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

21世纪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

一、面向21世纪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强[1](2021)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的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践行。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引发了新一轮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会对大学阶段的教学产生联动影响。大学物理实验是后续教学内容,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这两个阶段间教学衔接的研究却常常被忽视。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增加不同阶段教学衔接的贴合度,本课题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线索对两阶段教学指导性文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高中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展开调研并提出建议。最后从核心素养和教学衔接的角度设计了高中物理力学部分实验的教学案例,并作总结。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归纳研究了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及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概况,对国内核心素养理念的发展以及研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情况进行概括。第二部分:依据终身教育及终身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了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部分:通过《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以及能力培养要求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教学指导性文件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点。第四部分: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并结合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对当前高中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提出教学改进的思路。第六部分:以力学部分实验为例,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任务及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的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第七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反思和展望。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炳涛[3](2020)在《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以博白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主要探索和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相互作用、运动变化等基本规律,它是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其中物理实验,它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得以归纳总结的依据,也是物理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同时是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以及是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方式。本课题以新课改为研究平台,探讨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以时代背景、国外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国内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等作为出发点,从新课改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引出目前我国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系列问题和不足。其次,以某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从物理实验仪器配备情况、教师和学生对物理实验地位及作用的认识、教师和学生对中考物理实验操作考试政策意义的认识、教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意义的认识等方面,找出该地区农村初中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和研究该地区农村初中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师和学生对中考物理实验操作考试政策意义的认识不足及轻视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教师培训、学生思想教育、低成本实验教学和改变物理考核制度等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把该地区当今农村初中物理教育的真实面貌展现出来,让人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在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学校的教育现状,同时也为研究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资料收集法等,也是根据笔者在农村初级中学多年任教过程的切身体会而撰写本篇论文。

李冠男[4](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赵丽敏[5](2020)在《建国70年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研究》文中认为物理教科书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是传授物理知识,训练物理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它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中学物理课程资源之一。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聊城市某地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流于形式现象。此外,电学知识是物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才真正成为普通人都可以享用的资源,人类由此进入了电的时代,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基于以上三点,笔者决定对高中物理教科书电学实验展开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时,笔者发现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聚焦在教科书的纵向研究上,期望通过纵向研究和分析教科书来充实相关研究领域,同时也可以为当今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笔者决定对建国70年来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进行研究,期望能够对我国之后的实验教学以及教科书编写提供一些帮助。本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将建国至今纵向分成过渡阶段、全面学习苏联阶段、探索发展阶段、十年动乱阶段、拨乱反正阶段、必修选修阶段、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阶段、核心素养阶段)等七个阶段,共选择了12套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编纂使用情况、教科书结构、实验的数量、实验的类型、实验的内容、实验的呈现、实验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1.我国教科书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不同的需求,编写不同版本教科书。2.目录更具有系统性,内容更加丰富;引言部分更加多样化,加入了主题文字、主题图片、名人名言等。3.实验的类型变化不大,探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一直占主导地位;实验在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各类型实验所占比例变化不大。4.实验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有起导入及示范作用的演示实验,有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分组实验,还有起巩固及拓展作用的课外小实验等分布在各式各样的小栏目中。5.实验仪器变化不大,都是基本的电学实验仪器;实验插图越来越多样化,逐渐加入了实验原理图、实验操作图、实验装置图以及实验数据处理图;实验语言方面普遍特点是陈述句、祈使句较多,支配性强,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6.实验方法越来越丰富。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利用调查问卷对聊城市某地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收集到的问卷,可以发现:1.不管是从教师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体现在实践上。2.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先进,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密切,缺少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4.实验室资源不足、开放度不够。5.实验的评价方式不科学,多是以习题的方式存在。通过上面两方面的研究,希望可以为我国课程改革以及物理教科书中实验部分的编写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钟勇[6](2020)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1月,《新课程标准》发布,明确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高中物理新课标》明确了物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即物理核心素养目标: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新课改提出了要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在课堂,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是教学设计,目前绝大多数教学设计还是基于三维目标设计的。新课改重视创设学习物理的情境和激发学习兴趣。而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创设学习物理的情境与激发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当前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的地位不断地受到削弱,使我们的物理课越来越像习题课或数学课。因此,设计出高质量的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是重振实验教学雄风的需要,更是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从理论基础、设计策略、设计案例、教学实践、研究总结与反思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笔者制定出了具体课题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并把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三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创造性的建立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模式,编制了几种典型课型的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检验。真正实现了从“三维目标”的培养过渡到“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同时,也为广大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和参考案例。

李铁绳[7](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王艳[8](2019)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国际新工业革命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制造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困境,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确定了力争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为新时代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也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工程教育转型发展的成效和人才培养新需求的达成,最终都需要落脚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这一微观层面。如何探寻“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课程改革路径,成为实现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基础性课题。本研究首先介绍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和概念界定,确定研究方法和形成研究思路。其次,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分析了该规划对新时代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诉求,阐述了人才培养与大学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实证调查、规范分析、专家访谈和个案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对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现状、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认为: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目标与人才目标、课程结构与工程需求、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课程评价与诊断激励等,彼此之间的契合度不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脱离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肢解工程能力,课程内容陈旧,评价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都与教育观念落后、学科范式固化、教师工程经历局限和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等密切相关。基于此,“中国制造2025”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更新课程理念,树立“大工程观”、“大人才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需要根据现代工程能力和素质重建课程目标;需要优化课程结构,以模块化工程结构代替传统的课程结构;需要采取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合方式;需要将信息技术、工程项目、创新创业教育、激发性和情境化教学引入课程教学中,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最后,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五个层面提出了改革的路径建议,确保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王红艳[9](2017)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理论根植于物理科学实验,最终又要由科学实验来检验。实验是人们探究物理规律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在物理学的产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中学物理实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科学活动,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解读,通过对物理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物理实验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几个方面分别介绍,接着总结和概况了新课程标准中物理实验内容的特点和物理实验教学的新趋势。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了解分析江西省南昌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选取了南昌地区四所中学包括新建一中、洪都中学、义坊中学和蛟桥中学,为保证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所以在样本选择上尽量选取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其中新建一中和洪都中学属于重点类属中学,义坊中学和蛟桥中学属于一般类属中学。并从五个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分别是: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及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事实情况、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期望,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问卷调研,从中进行分析总结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同时通过与一线物理教师交谈,了解老师对初中物理实验的态度和看法。从这些调查研究中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谢莉莎[10](2009)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认真审视了我国现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对国内外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及改革状况进行了广泛调研与深入研究,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改革的经验,阐述了变革教育理念、加强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研究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现代化问题,强调基础训练与能力开发并重,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拓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专题讨论;主张建立公正客观的多目标实验考评系统,并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讨论了大学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及其功能开发,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强调传统的基础知识是“根”,科学的实践过程是“形”,自主的创新精神是“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深化的系统工程,教师是主要承担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使教学实践理论化,教学经验科学化,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这对促进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面向21世纪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21世纪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研究概况
        1.2.1 核心素养的国外研究概况
        1.2.2 实验教学的国外研究概况
    1.3 国内研究概况
        1.3.1 核心素养的国内研究概况
        1.3.2 物理实验教学的国内研究概况
        1.3.3 实验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研究概况
        1.3.4 高中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阐述和界定
        2.1.1 物理实验教学
        2.1.2 核心素养
        2.1.3 教学衔接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终身教育及终身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STEM教育理论
第3章 教学指导性文件的比较分析
    3.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验部分综述
    3.2 《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综述
    3.3 两份教学指导性文件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第4章 核心素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4.1.1 调查的目的、方法
        4.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3 调查实施
        4.1.4 高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1.5 高中物理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1.6 调查结论
    4.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4.2.1 调查的目的、方法
        4.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3 调查实施
        4.2.4 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5 大学物理实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6 调查结论
第5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对高中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的建议
    5.1 基于物理观念培养的教学衔接建议
    5.2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教学衔接建议
    5.3 基于科学探究培养的教学衔接建议
    5.4 基于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的教学衔接建议
    5.5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的综合建议
第6章 高中与大学物理力学部分实验教学衔接案例
    6.1 高中与大学物理力学部分实验概述
    6.2 以《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为例
    6.3 以《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教学设计为例
    6.4 本章总结
第7章 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以博白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国外研究的概况
3 国内研究的概况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新课改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
    5.1 转变课程功能
    5.2 改革课程结构
    5.3 改革课程内容
    5.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5.6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6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6.1 教师对物理实验的认识
        6.1.1 教师的教育观念
        6.1.2 目前物理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6.1.3 国家及学校对物理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
        6.1.4 教师对物理实验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6.1.5 教师对物理实验课中的演示实验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6.1.6 教师对物理实验课中的学生实验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6.1.7 教师对物理课外实验活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6.1.8 物理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6.1.9 教师对学生做实验兴趣的分析与评价
        6.1.10 物理实验课影响教学进度调查分析
    6.2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认识
        6.2.1 学生的学习观念
        6.2.2 学生对物理实验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6.2.3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6.2.4 学生对自身实验能力的评价
        6.2.5 学生对教师物理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
        6.2.6 物理实验课对学生考试成绩的作用
        6.2.7 实验课对学生成绩影响的调查分析
        6.2.8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面对问题的态度
        6.2.9 学生希望开展物理实验课和获得物理知识的方式
7 解决策略与提出建议
    7.1 加强农村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力度
    7.2 完善物理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7.3 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
    7.4 提高教师待遇
    7.5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7.6 倡导科学探究式教学
    7.7 开展物理实验技能操作竞赛
    7.8 开展科技创新大赛
    7.9 加强实验后勤保障力度
    7.10 完善物理实验室管理机制
    7.11 改变初中物理考核方式
    7.12 减少教师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负担
    7.13 倡导低成本实验
    7.14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实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建国70年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现状
        1.4.1 高中物理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1.4.2 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比较研究现状
        1.4.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教科书比较的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和方法
        2.1.1 研究思路
        2.1.2 研究方法
    2.2 概念界定
        2.2.1 物理教科书
        2.2.2 物理实验
    2.3 建国70年来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变及研究对象的选取
    2.4 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2.4.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4.3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建国70年12 套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对比研究
    3.1 恒定电流一章的教科书结构对比研究
        3.1.1 恒定电流一章的目录对比分析
        3.1.2 恒定电流一章的内容呈现方式对比分析
        3.1.3 恒定电流一章的引言对比分析
        3.1.4 恒定电流一章的教科书结构对比分析结论
    3.2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类型对比研究
        3.2.1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类型对比分析
        3.2.2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类型对比分析结论
    3.3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数量对比研究
        3.3.1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总数
        3.3.2 恒定电流一章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数量
        3.3.3 恒定电流一章的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应用性实验数量
        3.3.4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数量对比分析结论
    3.4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呈现方式对比研究
        3.4.1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呈现方式对比分析
        3.4.2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呈现方式对比分析结论
    3.5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内容对比研究
        3.5.1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插图对比分析
        3.5.2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仪器对比分析
        3.5.3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语言对比分析
        3.5.4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内容对比分析结论
    3.6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方法对比研究
        3.6.1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方法对比分析
        3.6.2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方法对比分析结论
    3.7 恒定电流一章实验部分的教育理念对比研究
        3.7.1 恒定电流一章实验部分的教育理念对比分析
        3.7.2 恒定电流一章实验部分的教育理念对比分析结论
第四章 某市某地区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问卷设计
    4.4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5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
    5.1 研究总结
        5.1.1 教科书的发展总结
        5.1.2 建国70年12 套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总结
        5.1.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总结
    5.2 对策与建议
        5.2.1 对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编写的建议
        5.2.2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
第六章 反思与展望
    6.1 反思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1.1.2 国内教育改革新思路
        1.1.3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2.2 当前实验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研究法
        1.3.3 行动研究法
    1.4 研究的意义
        1.4.1 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1.4.2 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1.4.3 有利于实验教学设计的改革和创新
        1.4.4 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核心素养
        1.5.2 物理核心素养
        1.5.3 物理实验
        1.5.4 教学设计
        1.5.5 实验教学设计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关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关于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关于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
    3.1 学习理论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3.2 传播理论
        3.2.1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3.2.2 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
        3.2.3 格伯纳传播模式
    3.3 教学理论
    3.4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1 物理概念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1.1 创设感性有趣的学习情境
        4.1.2 引导思维加工,建立物理概念
        4.1.3 理解、深化,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1.4 加强实验教学,克服前概念的消极影响
    4.2 物理规律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2.1 创设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
        4.2.2 带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或手段探索物理规律
        4.2.3 组织学生探讨和辨析物理规律
        4.2.4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3 物理实验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3.1 预测-观察-解释演示实验策略
        4.3.2 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分组实验策略
        4.3.3 随堂实验策略
        4.3.4 课外实验策略
        4.3.5 其他实验教学策略
    4.4 物理探究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4.1 探究主体性策略
        4.4.2 探究启发性策略
        4.4.3 探究方向性策略
        4.4.4 探究协作性策略
        4.4.5 探究适度性策略
    4.5 物理复习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5.1 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4.5.2 精选习题,变式训练
        4.5.3 拓展提升,发展能力
        4.5.4 把握本质,学会迁移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实践探索
    5.1 物理概念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2 物理规律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3 物理实验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4 物理探究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绍兴市高中物理品质课堂教学评估表
    附录2 :绍兴市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评估表
    附录3 :实验班与参照班期末调测实验试题及成绩分析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制造2025”相关研究
        1.2.2 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1.2.3 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研究
        1.2.4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课程相关研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中国制造2025”
        1.3.2 工科专业课程
        1.3.3 重点大学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与课程间的内在逻辑
    2.1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2.1.1 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知识
        2.1.2 具有全面的技术实践基础
        2.1.3 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2.1.4 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1.5 具有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工程思维
    2.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2.2.1 课程目标需要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2.2.2 课程结构需要体现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2.2.3 课程内容需要充实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2.2.4 课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与自主学习
        2.2.5 课程评价需要激励师生教学改革积极性
第3章 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计层面的考查
        3.1.1 课程目标的“四性”分析
        3.1.2 课程结构的特点分析
        3.1.3 课程内容的实然分析
        3.1.4 课程教学的状态分析
        3.1.5 课程评价的多样性分析
    3.2 课程实施层面的问题
        3.2.1 课程目标脱离社会需求
        3.2.2 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
        3.2.3 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
        3.2.4 课程教学远离学生中心
        3.2.5 课程评价方式单一陈旧
    3.3 课程体系现存问题的成因
        3.3.1 教育观念不适应新形势
        3.3.2 课程学科范式根深蒂固
        3.3.3 教师工程经历的局限性
        3.3.4 高校顽固坚守“象牙塔”
        3.3.5 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缺失
第4章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路径
    4.1 更新课程理念
        4.1.1 工程观:面向现代工程界的新需求
        4.1.2 人才观:符合未来工程师的新要求
        4.1.3 课程观:适应大工程实践的新体系
        4.1.4 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范式
    4.2 重建课程目标
        4.2.1 以培养学生现代工程素质和能力为目标
        4.2.2 工科毕业生综合工程能力和素质模型
        4.2.3 课程目标重建的策略
    4.3 优化课程结构
        4.3.1 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
        4.3.2 课程结构优化的要素
        4.3.3 模块化工程课程结构
    4.4 重组课程内容
        4.4.1 课程内容重组的原则
        4.4.2 H高校和G高校课程内容重组案例
        4.4.3 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4.5 精选课程教学方法
        4.5.1 信息技术改革课程教与学
        4.5.2 工程项目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4.5.3 创新创业引导理论联系实际
        4.5.4 激发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5.5 现场创设引导情境化教学
第5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A: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发展研究调查问卷

(9)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解读
    2.1 初中物理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解读
        2.1.1 在物理课程性质方面的表述
        2.1.2 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表述
        2.1.3 在物理课程设计思路方面的表述
        2.1.4 在物理课程目标方面的表述
    2.2 新课程标准中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
        2.2.1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2.2 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2.2.3 新课程标准中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建议
第3章 新课程标准中物理实验内容的特点和物理实验教学的新趋势
    3.1 物理实验内容呈现的特点
        3.1.1 重视科学研究
        3.1.2 注重学以致用
        3.1.3 提倡低成本实验
        3.1.4 强化自主学习
    3.2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新趋势
        3.2.1 物理实验的趣味化
        3.2.2 物理实验的生活化
        3.2.3 物理实验的微型化
第4章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方法和过程
    4.4 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5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5章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5.1 问题
        5.1.1 学生学习物理缺乏动机,对物理实验有畏难情绪
        5.1.2 学校配置的实验资源匮乏
        5.1.3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验素养与新课程标准相要求的存在差距
        5.1.4 实验教学组织方式僵化呆板,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5.1.5 初中物理实验评价方式相对单一
    5.2 策略
        5.2.1 增加实验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2.2 自制教具,开发物理实验课程资源
        5.2.3 加强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2.4 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实现有效的引导和激发
        5.2.5 改变传统评价观念和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思考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总论
    1.1 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1.1.1 高等教育的概念
        1.1.2 高等教育的功能与职能嬗变
        1.1.3 知识经济社会呼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1.2 高等教育发展对大学物理实验的课程要求
        1.2.1 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新概念
        1.2.2 大学物理实验的课程要求变化
    1.3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国外大学物理实验的发展与改革
    2.1 国外大学物理实验的发展与改革历史
    2.2 部分发达国家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介绍
    2.3 国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特点分析
第三章 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兴起
    3.1 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历史
    3.2 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现状调查
    3.3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内涵及特点
        3.3.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内涵
        3.3.2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特点
第四章 变革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理念
    4.1 大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
    4.2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研究
        4.2.1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4.2.2 两种不同教学观的比较研究
    4.3 变革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理念
第五章 优化大学物理实验的教材建设
    5.1 传统教材的特点与局限性
    5.2 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建设新趋势
第六章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6.1 分层次教学模式
        6.1.1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6.1.2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施
    6.2 开放式教学模式
    6.3 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多种并举
        6.3.1 杨振宁比较中美教育方法
        6.3.2 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6.4 现代多媒体技术、方法的应用
        6.4.1 现代多媒体技术、方法应用的积极意义
        6.4.2 现代多媒体技术、方法的应用原则
        6.4.3 现代多媒体技术、方法的应用举例
第七章 实验教学拓展内容的研究
    7.1 实验教学拓展内容研究的意义
    7.2 实验教学拓展内容研究
        7.2.1 现有实验项目利用
        7.2.2 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7.2.3 引入近代物理实验
    7.3 定性、半定量测量方法在实验教学拓展内容中的运用
    7.4 实验拓展内容的专题研究
        7.4.1 能量损耗对超声声速测量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7.4.2 椭圆偏振光与部分偏振光的实验验证
        7.4.3 超声光栅实验原理及衍射条纹的特性分析
第八章 物理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8.1 创新能力的内涵
    8.2 大学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及体现
        8.2.1 大学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
        8.2.2 大学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开发
    8.3 创新教育的保障
第九章 大学物理实验评价系统的研究
    9.1 多目标评价系统的建立
        9.1.1 大学物理实验测量与评价的意义
        9.1.2 确立学生多目标评价系统
        9.1.3 建立科学、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
    9.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之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面向21世纪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的研究[D]. 陈志强. 扬州大学, 2021(09)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以博白县为例[D]. 李炳涛.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5]建国70年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研究[D]. 赵丽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D]. 钟勇.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 王艳.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D]. 王红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10]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D]. 谢莉莎.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21世纪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