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

纵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

一、纵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征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段甲利,邢丽华[1](2021)在《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一例并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并总结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原发于肺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并以"恶性黑色素瘤、肺脏、原发"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 以"malignant melanoma、lung、primary"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中我国的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文献进行文献回顾。结果本例患者, 男, 65岁, 因"咳嗽伴咯血2月余"入院。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占位, 肿物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示:S-100(+), SOX-10(+), HMB45(+), MelanA(-), AE1/AE3(-), CK5/6(-), Ki-67(40%)。PET-CT提示多发脏器转移,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由于未接受进一步治疗, 病情进展, 于3个月后死亡。对36篇文献报道中的41例及本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中位年龄55岁, 肿瘤肺叶分布及症状无特异性, 影像学绝大部分表现为单发肿物或结节, 容易早期转移和复发, 31例确诊后生存期范围为27 d至24个月, 其中23例(74.2%)患者生存期<12个月。结论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 不易与肺癌等疾病相鉴别, 需结合症状、影像学以及组织病理结果等综合诊断, 手术、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但由于恶性程度高, 极易复发和转移, 总体预后不良。

葛金童,徐克平[2](2021)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由黑色素细胞恶变引发的高度恶性非上皮源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无典型临床症状,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组织学较复杂,尤其是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发生部位较少见,且早期不易被发现,误诊率高。而遗传因素是导致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针对相关基因的研究为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临床早期诊断是提高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在传统放化疗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基因靶向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方式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郑德春,赖国静,许淑桂,鲍道亮,郑子清,陈英,陈韵彬[3](2021)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高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X线钡透检查、CT表现、胃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岁,病程1~4个月。5例进行增强CT检查及4例进行X线钡透检查,3例进行胃镜检查。肿瘤为单发,病灶中心均位于食管中下段,影像表现表明肿瘤具有向腔内生长的特点,钡透上呈息肉状或结节状充盈缺损,食管腔狭窄梗阻不明显。食管CT检查发现,在5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中4例患者食管原发灶未侵及食管全周长,食管周围脂肪间隙清晰;4例出现纵隔、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同时合并胃大弯侧、肾动脉水平以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多发骨转移。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当食管中下段发现肿瘤不伴有食管梗阻或存在不符合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淋巴转移规律的淋巴结转移时,应考虑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的可能。

丁暄[4](2020)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来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消化道、眼葡萄膜、软脑膜、生殖器及鼻腔等部位。其中,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是最常见的一类。近年来,CM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20万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2万例。虽然CMM仅占所有皮肤肿瘤3%~5%,致死率却较高,占皮肤癌相关死亡的75%。CMM预后极差,我国发病率相对西方国家较低,但患者生存期却较短,据报道,我国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20%,提示不同种族间CMM的发病情况及预后可能存在差异。CMM具有高度恶性、高侵袭性、易转移、预后差的特点,对于不同种族之间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的差异仍知之甚少,部分原因是国人对于CMM的认识不足。S-100蛋白、HMB45、Melan-A等多种标记物可在CMM中阳性表达,对于CM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S-100蛋白是黑色素细胞最敏感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其水平升高被认为是IHC鉴别黑色素细胞肿瘤的金标准。HMB45可识别前黑素小体球蛋白gP100,与非典型黑素细胞及黑素细胞特异性胞浆内抗原发生反应,对CMM具有高度特异性。Melan-A对黑色素细胞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主要用于CMM以及伴黑素细胞分化的肿瘤的诊断及鉴别。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特征、诊疗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免疫组化SP法研究S-100蛋白、HMB45、Melan-A在CMM中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9年12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入院的132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一病例以同一类型恶性肿瘤多次入院者视为单一病例。病例资料的肿瘤分类依据WHO2002年国际肿瘤疾病分类法。统计132例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受累侧、病变解剖部位、病理分期、治疗方案等,对其病因、临床及病理特征、诊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其中,将解剖位置分为4组:头颈部(包括面部)、躯干(胸壁、腹壁、腹股沟、上背部、下背部、臀部)、上肢(上臂、前臂、肘部、手)、下肢(大腿、小腿、膝部、足部)。132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132例中除4例高龄患者因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而仅取局部组织活检,其余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病灶,部分患者术后予以辅助治疗。将所有手术切取标本制成组织切片,分别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CMM肿瘤细胞镜下特点,并研究S-100蛋白、HMB45、Melan-A在CMM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或百分数(%)表示。成对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32例研究结果如下:1.年龄分布:本组以60岁以上者发病居多,共68例(51.5%),在60~69岁年龄组达高峰。2.发病部位:下肢65例(49.24%);上肢30例(22.73%);头颈部(含面部)14例(10.61%);躯干23例(17.42%)。足部是原发性CMM的最常见发病部位(n=50,37.88%)。3.性别与发病部位及受累侧的关系:男性好发于右侧及头颈部,女性好发于左侧及下肢(p<0.05)。4.临床病理分期:原位黑色素瘤22例(16.67%),Ⅰ期19例(14.39%),Ⅱ期 51 例(38.64%),Ⅲ期 36 例(27.27%),Ⅳ期 4 例(3.03%)。5.随访及预后:截至随访日期2020年2月15日,成功随访108例,其中,22例原位癌患者全部存活;19例Ⅰ期患者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及转移;41例Ⅱ期患者中区域复发7例,远处转移2例);22例Ⅲ期患者定期复查患者无复发情况;4例Ⅳ期患者中均在13个月内死亡。6.CMM细胞形态:镜下主要分为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痣样细胞型及混合型,本组病例最常见类型为上皮细胞型(n=59,44.70%)。7.组织学类型:主要分为肢端雀斑痣样黑色素瘤、结节型黑色素瘤、浅表扩散型黑色素瘤和恶性雀斑痣样黑色素瘤,本组以肢端型最常见(n=58,43.94%)。8.免疫组化:S-100蛋白主要在黑素细胞胞质及胞核中表达,阳性率为100%(54/54),HMB45主要表达于胞质,阳性率92.59%(50/54),Melan-A主要表达于胞质,阳性率81.48%(44/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13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MM患病人数呈现上升趋势。2.发病部位及受累侧在不同性别具有差异,男性好发于右侧及头颈部,女性好发于左侧及下肢。3.本地人群最常见组织学类型为肢端雀斑痣样黑色素瘤,常好发于足部。4.CMM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应根据解剖部位、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病理分期选择切除范围。肿瘤厚度、浸润深度、溃疡、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以及淋巴结情况是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5.S-100蛋白、HMB45及Melan-A对CMM的敏感度及特异性不一,多个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率。

喻晖,陈涛,李文菲,严静东[5](2020)在《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18F-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例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5例均行胸腹部CT平扫后增强扫描,2例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结果 CT扫描示5例肿块均位于前纵隔,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4例伴周围大血管明显受压,2例伴心包及胸腔积液,1例包绕周围大血管生长;4例伴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伴心包增厚并见多发结节,1例伴左肾上腺结节,均提示为转移瘤。18F-FDG PET-CT扫描示2例前纵隔肿块、纵隔肿大淋巴结及1例心包、左侧肾上腺结节呈高代谢,提示前纵隔恶性占位伴纵隔淋巴结、心包、左侧肾上腺转移。病理示5例肿块内均含有黑色素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示5例S-100蛋白和抗黑色素抗体HMB-45均呈阳性。结论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多位于前纵隔,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内部糖代谢异常增高,常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或侵犯心包、胸膜。但确诊仍需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马元,孙培莉,黄珍恺,金淑贤[6](2019)在《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二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 分析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MM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4年来通过病理确诊的2例PM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近16年的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69岁。其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胸部CT检查提示肺部占位。1例经气管镜淋巴结活检术获得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示HMB45(++),S-100(++);另外1例通过CT定位经皮肺穿刺活检,免疫组织化学示S-100(++),HMB45(个别+),Melan-A(++)。确诊后3个月死亡。结论 PMM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确诊仍基于病理活检。目前手术仍是治疗首选,化疗及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可以改善预后,但总体预后较差。

郑金锋,莫海英,马淑芳,魏志[7](2014)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5例临床病理学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esophagus,PMME)的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5例PMME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平均年龄63.4岁,临床均表现为进食不畅,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肿瘤细胞呈巢片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胞质内见黑色素颗粒,细胞核大小不一,核居中或偏位,核仁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HMB-45、Melan-A、S-100,CK阴性,Ki-67增殖指数40%45%。结论 PMME非常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其诊断,需与低分化癌、食管癌肉瘤、食管淋巴瘤、神经内分泌癌、食管平滑肌瘤等进行鉴别。

冯友权[8](2005)在《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伴多器官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和CT特点。方法:报告1例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详细临床及CT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该罕见病的临床和CT表现等做一复习。结果:CT显示肺原发瘤边缘分叶状改变,肺原发瘤和肝、脾转移瘤易发生坏死、囊变,纵隔淋巴结及肺转移瘤以多发结节状病灶为主,增强扫描肝、脾脏转移瘤多呈“牛眼征”。结论:CT有助于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原发性和转移性黑色素瘤

李成州[9](2003)在《肺外恶性肿瘤患者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病理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论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肺内结节或肿块的性质与肺外原发性肿瘤的部位和病理类型的对照;肺外恶性肿瘤与肺内病灶确诊时的时间间隔与肺内病灶性质的相关性;肺外恶性肿瘤肺内病灶最大径与其性质的相关性;CT形态学表现对诊断原发、转移与良性病灶间的相关性;以及患者年龄和吸烟史与肺外恶性肿瘤肺内病灶关系的研究,目的是试图明确肺外恶性肿瘤患者其胸部CT所见的肺内孤立性病灶为转移、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和良性病灶的可能性,评价CT对肺外恶性肿瘤患者其肺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有肺外原发性恶性肿瘤史,且肺内有孤立性结节或肿块患者101例,回顾性分析肺内病灶的性质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与肺外原发肿瘤间两瘤时间间隔、肺内病灶的最大径、肺外恶性肿瘤病理类型间等的关系,及肺内病灶的CT影像特征对其定性诊断的意义。并结合免疫组化等方法试图提供肺外恶性肿瘤史者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模式。48例(47.5%,48/101)经过了肺叶、全肺和楔形切除术,其中8例经皮穿刺和纤支镜检查证实后进行开胸手术;29例通过CT引导经皮肺穿刺(1例为B超引导下活检)得到证实: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主要用于近肺门和较大支气管受累者,对位于较外周的病灶,则采用刷检和灌洗等方法,并注意观察支气管管腔内表面光整、粗造、菜花样等形态学表现,共16例;经胸膜胸腔镜证实6例;2例经抗炎治疗后吸收,而证实为炎性肉芽肿。 结果:除2例炎性肉芽肿经临床证实外,其余均经病理证实。肺内病灶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6例,转移瘤48例,肺内良性结节7例(肺结核3例,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3例,真菌性肉芽肿1例)。按原发肺外肿瘤的部位分:1.肺外肿瘤为头颈部肿瘤者14例:包括喉癌8例,鼻咽癌4例,均为鳞状细胞癌;左腮腺腺样囊性癌1例和右侧扁桃体鳞癌1例。该组病例中8例(57.1%)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鳞状细胞癌5例,腺癌3例);转移癌4例(28.6%);2例(14.3%)鼻咽癌患者分别经手术和纤维支气管镜证实为肺结核。2.乳腺癌13例:除1例为浸润癌外,其余均为腺癌。10例(76.9%)肺内肿瘤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腺癌7例,鳞状细胞癌2例,大细胞癌1例);转移癌2例(15.4%)。1例(7.7%)为右中叶的炎性肉芽肿。3.食管癌6例:其肺内病灶5例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其中4例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李成J为鳞状细胞癌,证实为结核病。例为腺癌,另一例右上叶前段直径,.SCm结节,经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4.赏门胃和十二指肠癌17例:除十二指肠降部腺癌,例外,其余均为胃和责门腺癌(不包括,例胃非何杰金色氏淋巴瘤),其中2例为粘液腺癌。17例中,12例肺内病灶为原发性肺癌,5例为转移性癌。5.大肠癌18例:其中直肠癌7例,升结肠3例,乙状结肠癌3例,横结肠癌2例,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部腺癌,例,部位未特指2例(外院手术)。原发性肺鳞癌,所有病理类型均为腺癌(其中1例横结肠癌为粘液腺癌)。肺内病灶除3例例原发性肺腺癌和高达72.22%(13/18)。6.肾细胞癌7例:例为炎性肉芽肿外,其余13例均为转移癌,转移率不包括1例左肾非霍杰金氏淋巴瘤。所有7例肺内病灶均为转移,转移率高达1000/0(717)。膀耽移行细胞癌3例:其肺内病灶2例为原发性肺鳞癌,另一例为肺内转移癌。7.肝细胞癌5例,胆总管高分化腺癌,例,胰头癌,例:除,例肝左叶原发性肝腺癌患者,其右上肺见巨大肿块,CT经皮穿刺证实为鳞状细胞癌外,其余均属转移癌。8.,胃,肉瘤4例,左大腿横纹肌肉瘤,例:除,例女性25岁左胫一l:.端骨肉瘤患者(确诊时23岁),术后2年平片和CT见左下肺ZCm边光结节,因内无钙化和脂肪而拟诊为转移,手术证实为错构瘤。其余均为肺内孤立性转移瘤。9.卵巢肿瘤2例 (粘液腺癌和粘液乳头状囊腺癌各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1例,子宫体腺癌1例:其肺内病灶2例为原发性腺癌,1例为粘液乳头状囊腺癌转移,另1例右上叶后段约1.SCm小结节,穿刺活检后证实为隐球菌性肉芽肿,经抗真菌治疗后吸收。10.淋巴瘤6例:均为非霍杰金氏淋巴瘤(N日L),其中1例为粘膜相关性淋巴瘤,另1例为B细胞系恶性淋巴瘤。肺内病灶4例为淋巴瘤肺内浸润,2例为原发性肺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各1例)。11.胸骨上窝黑色素瘤1例:其右中下肺野见直径达18.5Cm巨大肿块,CT引导经皮穿刺后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为肺内转移。12.本组有2例分别有2个肺外恶性肿瘤史:1例男性85岁患者,有吸烟史(500年支)。19%年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肤癌,1 997年再次以手术证实为胃癌;21月后因声音嘶哑检查发现左上肺肿块,最大直径为 4.2Cm,边界清楚,有毛刺,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纤维支气管镜发现左上叶支气管狭窄,并凹凸不平,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另一例为女性62岁,1978年乳腺癌手术,,9%年横结肠腺癌H·Hl级,12个月后左肺尖发现SCm月中块,诊断为左Pancoast瘤,行左上叶切除术证实为鳞状细胞癌。以上2例每一肺外原发癌均按1例计入本组资料。 统计学分析结果:1.101例病例中男性66例,女性35例,男女之比为1.89:,。年龄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李成州为12一85岁,平均57.

张毅,魏翔,潘铁成[10](2009)在《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诊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外科治疗。方法分析我院1980至2008年间5例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相关临床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年龄4172岁,平均51.6岁;左上叶2例,右上、中和下叶各1例;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胸闷不适。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无手术和术后住院期死亡。结论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完整切除。

二、纵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征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诊断
    1.1 相关基因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4 内镜检查
    1.5 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2 治疗
    2.1 手术治疗
    2.2 放化疗
    2.3 基因靶向治疗
    2.4 生物免疫治疗
3 小结

(4)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病理检查方法
    3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分级及分期
    4 治疗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第二部分 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标本
    2 实验试剂及设备
    3 实验方法及步骤
    4 观察方法及结果判定
    5 统计学方法
    6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三种标记物表达情况
    7 讨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5)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18F-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检查设备和方法
    1.3 病理检查
2 结果
3 讨论
    3.1 纵隔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来源及临床病理特征
    3.2 纵隔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
    3.3 鉴别诊断

(7)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5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消化内镜及影像学特征
    2.2 病理特征
    2.3 病理诊断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 影像学特征
    3.3 病理学特征
    3.4 鉴别诊断
    3.5 治疗及预后

(9)肺外恶性肿瘤患者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肺外肿瘤及其相应肺内病灶性质
    2 平均年龄与肺内病灶原发或转移的相关性
    3 吸烟史对决定肺外恶性肿瘤肺内孤立性结节性质的关系
    4 时间间隔与肺内结节/肿块转移与否的相关性
    5 瘤体大小与转移与否的相关性
    6 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与肺内病灶性质相关性
    7 肺内病灶的形态学特征与原发或转移相关性
    8 免疫组化对鉴别肺内病灶性质和来源的价值
    9 肺外肿瘤病理类型与肺内孤立性病灶性质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附录1: 近年发表论文和成果
附录2: 原始资料随访表

(10)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一、本组5例中男2例, 女3例, 男女之比为0.67
    二、术前检查
    三、手术
结 果
讨 论

四、纵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征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一例并文献回顾[J]. 段甲利,邢丽华. 中国医师杂志, 2021(11)
  • [2]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葛金童,徐克平. 医学综述, 2021(12)
  • [3]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J]. 郑德春,赖国静,许淑桂,鲍道亮,郑子清,陈英,陈韵彬.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1)
  • [4]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分析[D]. 丁暄. 郑州大学, 2020(02)
  • [5]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18F-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J]. 喻晖,陈涛,李文菲,严静东.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0(03)
  • [6]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二例并文献复习[J]. 马元,孙培莉,黄珍恺,金淑贤. 国际呼吸杂志, 2019(03)
  • [7]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5例临床病理学观察[J]. 郑金锋,莫海英,马淑芳,魏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4(10)
  • [8]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伴多器官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冯友权.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07)
  • [9]肺外恶性肿瘤患者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病理对照研究[D]. 李成州. 第二军医大学, 2003(01)
  • [10]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诊治[J]. 张毅,魏翔,潘铁成. 临床肺科杂志, 2009(12)

标签:;  ;  ;  ;  ;  

纵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