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观赏小辣椒新品种

食用观赏小辣椒新品种

一、食用 观赏型小辣椒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游茜[1](2021)在《矮生番茄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文中指出

常丹丹[2](2021)在《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小黑麦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穗部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最佳遗传模型,运用构建的小黑麦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本文以穗部性状差异显着的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和‘甘农7号’为父本杂交构建的RIL群体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小黑麦穗部的芒长、小穗数、穗长、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等性状的表型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群体的穗部各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可为小黑麦穗部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黑麦RIL群体穗部各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穗部表型有超亲遗传现象,整体变异性广泛,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9.34%~40.82%。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黑麦RIL群体的穗粒重与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正相关;穗长与穗粒数正相关;芒长与穗长和穗粒数正相关,与穗密度呈负相关。(2)小黑麦穗部芒长的最佳遗传模型为4MG-AI,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MX2-CE-A,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0.35%和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和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PG-AI,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和86.96%;穗粒重的最佳遗传模型为2MG-CE,主基因遗传率为51.97%。小黑麦穗部各性状符合数量遗传的特征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3)利用小黑麦RIL群体遗传图谱结合穗部性状表型值共检测出13个小黑麦穗部性状相关的QTL位点,每个连锁群上平均1.9个QTL位点,控制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的QTL分别为1、4、3、2、3个,单个QTL位点的贡献率为7.67%~12.63%。

于帅,王思明[3](2021)在《人口迁徙、环境适应与技术改良: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产美洲的辣椒于明末传入中国沿海地区,康乾时期由"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与滇缅通道等途径传入西南地区。随着引种成功和种植区域扩大,辣椒的本土化进程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产生了多样化的新品种及加工利用方式。通过对方志资料的梳理廓清了辣椒在西南地区不同时段的传播过程,文章认为该地区成为嗜食辣椒的典型地区是独特的环境条件、辣椒的特性、食辣人群的迁徙等因素交叉互动的结果。

邵晨旭[4](2020)在《羽衣甘蓝杂交配组与制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以异花授粉为主,杂种优势明显,为我国北方地区晚秋及初冬重要的园林花卉。目前国内生产所用的种子主要依赖进口,生产制种主要以人工授粉为主,效率低下、产量不足,制种成本高,因此,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羽衣甘蓝杂交种,探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制种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课题组多年纯化选育出的雄性不育系和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对沈阳地区秋季羽衣甘蓝露地的播种期进行了试验;对羽衣甘蓝各观赏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了分析,选择出性状优良的羽衣甘蓝杂交组合及亲本;进行了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天然授粉试验,探究了沈阳地区蜂媒授粉代替人工授粉的可行性以及蜜蜂授粉技术。试验取得的结果如下:(1)对4个不同播种期的羽衣甘蓝生长情况和变色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地区于6月25日~7月10日进行播种的羽衣甘蓝,在“十一”期间,植株生长充分,心叶丰富且鲜艳,观赏效果较好。(2)羽衣甘蓝观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株高呈负向中亲优势(-4.41%),外叶数(14.54%)、心叶数(4.42%)、外叶开展度(5.82%)和心叶开展度(1.95%)具有中亲优势,对于羽衣甘蓝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3)对羽衣甘蓝观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分析,选出5个一般配合力较好的羽衣甘蓝亲本以及7个特殊配合力较好的杂交组合。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材料不同,各性状的遗传力也不同。在2个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中,外叶叶形指数和心叶叶形指数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在早代可以选择出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株高、外叶开展度和心叶开展度受非加性效应控制,需在高代选择;而外叶数和心叶数2个性状,在2×7配组中,受非加性效应控制,不能稳定遗传;在2×6配组中,容易受环境影响,需作为辅助性状选择杂交组合。(4)对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天然授粉技术进行探究,结果如下:沈阳地区羽衣甘蓝于11月1日~11月15日在温室大棚内进行播种可提供用于春季天然授粉的植物材料;采用1:2~1:4的父母本配比,天然蜜蜂授粉均可获得较多的杂交种子,在1:2的父母本配比下,种子的饱满程度则优于1:3和1:4的种子;蜜蜂授粉与人工授粉相比,结实情况和角果长度相差不大,而授粉效率大大提升,种子的饱满程度蜜蜂授粉也要优于人工授粉。

邹学校,朱凡[5](2020)在《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考证认为,一年生辣椒(Capsicum annuumL.)于16世纪80年代从日本传入中国,最早的传入点是浙江。以浙江为起点,向北、西、南3个方向传播。向北方向,经江苏传到山东,虽然江苏没有接受辣椒,但山东很快接受并把辣椒当作花椒的替代品,名称由番椒变成了秦椒;再以山东为中心,继续向河北、辽宁传播,东北的辣椒是闯关东的山东人传播的;向西传到了天津、山西、河南、北京、甘肃、内蒙古,形成华北传播路线。向西方向,从浙江沿长江西上,安徽、江西、湖北没有接受,但湖南很快接受了辣椒,并以湖南为中心,向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广西、陕西等地传播,形成影响最大的长江传播路线,新疆的辣椒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由湖南军人传过去的。向南传播的速度非常缓慢,传到江西、福建的时间都较晚。从荷兰传入台湾的灌木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和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传入台湾的中国辣椒(Capsicum chinense Jacq.),经福建传到海南和云南。

林子翔[6](2020)在《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园艺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与种质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都市观光农业和家庭园艺产业的发展,拥有奇特果型以及食用功能的观赏辣椒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我国目前缺乏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观赏辣椒品种,国内针对观赏辣椒种质资源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以及种质创新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课题组收集到的39份观赏辣椒种质资源的45个农艺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对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分析。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了8份优质材料作为亲本,配置杂交一代组合,对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进行分析,筛选一组综合表现优良的正反交组合,配置F2代群体,对其观赏性状的遗传分离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取得的结果如下:1.39份观赏辣椒种质材料的18个数量性状中,极差最大的是单株结果数、株幅和株高,各种质材料的株型性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变异系数的分布范围在25%~99%之间,平均值为46%,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果实直径,果柄长的变异系数最低;质量性状中,果皮色的多样性指数最高,果面光泽和果实着生方式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植株形态方面,植株尺寸与叶片尺寸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P<0.05);花色与果色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叶片尺寸与果实尺寸;叶色和花冠色、果皮色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果皮色与果直径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2.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65.35%,可代表大部分的农艺性状信息,包含了叶片因子、花果颜色因子、株型因子、果实因子等观赏性状的多方面信息,再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在卡方距离2.35时可将39份材料分成3个亚类,分别为矮生开展型小果亚类、半直立型多果亚类和紫色系亚类。隶属函数分析法表明,39份种质材料中,根据各种质材料的D值大小对观赏辣椒的观赏价值进行强弱排序。其中P32的D值最大,综合观赏价值最高。3.观赏辣椒的杂种优势普遍存在,56份F1组合的株型性状中,98%的组合株高和株幅表现超中优势,株型性状的中亲优势由大到小依次为:株高>分枝级数>株幅>主枝长>侧枝数>始花节位。86%的组合株高表现超亲优势,超亲优势平均值依次为:株高>株幅>级数>主茎直径>始花节位>主枝长>侧枝数;57%的组合在叶长性状上表现出中亲优势,95%的组合在花朵直径方面表现中亲优势,中亲优势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单株花朵数>叶宽>花药长度>叶柄长>花瓣长度>花径>花柱长度>单节叶腋着生花数>叶片长>叶间距。超亲优势排序为单株花朵数>花药长度>花径>叶宽>柱头长度>花瓣长度>叶柄长>叶片长>单节叶腋着生花数>叶间距。果实新性状的中亲优势指数排序为:单果种子数>单株结果数>单果重>果柄长>果直径>果长度>果柄直径>果肉厚;超亲优势排序为:单果种子数>单株结果数>果柄长>果长度>果柄直径>果直径>单果重>果肉厚。4.杂交组合和亲本性状之间的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双亲与杂种一代的20个主要性状的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利用亲本值的大小预测杂种一代的表现是可行的途径。杂种一代单株结果数受到高中低三个亲本值的综合影响,尤其是中亲值的影响较大;F1代的株高、主枝长和侧枝数极大的受到亲本平均值的影响。欲提高杂种一代的株高值与侧枝数的数量,应选择株高较大的亲本或者侧枝数多的亲本,注意提高双亲均值。F1代的叶片尺寸和花朵尺寸受到双亲均值尤其是高值亲本的极大影响,欲提高叶片和花朵的尺寸性状就要注意提高双亲均值尤其是数值较大的高值亲本,才有利于提高F1代的叶片和花朵尺寸。5.配合力分析表明,8份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值在不同性状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单株结果数一般配合力值最大的是P7,果长度的一般配合力最大的亲本是P8。P8适合作为选育大果品种的亲本、增加杂种的果实尺寸,P7可作为选育丰果亲本;植株性状方面,P14适合选育株高较高大、侧枝数较多品种,P9则适合选育株幅较宽、主茎直径大的品种;花果性状方面,P7可以作为选育丰花品种的候选亲本,P9适合作为选育大型叶片和花朵品种的候选亲本。组合P6×P22、P6×P15和P7×P23在果实性状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可作为选育优良果实性状的良性组合材料;P8×P22、P9×P8可作为选育较高株型观赏辣椒的良好组合;P6×P15在10个农艺性状上均呈正值,表现较大的株幅和粗壮的生长势以及较紧凑的叶片和株型,为最优组合。6.卵圆形叶片亲本和披针形叶片亲本杂交,开展型亲本和直立型亲本杂交,F1与F2代在株型与叶型的农艺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亲本P6和P15在叶片长、叶宽、叶柄长、株高、侧枝数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其正反交组合P6×P15、P15×P6的F2代群体性状分离比结果,结合卡方检验,可得结论:观赏辣椒果实簇生性状对单生性状为隐性遗传;有限分枝对无限分枝为隐性遗传;株型开展型株对直立型株具有隐性上位作用;叶型披针形对卵圆形具有隐性上位作用。

宋云珊[7](2020)在《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植物园网络的发展壮大,植物园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面临着时代性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下,植物园逐步发展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植物园历史悠久,有其发展的独特性,且日本与我国在气候条件与植物区系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意图促进两国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东亚地区的植物园网络体系。现阶段,国内对日本植物园的研究普遍局限于植物园概况及个案的介绍,有关区域层面的研究仅涉及到东京。日本植物园的发展建设主要依托于日本植物园协会,且已逐步形成全国性网络体系。鉴于此,论文选取了加入日本植物园协会的114个植物园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性的植物园网络体系和典型性的植物园个案两个层面开展研究。论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定量与定性、聚类分析、整体与局部的研究方法,从日本植物园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发展现状的客观分析,到规划设计特征的体系化探究与发展趋势的总结性探讨,依次展开,层层推进。论文基于国内外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材料,结合日本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系统梳理了植物园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将日本植物园380余年的历史演变解析为5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于现阶段日本植物园的发展特征,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从地理空间分布、权属运营、面积发展、植物收集以及设施活动5个方面进行详细整理和客观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总结其发展类型及特征。在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及类型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规划设计的基础、主体、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4个层面,对应选取并探究日本植物园在选址规划、布局与植物展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教育方面的规划设计特征。该部分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和各类型的层面进行特征归纳,并通过典型性个案深入解析。最后,论文探讨性提出日本植物园具有建设体系化、类型多元化及展示人性化3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植物园发展建设的可借鉴之处。

李璐[8](2020)在《杭州市乡村植物景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杭州农村发展处于新时代下的全面升级阶段,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丰富内涵、提升层次,如何提升乡村植物景观美感度,延续乡村文化形成差异化景观,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植物景观,是当前进行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研究对3个传统型、3个现代型行政村下的13个自然村或村民小组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计算各村内各植物景观类型的三维绿量、绿色贡献率、绿量贡献率等植物景观指数,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覆盖度、重要值等植物特征指数,结合典型样地测绘,总结归纳杭州市乡村植物景观的特点,分析不同乡村类型乡村植物景观的共性及差异、不同乡村类型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特征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并基于分析结果得出了相关结论、提出了建议,旨在为杭州乡村特色景观风貌延续和保护、乡村公共游憩绿地的植物景观建设及更新提供依据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杭州市乡村植物景观的特点:(1)各村以自身优势产业为依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围村景观和生产景观,并以此为生态基底,结合村内特色植物景观的打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发展的乡村面貌。但不管是传统型乡村的景观更新再生,还是现代型乡村的改建新增,在建设过程中都出现了效仿城市景观设计手法,景观的地域性和人文性特征逐渐弱化的现象。(2)不同植物景观类型特点总结:生产用地教育互动、多彩生态;村口绿地主题鲜明、色彩丰富;庭院绿地花果飘香、绿意盎然;公共游憩绿地底蕴深厚、开放和谐;水岸绿地竹林丛生、野趣自然;道路绿地树大荫浓、乡韵浓厚。(3)植物景观从早期的遮阴避阳、环境保护的功能,转变为生态防护、村貌提升、空间营造及文化传播等多重功能,整体呈现出“由单一型功能向复合型功能转变”的变化趋势。二、不同乡村类型植物景观的共性及差异:(1)两种乡村类型绿色贡献率最高的前两种植物景观类型均为公共游憩绿地和道路绿地。庭院绿地的植物种类丰富度最高。两种乡村类型植物景观中乔木的占比下降,村内植物景观整体趋向于灌木化、小型化,在村口绿地、庭院绿地中表现得更明显。(2)两种乡村类型景观观赏型植物种类占比均为最高。在传统型庭院绿地中经济食用型植物种类占比较现代型更高。传统型乡村各植物景观类型中植物功能占比趋向于风水文化型植物种类占比>生态防护型,现代型乡村则相反,趋向于生态防护型植物种类占比>风水文化型。(3)现代型乡村植物景观在延续传统型乡村以果树、乡土树种为主的植物景观风貌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中下层观花观叶植物,植物景观风貌整体更多样化、城市化。在公共游憩绿地中表现尤为明显。(4)水岸绿地、公共游憩绿地是传统型乡村中主要的绿量来源。道路绿地是现代型乡村中主要的绿量来源。三、两种乡村类型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特征的差异:(1)3个传统型乡村的公共游憩绿地植物种类共计61科108属138种,3个现代型乡村为64科110属143种。其中红豆杉科、胡桃科、松科等植物并未用在现代型乡村公共游憩绿地中。(2)现代型乡村的公共游憩绿地内乔、灌数量比为1:100,低于传统型3:100。在现代型乡村乔木层中落叶树种比例大于常绿比例,但总体来说,两种类型的乡村均呈现常绿树种数量大于落叶树种数量的趋势。(3)杜鹃、红叶石楠、茶梅、南天竹、红花檵木、鸡爪槭、紫薇、桂花、樟、榉树、银杏等11种主要优势植物在两种类型的乡村中稳定出现,银杏、榉树在现代型乡村的重要值较传统型有显着上升,桂花、南天竹在现代型乡村的重要值较传统型有所上升,茶梅在现代型乡村的重要值较传统型有所下降。(4)传统型乡村公共游憩绿地人均绿地面积为4.2m2,现代型乡村为8.09m2,从传统型到现代型乡村,人均绿地面积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植物体量上趋于小型化;灌木数量的高占比特征在现代型乡村中表现更为明显。(5)与现代型相比,传统型乡村的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更具有文化性,美丽乡村建设大多以提高绿化率、村落风貌提升为导向,一味效仿城市绿化模式以及缺乏地方文化挖掘深度,是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特征变化的主导因素。

张钟炎[9](2019)在《观赏番茄种质资源评价及杂交一代遗传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目前的观光农业发展来看,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观赏番茄品种成为制约观赏番茄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有针对性的对观赏番茄种质资源进行收集、评价及进一步利用的报道很少。本文对课题组收集到的26份观赏型番茄种质资源各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性状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分析,实现对观赏番茄种质资源的评价分析。并通过参考上述26份观赏番茄种质资源的评价结果,挑选观赏性好、性状优良、抗病性强的7个种质材料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对F1代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进行分析,选育优良亲本和杂交组合。结果表明:1、26份观赏番茄种质资源分析评价所有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09-0.99,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茎粗的变异系数最小;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分布在0.16-1.63之间,花梗离层各种质资源间不存在性状分离,多样性低;果色、果形表现型相对多样,多样性指数最高。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物候期性状组与花序特征性状组两者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植株形态方面,坐果期与株高和茎粗呈正相关,花序和果实大小与植株的整体形态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成串性状方面,单花序花数、单花序果数、单花序长三个性状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果实性状方面,单果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2.259%,可以反映出20项性状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包含了整株形态因子、果实及成串因子、物候期因子、果实色泽因子等观赏番茄性状的多个方面。通过Ward的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将26份观赏番茄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10左右,分成3个亚族,分别是矮生小果亚族、高大多花多果亚族和矮生大果亚族。层次分析法表明果实形态特征约束层在约束层中所占权重最大,果色指标层在指标层中所占权重最大,最终的得分和分类结果表明,编号为S1的种质材料所表现的观赏价值最高,属于应用价值极高的观赏番茄种质资源。2、杂交一代杂种优势分析杂交组合F1代杂交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组配的21个杂交组合中,早熟性状方面,除♀P3×♂P4外,均表现负向的中亲优势和高亲优势,早熟趋向比较明显;坐果期方面,♀P2×♂P7表现正向的中亲优势,其余组合均为负向的中亲和高亲优势,与始花期表现相同的杂种优势趋势;不同组合间,第一花序节位杂种优势的表现不同,即使在同一亲本的杂交组合中的杂种优势也表现出差异。整株形态方面,株高、茎粗、最大叶长、最大叶宽的表现多介于两亲本之间,稍偏向于低值亲本;侧枝数在各组合中表现较强的正向杂种优势。成串性状方面,不同组合的单花序长和单花序花数表现很强的负向杂种优势,杂交组合的表现多偏向于低值亲本;单花序果数性状中,21个组合的15个表现出较强的正向杂种优势。3、配合力分析各亲本分别在不同的性状中表现不同的一般配合力。其中,亲本P5适合配制早熟观赏番茄组合;亲本P1和P7适合配制矮生的观赏番茄杂交组合;亲本P3适合作为配制植株高大,枝叶繁茂的观赏番茄杂交组合的亲本;亲本P6适于配制整体观赏性好的观赏番茄杂交组合。综合来看,亲本P3、P5、P6既表现出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又能够配制特殊配合力较高的杂交组合,综合性状优良,育种潜力巨大,可以选择作为后续育种材料;♀P2×♂P5是筛选出的观赏番茄杂交F1代最优组合,可以作为优良杂交种进一步利用,♀P3×♂P6、♀P5×♂P6可以作为培育新型观赏番茄品种的优良组合。

杨芷秋[10](2019)在《观赏辣椒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花药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经过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可迅速获得纯合的二倍体,从而缩短育种所需年限,提高育种效率。本试验以朝天椒S48、风铃椒、樱桃椒、五彩椒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就花蕾的外观形态及花药颜色与小孢子单核靠边期的关系,材料基因型、高温(35°℃)和低温(4°℃)预处理花药、3种碳源种类(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与浓度(1%、2%、3%、6%和9%)以及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KT、6-BA、2,4-D、ZT、NAA)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为观赏辣椒花药培养提供指导。试验结果如下:1.观察及测量4种观赏辣椒的花蕾与花药外部形态特征,运用细胞观测法研究花蕾及花药外观形态与小孢子发育时期之间的关系。试验表明:4个品种的花蕾发育到同样大小时,其内部小孢子发育状态不一致,但花药颜色发育具有一致性,均是当花药正面1/3紫、背面1/4紫时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此时接种最佳。2.将4种观赏辣椒的花药分别放入优化的MS培养基中培育,试验表明:其胚状体诱导率从大到小排序为:朝天椒S48>五彩椒>风铃辣椒>樱桃椒,朝天椒S48的胚状体诱导率最高,达24%。3.将4种观赏辣椒的花药分别进行4℃的低温预处理1~5d及35℃的高温预处理1~9d,研究两种预处理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试验表明:高低温预处理对胚状体诱导率具有显着的影响。一是诱导效果相同时,低温诱导时间更短;胚状体诱导率达到最高时,低温预处理时间一般为2~3天,高温预处理时间一般为3~5天。二是低温诱导效果更好,4种供试材料(朝天椒S48、风铃椒、樱桃椒、五彩椒)低温比高温处理诱导效果分别高22.65%、2.89%、9.39%及10.49%。因此,胚状体诱导率与温度和处理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低温预处理的效果更好,为温度处理花药的首选。4.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朝天椒S48胚状体诱导的正交试验表明:诱导胚状体效果最佳的水平组合为MS+2,4-D0.1 mg·L-1+6-BA0.1 mg.L-1+NAA 0.5 mg.L-1+ZT1.5 mg.L-1时,诱导率为46.73%。在正交试验中,影响胚状体诱导率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ZT>NAA>KT>2,4-D>6-BA,各生长调节剂只有ZT呈显着性差异。5.以朝天椒S48为供试材料,在MS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各浓度处理的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观察各碳源浓度处理下的胚状体发生数。试验表明:3种碳源对诱导胚状体的效果大小依次为:麦芽糖>蔗糖>葡萄糖。在供试的5种碳源浓度范围(1~9%)内,当浓度为1~3%时,随着碳源浓度升高,出胚率及出苗率上升,当浓度超过3%后(6%~9%),随着碳源浓度升高,出胚率及出苗率降低,浓度最佳值为3%。

二、食用 观赏型小辣椒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用 观赏型小辣椒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黑麦概述
        1.1.1 小黑麦起源及特点
        1.1.2 小黑麦类型及应用
        1.1.3 小黑麦传统育种
        1.1.4 分子标记在小黑麦研究中的应用
    1.2 遗传群体构建及分子标记类型
        1.2.1 作图群体构建
        1.2.2 分子标记概述
    1.3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黑麦穗部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性状测定及方法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穗部性状的表型及次数分布
        2.2.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3 小黑麦穗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2.2.3.1 遗传模型的选择
        2.2.3.2 小黑麦穗部性状备选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2.2.3.3 小黑麦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
    2.3 讨论
        2.3.1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性状相关性
        2.3.2 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模型
        2.3.3 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参数对育种的指导
    2.4 小结
第三章 小黑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亲本及群体构建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DNA提取
        3.1.4 小黑麦ISSR-PCR扩增和检测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6 QTL命名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表型分析
        3.2.2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性状QTL定位
    3.3 讨论
        3.3.1 群体选择及分子作图
        3.3.2 小黑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3.3.3 影响小黑麦QTL定位的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羽衣甘蓝杂交配组与制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1.1.1 杂种优势研究概况
        1.1.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研究
        1.1.3 羽衣甘蓝杂种优势的利用
    1.2 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研究进展
        1.2.1 配合力分析的作用
        1.2.2 配合力分析的方法
        1.2.3 配合力分析的应用
        1.2.4 遗传力的利用
    1.3 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羽衣甘蓝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秋季适宜播种时期的确定
        2.2.2 羽衣甘蓝各观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2.2.3 羽衣甘蓝杂交组合各观赏性状的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2.2.4 羽衣甘蓝杂交配组各观赏性状的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露地天然授粉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羽衣甘蓝春季天然授粉适宜的播种期
        3.2.2 不同父母本配比对羽衣甘蓝天然授粉的影响
        3.2.3 不同授粉方式对羽衣甘蓝结实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秋季适宜播种时期的确定
        4.1.2 羽衣甘蓝各观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析
        4.1.3 羽衣甘蓝杂交配组各观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4.1.4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露地天然授粉技术的确定
    4.2 讨论
        4.2.1 羽衣甘蓝观赏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
        4.2.2 羽衣甘蓝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4.2.3 羽衣甘蓝观赏性状的遗传力比较
        4.2.4 不同制种技术的种子产量和品质比较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5)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
    1.1 辣椒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是浙江,时间是16世纪80年代初
    1.2 中国最早的辣椒来自日本,属一年生辣椒(Capsicum annuum L.)
    1.3 灌木辣椒从荷兰传入台湾,中国辣椒(Capsicum chinesen)从雅加达传入台湾
2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路径
    2.1 辣椒最先在中国山东作调味品食用
    2.2 辣椒在中国华北地区的传播
    2.3 辣椒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2.4 辣椒在长江中上游、西南地区的传播
    2.5 辣椒在长江下游的传播
    2.6 辣椒在西北地区的传播
    2.7 辣椒在华南地区的传播
3 结束语

(6)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园艺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与种质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观赏辣椒基本概述
    1.2 国内外观赏辣椒研究进展
        1.2.1 观赏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1.2.2 观赏辣椒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3 观赏性状评价方法
        1.3.1 相关性分析法
        1.3.2 主成分分析法
        1.3.3 聚类分析法
        1.3.4 隶属函数分析
    1.4 辣椒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评价进展
    1.5 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2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地点地理位置及气候
        2.2.3 育苗与栽培方式
        2.2.4 试验仪器
        2.2.5 数据调查
        2.2.6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1.1 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多样性分析
        2.3.1.2 质量性状分布频率及多样性分析
        2.3.2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3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2.3.3.1 主成分分析
        2.3.3.2 聚类分析
        2.3.4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2.3.4.1 评价指标与数据分析
        2.3.4.2 39份观赏辣椒种质材料的株型性状比较
        2.3.4.3 39份观赏辣椒种质材料的叶片性状比较
        2.3.4.4 39份观赏辣椒种质材料的果实性状比较
        2.3.4.5 39份观赏辣椒种质材料的观赏性综合评价
        2.3.4.5.1 隶属函数分析
        2.3.4.5.2 权重的确定
        2.3.4.5.3 综合评价
    2.4 小结与讨论
        2.4.1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4.2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2.4.3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2.4.4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分析
3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杂交一代遗传效应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与指标选定
        3.2.3 数据处理和计算
        3.2.3.1 杂种优势计算公式
        3.2.3.2 配合力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杂种优势分析
        3.3.1.1 亲本各性状平均值比较
        3.3.1.2 杂交组合株型性状的杂种优势
        3.3.1.3 杂交组合花叶性状的杂种优势
        3.3.1.4 杂交组合果实性状的杂种优势
        3.3.2 观赏辣椒亲本与F_1代农艺性状间的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
        3.3.2.1 F_1代各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2.2 F_1代各农艺性状间的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
        3.3.3 配合力分析
        3.3.3.1 观赏辣椒杂交组合性状基因型方差分析
        3.3.3.2 观赏辣椒杂交组合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3.3.3.3 观赏辣椒亲本一般配合力分析
        3.3.3.4 观赏辣椒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分析
        3.3.4 小结与讨论
        3.3.4.1 观赏辣椒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研究
        3.3.4.2 观赏辣椒农艺性状间的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
        3.3.4.3 观赏辣椒杂交组合配合力分析
4 观赏辣椒优势组合F_2代遗传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方法以及测定指标
        4.2.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优势组合F_1、F_2代方差分析
        4.3.2 优势组合F_2代群体性状变异和性状分离卡方检验
    4.4 小结与讨论
        4.4.1 优势组合F_1、F_2代方差分析
        4.4.2 优势组合F_2代群体性状变异和性状分离卡方检验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世界植物园
        1.2.2 中国植物园
        1.2.3 日本植物园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植物园相关综述
    2.1 植物园的定义
        2.1.1 国际上对植物园的定义
        2.1.2 日本对植物园的定义
    2.2 植物园的分类及特征
3.日本植物园的发展历程
    3.1 发展历程概况及发展阶段划分
    3.2 江户时期至明治初期(1638-1877年)
        3.2.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2.2 典型植物园分析:小石川植物园
    3.3 明治初期至大正中期(1877-1919年)
        3.3.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3.2 典型植物园分析:新宿御苑
    3.4 大正中期至昭和前期(1919-1947年)
        3.4.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4.2 典型植物园分析:京都府立植物园
    3.5 昭和前期至昭和末期(1947-1983年)
        3.5.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5.2 典型植物园分析:广岛市植物公园
    3.6 昭和末期至令和时期(1983年至今)
        3.6.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6.2 典型植物园分析:鲜花竞放馆
    3.7 本章小结
4.日本植物园的发展现状
    4.1 地理空间分布
        4.1.1 自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4.1.2 人文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4.2 权属运营
    4.3 面积发展
    4.4 植物收集
        4.4.1 植物资源概况
        4.4.2 植物分类系统的选用
        4.4.3 植物收集现状
    4.5 设施活动
        4.5.1 设施类别与功能
        4.5.2 活动形式
    4.6 现状特征分析
        4.6.1 依据现状要素的聚类分析
        4.6.2 各类型植物园发展特征
    4.7 本章小结
5.日本植物园的规划设计特征
    5.1 选址规划
        5.1.1 选址的演变特征
        5.1.2 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
        5.1.3 各类型植物园的选址特征
    5.2 布局与植物展示
        5.2.1 总体布局
        5.2.2 植物展示区布局
        5.2.3 典型植物专类园设计
        5.2.4 温室展示设计
    5.3 植物多样性保护
        5.3.1 植物多样性保护据点园体系
        5.3.2 有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5.3.3 植物多样性的研究管理
    5.4 环境教育
        5.4.1 植物园与环境教育
        5.4.2 教育对象与目标
        5.4.3 相关教育设施
        5.4.4 相关教育活动
    5.5 本章小结
6.日本植物园的发展趋势
    6.1 建设体系化
    6.2 类型多元化
    6.3 展示人性化
7.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经验借鉴
    7.3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日本植物园植物收集统计表
附录B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成果目录
致谢

(8)杭州市乡村植物景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传统型乡村与现代型乡村
        1.2.2 乡村植物景观
        1.2.3 植物景观类型
        1.2.4 植物三维绿量
        1.2.5 植物重要值
        1.2.6 植物功能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进展
        1.4.2 国内进展
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地概况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查阅
        2.2.2 实地调研
        2.2.3 访谈调查
        2.2.4 数据分析
        2.2.5 对比分析
    2.3 研究地概况
        2.3.1 荻浦村
        2.3.2 小古城村
        2.3.3 下姜村
        2.3.4 绕城村
        2.3.5 月亮桥村
        2.3.6 指南村
3 杭州市乡村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荻浦村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3.1.1 村内植物景观
        3.1.2 围村植物景观
        3.1.3 生产用地植物景观
    3.2 小古城村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3.2.1 村内植物景观
        3.2.2 围村植物景观
        3.2.3 生产用地植物景观
    3.3 下姜村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3.3.1 村内植物景观
        3.3.2 围村植物景观
        3.3.3 生产用地植物景观
    3.4 绕城村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3.4.1 村内植物景观
        3.4.2 围村植物景观
        3.4.3 生产用地植物景观
    3.5 月亮桥村和指南村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3.5.1 月亮桥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3.5.2 指南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3.6 小结
4 杭州传统型乡村与现代型乡村植物景观特征对比
    4.1 植物景观面积差异
    4.2 植物种类差异
    4.3 植物功能差异
    4.4 优势植物构成差异
    4.5 植物绿量差异
    4.6 结论与建议
        4.6.1 结论
        4.6.2 建议
5 杭州传统型与现代型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特征对比
    5.1 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群落特征
        5.1.1 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的种类及数量区别
        5.1.2 乡村公共游憩绿地优势植物及其功能变化
    5.2 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指数特征
    5.3 乡村公共游憩绿地景观风貌特征
    5.4 结论与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杭州乡村常见木本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观赏番茄种质资源评价及杂交一代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观赏番茄基本概述
        1.1.1 番茄简介
        1.1.2 观赏番茄简介
        1.1.3 观赏番茄的划分标准和评价体系
    1.2 种质资源概述
        1.2.1 种质的概念
        1.2.2 番茄种质资源的收集
        1.2.2.1 普通番茄种质资源的收集
        1.2.2.2 观赏番茄种质资源的收集
    1.3 种质资源多元统计分析评价
        1.3.1 主成分分析
        1.3.2 聚类分析
        1.3.3 相关性分析
        1.3.4 层次分析法
    1.4 杂种优势
        1.4.1 杂种优势的概念
        1.4.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
        1.4.3 番茄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
    1.5 配合力
        1.5.1 配合力的概念
        1.5.2 配合力的计算方法
        1.5.3 番茄配合力的研究现状
2 观赏番茄种质资源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地点地理位置及气候
        2.2.3 育苗与栽培方式
        2.2.4 试验仪器
        2.2.5 指标测定
        2.2.6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观赏番茄种质资源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1.1 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多样性分析
        2.3.1.2 质量性状分布频率及多样性分析
        2.3.2 观赏番茄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3 观赏番茄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2.3.3.1 主成分分析
        2.3.3.2 聚类分析
        2.3.4 观赏番茄种质资源AHP观赏性评价
        2.3.4.1 AHP模型构建
        2.3.4.2 判断矩阵的建立和一致性的检验
        2.3.4.3 各性状指标权重系数
        2.3.4.4 观赏番茄观赏性综合得分和分类等级
    2.4 小结与讨论
        2.4.1 观赏番茄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4.2 观赏番茄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2.4.3 观赏番茄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
        2.4.4 观赏番茄种质资源AHP观赏性评价研究
3 杂交一代遗传效应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及测定指标
        3.2.3 数据处理
        3.2.3.1 杂种优势计算公式
        3.2.3.2 配合力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杂种优势分析
        3.3.1.1 亲本各性状平均值比较
        3.3.1.2 各杂交组合早熟性状的杂种优势
        3.3.1.3 各杂交组合整株形态性状的杂种优势
        3.3.1.4 各杂交组合成串性状的杂种优势
        3.3.2 配合力分析
        3.3.2.1 观赏番茄杂交组合性状基因型方差分析
        3.3.2.2 观赏番茄杂交组合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3.3.2.3 观赏番茄杂交组合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3.3.2.4 观赏番茄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3.3.3 小结与讨论
        3.3.3.1 观赏番茄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研究
        3.3.3.2 观赏番茄杂交组合配合力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观赏辣椒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花药培养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辣椒花药培养的影响因素
        1.3.1 基因型
        1.3.2 小孢子发育时期及花蕾花药形态
        1.3.3 温度预处理
        1.3.4 碳源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6 外部培养条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2 供试材料及花蕾形态花药颜色与胚状体诱导的关系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供试材料的准备
        2.2.2 花蕾的消毒
        2.2.3 花蕾形态及花药颜色与小孢子发育时期关系的试验设计
        2.2.4 供试材料对花药的影响的试验设计
    2.3 结论与分析
        2.3.1 小孢子的发育状态
        2.3.2 供试材料的影响
    2.4 讨论
        2.4.1 花蕾外观形态及花药颜色
        2.4.2 供试材料的影响
3 温度预处理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3.1 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研究方法
        3.2.1 供试材料的准备
        3.2.2 低温预处理的方案设计
        3.2.3 高温预处理的方案设计
        3.2.4 花蕾的消毒
        3.2.5 接种方式
        3.2.6 培养
        3.2.7 培养容器的分配
        3.2.8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低温预处理
        3.3.2 高温预处理
        3.3.3 高低温预处理效果的比较
    3.4 讨论
        3.4.1 低温预处理
        3.4.2 高温预处理
        3.4.3 高低温预处理效果的比较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碳源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4.1 材料
        4.1.1 供试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方法
        4.2.3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植物生长调节剂
        4.3.2 碳源种类及浓度
    4.4 讨论
        4.4.1 植物生长调节剂
        4.4.2 碳源种类及浓度
    4.5 后期供试材料培养体系的建立
5 结论、存在问题及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5.2.1 存在问题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四、食用 观赏型小辣椒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矮生番茄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D]. 游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
  • [2]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 常丹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3]人口迁徙、环境适应与技术改良: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J]. 于帅,王思明. 中国农史, 2021(02)
  • [4]羽衣甘蓝杂交配组与制种技术研究[D]. 邵晨旭.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5]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J]. 邹学校,朱凡.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6]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园艺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与种质创新研究[D]. 林子翔.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7]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D]. 宋云珊.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杭州市乡村植物景观特征研究[D]. 李璐.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9]观赏番茄种质资源评价及杂交一代遗传效应分析[D]. 张钟炎.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10]观赏辣椒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杨芷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食用观赏小辣椒新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