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排粒障碍的研究过程及对策

水稻排粒障碍的研究过程及对策

一、水稻籽粒结实障碍的研究历程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笑笑[1](2021)在《土壤肥力对超级稻农学表现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级稻品种具有产量潜力高、抗倒伏能力强的优点,对我国水稻单产的增加意义重大。前人研究表明,超级稻品种通常需要高氮肥投入和充足的土壤背景氮供应才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实现超高产。然而,我国稻田中约有70%为中、低产田,其土壤背景氮的供应能力较弱。同时,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文件提倡减少氮肥用量,缓解因氮肥流失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以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提倡减少稻田氮肥用量、大部分稻田土壤背景氮供应有限的背景下,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在低氮投入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如何,目前尚未进行系统地研究。稻田耕作层表土是提供水稻植株生长发育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去除部分耕作层表土能够降低土壤背景氮供应,从而达到创造低土壤肥力处理的目的。因此,本研究于2016-2018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开展大田试验,其中2016-2017年采用裂区设计,以低土壤肥力(去除一半耕作层深度的土壤)和高土壤肥力为主区处理,以4个超级稻(超优1000、甬优2640、天优华占和扬两优6号)和4个当地主推的普通水稻品种(黄华占、沪优549、珞优10号和荃优6号)为副区处理,氮肥施用量均为100 kg N ha-1(低氮肥水平),旨在比较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对不同土壤肥力响应的差异,并从农艺性状、物质生产与转运、氮素吸收和利用等方面阐明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低氮肥水平和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产量表现差异的生理机制。2018年采用裂裂区设计,以2个氮肥水平(0和100 kg N ha-1)为主区处理,以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为副区处理,以2个超级稻品种(甬优2640、扬两优6号)和2个普通水稻品种(黄华占和荃优6号)为副副区处理,旨在进一步探究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土壤背景氮素对产量的贡献以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差异。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土壤肥力的降低造成各供试水稻品种的产量平均降低了15.9%,这主要归因于单位面积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下降了13.7%和17.0%。在高、低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均高于普通水稻品种,其原因是超级稻品种单位面积颖花数、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相比普通水稻品种均增加6%-8%。随着土壤肥力和氮肥施用量降低,超级稻品种相对于普通水稻品种的产量优势逐渐变小。与普通水稻品种相比,虽然超级稻品种的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效率分别降低了3.5%和18.7%。但是,超级稻品种的粒叶比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8.5%和14.5%,这可能是超级稻品种产量高于普通水稻品种的重要原因。(2)相比高土壤肥力处理,水稻植株成熟期氮素吸收量在低土壤肥力处理下降低了27.4%,其中分蘖至幼穗分化期的氮素吸收量降幅最高,达到了57.8%。这一生长阶段氮素吸收量的降低是造成单位面积穗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降低,进而导致减产的重要原因。在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品种具有更高的总氮素吸收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是超级稻品种相对于普通水稻品种具有产量优势的原因。其中,超级稻品种扬两优6号的花前氮累积量和转运效率分别比普通水稻品种高7.2%和13.7%,最终其产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比普通水稻品种分别增加了10.0%和8.5%。(3)在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条件下,土壤背景氮对水稻氮素吸收总量的贡献分别为60.3%和64.2%,而肥料氮素对总氮吸收的贡献不足40.0%。土壤背景氮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在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条件下分别为65.1%和81.7%。总的来看,和肥料氮素相比,土壤背景氮对水稻氮素积累量和产量的贡献更大,而且这一贡献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而提高。水稻氮素积累总量中来源于土壤的氮素在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之间无显着差异,且在土壤肥力处理之间保持一致。超级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中来源于肥料的氮素在高土壤肥力处理中比普通水稻品种高25.0%,但是在低土壤肥力处理中比普通水稻品种低18.0%。另一方面,超级稻品种在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比普通水稻品种高13.2%和47.8%,这主要是因为超级稻品种的花后氮素吸收量比普通水稻品种高33.7%-53.6%。综上所述,在低土壤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品种相对于普通水稻品种仍然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尽管这个优势比高土壤肥力条件下有所下降。在国家提倡减少农业生产中氮肥用量以及我国大部分稻田土壤背景氮供应较低的背景下,超级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能够有效地提高水稻单产和氮肥利用效率。提高中、低产田土壤背景氮供应有助于提高该条件下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王姣[2](2020)在《基于光合产物转运分配的羊草低结实率研究》文中认为羊草(Leymus chinensis),禾本科赖草属多年生根茎型植物,是我国东北松嫩草地最重要的牧草之一,其富含粗蛋白和粗脂肪,适口性好且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特性,在当地乃至北方地区畜牧业和养殖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自然条件下,羊草结实率低,种子产量不高,制约了天然草地的补播改良和人工草地的建植。因此,探明羊草结实低的内在机制,对提高种子产量、进一步发展当地草牧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全因子实验设计方法,首先,利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抽穗期和灌浆期羊草生殖枝穗、叶片以及营养枝叶片对结实的相对贡献;其次,研究了施氮对光合产物转运分配及结实的影响;最后,利用根茎切割实验,研究了阻断光合产物的地下分配对羊草结实的影响。结果显示:(1)抽穗期羊草穗部光合作用能力最强,生殖枝叶片和营养枝叶片分别是穗部的0.03和0.14倍,灌浆期三者的光合作用能力变化规律与抽穗期相似;与灌浆期相比,抽穗期生殖枝叶片光合作用能力较高,穗部和营养枝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在两时期无显着差异;抽穗期穗部光合产物转运至穗和种子的比例(32.32%、19.11%)显着高于生殖枝叶片(4.34%、4.74%)和营养枝叶片(1.70%、1.34%)的转运比例(P<0.05),灌浆期穗部光合产物32.07%转运至种子,显着高于抽穗期的转运比例;此外,无论在抽穗期还是灌浆期,生殖枝叶片和营养枝叶片分别有35%和60%以上的光合产物留给自身茎叶的生长,15%和18%以上光合产物转运分配至地下器官。(2)与对照相比,施氮后羊草每穗结实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分别增加5.75%、7.61%和4.95%,均呈现上升趋势;氮肥添加使得灌浆期羊草穗和营养枝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比对照分别显着增加71.22%和45.05%(P<0.05);施氮后穗部和营养枝叶片光合产物分别有35.07%和2.03%转运至种子,比对照呈现出增加趋势;尽管如此,氮肥并未改变生殖枝叶片和营养枝叶片光合产物的就近运输。(3)灌浆期以30 cm间距切割根茎后羊草种子的每穗结实数和千粒重比对照分别增加14.94%和5.02%(P<0.05),羊草的实际种子产量显着增加25.18%(P<0.05);而15 cm的根茎切割间距与对照相比则降低了羊草的每穗结实数、千粒重及种子产量。综上所述,穗部对结实的相对贡献最大,抽穗期穗部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穗的形态构建,灌浆期穗部的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种子的灌浆发育;抽穗期和灌浆期生殖枝叶片以及营养枝叶片光合产物大部分用于自身茎叶以及地下器官的生长发育,对结实的贡献较低,使得羊草结实率较低;施氮显着增强了灌浆期羊草穗以及营养枝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穗和营养枝叶片光合产物向穗和种子的转运分配,使得羊草每穗结实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均有所增加。生产上,基于光合产物转运分配的原则,灌浆期适当的根茎切割(30 cm切割间距),促使光合产物向有性生殖器官转运可提高羊草种子的产量。本研究从光合产物转运分配角度阐明了羊草低结实问题,为提高羊草种子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崔月[3](2020)在《水稻抽穗期基因组合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其优化调控》文中认为水稻(Oryza.Sativa)驯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人类提供日常能量所需。在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广泛且纬度跨度大(53°N至35°S)。水稻是短日照作物,有很强的地区适应性,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抽穗期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由品种遗传特性决定,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的关键时期,对环境变化(温度、光照)的响应十分敏感。抽穗期过短会因基本营养缺乏导致植株矮小影响最终产量;抽穗期过长会因气温降低影响籽粒成熟,最终减产甚至绝收。因此探究水稻最佳抽穗期基因组合对提高水稻地区适应性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1.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同一遗传背景进行抽穗期主效基因敲除,并调查野生型和突变体的抽穗期和产量构成因素。该阶段初步分析了抽穗期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与产量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与野生型相比早期抽穗突变体基本营养生长期相近,光敏感期(PSP)较短;而晚抽穗突变体基本营养生长期较长。在产量相关性状方面,抽穗早于野生型的突变体的株高、生物量普遍下降,产量随之下调;尤其是感光基因突变体(se13、phyb、ghd7、dth8、hd1ghd7、hd1dth8、hd1ghd7dth8),由于大幅缩短了营养生长期而造成产量显着下降。2.将敲除成功的纯合基因编辑材料跨纬度种植于四个地区(黑龙江、辽宁、江苏、广东),进一步分析在四个不同纬度地区抽穗期和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抽穗期和产量在高、低纬度变化模式有所差异。在高纬度(黑龙江)和中高纬度(辽宁)地区水稻植株营养生长期较长,产量先随抽穗期升高而增加,当到达顶点后逐渐下降。在中低纬度(江苏)和低纬度(广东)地区,抽穗期显着缩短,产量始终随抽穗期延长而升高,并未发现达到最高产量节点。此外,研究发现感光基因突变体在高纬度地区具有较强优势。3.收集四个地区(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的72份粳稻主栽品种,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将72份栽培稻同样种植于跨纬度梯度的四个地区(黑龙江、辽宁、江苏、广东)。一方面进行GWAS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另一方面探究历年主栽品种的抽穗期基因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粳稻材料相比于黑龙江粳稻材料渗入更多的籼系血缘。本研究表明,在高纬度地区水稻的感光性更强,尤其是在Hd1基因位点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两个感光性基因的非功能型等位基因(hd1、ghd7)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的材料中,dth8主要分布在JS材料中。水稻两个成花素基因Hd3a和RFT1在进化上相对保守,虽然也发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等位基因变异,但是在整个育种进程中并没有在基因编码区发生碱基的插入和缺失。此外,光敏色素合成基因Se13的基因序列也十分保守,除个别材料发生碱基缺失和替换外,其它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没有发生任何变化。4.对72份粳稻材料进行产量相关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地区材料种植在四个跨纬度地区会在不同性状间表现出对环境(温度、光照)的适应或不适应状态,最终影响产量水平。调查发现,随着环境条件和光照条件的变化黑龙江和辽宁地区粳稻材料的产量并没有提升,在江苏地区种植的黑龙江材料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显着下降,进而造成产量明显下调。而江苏和山东两个地区材料种植于高纬度则表现出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显着不适,由于长营养生长期和霜降等原因,最终导致植株较高但是无法在合适温度抽穗。因此根据调查结果整体分析,72份粳稻材料中并没有地区适应性较强以及能够达到最佳产量潜力的抽穗期基因组合。5.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本研究提出一种理想的开花基因组合——将弱感光性等位基因与长营养生长期等位基因相结合。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弱感光性相关等位基因与长营养生长等位基因ehd1结合构建双突变系(phybehd1,se13ehd1,dth8ehd1,ghd7ehd1,hd1ehd1,se14ehd1),并在四个跨纬度地区与野生型一同播种。调查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双突变系的地区适应性显着提高,可应用于培育适应性较强的水稻品种当中。综上所述,本研究一方面明确各抽穗期基因对抽穗期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探索了不同纬度地区同产量关联性显着的抽穗期基因组合;另一方面对72份粳稻主栽品种抽穗期基因进行多态性和GWAS分析,并提出具有较强地区适应性的新型抽穗期突变基因组合。

贺文婷[4](2020)在《利用远缘杂交和离体染色体加倍技术创造多倍体水稻种质资源》文中提出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估计,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届时要满足世界人口的食物和营养需求,水稻产量至少要提高60%。但自从水稻产量经历了高秆变矮秆、常规稻变杂交稻两次巨大飞跃后,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多倍体水稻具有大幅增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低结实率问题使其难以应用。在自然界植物进化的启示下,蔡得田等提出了“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的育种新策略。在该育种策略的指导下,本实验室通过广泛的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出多倍体减数分裂稳定性(Polyploid Meiosis Stability,PMe S)品系,突破了多倍体水稻的低结实率瓶颈问题。种质资源的创造是所有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丰富多倍体水稻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离体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对水稻基因图谱品种9311、耐盐水稻品种海稻86、优良恢复系明恢63、特小粒品种1139-3、优质米品种天丝香、黑米品种紫壳稻等20个二倍体水稻品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并对加倍材料进行鉴定。同时利用本实验室前期创造的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AA)与斑点野生稻(O.punctata,BB)种间杂种四倍体(异源四倍体)AABB为母本,分别与高结实优良四倍体水稻品系T1-4x(AAAA)及其回复二倍体T1-2x(AA)进行杂交,创造新型异源三倍体(AAB)和四倍体水稻(AAAB)。简要研究情况和结果如下:1)对20个二倍体水稻通过种胚培养诱导愈伤组织,进而通过秋水仙素离体诱导染色体加倍,共加倍成功12个,总加倍成功率60%。2)对加倍成功的材料,从形态学、流式细胞分析、根尖染色体数目等方面进行鉴定,形态学方面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相比,总体表现为植株变矮、茎秆变粗、分蘖变少、籽粒变大、千粒重增加、无芒变短芒或长芒、穗粒数减少、结实率降低。细胞学方面,四倍体细胞核DNA含量是二倍体的两倍,染色体数目为2n=4x=48。3)对加倍成功的海稻86四倍体与其二倍体进行了详细比较,形态上海稻86-4x茎秆粗壮、叶片大而厚、叶色浓绿、植株高度明显降低,由二倍体的180 cm降至148 cm;另外,株穗数也降至二倍体的一半以下,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都显着降低,而籽粒大小和千粒重相比二倍体有明显的增大;四倍体花粉粒明显增大,但花粉育性明显降低;结实性方面,二倍体和四倍体的结实率分别为76.22%和32.13%。4)异源四倍体水稻AABB与高结实优良四倍体水稻品系T1-4x(AAAA)及其回复二倍体T1-2x(AA)的杂交实验中,杂交结实率分别为5.62%和6.40%,分别将获得的幼胚进行胚挽救,萌发出苗率分别为3.67%和10.00%,分别获得试管苗4株和17株,移栽后分别成活2株和16株;通过形态学和流式细胞分析对杂种进行鉴定,初步判断获得异源四倍体水稻(AAAB)1株、异源三倍体(AAB)12株,均表现为完全不育;后续研究将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准确鉴定杂种的真实性。本研究通过离体染色体加倍和远缘杂交,创造了一批同源四倍体、异源四倍体和异源三倍体水稻,丰富了多倍体水稻的种质资源;特别是具有明显特色的基因图谱品种四倍体、耐盐水稻品种四倍体、优良恢复系四倍体、优质米品种四倍体及特色米品种四倍体的创造,为多倍体水稻育种及基础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与斑点野生稻基因组间异源多倍体水稻的创造则为进一步利用水稻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实现多倍体水稻育种的第三阶段目标奠定了基础。

谯晶[5](2019)在《不同播期下直播杂交水稻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差异》文中指出水稻直播由于省去了育秧、移栽等生产环节,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近年来,水稻直播技术示范已在我国各地广泛开展,适合于直播稻的品种选择、尤其是杂交稻品种的筛选和利用是直播稻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四川盆地稻区水稻生产基本上是全部种植杂交稻,且种植模式多元化,茬口衔接复杂,前作的收获期限制了水稻直播的播种期,选择适合于直播的杂交水稻品种尤为重要。本研究在2015-2017年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通过收集适合四川盆地种植的不同熟期杂交水稻品种,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探究其不同播期条件下直播稻产量形成、颖花分化和退化及开花结实等高产稳产的特征差异及生理基础,以及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筛选满足四川盆地复杂茬口需求的直播稻品种,提出四川盆地稻区直播杂交稻适宜的播期,为实现直播稻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产量表现:不同熟期杂交稻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产量表现表明:播期、品种及两者间的互作对稻谷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着水平。早播(4月15日)水稻产量表现为中嘉早17(早熟)<F优498(迟熟)<辐优838(中熟),其余播期稻谷产量均表现为中嘉早17(早熟)<辐优838(中熟)<F优498(迟熟)。早熟品种产量最低。随播期的延后,早熟品种产量呈增长趋势,中熟和迟熟品种产量随播期的延后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早熟品种中嘉早17在5月30日播种产量最高,中熟品种辐优838在4月30日播期产量最高,而迟熟品种F优498在5月15日播期产量最高,有效穗数和穂实粒数是决定品种产品高低的主要因素。迟播对不同迟熟杂交稻品种产量影响显示:5月15日播期水稻平均产量最高,5月30日次之,6月14日最低。5月15日播期水稻产量高的首要因素为结实率优势,分别较5月30日和6月14日播期高32.77%和20.18%,每穗实粒数也表现出一定优势,但每穗粒数差异不大。在最迟的6月14日播期,F优498在有效穗数及千粒重上较其余迟熟品种优势显着,虽然结实率和每穗实粒数有所降低,产量仍高于其余品种,表明其耐迟播能力强。2.光合生产能力:不同熟期杂交稻品种不同播期间光合生产能力比较显示:在不同播期处理下的直播稻在抽穗结实期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及表观叶肉导度均表现为中嘉早17>辐优838>F优498。3个品种直播稻均在5月15日播期时抽穗结实期光合能力最高,早播或迟播均会降低齐穗后的光合生产能力。从不同迟熟杂交稻品种不同播期间光合生产能力比较来看,水稻拔节期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表现为5月15日播期>5月30日播期>6月14日播期,在齐穗期则为6月14日播期>5月30日播期>5月15日播期。川优8377拔节期、齐穗期及齐穗后15d剑叶净光合速率均较低,光合生产性能不佳,泸优908灌浆结实期净光合速率具一定优势,光合生产能力较强。3.物质积累:不同熟期杂交稻品种不同播期间物质积累显示: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随播期的延后逐渐降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则逐渐增长,而齐穗期干物质积累呈抛物线趋势,在5月15日播期达到最大值,但播期间差异不显着。从不同熟期品种来看,早熟品种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播期的延后逐渐降低,中熟和迟熟品种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三个品种均在5月15日播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则随熟期的延长而增加。从不同迟熟类型品种不同播期间物质积累差异来看,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播期的延后而递减;齐穗期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则是在5月30日播期达到最大值。5月15日播期的花后干物质积累最少,但收获指数高于最迟的6月14播期。川优727和川优8377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5月30日播期最大,其余品种干物质积累均随播期的延后降低。川优727收获指数随播期延后逐渐降低,其他4个品种收获指数最大值均在5月30日播期。4.颖花分化及退化:从不同熟期品种不同播期间差异来看,播期的延后有利于颖花的分化且能减少颖花的退化,总颖花分化数和现存颖花数随着播期的延后显着增加。5月30日播期与4月15日播期相比,总颖花分化数、总颖花现存数、二次枝梗颖花现存数和二次枝梗分化数的增幅分别是14.42%、13.8%、23.63%和10.79%。早熟品种最大颖花分化数出现在5月30日播期,中熟和迟熟品种最大颖花分化数分别出现在4月30日和5月15日。不同迟熟类型品种不同播期间差异显示:总颖花分化与退化主要受二次颖花的影响,播期对一次颖花分化、退化无显着影响。随着播期的延后,二次颖花的分化数显着增加。4月30日、5月15日和5月30日播期水稻的二次颖花分化数显着高于4月15日播期,增长幅度分别为4.2%、12.2%、24%。二次颖花退化率5月15日播期最低,较4月15日、4月30日和5月30日播期分别高出16.4%、23.7%、27.2%。5.花药及花粉特性:从播期对直播迟熟杂交稻花药及花粉生理特性的影响来看,随着播期的延后,完全开裂的花药占总的花药数的比例逐渐下降,部分开裂的花药比重上升,而不开裂花药比例增长迅速,使得花药开裂系数整体变小。6月14日播期仅F优498开裂系数达到0.80,其它品种均低于0.80,其中川优727花药开裂系数最低,仅为0.74。5月30日播期的花丝长度、花粉粒直径与花药宽度明显高于5月15日与6月14日播期,6月14日播期最低。5月15日播期的花药长度、与花粉可染度最具优势,泸优908的花丝长度与花药长度、F优498的花药宽度显着高于其它水稻品种。在花粉粒直径与花粉可染度方面,以F优498与川优8377优势最强。相关分析显示:籽粒产量与总颖花数和二次颖花数呈极显着的正相关(r=0.42**和0.44**),结实率与总颖花数、一次支梗分化数及二次颖花分化数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37*-0.44**),但与花粉可染率有极显着的正相关(r=0.73**)。千粒重则与花药长度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46**)。6.稻米品质:播期对直播迟熟杂交稻品质的影响显示:最迟的6月14日播期,水稻在出糙率、整精米率与胶稠度方面均明显高于前两个播期,垩白度与垩白粒率最低。在5月15日播期,Q优5号整精米率与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品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及垩白粒率则低于其他品种。在5月30日播期,泸优908的垩白度与垩白粒率高于其他品种。在6月14日播期,泸优908稻米整精米率最高,川优8377稻米垩白度最低。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迟播期可以提高稻米品质。

黄礼英[6](2018)在《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建国以来,我国水稻总产不断增加,这主要源于水稻单产的增加,而水稻单产的增加与品种改良密切相关。利用品种间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培育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和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的籼粳杂交稻品种均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然而这些超高产品种通常种植在高氮环境下,它们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NUE)表现仍不清楚。为此,我们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减氮条件下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Y两优1号)、籼型杂交稻(珞优10号和川优6203)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和绿稻Q7)的产量和NUE差异比较试验,试验设置不施氮(N0:0 kg N ha-1)和减氮(N90:90 kg N ha-1)两个氮肥处理,并以当地农民习惯施氮量180 kg N ha-1(N180)作为高氮对照处理。在2015-2017年,我们比较了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在减氮条件下(100 kg ha-1的施氮量)的产量和NUE表现。了解这些品种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和NUE表现及其农学和生理机制,可为绿色高效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减氮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不施氮、减氮和高氮对照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2014和2015年的平均产量分别比籼型常规稻高5.4%、8.4%和6.6%,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而其与籼型杂交稻仅在施氮处理下差异显着,在减氮和高氮对照处理下两年平均分别比籼型杂交稻增产3.7%和8.8%。从产量构成因子方面分析,相对较高的结实率和籽粒重是籼型超级杂交稻在三个氮肥处理下产量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的原因。从物质生产和分配方面分析,在不施氮肥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产量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主要归因于显着高的收获指数,在减氮处理下,主要是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高氮对照处理下主要归因于较高的干物质积累。(2)在不施氮和减氮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的植株总氮积累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无显着差异,但在高氮对照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具有相对较高的植株总氮积累量。在三个氮肥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的NUE(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且其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收获指数和较低的齐穗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叶片氮素浓度等有关。(3)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在100 kg N ha-1下的产量显着高于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在2015-2017年平均分别比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增产10.6%和19.5%。从产量构成方面分析,显着高的每穗颖花数是甬优4949产量高于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的主要原因,而其较高的每穗颖花数主要源于较高的干物质颖花生产效率、氮素颖花生产效率和积温颖花生产效率。从物质生产和分配方面看,甬优4949的粒叶比和收获指数显着高于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就干物质积累而言,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花后干物质积累较高。较长的籽粒灌浆期、花后缓慢的叶片衰老、相对较长的绿叶面积持续期、相对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优的冠层结构(消光系数KL小)和光氮在冠层内的垂直分布(较大的氮素消光系数KN和KN/KL比值)是甬优4949花后干物质积累较高的原因。(4)就氮素积累和NUE而言,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的植株总氮积累量不占优势,但其NUE显着高于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在2015-2017年平均分别比扬两优6号高8.2%、6.2%和10.6%,而比黄华占分别高18.4%、17.7%和19.5%,且其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收获指数和KN/KL值,较低的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叶片氮素浓度有关。综上所述,超高产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品种在减氮背景下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且其NUE均不低于其它类型水稻品种。在减氮条件下,较高的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对籼型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形成和NUE起着重要作用。较大的库容、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较优的源库协调性(较高的粒叶比和收获指数)以及良好的冠层结构和光氮在冠层内的协调分布是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高产和氮高效的原因。明确这些超高产品种在减氮栽培下的产量和NUE表现及其形成机制,可为选育高产高效水稻新品种和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郑伟[7](2017)在《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冬闲田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稻稻油三熟制茬口紧张,限制了三熟制油菜的发展。本文一方面开展了适合稻稻油三熟制生产的水稻和油菜高产品种特征研究,提出了适合稻稻油三熟制生产的早稻、晚稻和油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指标(生育期、产量等),筛选出了适合的早稻、晚稻和油菜品种。另一方面,创新三熟制油菜栽培方式,开展了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栽培技术研究,系统研究了油稻共生期、晚稻留茬高度、施肥、播种量、乙烯利催熟等对套播油菜成熟进程、出苗、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为双季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本研究对稻稻油三熟制下引进的12个油菜品种的早熟性、产量、日均产量和抗性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稻稻油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油菜具有熟期较早、群体结构适宜、产量和日均产量高、抗性较强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油菜品种生育期190d以内、产量1800 kg/hm2以上、日均产量9.5 kg/hm2/d以上、抗菌核病和抗倒伏性较强。2、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以9个早稻品种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稻稻油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每穗粒数较多、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均产量高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早稻品种生育期为105-110 d,日均产量75-78 kg/hm2/d,穗数3 1 0-340 1 04/hm2,每穗粒数 125-140 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晚稻品种生育期约115 d,日均产量77-81 kg/hm2/d,穗数305-325 104/hm2,每穗粒数140-160粒,千粒重24-28 g。3、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共生期以3-7 d为宜,最佳共生期为5 d。(1)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较长的共生期导致油菜密度后期急剧下降,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成苗率和成株率随共生期延长先增加后下降。油菜成熟期密度以共生5d处理最大,与共生Od处理相比,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0.97%和5.98%,而12 d共生期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下降19.20%、19.35%。(2)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共生期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3)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与共生期关系密切。其中,共生期与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单株干重等产量性状极显着正相关、与每角粒数极显着负相关。(4)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油菜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共生期的延长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共生5 d产量最高;相比于共生0 d处理,两年度分别增产20.48%和22.35%,增产效果显着。(5)共生期显着影响油菜生育进程,相比于其它共生期处理,共生0d处理油菜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差异主要发生在出苗至蕾薹期,现蕾后发育进程差异不明显。4、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留茬高度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适宜的留茬高度为30-40cm,以40 cm为佳,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1)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 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套播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着。(4)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5、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技术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处理冬前、春后套播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套播油菜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单株干重、产量等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分枝高度、每角粒数低于常规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套播油菜节本高效,总成本分别较前者低850元/hm2和890元/hm2,净收入分别高1449.82元/hm2和1903.52元/hm2。6、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播种量本试验结果表明,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双季晚稻套播油菜适宜播种量为5.25-6.00 kg/hm2。(1)套播油菜密度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2)播种量显着影响套播油菜个体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片叶长、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5.25 kg/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最大。(3)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6.75 kg/hm2处理比播种量3.75 kg/hm2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 19.83%和9.92%。(4)播种量与分枝高度极显着正相关,与千粒重正相关,但相关不显着,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达到极显着负相关水平。(5)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播种量5.2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显着高于3.75 kg/hm2和4.50 kg/hm2处理,分别增产16.72%和9.36%。7、双季晚稻套播油菜乙烯利催熟本研究结果表明,药剂用量越大、喷药时期越早,油菜角果转色越快,脱水越明显,千粒重和产量下降也越明显;在籽粒品质方面,蛋白质、亚油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药剂用量增加,喷药时期提前而增加,而含油量,油酸、亚麻酸、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在不明显减产的情况下,从催熟角果利于油菜机械收获角度,生产上以油菜自然成熟前6-8 d喷施3000 mL/hm2 40%乙烯利,或油菜自然成熟前4-6 d喷施4500 mL/hm240%乙烯利为宜。

吕艳梅[8](2015)在《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干旱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求优质水稻品种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在高温及高温与水分互作逆境条件下对水稻籽粒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本研究以一等优质稻品种“玉针香”和三等优质稻品种“湘晚籼12号”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设置了相同温度水平(37℃)不同处理时长(1、4、7d)试验和在高温35℃和适温24℃条件下分别设置不同水分(淹水,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处理,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在灌浆期以高温(37℃,下同)处理7d,与同期自然温度(平均日高温33℃)条件相比,玉针香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分别下降23.37%、13.36%,湘晚籼12号分别下降19.40%、10.53%,两个品种直链淀粉分别上升16.61%、12.44%。灌浆期以严重干旱高温互作处理与淹水适温互作处理相比,玉针香、湘晚籼12号直链淀粉分别上升18.04、17.84个百分点,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下降3.65、8.38个百分点,淀粉总含量下降1.10、8.63个百分点。玉针香的淀粉组分和含量变幅大于湘晚籼12号。2在灌浆期高温处理,两个品种籽粒清蛋白、谷蛋白含量随高温处理天数延长而上升,球蛋白、醇溶蛋含量下降。玉针香、湘晚籼12号粗蛋白含量分别上升18.5%、16.7%。在灌浆期除以淹水适温互作处理外,其它各互作处理均使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下降,谷蛋白、粗蛋白含量上升。以严重干旱高温互作与淹水适温互作处理比较,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谷蛋白、粗蛋白含量上升幅度最大,其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上升19.2%、16.4%。玉针香蛋白质各组分变幅均大于湘晚籼12号;各组分含量变化的第一因素为水分,第二因素为温度。3抽穗期高温处理7d,玉针香和湘晚籼12号染色花粉粒率分别较对照降低66.1%、62.3%;花粉萌发率分别较对照降低68.3%、67.5%。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的结实率分别为23.4%、33.1%,分别下降67.22%、60.31%。在孕穗期高温处理对结实率影响较小,抽穗期、灌浆期高温处理对结实率影响均较大。孕穗期、抽穗期高温对玉针香结实率的影响大于湘晚籼12号。4在灌浆期以37℃处理7d后,玉针香、湘晚籼12号精米率较对照分别下降5.1、3.5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分别下降5.8、3.9个百分点,垩白度分别提高12.2%、17.5%,垩白粒率分别提高25.0%、15.7%。灌浆期高温天气对玉针香品质性状的影响大于湘晚籼12号。在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和淹水与适温互作处理比较,玉针香、湘晚籼12号精米率分别下降4.1、3.9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分别下降4.7、4.9个百分点,垩白粒率分别增加0.8、1.2个百分点,垩白度分别上升0.06、0.05个百分点。5灌浆期在高温和适温条件下酶活性均随着干旱程度加剧,蔗糖合成酶(SS)、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均低于在淹水条件下的活性。在淹水适温条件下的AGPase活性高峰值均高于其它处理。湘晚籼12号、玉针香分别在处理后4d、7d的SSS活性达到最大值,分别在处理后第9d、15d起SSS活性下降缓和。在灌浆期高温处理后,玉针香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峰值高于湘晚籼12号。淹水适温互作处理GBSS活性最高,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GBSS活性均低于其它处理。淹水适温、淹水高温、中度干旱适温互作处理的GBSS活性高于中度干旱高温、严重干旱适温、严重干旱高温互作处理。干旱为影响GBSS活性的第一因素,高温是第二因素。6在灌浆期高温处理期间,两个品种的NR活性下降,高温处理结束后活性上升,此后再下降。湘晚籼12号比玉针香NR活性值高。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对两个品种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影响最大,淹水适温互作处理影响最小,玉针香受影响程度大于湘晚籼12号。在高温处理期间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下降,高温持续时间延长,体内其它酶失活导致GOGAT活性下降。玉针香的GOGAT活性变化幅度大于湘晚籼12号。灌浆期以各种互作处理后玉针香GDH活性起点低于湘晚籼12号,各处理后的GDH活性变化大于湘晚籼12号,尤其以淹水高温互作处理、淹水适温处理后GDH活性变化,玉针香GDH活性变化极显着大于湘晚籼12号。7玉针香孕穗、抽穗、灌浆期分别以高温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分别较同期对照下降了14.0%、19.1%、25.1%;抽穗期高温处理1、4、7d,玉针香光合速率分别较对照低6.60%、9.67%、18.96%,湘晚籼12号分别较对照低3.55%、8.95%、13.77%。玉针香在三个时期,尤其在抽穗期以高温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均显着大于湘晚籼12号。在孕穗、抽穗、灌浆期以高温处理,玉针香干物质含量分别较对照下降49.33%、40.30%、21.16%;湘晚籼12号分别下降43.41%、39.56%、24.27%,两品种下降幅度无显着差异。在三个时期高温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影响为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玉针香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的幅度大于湘晚籼12号。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玉针香单株茎鞘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转换率分别较以淹水与适温互作处理下降34.98%、55.93%、70.04%,湘晚籼12号分别下降33.29%、54.27%、61.56%,湘晚籼12号干物质转换率受影响程度显着小于玉针香。8总体结论:灌浆期高温干旱处理对稻米淀粉组分及含量、蛋白质组分和籽粒重影响最大,抽穗期高温干旱对花粉萌发率、结实率影响最大,孕穗期高温干旱主要影响剑叶光合速率、花粉发育。干旱是影响籽粒品质与产量的第一因素,高温为第二因素。玉针香在孕穗、抽穗、灌浆期对高温、干旱的耐性均低于湘晚籼12号。在品种改良上应进一步将品质性状、产量性状与耐旱性、耐热性统一,在优质稻品种推广应用上应根据品种适应性选择适宜区域,在适宜季节推广,并及时采用技术措施防控干旱与高温对品质性状的不利影响。

王红叶[9](2015)在《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利用热量资源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还要注意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性天气。近年来黑龙江垦区高温低温天气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在水稻生产上需要通过综合调控措施来改善水稻生长发育的群体环境,减少产量损失。本文以建三江地区水稻生长中遭遇的高温或低温极端气候类型为例,通过对移栽密度、氮肥的诊断调控和水分的轻干湿交替灌溉等技术进行集成,建立适应当季气候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的综合栽培技术。本研究根据水稻生长发育阶段(有效分蘖期、长穗期和结实期)≥10℃积温界定气候类型,根据气象预测的不同气候类型进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管理及验证,并对此技术进行评估。本研究小区试验设置五个处理,CK(不施氮肥)、PF(农户常规管理)、RORM(区域优化高产高效技术)、CM-PRM (SPAD调控下的高产高效适应性管理)和GS-PRM (GreenSeeker调控下的高产高效适应性管理),主要结果如下:1)建三江地区主栽11叶水稻品种生长发育至安全成熟所需有效积温为2305.1℃,其中有效分蘖期40天,平均7.7天生长一片叶子,≥10℃有效积温为750.4℃,日平均温度为18.8℃;长穗期30天,平均6.3天生长一片叶子,≥10℃有效积温为650.3℃,日平均温度为21.7℃;结实期需要45天,≥15℃有效积温为904.4℃,日平均温度为20.1℃。丰产年份单位有效穗数较多,有效分蘖期≥10℃的积温正常或略高,结实期≥15℃有效积温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灌浆充分,欠产年份则反之。2)气候类型界定(11叶为例),以有效积温为主,日照时数、降雨量作为辅助因素,有效分蘖期≥10℃积温大于802.5℃可能遭受高温,≥10℃积温小于697.2℃可能会遭受低温;长穗期≥10℃积温大于704.4℃可能出现高温现象,≥10℃积温小于589.8℃则可能出现低温现象;结实期(45天)≥15℃积温小于813.5℃可能遭受低温,在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早熟品种,≥15℃积温大于1038.9℃,可能预示着结实期晚霜,在品种选择上可以选择产量较高的晚熟品种。因此,建三江地区生产上要以11叶水稻品种为主,高产创建田可选用产量高、后期灌浆快的12叶品种。3)不同气候类型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前期高温中后期阴雨寡照与前期低温中期高温后期正常气候条件下,较正常气候条件下分别降低了15.3%和5.5%,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显着提高了10.3%和10.6%,与区域优化高产高效管理技术差异不显着。在茎蘖动态方面,两种气候类型水稻高峰苗较正常气候略低,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显着提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在LAI方面,较正常气候最大叶面积分别降低了8.1%和4.0%,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显着提高了10.4%和10.2%,较区域优化高产高效管理分别提高了5.8%和4.3%。在物质积累方面,较正常气候物质积累分别降低了25.0%和11.8%,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提高了9.3%和7.9%。在氮素积累方面,较正常气候分别降低了17.8%和2.1%,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提高了10.6%和8.4%。在物质转运量方面,叶片物质表观输出率与转化率的差值远远大于茎鞘的差值,茎鞘的“源”与“库”之间的物质运转与转化比较通畅,而叶片较差,说明寒地水稻叶片中储存的干物质没有完全转化成水稻的产量,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能减小差值,能进一步协调叶片的“库”与“源”的关系。4)不同气候类型下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可实现产量潜力的81.9—-89.3%,较农户常规管理提高了7.6—9.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较农户常规管理增加了2218-2991yuna/ha,在氮肥利用效率方面,较农户常规管理在氮肥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平均分别提高了59.4%、79.1%和50.4%,显着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并降低倒伏风险,提高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改善稻米碾米的品质和食味品质,降低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

姜元华[10](2015)在《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生产力优势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长江下游地区稻-麦两熟制地区(常熟、扬州市),以甬优系列籼粳稻杂交稻(A)为研究对象,当地超级(超高产)杂交粳稻(B)、常规粳稻(C)与杂交籼稻(D)为对照,采用不同轻简化机械化种植方式(钵苗摆栽、毯苗机插、钵苗机插),根据各类型品种特性和高产栽培理论设置高产潜力能够充分发挥的配套栽培管理措施,对不同类型品种群体生产力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进行系统比较分析,阐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生产力机制,明确超级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增产与调控途径,以期为超级稻超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年份、地点间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特征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产量均呈A>B>C>D趋势,A类品种平均收获产量为12189.63kghm-2,分别较B、C和D增产8.98%、11.86%和20.06%,A类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每穗粒数极显着高于B、C、D。(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净贡献率表现为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对总颖花量的净贡献率表现为每穗粒数大于有效穗数,说明大穗依然是水稻高产的主要途径。(3)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拔节期茎蘖数表现为C>D>B>A,主茎和一级分蘖贡献率表现为A>D>C>B,二级分蘖贡献率表现为B>C>D>A;蜡熟期茎蘖组成特点与拔节期规律一致;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成穗率表现为C最大(75.76%),B其次(72.87%),A再次(66.80%),D最低(63.24%)。(4)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长表现为D>A>B>C,着粒密度、每穗粒数和单穗重均表现为A>B>D>C;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总粒数和二次枝梗总粒数均表现为A>B>C>D,一次枝梗粒数对总粒的贡献率表现为C最大(41.00%),B其次(33.50%),A再次(31.83%),D最低(29.92%),二次枝梗总粒对每穗粒数的贡献率表现为D最大(70.08%),A其次(68.17%),B再次(66.50%),C最小(59.00%)。(5)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终极生长量Wo呈C>B>D>A趋势,最大灌浆速率Vmax表现为C>D>B>A,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表现为B>A>C>D,平均灌浆速率Vmean表现为D>C>B>A,有效灌浆时间T99表现为A>B>C>D;阶段性灌浆特征方面,灌浆量在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均表现为C>B>D>A;灌浆时间在渐增期表现为B>C>A>D,在快增期和缓增期均表现为A>B>C>D;灌浆速率在渐增期表现为D>A>C>B,在快增期和缓增期表现为C>D>B>A.籼粳杂交稻较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穗大粒多”是其优势形成的基础。2、A与B、C、D超高产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毯苗机插)存在差异。(1)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成熟期群体干物重均与产量呈极显着的正向直线关系,抽穗期群体干物重均与产量呈极显着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2)籼粳杂交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叶面积和单茎干物重均高于其它三类品种,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不断扩大;籼粳杂交稻的生物学产量高于其它三类品种,而经济系数呈相反趋势。(3)在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籼粳杂交稻的干物质净积累量、积累比例、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低于其它三类品种,光合势介于粳、籼之间;生育中期(拔节至抽穗)干物质净积累量、积累比例、光合势均高于其它三类品种,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介于粳、籼之间;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量、积累比例、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高于其它三类品种,净同化率与粳稻相近。(4)在抽穗期,籼粳杂交稻的叶、鞘比例高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低于杂交籼稻,茎的比例低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高于杂交籼稻,穗的比例高于其它三类品种:乳熟期,叶、鞘的比例高于其它三类品种,茎的比例低于其它三类品种,穗的比例高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低于杂交籼稻;成熟期,叶、鞘的比例低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高于杂交籼稻,茎的比例高于其它三类品种,穗的比例低于其它三类品种。无论是抽穗期、乳熟期还是成熟期,籼粳杂交稻单茎叶、茎、鞘、穗的分配量均高于高于其它三类品种。(5)籼粳杂交稻叶、鞘的表观输出量高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低于杂交籼稻,叶、鞘的输出率和转化率均低于其它三类品种;茎的最大输出量高于其它三类品种,输出率、转化率高于杂交籼稻,低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茎的表观输出量、表观输出率和表观转化率均最低,单茎回升增重明显高于其它三类品种。充分依靠个体优势,在生育前期稳步形成有效的群体生长量基础上,着重提高中、后期光合系统生产性能,保证光合产物持续产出并得到合理分配,同时在生育后期具有协调的物质输出与转运机制,最终形成高积累的生物学产量,这既是籼粳杂交稻经济产量优势形成的关键原因也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3、A与B、C、D不同粒位(上部一次枝梗U1,上部二次枝梗U2,中部一次枝梗M1,中部二次枝梗M2,下部一次枝梗M1,下部二次枝梗M2)群体灌浆、籽粒充实特性与相关生理生态学特征存在差异(钵苗机插)。(1)各类型品种共性规律为中位籽粒(U2,M1,M2,D1)群体灌浆与籽粒充实均属于上下同步中位异步灌浆类型(U2和D1同步,M1和M2异步),各类型各中位籽粒的两种灌浆峰位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M1、U2、D1、M2;群体灌浆量方面,总量呈A>B>C>D趋势,A类品种不同中位籽粒群体灌浆强度表现为U2>M2>M1>D1,其U2、D1的群体灌浆强度和U2、M2灌浆量明显高于B、C、D;籽粒灌浆充实方面,各粒位终极充实度介于粳、籼类型间,A类品种不同中位籽粒灌浆充实强度表现为M1>U1>D2>M2,其中U1籽粒充实度A>D>C>B而其强度表现为D>A>C>B,D2籽粒充实度为C>B>A>D而其强度亦表现为C>B>A>D。(2)主要生理生态指标方面,抽穗期营养器官物质积累量、抽穗至乳熟期营养器官物质输出量表现为A>B>C>D,从乳熟期开始至蜡熟期为止观察到营养器官中营养物质逐渐低于对照类型,蜡熟期和成熟期净光合速率表现为A>B>C>D,抽穗至成熟期光合势与前期物质输出和后期光合速率趋势一致;灌浆中期光-光合速率起始响应参数、二氧化碳-光合速率起始响应参数、群体根尖数均表现为A>B>C>D,根尖数依根径分布的峰位根径表现为DABC,灌浆前期和灌浆后期根系密度表现为C>B>A>D;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暗周期与温差平均累积速率和累积量均表现为A>B>C>D。说明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类型超级(超高产)稻各粒位同属于“上下同步中位异步”的灌浆类型,本研究中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显示出“群体灌浆总量大、籽粒灌浆充实好”基本灌浆特征,文章阐明了生育中期群体营养器官中贮存足量灌浆原料并于灌浆前期与库有效对接、畅通输出,生育后期群体光合系统性能稳定持久,根系与叶系保持高活性生理机能以及生育中后期具有充分高效争用时空资源的特性是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获取较群体灌浆量和良好籽粒充实的主要生理生态机制。4、A与B、C、D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上3张叶片的长度、宽度表现为A>B>D>C,叶基角表现为D>A>B>C,披垂度表现为D>B>C>A。冠层上部叶面积密度表现为D>A>B>C,冠层下部叶面积密度表现为C>B>A>D,最大叶面积密度表现为A>D>B>C,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的相对高度表现为D>A>B>C。冠层上部相对光照表现为A>B>C>D,冠层下部相对光照表现为B>A>C>D,冠层平均相对光照表现为B>A>C>D,冠层消光系数表现为C>D>B>A。(2)抽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率均呈D>A>B>C趋势,有效叶面积率呈A>B>C>D趋势:颖花/叶和实粒/叶均表现为A>B>C>D。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均表现为A>B>C>D,经济系数呈D>C>B>A趋势;蜡熟期和成熟期剑叶的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PS Ⅱ的光化学效率及净光合速率呈A>B>C>D趋势;抽穗至成熟期剑叶的MAD含量呈D>C>B>A趋势,SOD、POD、CAT酶活性呈A>B>C>D趋势。与其他3种类型水稻相比,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具有显着优势,这是甬优系列杂交稻产量潜力正常发挥的生态生理基础,也是进一步提高亚种间杂交稻群体生产力的重要途径。5、A与B、C、D超高产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在生育中、后期,A的根系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及根冠比均显着高于B、C和D。(2)抽穗期不定根(根径>0.3 mm)的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占总根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B和C,小于D;细分支(根径≤0.1mm)与粗分支(0.1 mm<根径≤0.3 mm)的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占总根的比例均表现为A大于D,小于B和C。抽穗期土层0~5 cm、5~10 cm和10~15 cm范围根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B和C,小于D;土层15~25 cm、25~35 cm、35~45 cm、45~55 cm范围根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D,小于B和C。(3)A抽穗后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伤流强度以及根系氧化力和根系还原力均高于B、C和D。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具有根冠协调水平高、群体根量大、分支结构优、根系深扎性好以及中、后期生理活性强等优势,这种根系特征为其超高产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6、A与B、C、D主要稻米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理化指标方面,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D>A>B>C趋势,胶稠度呈C>B>A>D趋势(2)食味计指标方面,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和综合值表现为C>B>A>D,完整性表现为D>A>B>C。(3)TPA指标方面,硬度、弹性、内聚性、聚集度、回复性趋势一致,呈D>A>B>C趋势,粘着性的大小值呈C>B>A>D趋势(4)RVA指标方面,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均呈C>B>A>D趋势,回复性、糊化温度呈D>A>B>C趋势。(5)变异系数分析表明,综合值、口感、光泽、咀嚼度、硬度、粘着性、回复值、崩解值等指标在品种类型间存在较大差异。(6)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与光泽、味道、口感、综合、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完整性、硬度、粘着性、弹性、内聚性、咀嚼度、回复性、最终黏度、回复值、糊化温度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胶稠度呈相反趋势。本研究初步认为,长江下游地区籼粳杂交稻的食味品质介于粳籼类型之间,表现为优于籼稻,但稍逊于粳稻;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是影响食味的关键因素;筛选出的综合值、口感、光泽、咀嚼度、硬度、粘着性、回复值、崩解值等指标可以作为品种类型食味评比的优先指标。7、A与B、C、D抗倒伏特征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综合抗倒性方面,与B、C、D相比,A的弯曲力矩和抗折力得到协同提高,但二者的综合作用下,倒伏指数表现为D>A>B>C.(2)茎秆质构特征方面,A类品种基部节间的纵向载荷度、弹性、内聚性、抗弯强度等载荷能力指标以及硬度、脆度、穿刺强度、紧实度等穿刺性能的指标均高于B、C、D。(3)茎秆形态与解剖性状方面,A的株高、穗高、重心高、基部节间粗度、横截面积、茎壁面积、维管束总面积、大维管束面积、小维管束面积、大维管束数目、小维管束数目均高于B、C、D;A的相对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小于D而高于B、C;A的基部节间秆型指数、相对茎壁面积、相对维管束面积、大维管束相对面积、小微管束相对面积均低于B、C而高于D。(4)茎秆化学成分含量方面,A茎鞘中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木质素、K、Si、Ca、Cu、Zn等化学成分含量表现为低于B和C,高于D;茎鞘中N、Mg、Fe、Mn等化学成分含量表现为A高于B和C,低于D。(5)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与重心高度、茎秆粗度、横截面积呈显着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N、Mg、Fe、Mn的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淀粉、Cu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秆型指数、相对茎壁面积、相对维管束面积、可溶性糖、纤维素、木质素、K、Si、Ca、Zn的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本研究初步认为,机插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茎秆抗倒性较杂交籼稻有大幅提高,但稍逊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茎秆理化特性的差异与抗倒性密切相关。8、A与B、C、D养分积累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拔节至抽穗期、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成熟期及抽穗至成熟期氮磷钾硅积累量均呈A>B>C>D趋势,而拔节期相反。(2)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叶面积,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净积累量、光合势,灌浆中期蒸腾速率特征参数、荧光动力学参数、根系长度和表面积分支根总量均表现为A>B>C>D;灌浆中期根系长度和表面积依根径呈双峰分布,最大根径峰位介于粳、籼类型之间,长度和表面积峰位根径均表现为D>A>B=C;全生育光温资源平速率,全生育期、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光温积累量均表现为A>B>C>D.本文研究显示了机插高产栽培条件下,与对照相比,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磷钾硅等营养积累量大,间接说明产量潜力实现有其植物营养学依据,本文从协同生理生态特征角度对其营养大量积累机制进行了探讨。

二、水稻籽粒结实障碍的研究历程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籽粒结实障碍的研究历程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肥力对超级稻农学表现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1.2 我国超级稻品种的发展历程
    1.3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1.3.1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
        1.3.2 超级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转运
        1.3.3 超级稻品种的源库结构与超高产的关系
        1.3.4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
        1.3.5 氮高效水稻品种的农学与生理特性
    1.4 我国土壤基础地力状况
    1.5 土壤肥力质量
    1.6 中国稻田土壤背景氮
    1.7 超级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对氮肥的响应
    1.8 超级稻品种高产高效栽培及其面临的挑战
    1.9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低氮肥水平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2.1 土壤理化性质
        2.1.2.2 气象条件
        2.1.2.3 生育进程
        2.1.2.4 农艺性状和生长特性
        2.1.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2.1.2.6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2.1.3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理化性质
        2.2.2 气象条件
        2.2.3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生育进程
        2.2.4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2.2.5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农学表现
        2.2.5.1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收获指数
        2.2.5.2 花前干物质转运与花后干物质积累
        2.2.5.3 分蘖特性
        2.2.5.4 叶面积指数
        2.2.6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源库结构
        2.2.7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氮素利用效率
        2.2.7.1 不同时期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
        2.2.7.2 氮素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
    2.3 讨论
        2.3.1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2 超级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转运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3 超级稻品种的源库结构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4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5 采用去除表土方法降低土壤肥力的可行性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2.1 土壤理化性质
        3.1.2.2 气象条件
        3.1.2.3 生育进程
        3.1.2.4 农艺性状和生长特性
        3.1.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3.1.2.6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3.1.3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理化性质
        3.2.2 气象条件
        3.2.3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生育进程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4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5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农学表现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5.1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收获指数
        3.2.5.2 花前干物质转运与花后干物质积累
        3.2.5.3 分蘖及叶面积生长特性
        3.2.6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源库结构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7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7.1 不同时期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
        3.2.7.2 氮素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
        3.2.7.3 氮肥回收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3.2.8 在不同土壤肥力处理下来源土壤和肥料的氮素吸收量对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氮素吸收量和产量的贡献
    3.3 讨论
        3.3.1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3.2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与转运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3.3 超级稻品种氮肥回收和农学利用效率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3.4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与土壤背景氮之间的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语
    4.1 研究总结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4.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光合产物转运分配的羊草低结实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羊草种子产量的影响因素
        1.2.2 种子结实率的影响因素
    1.3 存在不足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时期不同器官光合产物分配对羊草结实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区概况
        2.1.2 物种描述与实验材料
        2.1.3 实验设计与处理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羊草每穗结实数、结实率及千粒重
        2.2.2 不同时期各器官的光合能力
        2.2.3 光合产物的转运与分配
        2.2.4 羊草各器官~(13)C含量转运分配比例与结实的相关性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施氮对不同器官光合产物分配及羊草结实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区概况
        3.1.2 物种描述与实验材料
        3.1.3 实验设计与处理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施氮对羊草每穗结实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的影响
        3.2.2 施氮对各器官的光合能力的影响
        3.2.3 施氮对光合产物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3.2.4 羊草各器官~(13)C含量转运分配比例与结实的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根茎切割对羊草结实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区概况
        4.1.2 物种描述与实验材料
        4.1.3 实验设计与处理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
        4.2.1 不同根茎切割间距下种子的产量构成因子
        4.2.2 不同根茎切割间距下羊草的种子产量
        4.2.3 产量构成因子对种子产量的相对贡献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3)水稻抽穗期基因组合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其优化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抽穗期的分子机理
        1.1.1 水稻抽穗期与植物光周期和开花间的关系
        1.1.2 水稻抽穗期调控机制
        1.1.3 水稻抽穗期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1.2 抽穗期与产量的关系
    1.3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3.1 基因编辑相关技术
        1.3.2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原理及优势
        1.3.3 脱靶效应及技术革新
        1.3.4 CRISPR/Cas9 技术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利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构建抽穗期突变体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及载体构建
        2.1.2 潮霉素检测
        2.1.3 光周期响应分析
        2.1.4 田间试验
        2.1.5 产量相关性状数据测量
        2.1.6 DNA提取及目的片段测序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转化植株抽穗期相关基因
        2.2.2 利用CRISPR/Cas9 技术编辑10 个抽穗期基因突变体
        2.2.3 突变体的光周期响应特点
        2.2.4 抽穗期突变体的产量相关性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个不同纬度地区抽穗期和产量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黑龙江地区抽穗期与产量关系
        3.2.2 辽宁地区抽穗期与产量关系
        3.2.3 江苏地区抽穗期与产量关系
        3.2.4 广州地区抽穗期与产量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个不同纬度地区历年主栽品种GWAS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田间试验
        4.1.2 高通量测序
        4.1.3 分子进化树及多态性分析
        4.1.4 GWAS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72 份粳稻高通量测序
        4.2.2 72 份粳稻进化关系分析
        4.2.3 分析72 份粳稻抽穗期多态性
        4.2.4 72 份粳稻抽穗期GWAS分析
        4.2.5 不同纬度地区主栽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分析
        4.2.6 感光性基因编辑植株在跨纬度地区的适应性调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植株表型差异显着
    5.2 不同纬度地区DTH和产量变化模式多样
    5.3 高纬度地区的感光性更强
    5.4 非功能型等位基因主要集中在感光基因中
    5.5 感光基因突变植株地区适应性显着改善
    5.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4)利用远缘杂交和离体染色体加倍技术创造多倍体水稻种质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水稻育种
        1.1 水稻育种历程
        1.2 水稻育种技术
    2.多倍体水稻育种
        2.1 植物多倍体
        2.2 多倍体的形成途径
        2.3 多倍体水稻育种概况
        2.4 多倍体水稻的特征特性
        2.5 多倍体水稻低结实率问题研究
        2.6 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
    3.水稻的远缘杂交
        3.1 水稻远缘杂交中的困难及克服方法
        3.2 水稻远缘杂交的研究
    4.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加倍材料
        1.2 杂交材料
    2.实验仪器与试剂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3.实验方法
        3.1 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获得
        3.2 加倍材料倍性鉴定
        3.3 异源多倍体水稻的获得
        3.4 花粉育性检测
        3.5 农艺性状考察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水稻品种的染色体加倍
        1.1 水稻品种同源四倍体的获得
        1.2 四倍体的鉴定
        1.3 同源四倍体水稻品种的农艺性状考察
    2.海稻86 四倍体的获得与鉴定
        2.1 海稻86 四倍体的加倍获得
        2.2 海稻86 四倍体的鉴定及比较
    3.异源多倍体水稻的创造
        3.1 杂种的获得
        3.2 杂种的鉴定
        3.3 AAB和 AAAB的花粉育性
        3.4 AAB和 AAAB的农艺性状
第四章 讨论
    1.多倍体水稻利用前景
    2.栽培稻与斑点野生稻间不同基因组构成杂种的利用价值
    3.海稻86 四倍体的利用
    4.本论文存在的不足和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同播期下直播杂交水稻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直播水稻发展状况
        1.1.1 国外直播水稻现状
        1.1.2 国内直播水稻现状
    1.2 直播水稻的应用研究进展
        1.2.1 水稻的直播方式
        1.2.2 直播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1.2.3 直播水稻播期选择的研究
        1.2.4 直播水稻颖花分化及退化的研究
        1.2.5 温度对直播水稻花药与花粉生理特性的影响
        1.2.6 直播水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研究
        1.2.7 直播水稻稻米品质的研究
    1.3 茬口衔接与直播稻品种选择
        1.3.1 种植制度与茬口衔接
        1.3.2 品种耐冷性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试验方案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1:播期对不同熟期杂交稻品种直播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2015)
        2.2.2 试验2:播期对直播迟熟杂交稻穂分化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2016-2017)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肥力测定
        2.3.2 生育时期及田间调查
        2.3.3 苗情动态
        2.3.4 干物质量测定(2015-2016)
        2.3.5 光合作用(2015-2016)
        2.3.6 颖花分化和退化
        2.3.7 授粉与受精(2016-2017)
        2.3.8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9 稻米品质(2017)
3 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和品种对直播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3.2 播期和品种对直播水稻齐穗后光合特性的影响
    3.3 播期与品种对直播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3.4 播期和品种对直播水稻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
    3.5 播期对直播迟熟杂交稻花药及花粉生理特性的影响
        3.5.1 对花药形态的影响
        3.5.2 对花粉形态及生理的影响
    3.6 播期和品种对直播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7 播期和品种对直播水稻品质的影响
    3.8 直播稻颖花及花器官特征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
4 讨论
    4.1 不同播期对直播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不同播期对直播稻花器官的影响
    4.3 不同播期对直播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6)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进程
        1.1 水稻品种类型的变化
        1.2 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1.3 水稻单产的变化
    2 水稻产量的形成
        2.1 水稻产量形成与产量构成因子
        2.2 水稻产量形成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2.3 水稻产量形成与干物质生产和转运
        2.4 水稻产量形成与根系
    3 氮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及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现状
        3.1 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氮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现状
    4 水稻素氮利用效率
        4.1 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4.1.1 不设立无氮区
        4.1.2 设立无氮区
        4.2 水稻对氮肥的吸收特性
        4.3 水稻NUE差异
        4.3.1 水稻NUE的品种间差异
        4.3.2 水稻NUE的类型间差异
        4.3.3 与水稻NUE有关的农学和生理性状
    5 有关水稻产量和NUE还需进一步探索的科学问题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与NUE的农学和生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生育进程
        1.2.2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1.2.3 光照拦截动态
        1.2.4 SPAD值测定
        1.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2.6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1.3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2 不同水稻品种的生育期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
        2.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5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收获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2.5.1 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成熟期收获指数
        2.5.2 干物质转运特性
        2.5.3 作物生长速率
        2.6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植株生长特性
        2.6.1 分蘖特性
        2.6.2 分蘖速率与群体作物生长速率的关系
        2.6.3 叶面积生长特性
        2.6.4 叶面积生长速率与群体作物生长速率的关系
        2.6.5 营养生长期的光照拦截特性
        2.6.6 花后SPAD值的变化
        2.7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2.7.1 齐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浓度
        2.7.2 关键生育期的氮素积累
        2.7.3 氮素转运特性
        2.7.4 氮素利用效率
        2.7.5 NUE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
        2.7.6 NUE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关系
    3 讨论
        3.1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其农学和生理特性
        3.2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条件下的氮素积累、转运及NUE表现
        3.3 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NUE相关性状
    4 结论
第三章 籼粳杂交稻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和NUE的农学与生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生育期记载
        1.2.2 叶面积和干物质
        1.2.3 颖花分化与退化
        1.2.4 冠层结构特性
        1.2.5 产量和产量构成
        1.2.6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1.3 其它数据计算
        1.4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2 产量及其构成
        2.3 甬优4949 大穗的形成
        2.3.1 颖花分化与退化
        2.3.2 颖花分化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2.3.3 颖花分化末期至齐穗期的作物生长速率
        2.3.4 群体颖花生产效率
        2.4 干物质生产及与干物质生产有关的植株性状
        2.4.1 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
        2.4.2 冠层光照拦截和光能利用率
        2.4.3 冠层内光照和氮素的垂直分布
        2.4.4 LAI降低速率和绿叶面积持续期
        2.5 粒叶比和收获指数
        2.6 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2.7 NUEg与 NHI、HI和成熟期叶片、饱粒氮素浓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和NUE表现
        3.2 颖花生产效率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3 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4 冠层特性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5 粒叶比和HI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章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油菜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生产现状
        2.2 三熟制油菜发展历程与生产现状
    3 水稻套播油菜生产现状
        3.1 水稻套播油菜技术研究进展
        3.1.1 水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
        3.1.2 水稻套播油菜密度
        3.1.3 水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
        3.1.4 水稻套播油菜杂草防治技术
        3.1.5 水稻套播油菜角果化学催熟技术
        3.2 水稻套播油菜技术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3.2.1 土壤墒情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油稻共生期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前茬水稻机收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4 机械化生产中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有待完善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4.2 研究内容
        4.2.1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品种特征
        4.2.2 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
        4.2.3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
        4.2.4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留茬高度
        4.2.5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
        4.2.6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播种量
        4.2.7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角果催熟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生育进程
        2.2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
        2.3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抗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及生育进程
        1.3.2 干物质量及叶面积指数(LAI)
        1.3.3 产量及产量构成
        1.4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1.1 早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2.1.2 晚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分蘖成穗特性
        2.3 干物质生产特性
        2.4 LAI及粒叶比
    3 讨论
        3.1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产量结构特征
        3.2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群体发育特征
        3.3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优化搭配
    4 小结
第四章 油稻共生期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各生育时期密度的影响
        2.2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苗期性状的影响
        2.3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2.4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5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留茬高度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各时期密度的影响
        2.2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2.5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2.6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7 套播油菜形态生理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肥料运筹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冬前、春后苗情的影响
        2.2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4 套播油菜不同肥料运筹的经济效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播种量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各生育期密度的影响
        2.3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菌核病的影响
        2.5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6 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与播种量和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八章 乙烯利催熟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角果颜色和油菜熟期的影响
        2.2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角果皮含水量的影响
        2.3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果
        1.1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
        1.2 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
        1.3 不同油稻共生期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4 不同稻茬高度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5 不同肥料运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效益分析
        1.6 不同播种量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7 乙烯利不同浓度和喷施时期催熟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和品质比较
    2 本研究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3控2防1简化栽培技术要点
附录2: 作者简介

(8)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干旱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籽粒品质关键指标及品质形成的主要特点
        1.1.1 水稻籽粒的品质指标及其意义
        1.1.2 水稻籽粒品质成分形成的特点
    1.2 水稻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1.2.1 水稻籽粒淀粉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1.2.2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1.3 水稻灌浆期高温对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1.4 水稻灌浆期高温对碳代谢和籽粒淀粉积累影响的生理生化机理
    1.5 水稻灌浆期高温对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影响的生理生化机理
    1.6 水分胁迫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1.7 高温和水分互作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1.7.1 干旱和渍水对水稻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1.7.2 干旱和渍水对水稻植株碳代谢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1.8 高温和水分逆境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1.8.1 高温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1.8.2 水分胁迫对水稻籽粒产量性状的影响
    1.9 高温和水分对水稻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1.9.1 高温和水分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1.9.2 高温和水分逆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9.3 高温和水分胁迫对脯氨酸的影响
        1.9.4 高温和水分胁迫对质膜透性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10 优质水稻育种与推广现状及展望
第2章 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品种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段高温处理时期的田间自然温度与处理高温的比较
        2.2.2 高温胁迫对两个品种干物质运输与积累的影响
        2.2.3 高温胁迫对两个品种光合速率的影响
        2.2.4 抽穗期高温胁迫不同天数对花粉染色率和萌发率的影响
        2.2.5 高温胁迫对籽粒产量性状的影响
        2.2.6 籽粒灌浆期高温胁迫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2.2.7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籽粒蔗糖含量的影响
        2.2.8 高温胁迫对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2.9 高温胁迫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2.2.10 高温对供试品种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2.2.11 高温对水稻叶片和籽粒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2.2.12 高温胁迫对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2.3.1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光合效应与干物质转运及积累的表现
        2.3.2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产量性状的表现
        2.3.3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籽粒淀粉组分及其含量的表现
        2.3.4 高温胁迫条件下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的表现
        2.3.5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表现
        2.3.6 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合成相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3.7 高温胁迫对两品种植株内源激素的影响
        2.3.8 高温胁迫对稻米碾米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第3章 两个优质水稻品种灌浆期高温干旱互作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3.1.2 试验设计方法
        3.1.3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剑叶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2.2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3.2.3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
        3.2.4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谷籽粒性状的影响
        3.2.5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籽粒淀粉形成的影响
        3.2.6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7 高温干旱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3.2.8 高温干旱互作对水稻叶片和籽粒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3.2.9 高温干旱互作对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3.3.1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水稻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3.3.2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籽粒产量性状的影响
        3.3.3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剑叶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3.4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3.3.5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植株茎鞘干物质运输与积累的影响
        3.3.6 高温干旱互作对籽粒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7 高温干旱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8 高温干旱互作对稻株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3.3.9 高温干旱互作对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
第4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及主要创新
    4.1 高温和干旱对两个品种品质性状影响的差异
        4.1.1 对两个品种籽粒淀粉组分及其含量影响的差异
        4.1.2 对两个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其含量影响的差异
        4.1.3 对两个品种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4.2 高温和干旱对两个品种产量性状影响的差异
        4.2.1 对两个品种结实率影响的差异
        4.2.2 对两个品种千粒重影响的差异
    4.3 高温和干旱对两个品种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差异
        4.3.1 两个品种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表现的差异
        4.3.2 两个品种蛋白质合成相关键酶活性表现的差异
        4.3.3 两个品种植株体内源激素表现的差异
        4.3.4 对两个品种光合效应与干物质转运及积累的表现
    4.4 问题讨论
        4.4.1 关于优质稻品种的选育目标与途径
        4.4.2 关于优质稻的推广与保优保产栽培技术
    4.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气候变化的特点
        1.2.2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2.3 气候变化对水稻影响机理
        1.2.4 气候变化对水稻影响的监测技术
        1.2.5 适应气候变化的水稻栽培管理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年际间气象因素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气候变化对建三江地区水稻产量潜力的影响
        2.3.2 气象因素与水稻产量关系的分析
        2.3.3 不同年份可实现的产量潜力
        2.3.4 多年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3.5 不同年际间气象因素对不同年份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3.6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气候类型的界定
        2.3.7 2001—2010年不同气候类型
    2.4 讨论
        2.4.1 水稻主要生育期气象因素的同异分析
        2.4.2 气象因素对不同年份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4.3 不同气候类型的界定
    2.5 小结
第三章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的构建与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小区研究试验
        3.2.2 农户田块示范验证
        3.2.3 数据计算与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稻生育期不同气候类型的构建
        3.3.2 水稻生育期不同气候类型的研究验证
        3.3.3 不同气候类型农户田块的示范验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评估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小区研究试验
        4.2.2 农户田块验证试验
        4.2.3 数据计算与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可实现的产量潜力
        4.3.2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氮肥利用效率
        4.3.3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水分利用效率
        4.3.4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抗倒伏性能
        4.3.5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稻米品质
        4.3.6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经济效益
    4.4 讨论
        4.4.1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可实现的产量潜力与经济效益
        4.4.2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4.3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4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对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4.4.5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5.3 研究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博士期间申请课题情况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10)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生产力优势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选育演进历程
        2.2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育成、应用与发展态势
        2.2.1 品种综合生产潜力不断提高
        2.2.2 基本营养生长型品种(组合)不断推出、应用种植区域持续拓展
        2.3 甬优系列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与对照类型主要生理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2.3.1 甬优系列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主要生理、生态特征进展
        2.3.2 不同类型非亚种间杂交稻品种若干生理生态特征
    3 研究选题的提出
    4 研究思路与内容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籼粳杂交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的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地点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
        1.3.2 籽粒灌浆动态
        1.3.3 产量及穗部性状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1.4.1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1.4.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差异
        2.2.1 茎蘖组成特征
        2.2.2 穗部性状特征
        2.2.3 籽粒灌浆特征
    3 讨论
        3.1 关于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产力的差异
        3.2 关于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特征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籼粳杂交稻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茎蘖动态
        1.4.2 干物质和叶面积
        1.4.3 产量
        1.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
        2.2 主要生育期物质生产特征
        2.2.1 主要生育期叶面积动态
        2.2.2 主要生育期干物质动态
        2.3 主要生育阶段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1 生育前期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2 生育中期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3 生育后期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4 生育中后期物质分配与转运
        2.4.1 生育中后期物质分配比例
        2.4.2 生育中后期物质分配量
        2.4.3 生育中后期物质输出与转化特征
    3 讨论
        3.1 水稻品种生物学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
        3.2 甬优系列超级籼粳杂交稻的主要生育阶段物质积累特征
        3.3 甬优系列超级籼粳杂交稻的抽穗后物质输出与转化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籼粳杂交稻灌浆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灌浆指标的测定
        1.3.2 群体中期物质积累与后期物质转运指标测定
        1.3.3 光合生产指标的测定
        1.3.4 根系形态生理指标(根密度和根尖数)的测定
        1.3.5 温光资料的获取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
        2.2 群体灌浆特性
        2.2.1 群体灌浆特性
        2.2.2 籽粒充实特征
        2.3 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1 主要生育期光合生产与转运特性
        2.3.2 灌浆中期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2.4 暗周期累积、变化与利用
        2.5 温度资源累积、变化与利用
    3 讨论
        3.1 关于钵苗栽培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群体灌浆特征
        3.2 关于钵苗栽培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灌浆充实的生理生态基础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籼粳杂交稻的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株型指标
        1.4.2 冠层叶面积分布
        1.4.3 冠层内光照强度分布
        1.4.4 叶片光合特性相关指标
        1.4.5 干物质量、叶面积和产量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1.5.1 叶面积密度函数的拟合
        1.5.2 光照分布函数的拟合
        1.5.3 消光系数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性状的方差分析
        2.2 不同类型水稻冠层结构特征
        2.2.1 叶片大小
        2.2.2 受光姿态
        2.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叶面积密度分布特征
        2.2.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内光照分布特征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光合生产特征
        2.3.1 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及高效叶面积率
        2.3.2 颖花/叶、实粒/叶
        2.3.3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与经济系数
        2.3.4 叶绿素含量、PS 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及净光合速率
        2.3.5 MDA含量与膜质过氧化酶活性
    3 讨论
        3.1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冠层结构特征
        3.2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光合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籼粳杂交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根系形态指标的测定
        1.4.2 根系生理指标的测定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系形态特征
        2.1.1 主要生育期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和根冠比
        2.1.2 主要生育期根数、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
        2.1.3 抽穗期不定根、粗分支根和细分支根数占总根尖数的比例
        2.1.4 抽穗期不同土层根系干重占总干重的比例
        2.2 根系生理特征
        2.2.1 主要生育期单茎和群体总吸收面积与活跃吸收面积
        2.2.2 抽穗后根系氧化力、还原力及其变化
        2.2.3 抽穗后群体根系伤流强度及其变化
    3 讨论
        3.1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的群体生长特征
        3.2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的分支结构特征
        3.3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的在土层中的分布特征
        3.4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生育中后期的生理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籼粳杂交稻茎秆的抗倒性评价及成因分析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秆力学与物理性状的测定
        1.3.2 茎秆节间解剖性状的测定
        1.3.3 茎鞘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1.3.4 茎秆质构特征的测定
        1.3.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茎秆抗倒性能
        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TPA特性
        2.2.1 载荷特性
        2.2.2 穿刺特性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物理特性
        2.3.1 茎秆形态特征
        2.3.2 茎秆解剖结构
        2.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
        2.4.1 有机化学成分含量
        2.4.2 无机化学成分含量
        2.5 茎秆性状指标与抗折力、倒伏指数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籼粳杂交稻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地点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1.3.2 米饭食味值的测定
        1.3.3 米饭质构特征的测定
        1.3.4 米粉糊化特征的测定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蒸煮食味理化评价指标
        2.2 蒸煮食味仪器评价指标
        2.2.1 食味计指标
        2.2.2 质构仪指标
        2.2.3 粘度分析仪指标
        2.3 理化指标与仪器指标间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3.1 关于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蒸煮食味品质的综合评价
        3.2 关于蒸煮食味品质理化评价指标与仪器评价指标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籼粳杂交稻品种的营养元素积累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植株营养元素积累量的测定
        1.3.2 光合生产指标的测定
        1.3.3 温光资料的获取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分积累特征
        2.2 养分分配特征
        2.3 相关生理生态特征
        2.3.1 生育期及其结构
        2.3.2 光合物质生产特性
        2.3.3 灌浆中期叶片蒸腾速率与荧光动力学参数
        2.4 光温生态资源积累变化与利用
        2.4.1 光周期累积、变化与利用
        2.4.2 温度资源累积、变化与利用
    3 讨论
        3.1 机插籼粳杂交稻氮磷钾硅积累量及其分配特征
        3.2 机插籼粳杂交稻营养积累过程中生理生态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
        1.2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群体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
        1.3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灌浆特征与生理生态基础
        1.4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冠层结构特征与光合特性
        1.5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1.6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主要稻米品质特征
        1.7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茎秆抗倒性特征
        1.8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营养积累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
    2 讨论
        2.1 关于籼粳杂交超级(超高产)稻生产规律研究的必要性及其高产潜力挖掘
        2.2 关于籼粳杂交稻高生产力群体产量构成规律与生物学基础
        2.3 关于籼粳杂交稻的主要生理生态特征
        2.4 关于籼粳杂交稻稻米品质与增值功能特性
        2.5 籼粳杂交稻钵苗栽培集成技术
        2.5.1 钵苗摆栽高产群体动态指标
        2.5.2 钵苗机插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水稻籽粒结实障碍的研究历程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肥力对超级稻农学表现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李笑笑.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光合产物转运分配的羊草低结实率研究[D]. 王姣.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 [3]水稻抽穗期基因组合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其优化调控[D]. 崔月.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利用远缘杂交和离体染色体加倍技术创造多倍体水稻种质资源[D]. 贺文婷. 湖北大学, 2020(02)
  • [5]不同播期下直播杂交水稻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差异[D]. 谯晶.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D]. 黄礼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7]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郑伟.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 [8]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干旱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D]. 吕艳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9]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D]. 王红叶.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10]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生产力优势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研究[D]. 姜元华. 扬州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水稻排粒障碍的研究过程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