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治爵十法探析

仲景治爵十法探析

一、仲景治厥十法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雎世聪[1](2019)在《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注解伤寒论》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类比、求证、辨疑,从《注解伤寒论》的简介、引文及不同版本的比较,《注解伤寒论》注释内容述评,《注解伤寒论》注释《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及其学术成就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一定程度上弥补系统分析《注解伤寒论》的空白,为《注解伤寒论》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方法:本研究在精研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对《注解伤寒论》古今文献的检索、整理和分析,结合《注解伤寒论》的源流以及后世医家的理论发挥,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横向即对《注解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进行探讨;纵向则整理《注解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历史发展沿革及历代流传的各种不同版本的差异。结果:1成无己祖籍山东聊摄,生活于宋金时期,《注解伤寒论》成书年代约为公元1144年,流传的版本主要有汪本、赵本、吴勉学本。2《注解伤寒论》明确提出的引用的古籍文献大约有391次,包括《素问》、《灵枢》、《难经》、《备急千金要方》等古籍。他引用的文献与古籍书目错误、文字有差异的地方一共约有113处,这些错误大多为个别字词的差异,基本都不影响文意的理解,吴勉学本的《注解伤寒论》的文字错误是相对较少的。3后世医家对《注解伤寒论》的注释部分有争议,但也有许多医家沿用了他的注释内容。4《注解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主要有:首次全面注释《伤寒论》,开创历史先河;重视以经解经的方法,合理引用医理文献;引用《内经》理论详恰,体现学术渊源关系;继承发展《伤寒论》理论,学术观点启迪后世;注解病因病机严谨精当,阐明仲景辨证精神;对脉象的注释义理详备,诊疗重视四诊合参;全面阐释方药针灸疗法,治疗重视表里先后原则;阴阳五行理论渗透注文,灵活运用哲学思想;审邪气所在以法救之,告诫医家当详察病情;随文顺释严格遵循旨意,忠实《伤寒论》原貌;释词与校勘相结合,奠定医家研读条文的基础;保存大量古籍文献风貌,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注释承先启后影响深远,推动伤寒学术发展。结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仲景《伤寒论》的广泛传播及伤寒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谢英峰[2](2017)在《基于中华医典对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胃痛用药的规律整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本课题通过对宋金元时期(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其间共408年)有关中医辨证治疗胃痛的文献收集整理,深入了解当时期医家如何思考认知疾病与身体、自然生态、及社会环境,彼此之间的关系互动,并依此通过对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胃痛医案的挖掘,建立相关医案数据库。2.探讨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胃痛的理论依据,证治用药规律,包括治法治则与遣药用方的特点,提取隐含在其中的规律性信息,系统地归纳总结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胃痛的方法,进以一步了解宋金元时期医家的用药理论,印证其实践经验,并观察其如何影响后世在胃痛辨证论治方面的发展。3.冀望本项研究能为胃痛的辨证论治,提供多一些历史证据以为借鉴,并为今后有关治疗胃痛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添多一些基础资源。方法:以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为基础检索工具,首先从医着、方书、本草、类书、医案、医论、与医话等,作人工个别检索,并运用中国知网挖掘搜索有关期刊、文献等各类参考资料;其次,针对宋金元时期的有关文献,包括历史及文学文献,深入检索,并予以分类、整理、分析,筛查出治疗胃痛的有关文献,及当时期医家治疗胃痛的有效方药,以Excel建立医案方药数据库,用计量分析录得数据,比较其药性及药理作用,从而发掘宋金元时期医家对胃痛遣药组方及药物配伍的规律特征。结果:1.医案分布:收录宋金元时期胃脘痛医案共120条,其中北宋医案共12条包括许叔微10条,钱乙1条,与寇宗奭1条;金共26条包括李东垣8条与张子和18条;南宋共11条包括陈自明5条,张果3条,与王璆3条;元共71条包括朱丹溪43条,罗谦甫18条,滑伯仁7条,王好古1条,戴思恭1条,与王中阳1条。2.医案出处:医书为《丹溪心法》,《格致余论》、《丹溪治法心要》、《脉因证治》、《医学纲目》、《卫生宝鉴》、《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类证活人书》、《普济本事方》、《伤寒九十论》、《儒门事亲》、《脾胃论》、《东垣试效方》、《妇人大全良方》、《本草衍义》、《小儿药证直诀》、《张氏医通》、《证治准绳》、《古今医案按》、《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中医医案学》、《两宋金元名家医案》、《朱丹溪医案》等。3.患者情况:120条案例中男性有79位,占65.8%;女性有36位,占30%;性别不详者5位,占4.2%。年龄分段:年长者20位,中年者5位,青年者14位,少童年者4位,不详者居多有77位,占64.2%4.病症诱发因素:饮食失节37次,占30.8%;情志不畅20次,占16.7%;外感寒邪19次,占15.8%;劳逸怠倦8次,占6.7%;余不详者(无记录)36次,占30%。5.病证证型:虚证68次,占56.7%;实证52次,占43.3%。寒症64次,占53.3%;热症54次,占45%;寒热交错2次,占1.7%。6.证型分析:饮食伤胃33次,占27.5%;肝气犯胃28次,占23.3%;脾胃虚寒28次,站3.3%;寒邪客胃15次,占2.5%;湿热中阻8次,占6.7%;瘀血停胃6次,占5%。7.脉象分析:脉象以沉、细、微、弦最为突出。8.药物情况:共有158种药物出现,总共使用频数为1145次。以药物功效种分类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益药、收涩药、涌吐药共19种药物,而前5名涉及最多的药物则为解表药、补益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与理气药。以药物功效种类使用频数排序则前5名分别为:补益药、理气药、解表药、清热药、与利水渗湿药。以药物归经频数由高至低分:脾、胃、肺、肝、肾、大肠、心、膀胱、小肠、胆、三焦、心包。9.高频率药物:前10名高频数率的药味分别为: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人参、灸甘草、生姜、白芍、与黄芩,共占总频数的34。3%。以排名前40名的药味计算,它们的使用频数为812次,占总频数的70.9%。换句话说,排在后面的118味药,它们的使用频数总共只有333次,或平均每味药使用频数少于3次,如延胡索、草豆蔻、罂粟壳、阿魏、木通、白豆蔻、草果、木香、沉香、茴香、藿香叶、檀香、海金沙、甘遂、腹皮、荜澄茄、蔓荆子、槟榔、白及、滑石、青黛、三棱、莪术、轻粉、旋覆花、青皮、郁金、郁李仁、皂荚、狼毒等。这些药味多属于宋金元时期出现的新增止痛药味,其中辛香行气的药物,不少是由东南亚和中东阿拉伯等周边地区进口。[45]由官方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南宋时期社会中流传甚广的《杨氏家传方》[110]所列的止痛方剂中亦显示它们曾被广泛的使用。新增药物的运用显示当时期的医家愿意尝试以新药物制定止痛方剂。10.基础方:罗谦甫用四君子汤;朱丹溪用二陈汤;张子和用神佑丸、益元散;许叔微用桂枝汤或四逆散,李东垣有黄芪、干姜、人参、半夏、甘草等五味为其常用药物,其中黄芪、人参、甘草为退热之圣药,并用柴胡、升麻等升阳气药;滑伯仁有桂、青皮、茯苓、人参。这些药味所针对的正是治胃脘痛须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首要缓痛,调节升降、理气和中,与益气健脾。11.理论发挥:甘温除大热的实质内涵是脾胃损伤,气虚血少,气虚生寒,血少生燥,以甘温药治脾胃损伤,乃以温煦寒,以甘润燥,故实应为甘温除寒燥也。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痛随利减。利非仅泻下之意,既可指实证而言,亦可针对虚证,补、温、升、降、舒、散、清、化、行、导、开等各法皆为通之意。

陈烨文[3](2016)在《张仲景痰饮学说及其对唐以前医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仲景痰饮学说的理论基础,总结仲景痰饮学说,探讨仲景痰饮学说对唐以前辨治痰饮的影响及其医学成就。方法 第一部分为系统地搜集并研究《黄帝内经》对痰饮的论述,探讨仲景痰饮学说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关于痰饮的论述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分别从证候、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等方面阐明仲景对辨治痰饮的发展;第三部分以仲景痰饮学说的理法方药为标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家辨治痰饮的特色;第四部分将仲景痰饮学说与《诸病源候论》所提出的病名、病证、病因病机进行比较研究;第五部分则是以仲景痰饮学说和《诸病源候论》对痰饮病因病机的补充为依归,分析仲景痰饮学说的传承及《千金》、 《外台》对痰饮辨治发展的贡献。结果 《黄帝内经》对痰饮病名、证候、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论述是仲景痰饮学说的理论基础;仲景痰饮学说是以痰饮为研究和讨论的核心,涉及到与其相关的各种疾病、证候,以及辨治痰饮的理法方药;魏晋南北朝医家针对“痰饮之为病”的各种病证,治拟辛温法为主,符合辨治痰饮以“温药和之”的精神,而其他方药所代表的治法,也都能够在仲景方中找到对应;《诸病源候论》对痰饮病因病机的论述和《千金》、《外台》对辨治痰饮方药的记载有助于系统地补充仲景痰饮学说。结论仲景所提出的痰饮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蕴含辨证论治精神和理法方药体系,对痰饮辨治的贡献厥功甚伟;仲景学说来源于实践,升华为理论再指导实践,这是其强大生命力所在;然而,事物是发展的,所以,魏晋南北朝医家, 《诸病源候论》、 《千金》、《外台》补充了仲景痰饮学说,共同构成了唐以前辨治痰饮的医学成就。

武紫晖[4](2016)在《仲景辨治肺病特色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脏腑经络辨证角度出发,研究《伤寒杂病论》中肺病的证治,归纳张仲景治疗肺病的特色,并以之指导对现代疑难肺病治疗。方法: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总结《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肺病理法方药,凝练张仲景辨治肺病的特色,以及其组方用药规律。结果:仲景辨治肺病的特色和一般规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以补益肺阳为特色仲景不仅开创了温补肺阳的先河,更在治疗肺病时重视温补肺阳,而且亦重视温肺化饮法在肺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2以祛除邪实为关键仲景论述疾病,重视邪气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而治疗则以祛除邪实为关键,对肺病而言,亦是如此。3以调理宣降为主法调理肺气之宣降不仅是仲景治疗肺病的手段,亦是其治疗肺病的目的。结论:仲景治疗肺病,正是通过祛邪或扶正之法以调节肺气之宣降,以促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升降状态。

张慧蕊[5](2015)在《现存宋代伤寒着作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现存宋代伤寒着作是指从北宋至南宋时期(960-1276)、在汉民族统治区域内的作者,所撰写的、以研究《伤寒论》为主的、独立成书的、现仍有传本存世的医学着作。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多种目录书的查考,统计出该类着作原共计17种,分别为:刘元宾《伤寒括要》(1076)、韩祗和《伤寒微旨论》(1086)、庞安时《伤寒总病论》(1100)、朱肱《伤寒百问》、《南阳活人书》、《重校证活人书》(1118)、《增释南阳活人书》(经后人增释)、李知先《活人书括》(1166)、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及《伤寒九十论》(1170)、李柽《伤寒要旨(药方)》(1171)、汤尹才《伤寒解惑论》(1173)、钱闻礼《伤寒百问歌》(1182)、郭雍《伤寒补亡论》(1195)、李子建《伤寒十劝》(1217)及杨士瀛《伤寒类书活人总括》(1260)。因朱肱《重校证活人书》文字为该作者最后成书的伤寒着作,并排除后人增释,为了解作者本人学术成果,故本文研究实为14种。这些医籍不仅代表着宋代伤寒的学术水平,更在中国伤寒学术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临床参考价值。目前中医学术界对宋代伤寒着作全面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的创新性较为突出。本论文采用整体分析、比较法、文献计量法等研究方法,同时采用推求义例分析材料构成,在对14种着作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理清这些着作相互之间,以及与前代伤寒文献、尤其是宋定本张仲景着作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全文共分6部,包括宋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宋以前对伤寒的认识、宋代伤寒着作成书前的官修伤寒文献及宋元5种书目着录的宋代伤寒着作、现存宋代伤寒着作、宋代伤寒着作的文献特点、宋代伤寒着作的历史地位及影响。1宋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宋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共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和气候5方面。政治文化方面,皇帝喜医、频颁医学诏令,馆阁和校正医书局整理编撰医书,士人尚医、儒医出现,这些均提高了宋代医家的学术水平。科技经济方面,印刷、造纸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图书刻售业繁荣,医学知识随着医书的普及而传播。气候方面,灾疫频现也使得医家对外感病非常重视。2宋以前对伤寒的认识宋以前对伤寒的认识体现于现存的各代伤寒文献。从战国到三国时期,出现了伤寒药方和病案的简单记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伤寒理论。两晋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区别治疗伤寒及其他外感疾病,积累了大量的伤寒验方,并对仲景伤寒文献进行了早期整理。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对仲景伤寒文献的进一步收集,伤寒理论逐渐完善,出现了对伤寒验方综合分类汇总。宋以前伤寒文献一方面有对仲景伤寒文献不同程度的记载,推进了后世的校正统一,另一方面也积累了治疗外感疾病的经验,为宋代医家对《伤寒论》阐释发挥奠定了基础。3宋代伤寒着作成书前的官修伤寒文献及宋元5种书目着录的伤寒着作在宋代大量伤寒着作产生前,含有伤寒内容的官修医书共有4种,包括《太平圣惠方》、宋定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及《金匮要略方论》。这些医书,尤其是宋定本《伤寒论》成为宋代伤寒着作的主要参考来源。而宋代伤寒着作的大量产生,可以从宋代《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4种着名目录书及元代编修的《宋史·艺文志》中体现出来。4现存宋代伤寒着作通过对现存宋代伤寒着作的目录记载、成书体例及传承关系的系统研究,发现这些着作的体例和内容均各有特色。《伤寒括要》分理论诗歌和方药条文两部分,主要取材于《太平圣惠方》。《伤寒微旨论》现存版本为《四库全书》辑佚本,包含15篇医论,今《永乐大典》残卷还有关于方论的2篇佚文。《伤寒总病论》论述广义伤寒,“庞日”和小字注为庞氏观点,书中的仲景伤寒条文可能出自当时流传的异于宋定本的《伤寒论》版本。《重校证活人书》分“伤寒百问”、方药和妇儿伤寒3部分,其中“伤寒百问”为伤寒理论的101个问答,方药部分是宋定本《伤寒论》113方以及前文相关杂方,妇儿伤寒部分为妇科、儿科伤寒内容。《活人书括》现存版本无法得见,但其内容可见于朝鲜医籍《医方类聚》中,该书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以朱肱《活人书》“伤寒百问”内容为主,中有律赋和诗歌形式,药方部分为理论部分出现的方名的具体说明。《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及《伤寒九十论》均为许叔微撰写,《伤寒百证歌》是关于伤寒的100首七言诗歌,主要取材于《活人书》的“伤寒百问”;《伤寒发微论》是伤寒相关的22篇医论,多与《伤寒百证歌》和《《伤寒九十论》内容相重;《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案专着,记载了许氏治疗伤寒的90个病案,写作时采用先叙后议和夹叙夹议两种形式。《伤寒要旨(药方)》分“药方”和“要旨”两部分,前者收载了宋本《伤寒论》108首方剂,后者是对该本《伤寒论》同一方剂相关条文的汇总,保留了原书一些原貌。《伤寒解惑论》论述了25个伤寒相关病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内容基本依照朱肱《伤寒百问》而成。《伤寒百问歌》共载伤寒相关93篇七言诗歌,其主要内容和编排顺序基本依照《《活人书》“伤寒百问”和妇儿伤寒,几乎无钱氏个人补充。《伤寒补亡论》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对主要论题多以问答体形式提出“雍日”提示作者郭雍自己观点,书中包含宋本之外另一版本《伤寒论》内容。《伤寒十劝》是关于医者伤寒临证的10条劝诫,观点多取自《活人书》。《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体例多参照《活人书括》,亦有律赋、诗歌等形式,其内容多涉及内科杂病。5宋代伤寒着作的文献特点现存宋代伤寒着作形式体例呈现多样化特点,包括医学诗歌化,这是可能受到宋代诗歌学问化影响,导致医书创作多用歌诀形式,如《伤寒百证歌》;宋代科举要求考察律赋形式,导致后者兴盛,伤寒着作中可见律赋文体,如《活人书括》;笔记实录体的“实录”特性,受到士人欢迎,伤寒医家将此文体应用到医案内容的写作,如《伤寒九十论》;问答体的应用在医书中由来已久,伤寒医书借此引发读者思考,同时还起到提示全文框架的作用,如《伤寒补亡论》。另外,现存宋代伤寒着作的内容来源较为集中,有以吸收宋本《伤寒论》为主者,如《伤寒要旨(药方)》,有以参考朱肱伤寒着作为主者,如《伤寒百问歌》,其余均为个例,如《伤寒括要》以《太平圣惠方》卷八淳化本《伤寒论》为主,《伤寒总病论》及《伤寒补亡论》中含有宋本之外另一版本《伤寒论》内容。6宋代伤寒着作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宋代伤寒着作沿袭了前代的广义伤寒理论,对宋本等《伤寒论》版本进行阐释发挥,体现了宋代伤寒学以研究“伤寒病”为主的特点,完成了《伤寒论》向医学经典的转化,并且在内容、观点、认识及方法上对后世伤寒学有相当的影响,而其中的温病理论及治疗方法为温病学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准备。7结论(1)宋代伤寒着作,作为宋代医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经济、气候5方面,其中前两者具有重要影响。(2)宋以前伤寒文献记录了大量相关理论和方药,并且保存了较为可观的张仲景伤寒文献,为宋代伤寒着作的成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在宋代大量伤寒着作成书前,有4种宋代官修方书收载伤寒内容,这为医家撰写伤寒着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是,宋元时期目录书对宋代伤寒着作的着录并不全面,仅有20余种,而后世目录书《宋以前医籍考》则整理了历代目录记载的共70余种宋代伤寒着作,现尚有17种存世。(4)17种伤寒着作中,因《伤寒百问》及《南阳活人书》2种为朱肱早期作品,而朱氏另一着作《重校证活人书》可代表其最终学术成就,而《增释南阳活人书》为后人增释着作,故仅对《重校证活人书》作重点研究,剩余14种均各有特色。(5)14种现存宋代伤寒着作的形式体例呈多样化特点,歌诀、律赋、笔记实录体及问答体等形式较为突出。(6)14种现存宋代伤寒着作,多以宋本《伤寒论》或朱肱的伤寒着作为依据,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的补充和形式的转化。(7)宋代伤寒着作对张仲景伤寒学术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后世伤寒学派及温病学说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邹旭峰[6](2015)在《《伤寒论》呕吐辨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中呕吐的治疗方法和遣方用药特点,为学习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学习研究《伤寒论》应综合证候辨析、症状辨析、脉象辨析、舌象辨析、类方辨析、用药辨析等,全方位理解原着精髓。本研究系统搜集历代文献资料,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首先,概括总结出古代中医文献中,历代医家对于呕吐定义,以及呕吐名称沿革、呕吐与脏腑的关系、致呕因素、呕吐治法5部分;其次,查阅当代文献资料,综合当代学者的论文及编着,概述其对《伤寒论》中呕吐的认识,归纳其对于《伤寒论》中呕吐分类、治法及治呕禁忌的各种观点;再次,精研原着文本,将《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治疗呕吐的方剂或治法总结编排,重点分析了每首经方治疗呕吐的机理,同时佐以历代医家验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对《伤寒论》中“呕吐”相关关键词在各篇章的出现频数,治呕诸方的药物使用频数、频率,以及药物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我们的祖辈早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古籍中就已记载了“呕”“吐”二字。外感六淫皆可引起呕吐,五脏六腑之病变皆可令人呕吐。《伤寒论》对治疗呕吐论述颇富,六经皆可见呕,更创立了许多治疗呕吐卓有成效的方剂,在治法上辨证施用,八法兼备,亦有关于灸法治呕的论述,为后世历代医家治疗呕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论:1.《伤寒论》既指出不可见呕止呕,又善以吐止吐;2.伤寒六经皆可见呕,《伤寒论》治呕八法皆备;3.《伤寒论》治呕善用辛甘温热之品,从脾胃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和法。

沈柯[7](2014)在《仲景姜附剂药证方证研究》文中认为方证、药证作为仲景学说的重要内容,是仲景“随证治之”诊疗模式的具体体现。以四逆汤为代表的姜附剂是仲景治疗少阴阳虚证的主要方剂,常用于治疗危急重症。本研究从方证、药证角度对姜附剂的使用特点予以整理归纳,以期临证时能够更好地使用这些经典方剂。本文从三个部分来研究姜附剂药证方证。第一部分,对姜附剂进行概述,包括药证方证的内涵研究和姜附剂的界定的问题。第二部分,从药证角度对姜附剂相关药物进行研究,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含有某药物的相关方剂及条文予以研究,采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相互参照的方法,来分析归纳出其药证和功效。其中,附子的药证有:手足厥冷,腹痛,骨节痹痛,胸痛,恶寒恶风,脉沉微,阳虚。干姜的药证有:吐逆、吐涎沫,咳喘,下利,烦躁,厥逆,出血,痛,寒。甘草的药证有:咽痛,咳喘,挛急、疼痛,下利,心悸,药毒、食毒。茯苓的药证有:小便不利,眩晕,悸。人参的药证为:口渴,虚痛。葱白的药证有:面色赤,血瘀。猪胆汁的药证为:大便不通,反佐。赤石脂的药证有:下利或下利便脓血。细辛的药证为:咳喘,疼痛。黄连的药证有:心烦,心下痞,下利,浸淫疮。当归的药证有:脉细。黄柏的药证有:黄疸,下利。桂枝的药证有:气上冲,悸,骨节痛,小便不利。乌梅的药证有:蛔虫症,久利。蜀椒的药证为:疼痛。第三部分,从方证角度研究姜附剂十首方剂的主证。其中四逆汤的主证为:手足厥冷,恶寒,蜷卧欲寐,下利清谷,脉微细,或脉沉(微)或见证:呕吐,发热。四逆加人参汤的主证: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茯苓四逆汤的主证:烦躁,兼证手足逆冷,恶寒,下利清谷,心悸、脉微细等。干姜附子汤的主证为: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白通汤证的主证为:下利,面赤,脉微。白通加猪胆汁汤的主证:下利不止,面赤,厥逆无脉,干呕而烦。通脉四逆汤的主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或见证:腹痛、干呕、咽痛、利止脉不出、面色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的主证: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乌头赤石脂丸的主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梅丸的主证为:脘腹阵痛,时静时烦,得食则呕且烦,甚则吐蛔,手足厥冷:久利。姜附剂中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用于治疗少阴阳虚寒化证,因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故其方证特点虽有相似,却亦有不同,临证时当详加鉴别使用。乌头赤石脂丸证与乌梅丸证不同于少阴寒化证,有其自身的使用特点与指征,故临证时,亦当明辨。

苏全新[8](2010)在《肝病三纲学说的理论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具升发之性,主疏泄,使气机流畅,又主藏血,司血之贮藏,故有体阴用阳之谓。肝为气化之发始,握气血之枢机,乃升降之根本,肝兼阴阳之体用,肝合刚柔之德。肝在病理上具有郁结、上扰、下迫、横乘、流窜的特点,具有太过、不及、热化、寒化的病理变化,常常影响上下左右,欺强凌弱,涉及乘土、刑金、冲心、耗肾之变,因此多诱发其它脏腑发病,形成肝病为害的广泛性。因而调肝可以治疗百病。故而古人有“肝为万病之贼”的说法。历代不少医家就肝病的理论如对肝的生理、病理的阐述、肝病病因的分析、辨证的归纳以及治疗原则和方药运用,都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切的体会。特别是在肝病的临床证治方面,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直至清代,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肝病的证治,经过无数医家不断归纳总结丰富肝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概述了肝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方药,最终形成了以肝气肝火肝风三纲统领肝病辨治的三纲学说,这为中医肝病辨治规律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目的:细数肝病源流,详申三纲精义,发扬先贤之说,深入探究肝病三纲学说,有益于提高临床疗效、发展中医理论。2.方法:本课题以叶天士、王旭高、林佩琴有关肝气、肝火、肝风三纲学说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着作以及古代医家如巢元方、孙思邈、钱乙、张元素、朱丹溪、张景岳、李中梓、邵新甫等学术观点,并参考近现代名医张锡纯、张山雷、程门雪、岳美中、刘渡舟、章真如等有关肝脏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观点,对于肝病三纲辨治学说加以辨析,明辨各自含义,厘清相互联系,探讨证治方法,尤其是对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加以诠释。3.结果:肝病三纲学说是在清代叶天士倡导肝气、肝火、肝风同源影响下,经由王旭高、林佩琴等发展历代肝脏病机证治,才得以建立起来的。肝病三纲学说是以肝气肝火肝风三个病机环节为分证纲要,概括多种虚实寒热具体证候,从生理、病理、治法、方药几个方面阐述了肝病证治,体现出其说是一个以纲代目,以肝脏为中心,兼涉其他脏腑,理法方药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发展中医脏腑辨证理论,提高中医辨治肝病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在理、法、方、药诸多方面皆补充和发展了前人关于肝病的辨治学说,其中尤以将反映肝脏生理和病理特点的病机环节作为辨证纲要最富深意。并且,三纲学说的学术思想和主要内容得到了后世医家的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以致成为目前脏腑辨证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4.结论:肝病三纲辨治学说的形成是脏腑辨证学说发展中的一项伟大成就,它标志着中医学具备了一个成熟而丰富的肝病辨证论治体系。

龙奉玺[9](2009)在《《喻昌医学三书》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喻昌(1585-1664),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新建(今属江西南昌市)人,明末清初着名医学家。他治学严谨,深研经典,上溯《内经》、《难经》诸典,下及诸子百家,特别是仲景学说,钻研尤深,体会颇多。医疗上擅长内科杂病,强调识病议药,辨证论治;善用经方,灵活运用;诊治疑难杂证,多获奇效。是我国明末清初着名的医学家,与吴谦、张璐齐名,史称清初三大名医。着有《医门法律》、《尚论篇》、《寓意草》等10余种着作,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遗产,而《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是其代表着作,后世合称为《喻昌医学三书》,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于此,本文对喻昌的医学思想从《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三部代表着作入手,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归纳、阐释,并评价其医学思想,以明确喻昌在中医学史上的地位和对中医学的贡献。第一,考察喻昌编次《尚论篇》的内容。喻昌否定王叔和编次、林亿校订《伤寒论》之功,推崇方有执三纲之说,将《伤寒论》按照三纲鼎立、以法统纲的原则进行重新编次。喻昌认为《伤寒论》有纲有目,四时外感,尤其是冬伤于寒是《伤寒论》的大纲。三阴、三阳是分辨伤寒病的大纲。太阳篇里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又是分析太阳病的大纲。即六经是分析伤寒病的大纲,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又是辨证的大纲,因此他确立伤寒病研究的“三纲鼎立”之说。另外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作为鼎足三纲的三大治法。喻昌将伤寒六经各自为篇,每一经之前,都叙述证治大意,再以法为目,法下分列条文,加以注释,并将合病、并病、坏病、痰病四类附于三阳经末,以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病等附于三阴经末,这样使得条理清晰,求理法方药于一统。喻昌对《伤寒论》错简重订思想颇受争议,后世对此褒贬不一。但它的提出对《伤寒论》重新编次、归类的方法,从伤寒学史来看,属创举之作,首开《伤寒论》学术争鸣之端,由此而引发的尊经派与错简派之争,促进了《伤寒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后世以方类证,以法类证等诸多归类法的问世,就方法论言,是受其影响。同时喻昌将《伤寒论》中有关温症的条文提炼出来,按照三纲鼎立的方法,将温症也分为三大类,即《内经》所提到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一大例;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一大例;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时病发,此一大例。他的注重护阴治法,对后世温病学家的思想影响颇大。第二,探讨喻昌六气为病的思想。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喻昌探讨中寒证治的内容,反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论述阴邪为患的病机、辨证及治法。将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前人有关阴邪为患的论述进行深入剖析与比类,将中寒证治的内容补充完整。二是中风分外风和内风两种。外风是“阳虚邪害空窍为本,而风从外入者,必挟身中素有之邪,或火或气或痰而为标”;并首创“内风”之说,认为内风是“真中风之风,乃人身自有之风,平素蕴蓄,而一旦内出者也。”三是纠正《内经》“秋伤于湿”为“秋伤于燥”,认为燥为秋之主气,燥胜而干,创着名清燥救肺汤,辛凉甘润,为后世医家所称道。四是将热湿暑三气合而论述。因三气致病,往往杂合而至,不可完全分离。可见喻昌六气论述内容全面,而且创立医门律例,提出辨证要点,这些内容都是其独创的地方,值得深入挖掘。第三,论述喻昌定议病式的内容。本章总结了喻昌制订的“议病式”的内容。喻昌制定的“议病式”作为一个工具化的标准,有着其深厚的理论基础,每一条每一款都有经典理论的指导且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对于医案内容的书写要求作详细规定,可视为医门矜式。作为中医病案规范化的书写,对于现在越来越注重中医规范化的今天,将中医进行标准化,探求中医诊断内容中书写病例,在文献追溯源流方面起了作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第四,探讨喻昌论治杂病的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疟证、痢疾、痰饮、咳嗽、关格、消渴、虚劳、水肿、黄疸及肺痈肺痿等杂病的证治。喻昌对每病首述病因、病理,次论各种律例,分析误诊原因,最后载入常用方剂,体例严谨。在本章节中多基于对《金匮要略》内容的比较与阐述。第五,通过医案医话,探讨中医理论。本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小儿论辨明“小儿惊风”之误。小儿论分温症一、二、三例,通过具体医案论述小儿治则,须重视脾肺。二是老年病,需从注重脾胃、补养正气、温补下元、从痰论治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辨证治疗。三是血证论治。镇纳肾气,以救吐血;温中健脾治呕血;涤痰生血治痰血兼证;咸寒治胃络损伤之血证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四是论述潜降法治厥巅疾、肠风下血五证可治、血盅之辨证等内容。《寓意革》所载医案均为喻昌亲手治疗内科杂病或伤寒等疑难病证的案例。每案详述其病因、病情,尤着力于辨证治疗,推敲设问,层剖缕分,务求精审明晰。由此可以看出,喻昌对医学实践、临床治疗方面极为重视。他的很多医理都是散见于众多的医案、医论中。喻昌善于从这些宝贵的经验中吸取营养,经过思考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给喻昌的医学研究赋予了很强的实践特色。第六,论述《喻昌医学三书》的几个特点:善用人参,喻昌不仅在医着中列专篇讨论用参的问题,而且将人参运用于温补下元、治痢种种及内伤杂病等方面。另外喻昌经历复杂,曾一度削发为僧,所以他的医着中很多地方有引入佛理的内容,本章节从喻昌仿照佛教戒律,为医门立法;将佛教四大与中医阴阳学说相结合,重视阴邪为病;治病注重精神调养:强调饮食清淡并以律戒医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喻昌引佛入医的内容。在结语讨论中,本文结合喻昌研究经典、重点突出、注释独特、善于类比等特点,探讨喻昌的学术思想。总之,喻昌在医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的三纲鼎立学说打破传统研究《伤寒论》的局面,引发了争鸣。他所创的医门律例、订立议病式及所主张的医学思想,提炼温症条文,在历史上都着很大的影响,其医学地位不容忽视。喻昌将自己的医学实践与经验着书立说,尤其是书中误诊学的思想,着力于指导临证医生的辨证论治,启迪后学。

裘惠萍[10](2007)在《《伤寒论》治肝法及其临床运用研究》文中指出《伤寒论》是祖国医学中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之作,《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着称,但其中亦寓有脏腑辨证,这是因为六经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其证治也是围绕脏腑病理变化;《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肝为五脏之一,肝病证治,同样散见于六经诸篇。特别是少阳和厥阴两篇,肝病之多,范围之广,病机之杂,在五脏病中,实居首位。在收集整理《伤寒论》中有关研究资料发现,仲景对治肝法论述颇详。他灵活运用《内经》温清补泻的治疗原则,为治疗肝病创立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大法,并创制一系列治肝经典名方。本论文对仲景《伤寒论》治肝法及其用方之临床运用进行全面分析,整理总结其治肝方之临床应用文献数据,深入阐发其理论和用药特点。《伤寒论》对于肝病的证治,既有法可效,又有方可循,不但含有丰富的肝病证治内容,而且亦创立了自身的治肝特点和规律。这些特点规律,一直有效地指导着肝病的治疗,且为中医肝病证治理论奠定了基础。目的:通过对仲景《伤寒论》肝病证治特点、规律及用方的探析,汲取精华,旨在开拓经方的临床应用,提高肝病之临床疗效,为揭示《伤寒论》治肝法的实质提供重要线索与信息,为今人研制治疗肝病新方提供思路与依据。

二、仲景治厥十法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仲景治厥十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简介、引文及不同版本的比较
    1 《注解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
    2 成无己生平、《注解伤寒论》成书、刊行年代
    3 《注解伤寒论》的流传版本
    4 《注解伤寒论》引用文献概览
        4.1 《注解伤寒论》引用古籍书目、引用古籍篇章出处概览
        4.2 《注解伤寒论》出处有疑、不详的引用
        4.3 《注解伤寒论》引用文献文字与古籍文字的不同
        4.4 《注解伤寒论》引用文献的错误
        4.4.1 《注解伤寒论》引用参考文献书目错误
        4.4.2 《注解伤寒论》引用参考文献文字的错误
        4.4.3 《注解伤寒论》引用参考文献出自两个篇章
        4.5 《注解伤寒论》中“《经》曰”、“《经》云”的出处
        4.6 《注解伤寒论》未提引用书目、篇章
        4.7 引用多次的内容
    5 赵本、汪本、吴本《注解伤寒论》部分文字差异的比较
    6 《注解伤寒论》和赵开美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内容的比较
第二章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释《伤寒论》第五篇到第十四篇内容的述评
    1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释《伤寒论》内容述评
        1.1 注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述评
        1.2 注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述评
        1.3 注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述评
        1.4 注释《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述评
        1.5 注释《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述评
        1.6 注释《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述评
        1.7 注释《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述评
        1.8 注释《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述评
        1.9 注释《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述评
        1.10 注释《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述评
    2 后世医家对《注解伤寒论》的注释争议较大的内容
    3 后世医家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相似的注释
第三章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学术思想
    1 《注解伤寒论》对症状、病因病机的阐释体现的学术思想
        1.1 《注解伤寒论》对“发热”的阐释
        1.2 《注解伤寒论》对“恶风”的阐释
        1.3 《注解伤寒论》对“恶寒”的阐释
        1.4 《注解伤寒论》对“往来寒热”的阐释
        1.5 《注解伤寒论》对“汗”的阐释
        1.6 《注解伤寒论》对“头项、身体、肢节疼痛”的阐释
        1.7 《注解伤寒论》对“身重”、“身蜷”、“身瞤”、“身痒”的阐释
        1.8 《注解伤寒论》对“面赤”、“面目身黄”的阐释
        1.9 《注解伤寒论》对“口苦”、“口不仁”、“口伤烂赤”的阐释
        1.10 《注解伤寒论》对“咽干”、“咽痛”的阐释
        1.11 《注解伤寒论》对“烦”、“烦躁”、“躁”、“躁烦”的阐释
        1.12 《注解伤寒论》对“喜忘”、“如见鬼状”、“如狂”的阐释
        1.13 《注解伤寒论》对“谵语”、“郑声”的阐释
        1.14 《注解伤寒论》对“心中懊”的阐释
        1.15 《注解伤寒论》对“心下痞”、“心下硬”、“心下痞硬”的阐释
        1.16 《注解伤寒论》对“结胸”的阐释
        1.17 《注解伤寒论》对“咳”、“喘”的阐释
        1.18 《注解伤寒论》对“哕”的阐释
        1.19 《注解伤寒论》对“呕”、“吐”的阐释
        1.20 《注解伤寒论》对“下利”的阐释
        1.21 《注解伤寒论》对“口渴”、“不渴”的阐释
        1.22 《注解伤寒论》对“胸胁症状”的阐释
        1.23 《注解伤寒论》对“腹胀满”的阐释
        1.24 《注解伤寒论》对“腹痛”的阐释
        1.25 《注解伤寒论》对“脐上、脐下悸”的阐释
        1.26 《注解伤寒论》对“厥逆”、“四肢拘急”的阐释
        1.27 《注解伤寒论》对“小便异常”的阐释
        1.28 《注解伤寒论》对“大便异常”的阐释
    2 《注解伤寒论》对脉象的阐释体现的学术思想
    3 《注解伤寒论》对施治方法的阐释体现的学术思想
        3.1 《注解伤寒论》阐释《伤寒论》的方剂配伍
        3.2 《注解伤寒论》阐释《伤寒论》的药物功效
        3.3 《注解伤寒论》阐释《伤寒论》的方后注
        3.4 《注解伤寒论》阐释《伤寒论》的针灸疗法
        3.5 《注解伤寒论》阐释《伤寒论》的外治法
        3.6 《注解伤寒论》阐释《伤寒论》的其他疗法
        3.7 《注解伤寒论》阐释《伤寒论》的自愈
        3.8 《注解伤寒论》阐释《伤寒论》的治疗时机
        3.9 《注解伤寒论》阐释《伤寒论》的治疗禁忌
        3.10 《注解伤寒论》阐释《伤寒论》方剂的功效
第四章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成就
    1 首次全面注释《伤寒论》,开创历史先河
    2 重视以经解经的方法,合理引用医理文献
    3 引用《内经》理论详恰,体现学术渊源关系
    4 继承发展《伤寒论》理论,学术观点启迪后世
    5 注解病因病机严谨精当,阐明仲景辨证精神
    6 对脉象的注释义理详备,诊疗重视四诊合参
    7 全面阐释方药针灸疗法,重视表里先后原则
    8 阴阳五行理论渗透注文,灵活运用哲学思想
    9 审邪气所在以法救之,告诫医家当详察病情
    10 随文顺释严格遵循旨意,忠实《伤寒论》原貌
    11 释词与校勘相结合,奠定医家研读条文的基础
    12 保存大量古籍文献风貌,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13 注释承先启后影响深远,推动伤寒学术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基于中华医典对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胃痛用药的规律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宋金元时期环境背景分析
        一、时代背景
        二、宋金元历史进程
        三、宋金元时期社会及学术环境的演变
        四、宋金元时代各医家学说的源流
        小结
    第二节 古代文献对胃痛的认识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
        二、古人对胃痛的认识
        小结
    第三节 胃脘痛现代研究进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评述
        二、近代名医治胃痛经验
        小结
第二章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胃脘痛用药的统计分析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医案检索收录结果
        二、胃脘痛病症的诱因分析
        三、宋金元胃脘痛医案脉象分析
        四、宋金元胃脘痛证型分析
        五、胃脘痛用药规律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宋金元胃脘痛医案药味规律分析
        一、药味频数分析
        二、不见多用之药
        三、配伍药
        四、药味功效与归经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医家治胃脘痛
        一、刘完素
        二、张子和
        三、李东垣
        四、朱丹溪
        五、许叔微
        六、罗天益
        七、滑寿
        八、戴思恭
        九、王好古
        十、陈自明
        十一、王珪
    第三节 理论探讨
        一、胃脘痛的原委
        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有所劳倦,形气衰少
        三、胃以和为贵:气血冲和,万病不生
        四、胃以降为顺:生化有源,出入有序
        五、甘温除大热之再辩
        六、胃以通为治: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第四节 传承
        一、缪仲淳
        二、李中梓
        三、陈无咎
    第五节 总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张仲景痰饮学说及其对唐以前医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对《黄帝内经》辨治痰饮的理论探讨
    一、《黄帝内经》对痰饮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 痰饮病的概念
        (二) 痰饮病的病因病机
        1. 脾胃功能失调
        2. 湿淫内外相引
    二、《黄帝内经》与痰饮相关病名释义
        (一)“溢饮”释义
        (二) 痞饮释义
        (三) 饮发释义
        (四) 饮积释义
    三、《黄帝内经》对辨治饮病的组方指导
        (一) 气味配伍原则
        (二) 升降配伍原则
        (三) 祛邪大法
    四、总结
第二部分 辨治痰饮的伟大成就——对张仲景痰饮学说的探讨
    一、从病证、因机、治法方面对张仲景痰饮学说的探讨
        (一) 痰饮病的概念
        (二) 痰饮与痰饮病
        (三) 从病证方面分析
        1. 四种痰饮病
        2. 痰饮与咳嗽上气病
        3. 痰饮与胸痹、心痛病
        4. 痰饮与悸病
        5. 痰饮与胃反呕吐病
        6. 痰饮与水气病
        7. 痰饮与湿病
        8. 太阳病误治滋生痰饮
        9. 饮邪所致太阳病类证
        10. 太阳表闭兼杂痰饮
        11. 少阳枢机不利兼杂痰饮
        12. 饮邪致厥
        (四) 从病因病机方面分析
        1. 张仲景对痰饮病因病机认识
        (五) 从治法治则方面分析
        1. 张仲景开创辨治痰饮“以温药和之”
        2. 急则祛壅滞之标
        3. 缓则治脾肾之本
        4. 三因制宜
        5. 小结
    二、从诊法和方治两个方面论张仲景痰饮学说的特色
        (一) 从诊法论张仲景平脉辨证诊治痰饮的特色
        1. 依据脉证,阐明病机
        2. 平脉辨证,指导治疗
        3. 平脉论理,判断预后
        4. 小结
        (二) 从八法方药论张仲景辨治痰饮诸法的特色
        1. 汗法
        2. 吐法
        3. 下法
        4. 和法
        5. 温法
        6. 清法
        7. 辛通、健脾、渗湿法
        8. 消法
        9. 特效方
        (三) “转大气”治法运用于治疗痰饮的意义
        (四) 小结
    三、从医案一则分析张仲景辨治痰饮病的特点
        (一) 辨证论治思想分析
        (二) 本例诊籍特点分析
    四、总结
第三部分 张仲景痰饮学说对魏晋南北朝医家辨治痰饮的影响
    一、华佗
        (一) 《华佗药方》
        1. 继承张仲景“温药和之”并配合峻逐法治疗痰饮病
        2. 辨治痰饮病之辛温法与张仲景“温药和之”比较
        3. 小结
        (二) 《华氏中藏经》
        1. 辨治饮邪所致上、中、下三种痞候的特点
        2. 《华氏中藏经·卷下》之万应丸通治痰饮留积分析
    二、王叔和
    三、葛洪——《肘后备急方》
        (一) 辨治痰饮采用峻逐法和降逆法的特点
        (二)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
        (三) 辨治痰饮采用涌吐法的特点
        (四) 辨治痰饮采用攻逐法的特点
        (五) 小结
    四、范汪——《范汪方》
        (一)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
        (二) 辨治痰饮采用攻逐法的特点
        (三) 辨治痰饮采用发表攻里,表里同治法的特点
        (四) 辨治痰饮采用攻补兼施法的特点
        (五) 小结
    五、胡洽——《胡洽方》
        (一)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
        (二) 辨治痰饮采用涌吐法的特点
        (三) 辨治痰饮采用复方大剂的特点
        (四) 小结
    六、靳邵——《靳邵方》
    七、陈延之——《小品方》
        (一)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
        (二) 辨治痰饮采用解表化饮,表里同治法的特点
        (三) 小结
    八、徐嗣伯——《风眩方》
    九、僧深——《深师方》
        (一)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
        (二) 辨治痰饮采用攻逐法的特点
        (三) 辨治痰饮采用涌吐法的特点
        (四) 辨治痰饮采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法的特点
        (五) 辨治痰饮解表化饮,表里同治法的特点
        (六) 小结
    十、陶弘景
        (一)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辨治痰饮的特点
        (二) 《陶隐居效验方》辨治痰饮的特点
    十一、徐之才——《药对》
    十二、姚僧垣——《集验方》
        (一)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
        (二) 辨治痰饮采用攻补兼施法的特点
        (三) 辨治痰饮采用行消澼结法的特点
        (四) 其他——姚僧垣以蒺藜治疗痰饮积聚呕逆
        (五) 小结
    十三、谢士泰——《删繁方》
    十四、魏孝澄——《新录单要方》
    十五、总结
第四部分 《诸病源候论》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诸病源候论》补充与痰饮相关的病候
        (一) 痰饮与虚劳病
        (二) 痰饮与寒食散发动
        (三) 痰饮与外感
        1. 痰饮与伤寒病
        2. 痰饮与时气病、温病
        (四) 痰饮与疟病
        (五) 痰饮与黄疸病
        (六) 痰饮与气病
        (七) 痰饮与咳嗽病
        (八) 痰饮与心病
        (九) 痰饮与癖病
        (十) 痰饮与脾胃病、呕吐哕病
        (十一) 痰饮和注病
        (十二) 痰饮与妇人杂病
        (十三) 痰饮与妇人妊娠病
        (十四) 痰饮与妇人产后病
    二、《痰饮病诸候》补充对痰饮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 饮水过多,水饮流行
        (二) 气机不通,血脉壅塞
        (三) 脾阳虚弱,冒犯风寒
        (四) 饮郁化热,饮热相抟
    三、《诸病源候论》对张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发展
        (一) 病名证候方面
        (二) 痰饮与诸病联系方面
        (三) 对痰饮病因病机认识方面
    四、养生导引法
    五、总结
第五部分 《千金》、《外台》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孙思邈——《千金方》
        (一) 《备急千金要方·大肠附·痰饮》和《千金翼方·杂病·痰饮》
        1. 孙思邈《千金》继承张仲景辨治痰饮采用“温药和之”的治法
        2. 《千金》对张仲景运用吐法治疗痰饮的继承和发展
        3. 《千金》对张仲景运用下法治疗痰饮的继承和发展
        4. 《千金》运用丸剂缓消治疗痰饮的特点
        (二) 《千金》补充主治痰饮相关的杂病方药
        1. 《千金》对痰饮所致胎前产后主治方药的补充
        2. 《千金》对痰饮所致妇人杂病主治方药的补充
        3. 《千金》对痰饮所致小儿癖结胀满主治方药的补充
        4. 《千金》对痰饮所致风虚主治方药的补充
        5. 《千金》对痰饮所致伤寒劳复主治方药的补充
        6. 《千金》对痰饮所致伤寒发黄主治方药的补充
        7. 《千金》对痰饮所致积聚主治方药的补充
        8. 《千金》对痰饮所致脾虚主治方药的补充
        9. 《千金》对痰饮所致冷痢主治方药的补充
        10. 《千金》对痰饮所致痼冷积热主治方药的补充
        11. 《千金》对痰饮所致肺劳主治方药的补充
        12. 《千金》对痰饮所致气极主治方药的补充
        13. 《千金》对痰饮所致积气主治方药的补充
        14. 《千金》对痰饮所致飞尸鬼疰主治方药的补充
        15. 《千金》对痰饮所致咳嗽主治方药的补充
        16. 《千金》对痰饮所致虚劳损主治方药的补充
        17. 《千金》对痰饮所致水肿主治方药的补充
        18. 《千金》对痰饮所致眼病主治方药的补充
        19. 《千金》对痰饮所致服食石散发动主治方药的补充
        20. 《千金》对痰饮所致脚气主治方药的补充
        21. 《千金》对痰饮所致黄疸主治方药的补充
        22. 《千金》对痰饮所致胸中热主治方药的补充
        23. 《千金》对痰饮所致饮食不消主治方药的补充
        24. 《千金》对痰饮所致急证主治方药的补充
    二、王焘——《外台秘要方》
        (一) 《外台》对辨治痰饮所致诸病方药的补充
        1. 《外台》补充痰饮食不消及呕逆不下食方
        2. 《外台》补充痰澼方
        3. 《外台》补充了疗诸痰饮方
        4. 《外台》补充了呷嗽方
        5. 《外台》补充了咳逆及厥逆饮咳方
        6. 《外台》补充了疗癖方
        7. 《外台》补充痰饮所致积聚心腹痛方
        8. 《外台》补充痰饮所致头风眩方
        9. 《外台》补充了痰饮所致虚劳赢瘦方
        10. 《外台》补充痰饮所致脚气方
        11. 《外台》补充痰饮所致黄疸方
        (二) 《外台》在继承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治痰方剂
        (三) 《外台》在继承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补充主治痰饮与诸病方
        1. 痰饮与伤寒、温病合并发作
        2. 痰饮与霍乱
        3. 痰饮与噫醋
        4. 痰饮与心下悬急懊痛
        5. 痰饮与胁肋痛
        6. 痰饮与寒疝
        7. 痰饮与风痰
        8. 痰饮与多唾
        9. 痰饮与咳嗽上气
    三、总结
结论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仲景辨治肺病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肺的基本理论
    1.1 肺气之宣发与肃降
    1.2 肺与宗气的关系
    1.3 肺与营卫之气的关系
    1.4 肺阳与肺气的关系
    1.5 肺与水液代谢的关系
2 《伤寒论》中肺病与《金匮要略》中肺病的发病特点
    2.1 《伤寒论》六经病中肺病发病特点
        2.1.1 太阳病中肺病发病特点
        2.1.2 阳明病中肺病发病特点
        2.1.3 少阳病中肺病发病特点
        2.1.4 太阴病中肺病发病特点
        2.1.5 少阴病中肺病发病特点
        2.1.6 厥阴病中肺病发病特点
    2.2 《金匮要略》杂病中肺病的发病特点
        2.2.1 肺脏自病
        2.2.2 肺卫相关
        2.2.3 脏腑相传
3 仲景肺病论治
    3.1 肺卫病论治
        3.1.3 肺卫病治疗特点
    3.2 肺咽病论治
        3.2.1 肺与咽的生理病理关系
        3.2.2 相关病证及其治法用药
        3.2.3 肺咽病治疗特点
    3.3 肺大肠病论治
        3.3.1 肺与大肠的生理病理关系
        3.3.2 相关病证及其治法用药
        3.3.3 肺大肠病治疗特点
    3.4 肺胃病论治
        3.4.1 肺与胃的生理病理关系
        3.4.2 相关病证及其治法用药
        3.4.3 肺胃病治疗特点
    3.5 肺脾病论治
        3.5.1 肺与脾的生理病理关系
        3.5.2 相关病证及其治法用药
        3.5.3 肺脾病治疗特点
    3.6 肺心病论治
        3.6.1 肺与心的生理病理关系
        3.6.2 相关病证及其治法用药
        3.6.3 肺心病治疗特点
    3.7 肺肝病论治
        3.7.1 肺与肝的生理病理关系
        3.7.2 相关病证及其治法用药
        3.7.3 肺肝病治疗特点
    3.8 肺肾病论治
        3.8.1 肺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
        3.8.2 相关病证及其治法用药
        3.8.3 肺肾病治疗特点
    3.9 肺膀胱病论治
        3.9.1 肺与膀胱的生理病理关系
        3.9.2 相关病证及其治法用药
        3.9.3 肺膀胱病治疗特点
    3.10 肺皮肤病论治
        3.10.1 肺与皮肤的生理病理关系
        3.10.2 相关病证及其治法用药
        3.10.3 肺皮肤病论治特点
4 仲景常用治肺法及配伍特点
    4.1 仲景常用治肺法
        宣肺法
        降肺法
        敛肺法
        温肺法
        清肺法
        润肺法
        补肺法
        泻肺法
        燥肺法
    4.2 仲景治肺用药配伍特点
        辛散酸敛
        辛开苦降
        苦泻甘缓
        润燥结合
        降气利水
        寒温并用
5 讨论
    5.1 以补益肺阳为特色
    5.2 以祛除邪实为关键
    5.3 以调理宣降为主法
6 仲景治肺病理法方药对部分肺系难治性疾病的指导
    6.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2 肺癌
    6.3 特发性肺纤维化
    6.4 病毒性肺炎
    6.5 过敏性鼻炎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近40年仲景辨治肺病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

(5)现存宋代伤寒着作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几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2 研究概况
        2.1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伤寒着作
        2.1.1 宋本《伤寒论》
        2.1.2 《金匮玉函经》
        2.2 宋代阐释发挥《伤寒论》的着作
        2.2.1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2.2.2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2.2.3 朱肱《伤寒百问》、《活人书》系列
        2.2.4 许叔微伤寒三书
        2.2.5 郭雍《伤寒补亡论》
        2.2.6 其他医家及着作
        2.3 宋代综合性方书中的伤寒内容
        2.3.1 《太平圣惠方》伤寒内容
        2.3.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内容
        2.3.3 《圣济总录》伤寒内容
        2.3.4 《普济本事方》伤寒内容
        2.3.5 其他综合性方书中的伤寒内容
        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3 研究范围及方法
        3.1 研究范围
        3.2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宋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1 政治背景
    2 文化背景
    3 科技背景
    4 经济背景
    5 气候背景
    6 小结
第二部分:宋以前对伤寒的认识
    1 战国至三国时期
    2 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五代时期
    4 小结
第三部分:宋代伤寒着作成书前的官修伤寒内容及宋元史志书目着录的宋代伤寒着作
    1 宋代伤寒着作产生前的官修伤寒文献
        1.1 《太平圣惠方》中的伤寒文献
        1.2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伤寒着作
    2 宋元5种史志书目对宋代伤寒着作的着录
    3 小结
第四部分:现存宋代伤寒着作
    1 刘元宾与《伤寒括要》(1076)
        1.1 目录记载
        1.2 全书体例
        1.3 传承关系
        1.4 小结
        附:《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补注通真子脉要秘括》
    2 韩祗和与《伤寒微旨论》(1086)
        2.1 目录记载
        2.2 全书体例
        2.3 传承关系
        2.4 小结
        附:关于《四库》本《伤寒微旨论·温中篇》与《阴证略例》相关篇章的比较
    3 庞安时与《伤寒总病论》(1100)
        3.1 目录记载
        3.2 全书体例
        3.3 传承关系
        3.4 小结
        附:庞安时其余着作史志目录记载
    4 朱肱与《重校证活人书》(1118)
        4.1 目录记载
        4.2 全书体例
        4.3 传承关系
        4.4 小结
    5 李知先与《活人书括》(1166)
        5.1 目录记载
        5.2 全书体例
        5.3 传承关系
        5.4 小结
        附:《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的相关记载
    6 许叔微与《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1170)
        6.1 目录记载
        6.2 全书体例
        6.3 传承关系
        6.4 小结
    7 李柽与《伤寒要旨(药方)》(1171)
        7.1 目录记载
        7.2 全书体例
        7.3 传承关系
        7.4 小结
    8 汤尹才与《伤寒解惑论》(1173)
        8.1 目录记载
        8.2 全书体例
        8.3 传承关系
        8.4 小结
    9 钱闻礼与《伤寒百问歌》(1182)
        9.1 目录记载
        9.2 全书体例
        9.3 传承关系
        9.4 小结
    10 郭雍与《伤寒补亡论》(1195)
        10.1 目录记载
        10.2 全书体例
        10.3 传承关系
        10.4 小结
    11 李子建与《伤寒十劝》(1217)
        11.1 目录记载
        11.2 全书体例
        11.3 传承关系
        11.4 小结
    12 杨士瀛与《伤寒类书活人总括》(1260)
        12.1 目录记载
        12.2 全书体例
        12.3 传承关系
        12.4 小结
第五部分:现存宋代伤寒着作文献特点
    1 现存宋代伤寒着作形式体例
        1.1 诗歌学问化与学问诗歌化
        1.2 律赋的兴盛与医书中的律赋
        1.3 笔记实录体在医案中的应用
        1.4 问答体对经典医籍的继承
    2 现存宋代伤寒着作内容来源
        2.1 以吸收宋本《伤寒论》为主者
        2.2 以参考朱肱伤寒着作为主者
        2.3 其他类伤寒文献来源
    3 小结
第六部分:宋代伤寒着作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1 宋代伤寒着作的历史地位
    2 宋代伤寒着作对后世的影响
        2.1 对后世伤寒学的影响
        2.3 对后世温病学的影响
    3 小结
第七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宋代伤寒着作历代史志书目记载
        1.1 《伤寒微旨论》
        1.2 《伤寒总病论》
        1.3 朱肱医学着作
        1.4 《活人书括》
        1.5 许叔微伤寒着作
        1.6 《伤寒要旨(药方)》
        1.7 《伤寒百问歌》
        1.8 《伤寒补亡论》
        1.9 杨士瀛医学着作
    2 宋代伤寒着作正文前后所附内容
        2.1 《伤寒微旨论》
        2.2 《伤寒总病论》
        2.3 《重校证活人书》
        2.4 《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
        2.5 《伤寒百证歌》
        2.6 《伤寒要旨(药方)》
        2.7 《伤寒解惑论》
        2.8 《伤寒补亡论》
        2.9 《伤寒十劝》
    3 宋代伤寒着作文献研究相关列表
        3.1 《伤寒括要》
        3.2 《伤寒微旨论》
        3.3 《伤寒总病论》
        3.4 《重校证活人书》
        3.5 许叔微伤寒三书
        3.6 《伤寒要旨(药方)》
        3.7 《伤寒百问歌》
        3.8 《伤寒解惑论》
        3.9 《伤寒十劝》
        3.10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6)《伤寒论》呕吐辨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正文
1 呕吐概述
    1.1 呕吐定义
    1.2 呕吐名称
    1.3 致呕因素
    1.4 致呕机理
    1.5 呕吐治法
2 《伤寒论》呕吐研究
    2.1 《伤寒论》呕吐的分类
        2.1.1 以伤寒六经分
        2.1.2 按寒热虚实分
    2.2 《伤寒论》呕吐的治法
    2.3 《伤寒论》治呕禁忌
        2.3.1 不可见呕止呕
        2.3.2 伤寒呕多禁下
    2.4 《伤寒论》呕吐分治
        2.4.1 太阳病之呕吐
        2.4.2 阳明病之呕吐
        2.4.3 少阳病之呕吐
        2.4.4 太阴病之呕吐
        2.4.5 少阴病之呕吐
        2.4.6 厥阴病之呕吐
        2.4.7 霍乱病之呕吐
        2.4.8 差后余热未尽之呕吐
    2.5 统计分析
        2.5.1 数据来源
        2.5.2 《伤寒论》“呕吐”关键词统计分析
        2.5.3 《伤寒论》治呕方药统计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仲景姜附剂药证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姜附剂、药证、方证概述
    1 药证方证内涵
    2 姜附剂界定
第二部分 姜附剂药证研究
    1 附子药证(附乌头、天雄药证)
        1.1 附子药证
        1.2 配伍与用量
        附 乌头与天雄的药证
    2 干姜药证
        2.1 干姜药证
        2.2 配伍与用量
    3 甘草药证
        3.1 甘草药证
        3.2 配伍与用量
    4 茯苓药证
        4.1 茯苓药证
        4.2 配伍与用量
    5 人参药证
        5.1 人参药证
        5.2 配伍与用量
    6 葱白药证
        6.1 葱白药证
        6.2 配伍与用量
    7 人尿药证
        7.1 人尿药证
        7.2 配伍与用量
    8 猪胆汁药证
        8.1 猪胆汁药证
        8.2 配伍与用量
    9 赤石脂药证
        9.1 赤石脂药证
        9.2 配伍与用量
    10 细辛药证
        10.1 细辛药证
        10.2 配伍与用量
    11 黄连药证
        11.1 黄连药证
        11.2 配伍与用量
    12 当归药证
        12.1 当归药证
        12.2 配伍与用量
    13 黄柏药证
        13.1 黄柏药证
        13.2 配伍与用量
    14 桂枝药证
        14.1 桂枝药证
        14.2 配伍与用量
    15 乌梅药证
        15.1 乌梅药证
        15.2 配伍与用量
    16 蜀椒药证
        16.1 蜀椒药证
        16.2 配伍与用量
第三部分 姜附剂方证研究
    1 四逆汤证
    2 四逆加人参汤证
    3 茯苓四逆汤证
    4 干姜附子汤证
    5 白通汤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6 通脉四逆汤与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7 乌头赤石脂丸证
    8 乌梅丸证
    9 姜附剂方证鉴别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肝病三纲学说的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气肝火肝风证治
    综述二 肝为万病之贼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肝病三纲学说探讨
    第一节 肝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
        一、肝的生理特点
        二、肝的病理特点
    第二节 肝病证治源流
        一、先秦两汉时期
        二、两晋隋唐时期
        三、宋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第三节 "三纲一源"论
    第四节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诠释
        一、肝气证治
        二、肝风证治
        三、肝火证治
        四、肝寒肝虚等证治
    第五节 三纲学说的意义及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9)《喻昌医学三书》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章 整理《伤寒论》,编次《尚论篇》
    1 持错简说,辨叔和编次之失
        1.1 确立三纲鼎立
        1.2 以法统纲
    2 以纲统法,类证汇聚
        2.1 太阳经证治
        2.2 阳明经证治
        2.3 少阳经证治
        2.4 太阴经证治
        2.5 少阴经证治
        2.6 厥阴经证治
        2.7 过经不解和差后劳复阴阳易病
    3 温症论
        3.1 温症上篇
        3.2 温症中篇
        3.3 温症下篇
        3.4 温症外复四症
        3.5 两感温症的特点
        3.6 喻昌对温病学的影响
    4 三纲之说的由来
    5 喻昌在错简派中的地位
        5.1 方有执
        5.2 方、喻影响下的医家
    6 关于三纲学说的反对之论
        6.1 张志聪
        6.2 柯韵伯
        6.3 陆懋修
        6.4 刘渡舟
    小结
第二章 创医门律例,论六气为病
    1 寒邪为病
        1.1 阴邪为病,不可忽视
        1.2 中寒证论治
        1.3 创律二条
        1.4 比类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前人论述
        1.5 中寒证用药诸方
        1.6 讨论
    2 中风论
        2.1 先哲论述
        2.2 中风分内外
        2.3 中风论治
        2.4 风中五脏
        2.5 创律五条及中风治法
        2.6 中风具体方药
        2.7 讨论
    3 伤燥论
        3.1 研究经典
        3.2 归纳病机
        3.3 治燥法则
        3.4 创律五条
        3.5 制清燥救肺名方
        3.6 秋燥用方
    4 热湿暑三气论
        4.1 热湿暑三气常常纠结为患
        4.2 痉病
        4.3 湿上甚为热须利小便
        4.4 论《金匮要略》治湿五方
        4.5 风湿论
        4.6 创律十一条
        4.7 具体用药
    小结
第三章 订立议病式,规范医方案
    1 创"议病式"的原因
        1.1 众医议药不议病
        1.2 治病必先识病
    2 创中医议病式
        2.1 病人的一般情况
        2.2 病人总体表现
        2.3 病程
        2.4 主要症状
        2.5 诊断
        2.6 治则
        2.7 具体用药
        2.8 预后
    小结
第四章 重视理论基础,发展中医理论
    1 关于气之说
        1.1 气的概念
        1.2 气是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1.3 大气论
    2 疟证论治
        2.1 经典论善疟
        2.2 喻昌论疟
        2.3 和法为疟证总治则
        2.4 论《金匮要略》三方
        2.5 创律三条
        2.6 疟症具体用方
        2.7 医案分析
    3 四大法则治疗痢疾
        3.1 逆流挽舟法
        3.2 通因通用法
        3.3 急开支河法
        3.4 通塞互用法
        3.5 治痢种种不同
        3.6 创律三条
        3.7 痢疾具体用方
    4 痰饮论治
        4.1 痰饮分四
        4.2 四饮的病机与主症
        4.3 痰饮成因与脾胃有关
        4.4 痰饮与气的关系
        4.5 论仲景十四方
        4.6 喻昌定吐禁十二条及药禁一十条
        4.7 创律三条
        4.8 具体方剂
    5 咳嗽论治
        5.1 暑湿之邪致咳
        5.2 相火致咳
        5.3 燥邪致咳
        5.4 痰饮致咳
        5.5 外感六气致咳证治
        5.6 内伤致咳证治
        5.7 创律六条
        5.8 咳嗽门具体用方
    6 关格论治
        6.1 推经溯源,定义关格
        6.2 遵《伤寒论》,予关格治疗方药
        6.3 创律四条
        6.4 关格用方有三
    7 消渴论治
        7.1 消渴病的病机
        7.2 关于消渴的治疗
        7.3 创律五条
        7.4 具体用方23首
    8 虚劳论治
        8.1 虚劳病机
        8.2 虚劳脉
        8.3 虚劳之治
        8.4 论方十六首
        8.5 创律十条
        8.6 虚劳病具体用方
        8.7 讨论
    9 水肿论治
        9.1 水肿病病机
        9.2 水肿脉
        9.3 论方八首
        9.4 胀病治疗以理脾为主
        9.5 创律七条
        9.6 水肿门,共二十六首
    10 黄疸论治
        10.1 外感发黄宜开发汗利小便
        10.2 喻昌三疸分论,清热利湿为治
        10.3 论《金匮要略》十二方
        10.4 创律三条
        10.5 黄疸门具体用药
    11 肺痈肺痿论治
        11.1 清肺热、救肺气治肺痈
        11.2 生胃津、润肺燥治肺痿
        11.3 论《金匮要略》十方
        11.4 创律四条
        11.5 肺痈肺痿具体用方
        11.6 医案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医案医话论医理
    1 小儿论
        1.1 辟小儿惊风论
        1.2 小儿治法大纲
        1.3 小儿论治,重视脾肺
    2 论治老年病
        2.1 注重脾胃
        2.2 补养正气
        2.3 温补下元
        2.4 从痰论治
    3 潜降法治厥巅疾
    4 血证论
        4.1 镇纳肾气,以救吐血
        4.2 温中健脾治呕血
        4.3 涤痰生血治痰血兼证
        4.4 咸寒治胃络损伤之血证
        4.5 肠风下血五证可治
    5 明辨血蛊之病
    小结
第六章 喻昌论着的几个问题
    1 主要采用的版本
        1.1 《医门法律》
        1.2 《尚论篇》
        1.3 《寓意草》
    2 善用人参
    3 佛学的影响
        3.1 佛教对中医的影响
        3.2 早期佛教对中医的影响
        3.3 喻昌医着对佛教医学内容的吸收
    小结
讨论
    1 喻昌医学三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1 主要内容
        1.2 主要特点
    2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伤寒论》治肝法及其临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伤寒论》中寓有脏腑辨证
    1.1 六经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
    1.2 就其证治来看,也是围绕脏腑病理变化
    1.3 《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
    参考文献
2.《伤寒论》治肝渊源
    2.1 继《内经》之治则,立治肝之法则
    2.2 据《内经》之医理,拟治肝之名方
    2.3 秉《内经》之精义,释诊肝之关要
3.《伤寒论》治肝基本规律
    3.1 抓主证,是《伤寒论》治肝的原则性
    3.2 变通活用,是《伤寒论》治肝的灵活性
4.《伤寒论》中治肝法及其临床应用
    4.1 疏肝解郁法
    4.2 暖肝祛寒法
    4.3 清热凉肝法
    4.4 养血滋肝法
    4.5 调和肝脾法
    4.6 培土抑木法
    4.7 养阴柔肝法
    4.8 清泻肝胆法
    4.9 清肝镇惊法
    4.10 清肝泻实法
5.《伤寒论》治肝特色探析
    5.1 注重解郁
    5.2 顾护脾胃
    5.3 本经义,创温补
    5.4 疏养结合,体用兼顾
    5.5 助用焦苦
    参考文献
结语
附篇一
附篇二
致谢

四、仲景治厥十法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学术思想研究[D]. 雎世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基于中华医典对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胃痛用药的规律整理[D]. 谢英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张仲景痰饮学说及其对唐以前医家的影响[D]. 陈烨文.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仲景辨治肺病特色研究[D]. 武紫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5]现存宋代伤寒着作文献研究[D]. 张慧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1)
  • [6]《伤寒论》呕吐辨治研究[D]. 邹旭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7]仲景姜附剂药证方证研究[D]. 沈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8]肝病三纲学说的理论探讨[D]. 苏全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9]《喻昌医学三书》学术思想研究[D]. 龙奉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伤寒论》治肝法及其临床运用研究[D]. 裘惠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9)

标签:;  ;  ;  ;  ;  

仲景治爵十法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