科治疗方式,但术后复发率高,远期生存差。2.CA19-9、脉管癌栓、肿瘤数目是影响ICC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3.CA19-9、肿瘤数目、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I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4.CA19-9、肿瘤数目是影响患者存活的复发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5.经内部验证的列线图预测效果好,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术后1、2及3年的生存率。

何雪鹏[2](2021)在《肝内胆管结石进展为肝内胆管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本文主要通过运用Meta分析探讨肝内胆管结石进展为肝内胆管癌的可靠危险因素,为肝内胆管结石进展为肝内胆管癌的高危人群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方 法]检索截止至 2020 年 12 月已发表在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肝内胆管结石进展肝内胆管癌危险因素的文献,使用EndNote-X9进行文献管理,选用StataMP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 果]最终纳入文献10篇,全部为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患者2350人,其中病例组(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癌组)469人,对照组1882人(包括单纯肝内胆管结石1784人,伴炎性肿块98人)。纳入Meta分析的危险因素有胆肠吻合手术史、糖尿病、早期取石、家族肿瘤史、乙肝病史、肝胆管结石病程>10年、肝内胆管囊肿、肝寄生虫病史、高脂血症、结石彻底清除、肝硬化、胃切除病史、肝萎缩、胆管狭窄矫正、吸烟以及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的升高。纳入Meta分析的全部危险因素均为原始研究中的独立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为:胆肠吻合术(OR=4.71,95%CI=3.06-7.02,P<0.00001)、糖尿病(OR=4.37,95%CI=2.3-8.32,P<0.00001)、家族肿瘤史(OR=9.04,95%CI=3.16-25.87,P<0.0001)、CA199 升高(OR=5.03,95%CI=2.65-9.57,P<0.00001)、肝硬化(OR=4.14,95%CI=2.24-7.63,P<0.00001)、肝胆管结石病程>10 年(OR=2.71,95%CI=1.73-4.24,P<0.0001)为肝内胆管结石进展肝内胆管癌危险因素;早期取石(OR=0.32,95%CI=0.17-0.6,P=0.0004)为其保护因素。结石彻底清除、CA125升高、CEA升高、乙肝病史、肝内胆管囊肿、肝寄生虫病史、高血脂、胃切除史、肝萎缩、吸烟、胆管狭窄矫正等危险因素其原始数据量不足或在行Meta分析时异质性太大未能进行本次研究。[结 论]1、胆肠吻合术、糖尿病、家族肿瘤史、CA199升高、肝硬化、肝胆管结石病程>10年均是肝内胆管结石进展肝内胆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2、早期取石可预防肝内胆管结石进展为肝内胆管癌。

科技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课题",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外科综合治疗的个体化和新策略研究",专家组[3](2021)在《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指明肝内胆管癌是一种原发性肝癌。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在国内外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发病隐匿,侵袭性强,且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肝内胆管癌预后极差。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课题专家组基于国内外本领域研究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实践,特制订《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该共识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疾病分期、外科治疗、辅助治疗,以及其他局部、区域性和系统性治疗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规范、普及和提高对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和多学科治疗水平,改善该病总体预后。

陈凤秋[4](2020)在《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因素分析研究背景和目的:胆管癌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按照肿瘤所在胆管的位置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其中肝外胆管癌又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肝内胆管癌是指肿瘤位于二级分支及更远的胆管,按大体病理可分为肿块型,乳头型和浸润型。肝内胆管癌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仅次于肝细胞癌,发生率占肝胆恶性肿瘤的10-25%左右。亚洲地区的泰国、韩国、中国是胆管癌的高发地,部分地区十万人中有1 13人发生胆管癌。欧美等地胆管癌虽然发病率较低,但近几十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肝内胆管癌相较其他肝脏肿瘤,有更强的侵袭性,更易早期发生复发和转移,临床预后极差。本研究对影响肝内胆管癌预后的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能预测患者预后的因素,验证影响肝内胆管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在2006年7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某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癌患者进行入组筛选,将可能对疾病预后产生影响的指标作为分析类目,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后用R语言制图。计数资料等描述采用率或构成比,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校正卡方或Fisher’s精确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总生存曲线及无复发生存曲线,Log-rank法对组间生存率进行比较,筛选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再将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W逐步后退法(α入=0.10,α出=0.10)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预后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共纳入了 486例肝内胆管癌患者,全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是:4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8个月。通过计算分别得出,全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27%、53.17%、44.07%,全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21%、44.30%、37.28%。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相关的因素包括:白蛋白(HR=0.65,95%C 1:0.49~0.86,P=0.003)、前白蛋白(HR=0.75,95%CI:0.56~0.99,P=0.043)、CA19-9(HR=1.92,95%CI:1.44~2.55,P<0.001)、CEA(HR=1.64,95%CI:1.24~2.18,P<0.001)、谷氨酰转移酶(HR=1.37,95%CI:1.01~1.84,P=0.039)、主瘤直径(HR=2.13,95%CI:1.51~3,P<0.001)、切缘距肿瘤最近距离(HR=0.7,95%CI:0.47~1.03,P=0.072)、肿瘤个数(HR=1.88,95%CI:1.40~2.51,P<0.001)、淋巴结转移(HR=2.03,95%CI:1.40~2.93,P<0.001)、局部侵犯(HR=1.74,95%CI:1.13~2.67,P=0.012)、淋巴结清扫(HR=1.56,95%CI:1.04~2.34,P=0.032)、腹腔粘连程度(HR=1.57,95%CI:1.06~2.31,P=0.023)、瘤旁子灶(HR=1.9,95%CI:1.42~2.51,P<0.001)、TNM 分期(HR=1.48,95%CI:1.27~1.73,P<0.001)。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值小于0.05纳入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C A19-9(HR=1.68,95%CI:1.19~2.37,P=0.003)、CEA(HR=1.7,95%CI:1.21~2.38,P=0.002)、主瘤直径(HR=2.25,95%CI:1.43~3.56,P=0.001)、TNM 分期(HR=1.35,95%CI:1.15~1.58,P<0.001)是影响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CA19-9(HR=1.64,95%CI:1.19~2.26,P=0.002)、CEA(HR=1.64,95%CI:1.20~2.25,P=0.002)、主瘤直径(HR=1.97,95%CI:1.32~2.92,P<0.001)、淋巴结清扫(HR=1.61,95%CI:1.06~2.44,P=0.026)、TNM 分期(HR=1.25,95%CI:1.08~1.46,P=0.003)是影响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相关的单因素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CA19-9、CEA、谷氨酰转移酶、主瘤直径、切缘距肿瘤最近距离、肿瘤个数、淋巴结转移、局部侵犯、淋巴结清扫、腹腔粘连程度、瘤旁子灶、TNM分期。与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相关的单因素包括:白蛋白、CA19-9、CEA、主瘤直径、切缘距肿瘤最近距离、肿瘤个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瘤旁子灶、TNM分期。在多因素分析中,CA19-9、CEA、主瘤直径、TNM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CA19-9、CEA、主瘤直径、淋巴结清扫、TNM分期则是影响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术前CA19-9水平对肝内胆管癌患者手术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术前CA19-9水平对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在PubMed、EMbase、Web ofscience、和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检索关于术前CA19-9水平对ICC患者手术预后影响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2月,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整理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队列研究,共2278名患者,其中CA19-9指标高组1309例,CA19-9指标低组969例。通过Meta分析结果显示,其中CA19-9指标低组总生存率显着高于CA19-9指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7,95%CI:1.52~2.29,I2=50.4%,P<0.001);CA19-9在多因素分析中指标低组无进展生存率显着高于CA19-9指标高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8,95%CI:1.44~1.95,I2=67.2%,P<0.01)。结论:CA19-9指标低组总生存率显着高于CA19-9指标高组,提示CA19-9对于ICC患者手术预后生存预测模型有显着提示作用。

邹怡然[5](2020)在《性别对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切除预后的影响 ——倾向性评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女性的肝细胞癌发病率较男性低,且女性患者的预后优于男性患者,这一现象与雌激素可能具有的保护作用相关。性别对肝内胆管癌(ICC)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比较男性和女性ICC患者肝切除预后的差异,并通过对年龄的分层进一步探讨雌激素在ICC患者中可能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肝切除治疗,经病理证实为ICC的97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将患者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组,采用倾向性评分(PSM)减少选择性偏倚,得到男性和女性共626例患者。以总体生存(OS)和至复发时间(TTR)作为研究终点。计量资料使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使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统计,生存曲线的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预后危险因素的单、多因素分析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全部976例患者,其中女性322例,男性65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CEA(风险比:1.435,95%可信区间:1.172-1.757),CA19-9(1.426,1.203-1.69),肿瘤直径(1.491,1.248-1.782),多发性肿瘤(1.442,1.219-1.705)和淋巴结转移(LNM)(1.292,1.061-1.573)。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1.575,1.311-1.891),多发性肿瘤(1.465,1.231-1.745),微血管侵犯(MVI)(1.428,1.173-1.739)和LNM(1.249,1.019-1.529)。男性和女性术后的1、3、5年OS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60.2%、37.3%和27.7%vs.65.8%、40.4%和31.0%(P=0.380);术后1、3、5年复发率也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50.6%、67.4%和74.2%vs.44.4%、63.46%和69.6%(P=0.123)。PSM纳入626例患者,其中男性和女性各313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风险比:1.322,95%可信区间:1.079-1.621),CEA(1.426,1.114-1.826),CA19-9(1.357,1.088-1.691),肿瘤直径(1.508,1.206-1.887)和多发性肿瘤(1.512,1.231-1.857)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1.337,1.088-1.645),肿瘤直径(1.631,1.293-2.057),多发性肿瘤(1.524,1.230-1.889)和MVI(1.512,1.105-2.067)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的术后1、3、5年OS率显着低于女性,分别为60.6%、35.9%和22.4%vs.66.4%、40.6%和31.1%(P=0.041)。男性的1、3、5年复发率显着高于女性,分别为51.5%、69.3%和83.9%vs.44.3%、63.6%和69.9%(P=0.041)。在PSM后的患者中,年龄<55岁者352例,其中男性166例,女性186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风险比:1.315,95%可信区间:1.004-1.723),CEA(1.728,1.256-2.378),CA19-9(1.371,1.022-1.838)和多发性肿瘤(1.678,1.270-2.210)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1.466,1.106-1.944),CEA(1.580,1.139-2.193),肿瘤直径(1.459,1.072-1.986)和多发性肿瘤(1.762,1.316-2.359)是独立危险因素。男性的1、3、5年OS率显着低于女性,分别为59.1%、34.9%和21.6%vs.68.3%、42.1%和29.3%(P=0.040)。男性的1、3、5年复发率显着高于女性,分别为51.2%、69.8%和88.3%vs.41.7%、59.3%和79.6%(P=0.016)。在年龄≥55岁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OS和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对PSM后年龄≥55岁的患者中,按照是否伴有肝内胆管结石进行分层,发现有肝内胆管结石男性术后OS显着优于女性(P=0.032),但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无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OS和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SM后男性是ICC术后OS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年龄分层,<55岁的男性预后比女性差,男性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5岁的男性与女性患者的预后无差别,但对于伴有肝内胆管结石的≥55岁的男性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率却好于女性。

马浩越[6](2020)在《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由于老年人通常合并有各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较高,因此对于治疗老年人群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选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LCBDE)+胆囊切除术(LC)还是胰胆管造影(ERCP)/经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胆囊切除术(LC),临床上依然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LCBDE+LC治疗老年人群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LCBDE+LC治疗的患者共480例,分为腹腔镜老年组(≥65岁,221例)及腹腔镜非老年组(<65岁,259例)。另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ERCP/EST+LC治疗的65岁及以上患者共110例。定义为内镜老年组(≥65岁,110例)。分别对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患者的术前风险因素、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1.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腹腔镜老年组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与肝脏疾病的合并率明显高于腹腔镜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非老年组的术前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胆总管结石清除率均很高(腹腔镜老年组98.8%,腹腔镜非老年组99.1%),腹腔镜老年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日、总住院日明显高于腹腔镜非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很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去42例失访患者,共有18例(18/438,4.1%)患者在随访中出现了胆总管结石复发,分别为腹腔镜老年组(11/237,4.6%)及腹腔镜非老年组(7/201,3.5%),复发率均较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后胆总管狭窄。2.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两组患者相关基本资料、相关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胆总管结石清除率均很高(腹腔镜老年组98.8%,内镜老年组99.1%),内镜老年组的住院总费用与总住院日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P<0.05),内镜老年组患者的总手术时间明显少于腹腔镜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老年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它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很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去39例失访患者,共有15例(15/330,4.5%)患者在随访中出现了胆总管结石复发,分别为腹腔镜老年组(11/237,4.6%)及内镜老年组(4/93,4.3%),复发率均较低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后胆总管狭窄。结论:虽然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合并率更高、手术风险更高,但是LCBDE+LC对于治疗老年人群的胆总管结石与胆囊结石依然是非常安全有效的。

张力夫[7](2020)在《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肝内胆管结石为胆道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复杂,其术后残石率与复发率高。本文通过对临床相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相关因素对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探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预防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5例因肝内胆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病人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实际纳入病例为106例。根据病人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第一次手术方式、结石分布、胆管狭窄、胆管癌等相关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情况,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在获得随访及完整临床资料的106例病例中,复发组病人29例,未复发组病人77例,复发率为27.4%。对年龄的单因素分析应用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其他因素的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其中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胆管癌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第一次手术方式(P=0.00l)、结石分布情况(P=0.013)、胆管狭窄(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复发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手术方式(P=0.335)不是影响复发的因素,结石双侧分布(P=0.041,OR=1.979)、有肝内胆管狭窄(P=0.021,OR=3.166)为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结石双侧分布、胆管狭窄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肝部分切除术可切除病变的狭窄胆管,从而彻底解决胆管狭窄的问题,因此在降低结石术后复发率上具有一定优势。

涂伟[8](2020)在《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当前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相关预后因素,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搜集接受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类统计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等相关资料,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特征。进一步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结果:共9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患者纳入研究,临床资料及生存分析如下:1、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资料结果:(1)临床表现: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3:1,男性患者占55.8%(53/95),女性患者占44.2%(42/95)。中位年龄为62岁(41~86岁),其中60岁以上者占61.1%(58/95)。合并胆道结石者占37.9%(36/95),慢性乙肝者占15.8%(15/95),高血压者占15.8%(15/98),糖尿病者占5.3%(5/95),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占28.4%(27/95)。主要就诊症状依次为腹痛(61.1%)、消瘦(52.6%)和黄疸(41.1%)。专科查体存在右上腹压痛者占50.5%。(2)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者分别为42.1%(40/95)和52.6%(50/95);总胆红素(TBIL)升高者占55.8%(53/95);白蛋白(ALB)降低者占62.1%(59/95);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者占42.1%(40/95)。肿瘤标志物CA19-9、CEA和AFP的升高比例分别为81.1%(77/95)、51.6%(49/95)和13.7%(13/95),三者中至少一项升高的比例为91.6%(87/95)。(3)影像学检查:95例患者均做了腹部B超、CT和MRI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1.6%(68/95)、83.2%(79/95)和75.8%(72/95)。三者在诊断符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方式:95例患者中根治性切除患者42例(44.2%),姑息性手术患者17例(17.9%),介入引流手术33例(34.7%),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患者3例(3.2%)。(5)根治性切除患者病理特征:42例患者均为腺癌,其中高分化占21.4%(9/42),中分化占50%(21/42),低分化占28.6%(12/42);肿瘤大小>5cm占59.5%(25/42);存在血管侵犯占21.4%(9/42);接受淋巴结清扫占38.1%(16/42)。2、42例获得根治性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生存分析(1)单因素分析:4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CA19-9、AFP、TBIL、乙肝与预后无关(P>0.05)。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和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与预后相关(P<0.05)。其中淋巴结清扫组和未清扫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5个月和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和淋巴结清扫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1.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消瘦和黄疸,多合并有肝功能、凝血指标及肿瘤标志物异常,联合检测多项肿瘤标志物有可能减少肝内胆管细胞癌漏诊。目前,腹部B超、CT及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检出率较高,但肝内胆细胞癌根治性切除率仍较低。根治性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理类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合并血管侵犯常见。2.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较差,在可根治性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和淋巴结清扫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术中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有可能改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生存。

李琼[9](2020)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时的肝切除:解剖性,非解剖性?》文中指出目的 分析比较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并行肝脏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采取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然后根据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同,将患者分为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收集其住院病历信息,并完成电话或门诊随访咨询,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从而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的指标及术后复发和生存情况等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一般资料:(1)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间一共有51例患者明确诊断为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结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共收集到21例采取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的性别占比为男性42.9%(9例)和女性57.1%(12例),平均年龄为59.24±1.37岁,平均体重为60.21±2.25kg,66.7%的患者结石病史超过10年。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21例患者中,术前即可诊断为肝胆管结石合并胆内胆管肿瘤的有12例(术前确诊率为57.1%);(2)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21例患者分为解剖性切除组(12例)和非解剖性切除组(9例),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体重、结石病史、临床表现、阳性体征、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围术期情况:(1)术中表现 部分患者肝脏有淤胆样改变,病灶所在肝叶或者肝段多有萎缩表现,触之质硬。肿瘤位置以肝左叶居多(16例),81.0%(17例)的患者表现为单发肿瘤,多发肿瘤数目不超过3个。肿瘤直径均值为5.78±0.48cm。在结石分布方面,也是以肝左叶居多(16例),另外有7例患者出现了脉管侵犯,8例患者出现了淋巴结侵犯(以第一肝门居多)。经统计学分析,最终可得两组患者之间在肿瘤直径、肿瘤数量、脉管及淋巴结侵犯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切除情况 21例患者均接受开腹手术,对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两组患者的手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及结石残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疗效 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均值分别为295.00±30.38 VS 177.50.±25.5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均值分别为306.25±50.39 VS 415.83±43.7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后采取输血治疗、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指标 两组患者整体术后第1、4、7天的肝功能指标均出现逐渐好转,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可得,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后第1、4、7天的ALT、AST、TBIL指标及术后第1天的ALB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第4、7天的ALB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纳差、刀口愈合不良、胆漏、低蛋白血症、腹腔或胸腔积液。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77.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情况:(1)术后结石、肿瘤复发 21例患者中共有3例出现结石复发,15例出现肿瘤复发。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手术组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率为16.75%VS 11.11%,肿瘤复发率分别为77.8%VS 66.7%(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生存情况 21例患者中死亡19例,仍存活2例,总体的生存时间范围为4-48个月,总体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手术组患者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11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vs 77.8%、58.3%vs 44.4%、25%vs 11.1%、16.7%vs 0(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生存分析:(1)两组患者的术后累积生存率比较 Kaplan-Meier方法分析可得p=0.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生存分析 逐个纳入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结石病史、术前的实验室指标(WBC、HB、PT、ALT、AST、TBIL、ALB、CA199以及CEA)、肿瘤的特点(部位、数量、直径)、结石特点(部位、是否有残余)、脉管侵袭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第一肝门)、切缘距离、是否合并发症、是否有结石肿瘤复发。最终经检验分析可得:CA199、侵袭脉管、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结石病史以及合并并发症对HICC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的生存有影响作用(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生存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得:脉管侵袭、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及CA199是HICC影响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对于采取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而言,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相比,尽管手术时间更长,但解剖更精细,术中出血量相对更少,并对健侧肝脏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不同的肝切除术式(解剖性或非解剖性)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结石复发以及肿瘤复发并无明显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评估并把握手术指征,同时结合术中的具体探查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3.脉管侵袭、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情况以及CA199肿瘤指标的水平升高是影响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后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

谢伟选[10](2020)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胆管狭窄、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增生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可能发生机制的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管炎和胆管狭窄局部微环境的变化,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后发生胆管狭窄过程中可能的参与机制。方法:收集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患者标本40例,作为狭窄增生组;同时收集因肝内胆管结石仅伴胆管炎症行肝切除术患者标本30例,作为炎症组。取同期因肝脏损伤行肝脏切除术患者肝组织标本20例,作为正常组。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分别检测标本成纤维细胞分布密度、炎症细胞浸润分级、胶原纤维增生情况、组织Survivin、TGF-β1、Caspase-3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1、本组共纳入360例患者,全组患者入院时有腹痛不适189例,其中伴发热56例、黄疸87例、Charcot三联征34例。其中74例有既往胆道手术史,既往有1次胆道手术史患者共52例,既往有2次胆道手术史患者共22例。胆管狭窄患者共计76例,在收集的病例中占21.11%。肝内胆管结石位于肝右叶患者共计40例,肝内胆管结石位于肝左叶患者共计105例、胆管结石位于双侧肝叶患者共计9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共计206例。在纳入研究的360例患者中,行肝脏切除术患者228例,术后并发胆道感染19例,结石残余8例,结石复发11例,发生胆漏14例。2、狭窄增生组与炎症组病理比较:炎症组病理标本镜下可见部分胆管壁出现纤维化并开始增厚,部分胆管粘膜出现受损,少量胶原纤维增生,方向紊乱。在镜下视野下可见大量炎细胞广泛的浸润,炎细胞中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极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以粘膜下层、胆管壁腺体周围为主。狭窄增生组镜下可见胆管管壁纤维化严重,部分胆管壁增厚,厚薄不均,方向紊乱,可见增生的散乱胶原纤维。还可见密度增加的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肥大,胆管黏膜上皮开始出现受损脱落,伴随广泛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大量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3、TGF-β1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狭窄增生组52.50%、炎症组30.00%、正常组5.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urvivin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狭窄增生组65.00%、炎症组36.67%、正常组10.00%,狭窄增生组与炎症组,狭窄增生组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炎症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aspase-3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狭窄增生组32.50%、炎症组56.67%、正常组95.0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本实验通过肝胆管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的胆管炎和胆管狭窄增生之间微环境成分不同:炎症组可见部分胆管壁出现纤维化并开始增厚,部分胆管粘膜出现受损,少量胶原纤维增生,方向紊乱。在镜下视野下可见大量炎细胞广泛的浸润,炎细胞中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极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以粘膜下层、胆管壁腺体周围为主。狭窄增生组可见胆管管壁纤维化严重,部分胆管壁增厚,厚薄不均,方向紊乱,可见增生的散乱胶原纤维。还可见密度增加的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肥大,胆管黏膜上皮开始出现受损脱落,伴随广泛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大量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2.TGF-β1、Survivin在肝内胆管狭窄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两者呈正相关,Caspase-3在肝内胆管狭窄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低,与前两者呈负相关,提示三者的表达及相互作用,可能在促进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胆管狭窄的发生与发展起一定作用。第二部分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通过研究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内胆管病理改变,探讨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三种标志物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癌组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内胆管组织(肿瘤组)和30例肝内胆管结石仅合并慢性炎症患者肝内胆管组织(炎性增生组)及30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正常组)中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三种标志物的表达,比较每组三种标志物表达的差异,并分析三种标志物表达与肝内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收集我院病理科2008至2019年术后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癌的蜡块标本共52例,归为肿瘤组。肿瘤组患者中合并肝硬化8例,Hbs Ag阳性患者1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22例,合并血管侵犯1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预后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情况、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R0切除、CA199、AFP、TGF-β1、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等因素有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肝硬化、Hbs Ag表达等因素无关(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是否R0切除、肿瘤分化情况、TGF-β1、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等因素是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不良独立预后因素。2.TGF-β1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肿瘤组73.08%、炎性增生组40.0%、正常组16.6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Survivin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肿瘤组69.23%、炎性增生组43.33%、正常组16.6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Caspase-3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肿瘤组42.31%、炎性增生组66.67%、正常组90.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肝内胆管癌患者胆管组织中TGF-β1表达与Caspase-3蛋白呈显着负相关(r=-0.890,P<0.01),与Survivin呈显着正相关(r=0.917,P<0.01),Survivin与Caspase-3呈显着负相关(r=-0.894,P<0.01)。结论:1.TGF-β1、Survivin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两者呈正相关,Caspase-3阳性表达率较低,与前两者呈负相关,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肝内胆管癌的发生与发展。2.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阳性表达情况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监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TGF-β1、Survivin与Caspase-3的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二、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肝内胆管癌术后生存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内胆管癌综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肝内胆管结石进展为肝内胆管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来源
        1.3 病例资料收集
        1.4 质量控制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据整理
        2.1 筛选流程
        2.2 时间整理的原则
    第三章 统计结果
        3.1 全组ICC患者的基线特征
        3.2 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与总生存率
        3.3 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单因素分析
        3.4 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
        3.5 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时间的不同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4.2 与目前的主流分析系统的比较
        4.3 ICC诊疗过程中的共识与争议
        4.4 本研究的不足
        4.5 今后的展望
第二部分 术前CA19-9水平对肝内胆管癌患者手术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引言
    第一章研究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数据整理与结果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资料提取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第三章 统计方法与结果
        3.1 统计学分析
        3.2 文献检索
        3.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价
        3.4 Meta分析
        3.5 纳入偏倚评估
    第四章 讨论
综述 肝内胆管癌的研究进展
    1. 背景
    2. 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
    3. 诊断
    4. 外科治疗
    5. 肝内胆管细胞癌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研究现状
    6. 小结
附表1 肝门胆管癌TNM分期系统(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第八版)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性别对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切除预后的影响 ——倾向性评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患者和方法
    二、术前检查
    三、围手术期处理
    四、术后病理检查
    五、随访与研究终点
    六、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全部患者的预后分析
    二、倾向性评分
    三、PSM匹配后全部患者的预后分析
    五、PSM匹配后年龄≥55岁的患者的预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癌的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
    一、前言
    二、肝内胆管癌的流行病学
    三、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
    四、肝内胆管结石与结石相关胆管癌的联系
    五、诊断
    六、治疗及预后
    七、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6)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
    2 手术方法
        2.1 LCBDE+LC
        2.2 ERCP/EST+LC
    3 观察指标
    4.术后并发症定义标准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的比较
        1.1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的比较
        1.3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1.4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1.5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随访情况的比较
    2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的比较
        2.1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的比较
        2.3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2.4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2.5 患者术后随访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样本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分组方法
        2.1.5 病人基本资料
        2.1.6 治疗
    2.2 研究方法
        2.2.1 统计学方法
        2.2.2 资料处理
第3章 结果及分析
    3.1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因素对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
        4.1.1 高脂血症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4.1.2 不同手术方式的比较
        4.1.3 结石分布对复发的影响
        4.1.4 肝内胆管狭窄对复发的影响
        4.1.5 肝内胆管癌对复发的影响
    4.2 反思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综述
    6.1 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机制
        6.1.1 细菌与寄生虫感染
        6.1.2 胆汁淤积与胆道动力学改变
        6.1.3 遗传与环境因素
        6.1.4 饮食与代谢因素
    6.2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6.2.1 肝部分切除术
        6.2.2 胆管切开取石术
        6.2.3 胆肠吻合术
        6.2.4 肝移植术
    6.3 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6.3.1 腹腔镜手术
        6.3.2 胆道镜的临床应用
        6.3.3 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随访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2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表现与腹部体征分析
    2.3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2.4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2.5 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分析
    2.6 肝内胆管细胞癌生存分析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
    3.2 分型
    3.3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3.4 手术及介入治疗
    3.5 ICC 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分析
    3.6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治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时的肝切除:解剖性,非解剖性?(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背景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胆管狭窄、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增生临床病理特征及可能发生机制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TGF-β1、Survivin和 Caspase-3 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演变为肝内胆管癌胆管局部微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四、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肝内胆管癌术后生存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D]. 谢同辉. 山东大学, 2021(12)
  • [2]肝内胆管结石进展为肝内胆管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何雪鹏.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科技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课题",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外科综合治疗的个体化和新策略研究",专家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1)
  • [4]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因素分析[D]. 陈凤秋. 苏州大学, 2020(02)
  • [5]性别对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切除预后的影响 ——倾向性评分分析[D]. 邹怡然.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D]. 马浩越. 青岛大学, 2020(01)
  • [7]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D]. 张力夫. 吉林大学, 2020(08)
  • [8]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治分析[D]. 涂伟.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9]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时的肝切除:解剖性,非解剖性?[D]. 李琼. 山东大学, 2020(11)
  • [10]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胆管狭窄、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D]. 谢伟选.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