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贤诗美论初探

李启贤诗美论初探

一、李齐贤诗美理论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池茗,高文韬[1](2020)在《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说明*本索引收录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每条所列内容及格式为:作者:题目,《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

吴金华[2](2019)在《李齐贤怀古咏史诗研究》文中提出李齐贤是活跃在高丽文坛的着名文学家,他的汉诗对高丽汉文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他的怀古咏史诗以多样的形式对中国的古人古事进行了议论歌咏,表现了人生感慨。本文以李齐贤的怀古咏史诗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怀古咏史诗的创作情况、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是对李齐贤怀古咏史诗的创作情况进行考辩。对李齐贤的怀古咏史诗进行概念界定和系年,探究李齐贤的交游活动对其怀古咏史诗创作的影响。第二章是对李齐贤怀古咏史诗的思想情感进行研究。李齐贤的怀古咏史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是丰富而深刻的,既有对历史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也有深沉的家国之情和身世之感等,文章通过对诗歌文本的详细解读,做出了深入分析。第三章是从艺术表现上对李齐贤的怀古咏史诗进行分析。通过炼字造句艺术、篇章艺术、意象的运用和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来剖析李齐贤怀古咏史诗的艺术魅力。

马若晗[3](2019)在《韩国文人“潇湘八景”诗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潇湘八景”诗兴起于北宋,具有诗画结合的艺术特点,一经问世便吸引文人、画家关注,不仅在中国催生大量模仿之作,还流传至韩国,引起诗歌创作热潮。高丽朝李仁老首创韩国“潇湘八景”诗,其《宋迪八景图》明显蹈袭北宋惠洪“潇湘八景”诗,清新富丽,工于炼字。陈澕亦作同题诗,豪健峭壮,善于用典。二人之诗共同奠定了韩国“潇湘八景”诗的创作基础。随后,李奎报《虔州八景诗》及李齐贤“潇湘八景”诗、词,思想丰富,艺术鲜明,推动了韩国“潇湘八景”诗的传播与发展。迨及李氏王朝,群体赋咏之作《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卷》,形式多样。李朝其他诗人如李荇、柳楫、金弘郁、郑宗鲁、朴永元等,在诗歌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极大丰富了韩国“潇湘八景”诗的思想内容。韩国文人“潇湘八景”诗接受具有一定特点,首先表现为群体赋咏的新形式,将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室文人集团唱和之风融入诗歌创作,突显韩国文人创新思维;其次表达出对陶渊明“桃花源”世界的憧憬与向往,流露隐逸情怀;再者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多样化的审美风格体现了“潇湘八景”主题的丰富性以及诗人创作的自主性,诗歌意象的演变彰显了题画诗、咏画诗与想象题诗之别,使事用典、工于炼字等则体现了韩国文人对宋诗的借鉴与学习。韩国文人对“潇湘八景”诗的接受,具有文学与文化双重意义。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潇湘八景”诗的接受,将宋诗诗风引进韩国,改变了高丽前期诗坛盛行的晚唐纤靡之风,从而促进韩国诗歌的创新与发展。

杨雅琪[4](2019)在《高丽诗人李齐贤对苏轼诗学的接受》文中认为李齐贤作为高丽末期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大量汉诗作品,在高丽时期乃至整个朝鲜汉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李齐贤有着久居中国的人生际遇,多与中国文人名士交友,并做唱和酬答,其中不乏诗歌创作交流。李齐贤不仅诗歌创作卓越,其诗话作品更是为中朝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李齐贤诗学的研究鲜少。以李齐贤诗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苏轼诗学的接受与选择,旨在进一步理解其诗学的深刻内涵及与中国诗学之间的深切关联,探究接受与选择间体现的东亚文学的整体性以及其中蕴涵“和而不同”的文化意理。李齐贤对苏轼诗学的接受与选择体现在自然观、意境论、风格论三大方面。在自然观中李对苏诗学的接受与选择体现在二人强调创作尊崇自然,内容应“客观符实,深刻入理”,语言“易晓”,反对过度雕饰。而李齐贤主张的“自然天成”与苏轼主张的“天赋论”又存在差异,虽“天成”与“天赋”都体现自然为诗的理念,但“天成”更为倾向于诗文本身,无过度雕饰朴实达意即可。“天赋论”则更强调诗人本身,多一层对诗人“灵感”的要求。在意境论方面,二人强调诗书画同源,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对诗与画蕴涵意境的一种赞美,常有“以诗评画”或“以画评诗”之作,并主张“真赞”应以神赋形。在写景、讽喻和咏史时要求言与意应达到言外意深,言有尽而味不尽,令人思索想象,以使意境深刻。在风格论方面,李、苏诗风均以豪放见长,但二人的豪放境界存在差异,李齐贤的豪放蕴涵悲苦与现实愤懑,苏轼超脱矿达,却不脱离现实生活,融合儒、道两家之思想,即超然物外,又对时政、社会、家国保有高度的责任感。面对坎坷波折并没有一味向外探求消极避世,而是向内重视精神追求,与天地自然相融。这也是李齐贤学苏的选择和未达到的境界。而造成这样的境界差异与二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地位、受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二人不同的情感因素有关。

李娇[5](2019)在《李齐贤在元创作诗词中国意象考》文中研究说明益斋李齐贤(1287-1367)是高丽时朝“三大文豪”之一,是高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人和屈指可数的词作家。李齐贤传世的诗词主要收录于《益斋乱藁》《栎翁稗说》等文集之中。李齐贤所处的高丽末期,高丽在元朝的武力威慑下不得已成为其藩属国,并与元朝进行皇室联姻。在这样特殊的外交背景下,高丽忠宣王作为质子长期滞留元朝大都,并在元大都建立“万卷堂”,召命时任内府副令的李齐贤来到“万卷堂”与元朝文人切磋学问,以壮声势。李齐贤28岁(1314)第一次到达大都,前后在中国实际生活停留超过12年。在此期间,李齐贤曾有三次主要的在中国游历的经历,即峨眉之行、普陀之行和临洮之行。本文以李齐贤在中国游历期间所作的70首诗和22首词为研究范围,以这些诗词中体现的中国意象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流露出的李齐贤对元朝的认识和态度。这不仅是李齐贤诗词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李齐贤诗词的文学内容,为中韩两国的历史交流和文学研究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和贡献。为了充分研究李齐贤在元创作诗词所表现的中国意象,本文第二章以当时元丽关系为前提背景,主要通过社会历史批评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李齐贤个人的生平经历和学问修养,以及在元朝的交游情况,对李齐贤三次中国行迹的政治历史背景和文学创作动机做了阐释。本论第三章主要划分为三节。第一节背景是李齐贤奉使降香峨眉去往西南巴蜀地区,在此期间作诗29首,词18首,这些诗词描写了西南地区奇绝险峻的巴蜀风貌,李齐贤不顾巴蜀地区艰难险阻顺利完成峨眉降香任务,体现出他在巴蜀之行中将元朝视为自己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第二节是李齐贤陪同忠宣王去往普陀山降香时期,这次的旅程中作诗13首,词4首。这次旅程所作诗词描绘了东吴地区灵秀繁华的江南风貌,通过对“多景楼”、“道场山”等美妙景致的刻画,体现了他在升平合和的江南盛景之中流连忘返的心境。最后一部分研究了李齐贤远赴临洮拜谒忠宣王时期创作诗词。李齐贤一路经过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在这一路上作诗28首,在这次西北之行中,李齐贤见证了中国北方特有的人文景观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对元朝统治下中国的地域辽阔和民族多样性,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繁荣兴盛有了新的认识,表现了中国大一统盛世的磅礴意象。他此行还经过许多中国历史遗迹,创作了大量咏史怀古诗。李齐贤在这些咏史怀古的作品中,多处流露出了性理学的价值观念。如他以性理学的标准评价南宋政权正统性问题和君臣关系问题,体现了李齐贤对中国历史的熟稔及其试图通过性理学来认识和解决元丽现实问题的意识。最后通过对李齐贤在元创作诗词的分析,总结了李齐贤诗词中表现的中国意象对中国自然和社会风貌的如实展现,将客观形象与主观认识结合,以性理学的儒学基底进行现实关照等的文学特征。

李佳蔚[6](2018)在《概述《栎翁稗说》前人研究成果》文中认为《栎翁稗说》作为高丽朝四大诗话之一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其在创作中也受到了较深中国文学,尤其是宋代文学的影响。目前韩国本土与中国对该诗话作品皆有研究。其中韩国本土多侧重于对《栎翁稗说》创作动机和文史价值的研究,认为其弥补了高丽朝史料的不足,中国学者对它的研究则侧重于影响研究,主要探究中国文学思想对该作品的影响。

姜夏[7](2018)在《高丽中期汉诗研究》文中提出韩国古代文学史上,高丽中期的汉诗创作是一段承上启下、革故鼎新的发展历程。它在1170年武臣政变的爆发中缓缓拉开序幕,又在1270年武臣政权的瓦解下落幕。它上承高丽前期晚唐诗风的艳丽雕琢,下启高丽末期伴随性理学思潮涌入的抑情入理。它在社会内外忧患、汉文化冲击下的肥沃土壤上结出绚烂的文学之花。这一时期无论在文学发展和政治历史上都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双面性,对其汉诗整体特征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本论文立足于整体观,从汉诗诗作存世最多的高丽中期诗人李奎报、金克己、林椿、李仁老、陈澕等五位诗人的两千多首汉诗作品文本出发,采用历史主义批评和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中的渊源学、传播学和文艺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探求和评价高丽中期的汉诗创作全貌及它在整个韩国古代汉诗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为此,本文从高丽中期汉诗创作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汉诗的主题意蕴、美学风格、艺术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联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第一章为高丽中期汉诗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其中对高丽中期汉诗发展的社会历史动因及高丽中期的汉诗发展概观进行了分析。高丽建国后经历了经济和文化的平稳发展期,随着光宗时期高丽王朝效仿唐朝,科举制度的实行和儒学教育机构的开设促使汉文学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从君王至文士无人不读诗、无人不作诗的盛况。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与以往文坛不同的几个特点,一是新兴士大夫作者层的崛起,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二是随着唐宋汉文文集的不断涌入,高丽文集刊行风起;三是出于现实与精神的双重需要,有规模的文人团体陆续产生;四是随着诗人对汉诗创作的熟练和深入思考,韩国古代最早的诗话集得以问世。第二章是高丽中期汉诗的主题意蕴,诗人从理想追寻与现实世界的矛盾、仁政爱民与治国守国的统一、民族命运与个人使命的交织、山水之爱与隐逸情怀的结合,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首先,高丽中期广大诗人饱尝济世与不遇的矛盾,诗人对社会人才任用制度、等级身份制度和社会贫富差异的弊端和乱象展开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第二,战乱中诗人用广阔的胸怀去关心底层人民,用身为儒士的责任感思索探究原因,在创作中出现了很多深刻反映百姓苦难的,带有一定人民性的诗歌作品;第三,在北方民族的不断入侵之下,高丽王朝的步步退让加重了文人的屈辱感,诗人对民族命运的焦虑感和自主意识随之涌来,创作了很多表现民族忧患意识和自主意识的诗歌;最后,很多诗人在这一时期的汉诗作品中都表达了与自然山水的亲近,这要源于他们浓重的家园失落感与消极避世的情绪。这种歌咏是他们对心灵困境自我解脱与追寻的一种方式,是仕途无奈、国家危难之时的一种逃避之举。第三章着重分析了高丽中期汉诗的美学风格。结合高丽中期的三部诗话集《破闲集》、《白云小说》和《补闲集》中出现的风格用语,发现高丽中期诗坛主要呈现了清新自然、雄浑豪放、绮丽华艳和沉郁凄婉四大诗风。中期之前盛行着力于雕琢文章的晚唐唯美主义风潮,中期之后转为抑情重理的宋诗风倾向。而具体在高丽中期,清新自然是汉诗的总体风貌,雄浑豪放是诗人的最高审美追求,绮丽华艳和沉郁凄婉是中期诗歌的情感内容取向。第四章聚焦在高丽中期汉诗的艺术特征上。这一时期高丽文人在宋诗的影响下进行了许多创作实践,同时结合了诗人本身的思考和判断,展现了本民族的审美取向。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对诗情画意相结合的追求,从抒情到说理的思索,从用事到新意的各持己见,以及对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的活用等,这些艺术特征深刻反映了高丽中期的汉诗创作在风格迁移和性格变化的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多样性。第五章分别从汉诗的主题思想、美学风格、艺术特征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入手,对高丽中期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进行了比较研究。主题意蕴中对两国诗人同为儒家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富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矛盾思想的共同性进行了阐述。其中杜甫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轼积极参政、富于创新、屡遭贬谪依然豁达的心境,陶渊明远离丑恶现实、寄身于山林之间的隐逸情结,李白怀才不遇、狂放恣意的洒脱行径等都在高丽中期的汉诗中有所反映;美学风格方面,高丽中期诗坛由宋诗风占据主导位置,兼带有晚唐诗风的余韵。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中国诗歌理论着作的影响,高丽中期对诗歌风格的评述和思考也显现出由少至多,由粗略至细致的变化;在艺术特征方面,无论是苏轼倡导的“诗画一律”,还是宋诗以议论理趣见长的艺术特点,抑或是黄庭坚“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用事手法,再或是“次韵”诗作的盛行,无一例外印证了宋诗的莫大影响。然而,高丽诗人也没有一味地复制、接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建立在朝鲜民族的审美之上。他们借中国的时空意象营造“高丽式”的美幻意境,或将“次韵”手法衍生为即席唱韵的“走笔”创作,有效地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强力影响,描绘了高丽汉诗特有的艺术世界。总的来说,高丽中期是高丽文坛的重要转型期,开阔了诗歌主题的创作领域,树立了诗歌理论的审美典范,引领了高丽汉诗从崇尚唐诗转为推崇宋诗的新格局和新风尚。难得的是,在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他们积极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缔结出了和谐璀璨的文学之花,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东新,罗海燕[8](2017)在《元代文坛高丽士人研究评述:以李齐贤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元代文坛高丽士人的典型代表,李齐贤历来颇受学者关注。从清康熙时期到20世纪,李齐贤研究持续不断,廓清了三个基本问题:一是生平经历情况;二是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三是词作成就。21世纪以来,李齐贤研究获得了较大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研究方向涉及文献整理、诗词风格、诗学理论、心态变迁、史学观念、理学思想、中韩跨文化比较等方面。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者就是中韩学界对于李齐贤的研究极不平衡。而加快对李齐贤着述的全面整理,可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张彬,燕丽红[9](2014)在《2011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杨匡和[10](2014)在《元代诗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蒙元时期(1206-1368)约一个半世纪的诗序的整理与研究。简言之,“诗序”是指依附于或关联着诗歌的序文。它是以《毛诗序》为源头,逐渐与诗歌创作活动结合(关联)在一起的一种散文形式。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处于诗题与诗歌正文之间的诗前序为主,兼顾处于卷首(尾)的诗集(稿)序以及少量的诗文合集序、诗词合集序。“绪论”先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作了交待,然后对诗序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的诗序研究状况:《毛诗序》的研究仍是热点,《毛诗序》之外的断代诗序研究方面,唐代诗序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宋代诗序研究有少量成果,蒙元诗序研究相当薄弱。第一章是对诗序及元前诗序的概括性研究。首先深入探讨诗序渊源,从文字学意义上考察,“序”字本义为“东西墙”,又假借为“叙”或“绪”,因而具有“次弟”、“次序”、“开端”、“端绪”等引申义;其次考察了“序”的文体内涵及起源、诗序的别名、诗序与诗题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综合诸说,采用明代吴讷等人的“序起《诗》大序”之说,本文认为《诗》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诗序。元前诗序的大体情况是:两汉魏晋南北朝现有诗序数量共144篇,诗序的主题是“赠答”、“宴游”。唐代诗序的总数为930篇。其中《全唐诗》的诗序696篇,《全唐文》的诗序234篇。目前尚不见学界对两宋诗序整体上的统计结果,依笔者对《全宋诗》、《全宋文》的梳理,整个宋代诗序的数量在2400篇左右,而蒙元时期的诗序数量约3600篇,略多于唐、宋诗序的总和。第二章主要是对元代诗序与诗歌文本关系的论述。从诗序的解诗功用大致划分为四类关系:交待诗歌创作背景;概括内容与揭示主旨;注释文本与说明出处;补充内容与延展抒情。第三章与第四章是基于诗序的元代诗学批评方面的研究。第三章第一节是元诗概论,重点论述元人对元代诗坛及元诗的看法。在元人看来,元代诗坛盛况空前,元诗品位视唐无愧。第二节是元代诗学“复古宗唐”论。复古宗唐是元人诗学理论的主要论调,也就是近体宗唐,古体宗汉魏,总体上以《诗》学观念为正,倡导诗歌复归风雅传统。第四章分别讨论了元代诗学的“本源”论与“穷工”论,两者分别属于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的范畴。元代诗学本源论有“诚”、“志”、“理”、“气”、“人情”、“性情”诸论,而以“性情”论最具普遍性与代表性,强调“性情之真”与“性情之正”。元人在前人“穷工”论的基础上,对诗人“穷达”与诗歌“工拙”问题及其内在联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充满思辨色彩的元代诗学“穷工”论,主要有三:一是刘辰翁的“穷工因时因命”说;二是戴表元的“穷工亦命亦人”说;三是胡次焱的“穷达在命不在诗”说。第五、六章是元代诗序研究的又一个模块——四个相对独立的专题研究:一个方法技巧方面的研究和三个题材内容方面的研究。第五章第一节探讨元代诗序的解题与类比问题。元人诗序解题的“新变”表现在:突破了常规解题的结构安排,在行文布局中采取分散式解题方式,出现了以设问句式逐字解题和主客问答式解题的新形制;元人诗序的类比手法从类比对象的结构关系上分析,可分为两相作比、叠合作比与连类作比三种情形,其中连类作比最具典型性:一组连类作比的类比对象不少于三个,类比对象之间“以类相从,环环相扣,递相作比”。第二节以元代诗序为中心,对中国古代采诗活动进行了系统考论。元代是中国古代采诗活动的鼎盛时期,以广大下层文士儒生为主力军的采诗队伍规模空前,参与人员身份各异。元人有独到中肯的采诗理论,所采诗歌结集刻梓,成果斐然,有元一代无比兴盛的采诗活动成为元代文学史上乃至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风景。第六章第一节从诗序这一独特视角对元代最负盛名的玉山文人雅集活动进行观照:以诗序为据,梳理历次玉山雅集活动系年、场所、人员及主要活动内容,分韵赋诗是玉山雅集文学活动的核心形制,玉山雅集诗序是折射元末文人心态及时代变化的一面镜子。第二节是元代记梦诗序的专题讨论。与前代记梦诗序相比,元代记梦诗序的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泛,记述更详细,某些篇幅较长的记梦诗序已具小说形制,几可完全摆脱与诗文本的依附关系而有着独立、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元人在诗序中试图解梦的种种努力,也体现着元代记梦诗序的独特认识价值与理论意义。第七、八、九章是对元代诗序文献价值方面的考论。第七章主要从理论上分别论述元代诗序的文学文献价值与史学文献价值。第八章是元代诗序的文献价值在实际考证案例中的应用与体现,根据考辨对象及考辨方式分为作者考辨、作品考辨、综合考辨三类。第九章是元代诗序中的非汉族人群体考述。蒙元时期的民族多样性与复杂性在中国历史上特色独具,非汉族人在元代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文坛上异常活跃。元代诗序中有相当数量的篇章涉及非汉族人的事迹,多有补阙之功,故列专章对其考述。“附录”是对蒙元时期诗序爬梳整理之后形成的一个统计总表,便于与正文中引用的元代诗序篇名对照。

二、李齐贤诗美理论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齐贤诗美理论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2)李齐贤怀古咏史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李齐贤汉诗研究现状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李齐贤怀古咏史诗创作考辨
    第一节 怀古咏史诗概念界定及创作系年
        一、李齐贤怀古咏史诗概念界定
        二、李齐贤怀古咏史诗系年
    第二节 李齐贤交游情况与怀古咏史诗的创作
        一、李齐贤在高丽朝行迹与怀古咏史诗的创作
        二、李齐贤在元交游对怀古咏史诗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李齐贤怀古咏史诗的思想情感
    第一节 陪臣心态与家国之思
        一、陪臣心态
        二、家国之思
    第二节 报国之情与功成身退
        一、儒家思想观念对李齐贤的影响
        二、赞忠勇之士,表报国之情
        三、赞归隐贤士,抒归隐之情
    第三节 关注现实与借古鉴今
        一、关注现实,刺奸嫉恶
        二、理性思考,以史为鉴
        三、吊古伤今,物是人非
第三章 李齐贤怀古咏史诗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炼字造句艺术
        一、虚字的成功运用
        二、数目字的运用
        三、句式工整,句法灵活
    第二节 篇章艺术
        一、诗题与诗序
        二、起句和结句艺术
        三、组诗的创作
    第三节 意象的运用
        一、李齐贤怀古咏史诗意象的分类
        二、特定意象的情感指向
        三、意象运用的特点
    第四节 艺术风格
        一、雄浑豪迈
        二、沉郁顿挫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成果
附录:李齐贤怀古咏史诗七十首
致谢

(3)韩国文人“潇湘八景”诗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思路及框架
第一章 高丽朝文人对“潇湘八景”诗的接受
    第一节 “潇湘八景”诗传入高丽朝
        一、传入时间及作品
        二、高丽文人创作缘由
    第二节 李仁老、陈澕《宋迪八景图》
        一、一草一木皆画,一物一景涵情
        二、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
    第三节 李奎报《虔州八景诗》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一、心境、诗境、画境
        二、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
        三、李奎报《虔州八景诗》的创新
    第四节 李齐贤对韩国“潇湘八景”诗、词的开拓
        一、“潇湘八景”诗
        二、《忆松都八咏》
        三、八景词
    小结
第二章 李氏王朝文人对“潇湘八景”诗的接受
    第一节 李朝初期文人“潇湘八景”诗
        一、《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卷》
        二、李荇《潇湘八景》
        三、其他作家作品
    第二节 李朝中期文人“潇湘八景”诗
        一、柳楫《题潇湘八景》
        二、金弘郁《次权进士昱潇湘八景韵》
        三、其他作家作品
    第三节 李朝晚期文人“潇湘八景”诗
        一、郑宗鲁《潇湘八景次皓隣韵》
        二、朴永元《次潇湘八景韵》
        三、其他作家作品
    小结
第三章 韩国文人“潇湘八景”诗接受的特点及意义
    第一节 韩国文人“潇湘八景”诗接受的特点
        一、群体赋咏的特殊性
        二、独具民族特色的情感内涵
        三、多样化的审美风格
        四、诗歌意象的演变
        五、大量典故的运用
    第二节 韩国文人“潇湘八景”诗接受的意义
        一、文学意义
        二、文化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丽诗人李齐贤对苏轼诗学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对苏轼诗学接受的缘起与表现
    2.1 尚苏风的文学语境
    2.2 久居中国促进李齐贤诗学发展
    2.3 李齐贤对苏轼的推崇
        2.3.1 以苏诗为典范
        2.3.2 追求苏轼人格
第三章 自然观
    3.1 天成与天赋
    3.2 “真实”达意
        3.2.1 “实”——客观符实
        3.2.2 “真”——深刻入理
    3.3 语言“易晓”
        3.3.1 主张“易晓”,反对“险涩难读”
        3.3.2 喜用熟典,反对“用事险僻”
第四章 意境论
    4.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1.1 以画评诗
        4.1.2 以诗评画
    4.2 以神赋形的“真赞”
    4.3 “言外意深”
        4.3.1 “目前写景,意在言外”
        4.3.2 “微词托意”
        4.3.3 “直述其事而无新意”
第五章 风格论
    5.1 豪宕可人与疏荡奇气
    5.2 李、苏诗风的境界差异
    5.3 产生差异的原因
        5.3.1 社会境遇不同
        5.3.2 哲学思想不同
        5.3.3 个人情感不同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李齐贤在元创作诗词中国意象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 时代背景及李齐贤生平
    一、时代背景
        1.蒙丽之争
        2.元丽和亲
    二、李齐贤生平
        1.生平经历
        2.在元交游
        3.学问素养
第三章 李齐贤三次纪行诗词表现的中国意象
    一、峨眉降香时期
        1.奇绝险峻的西南巴蜀
        2.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二、普陀降香时期
        1.灵秀繁华的三吴都会
        2.心驰神往的升平之地
    三、临洮谒王时期
        1.辽阔太平的北方盛景
        2.以史为鉴之性理关照
第四章 李齐贤诗词中国意象的文学特征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概述《栎翁稗说》前人研究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韩国本土对《栎翁稗说》的研究
    (一) 文史价值研究
    (二) 创作动机研究
    (三) 诗话风格、理论研究
二、中国对《栎翁稗说》的研究
    (一) 宋诗的影响
    (二) 儒学的影响
    (三) 诗学理论
三、未来研究展望

(7)高丽中期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价值及研究现状
    1.2 高丽中期的时间界定
    1.3 研究对象及论文总体框架
第一章 高丽中期汉诗发展的社会历史动因
    1.1 高丽诗坛繁盛的原因
        1.1.1 高丽中期的社会现实与经济文化
        1.1.2 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接受
        1.1.3 高丽士风对汉文学的重视
    1.2 高丽中期汉诗的发展
        1.2.1 新兴士大夫作者层的崛起
        1.2.2 唐宋典籍的传入与高丽文集风起
        1.2.3 文人团体的出现
        1.2.4 诗话着作的问世
第二章 高丽中期汉诗的主题意蕴
    2.1 理想追寻与现实世界的矛盾
        2.1.1 经世致用与人才任用的不公
        2.1.2 平等意识与身份等级制度的森严
        2.1.3 均等思想与贫富差异的巨大
    2.2 仁政爱民与治国守国的统一
        2.2.1 直面疮痍与同情民生疾苦
        2.2.2 以史为鉴与仁政爱民的反思
    2.3 民族命运与个人使命的交织
        2.3.1 动荡战乱下的民族忧患意识
        2.3.2 传统溯源下的民族自主意识
    2.4 山水之爱与隐逸情怀的结合
        2.4.1 自然山水下的避世超脱
        2.4.2 纵情诗酒下的追仙慕道
第三章 高丽中期汉诗的美学风格
    3.1 清新自然
        3.1.1 “清”之意味
        3.1.2 陈澕:清雄绝妙
        3.1.3 李仁老:清丽自然
        3.1.4 金克己:清熟悠远
    3.2 雄浑豪放
        3.2.1 “雄”与“豪”之意味
        3.2.2 李奎报:豪放不羁
        3.2.3 李仁老:豪易开阔
        3.2.4 金克己与林椿:雄壮清旷
    3.3 绮丽华美
        3.3.1 “丽”之意味
        3.3.2 李仁老:富丽清新
        3.3.3 陈澕:流丽清畅
    3.4 沉郁凄婉
        3.4.1 “沉郁”与“凄婉”之意味
        3.4.2 林椿:哀伤悲慨
        3.4.3 金克己:凄婉无奈
第四章 高丽中期汉诗的艺术特征
    4.1 诗与画
        4.1.1 “诗画一律”的内涵
        4.1.2 诗情画意的结合
    4.2 从抒情到理性
        4.2.1 审美创作与理性思维
        4.2.2 就事论理
        4.2.3 托物明理
    4.3 从“用典”到“新意”
        4.3.1 高丽中期诗人对用事的态度
        4.3.2 用典的范围与标准
    4.4 修辞的活用
第五章 高丽中期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1 高丽中期主题意蕴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1.1 针砭时弊、忠君爱国的情怀
        5.1.2 积极参政、豁达乐观的心境
        5.1.3 远离黑暗、隐逸山林的倾向
    5.2 高丽中期美学风格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2.1 唐诗风向宋诗风的转变
        5.2.2 诗话集中的风格论
    5.3 高丽中期艺术特征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5.3.1 时空交错的意象表达
        5.3.2 “次韵”手法的盛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元代文坛高丽士人研究评述:以李齐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一、20世纪李齐贤研究
二、21世纪以来的李齐贤研究
    (一) 生平考证
    (二) 诗歌研究
    (三) 词作研究
    (四) 理学研究
    (五) 其他研究
结语

(10)元代诗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范围与思路
    第二节 诗序研究文献综述
        一、中国古代诗序研究概况
        二、二十世纪以来的诗序研究状况
第一章 元前诗序概说
    第一节 诗序渊源
        一、“序”字考释
        二、“序”的文体内涵及特征
        三、序的起源
    第二节 (诗)序之别名及其与(诗)题跋等的关联
        一、序之别名
        二、序跋类其他文体
    第三节 元前诗序发展概况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
        二、唐宋
第二章 元代诗序与诗歌关系论
    第一节 诗序与诗题的关系
        一、诗序诗题关系简述
        二、元代诗序诗题关系的特色
    第二节 元代诗序与诗歌文本关系论
        一、交待诗歌创作背景
        二、概括内容,揭示主旨
        三、注释文本,说明出处
        四、补充内容,延展抒情
第三章 元代诗序诗学研究(上)
    第一节 元诗概论
        一、明清人论元诗
        二、元人论元诗
    第二节 元代诗学复古宗唐论
        一、复古宗唐的理论基础
        二、复古宗唐的理论主张及实践方法
第四章 元代诗序诗学研究(下)
    第一节 元代诗学“本源”论
        一、“诚”与“志”
        二、“理”与“气”
        三、“人情”与“性情”
    第二节 元代诗学“穷工”论
        一、从“穷达”到“穷工”
        二、“穷工”论的内涵与特色
第五章 元代诗序专题研究(上)
    第一节 元人诗序之解题与类比研究
        一、元人诗序的解题
        二、元人诗序的类比
    第二节 采诗嬗变论
        一、元前采诗论
        二、元代采诗论
第六章 元代诗序专题研究(下)
    第一节 元代文人雅集诗序研究
        一、诗序中的雅集活动分布情况
        二、雅集诗序解析
    第二节 元代记梦诗序研究
        一、元代记梦诗序的内容
        二、元代记梦诗序的特色
第七章 元代诗序的文献价值(上)
    第一节 诗序的文学文献价值
        一、诗序之于文人生平事迹研究的文献价值
        二、诗序之于诗人创作情况研究的文献价值
    第二节 诗序的史学文献价值
        一、记录各类事件
        二、反映社会经济
        三、展示技术工艺
        四、补充专门史研究资料
第八章 元代诗序的文献价值(中)——元代诗序考证应用案例
    第一节 作者考辨
        一、《宜春赠别》作者辨
        二、《全唐诗》误收元诗一首新证
    第二节 作品考辨
        一、《全元文》断句标点重大失误一例
        二、“刑天舞干戚”抑或“形夭无千岁”?——方回《辨渊明诗序》的拨乱反正之功
    第三节 综合考辨
第九章 元代诗序的文献价值(下)——元代诗序中的非汉族人群体考述
    第一节 契丹 女真 高丽
    第二节 蒙古
    第三节 西域(色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蒙元诗序统计总表
后记
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李齐贤诗美理论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池茗,高文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2)
  • [2]李齐贤怀古咏史诗研究[D]. 吴金华. 青岛大学, 2019(02)
  • [3]韩国文人“潇湘八景”诗接受研究[D]. 马若晗.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高丽诗人李齐贤对苏轼诗学的接受[D]. 杨雅琪. 延边大学, 2019(01)
  • [5]李齐贤在元创作诗词中国意象考[D]. 李娇.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9(12)
  • [6]概述《栎翁稗说》前人研究成果[J]. 李佳蔚. 北方文学, 2018(33)
  • [7]高丽中期汉诗研究[D]. 姜夏. 吉林大学, 2018(12)
  • [8]元代文坛高丽士人研究评述:以李齐贤为中心[J]. 于东新,罗海燕.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9]2011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张彬,燕丽红.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4(02)
  • [10]元代诗序研究[D]. 杨匡和.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李启贤诗美论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