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DES中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研究

AFDES中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研究

一、AFDES中基于Case推理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容嘉[1](2021)在《集成决策的情境感知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泛在网络与普适计算的快速发展,企业数字化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物联网+数据分析成为了企业在数字时代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作业风险、增加客户满意度、提升智能化水平的重要信息技术架构,且逐步成熟应用。业务流程作为企业真正实现目标定位、价值创造的核心,需要与信息技术发展共同进化、相辅相成。而且,业务流程的情境可在物联网环境中得到有效捕捉和采集,可极大丰富其数据维度和体量,同时情境隐含着业务环境和流程行为的中介信息。情境感知能力随之成为业务流程建模的新范式和新原则,以面向动态场景实现快速灵活响应、针对多样的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面对知识密集型任务保障正确执行。虽然,情境感知业务流程建模领域已获得学术界和业界的关注和探索,流程变体、流程情境化等部分零散化解决方案被提出,但仍大幅依赖专家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存在不足。考虑到流程改造的庞大成本和时间周期,业务流程趋向于规范化和稳定性。但是,在多元动态市场对灵活性、机敏性的更高要求下,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领域自2013年起呈现出将决策维度抽离业务流程的工作流单独建模的研究趋势。即通过将业务规则表达和数据分析能力封装在决策模型中,将流程智能化和动态性抽离至其决策模型维度,形成决策模型与业务流程模型分别构建又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模型。其中,决策建模标记法(Decision Modelling Notation,DMN)的提出是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为业务流程的决策和工作流提供了可分离并可集成的建模方法和技术,开创了集成决策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新范式(BPMN/CMMN+DMN)。然而,着眼于情境感知的业务流程建模研究,决策维度仍然以传统的建模方式隐含嵌入在业务流程的工作流中,硬编码大量数据、业务规则并引入大量网关,不利于其对动态场景的灵活响应与适应性调整。基于以上发展趋势、应用需求以及研究不足,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可以归结为:“面向情境感知业务流程建模,如何识别并集成业务流程的情境以应对动态性?面向物联网+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如何连接企业物联网基础设施与情境感知业务流程以实现共同进化?”。由此,本研究将集成决策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范式引入情境感知业务流程建模领域,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显示化决策在业务流程获取情境感知进程中的重要角色;提出Deci-CaBPM(Decision-based Context-aware Business Process Modelling)情境感知业务流程建模框架方法,为系统性实现情境适应性节点识别,适应性调整流程片段设计,并进化构建具有情境感知可变性的业务流程模型提供方法论;搭建物联网环境下的情境感知业务流程多层应用架构,融合物联网的情境数据在层级间的流动和转化,将物联网基础设施、流程情境、动态数据分析、智能决策与情境感知的业务流程有机连接起来,为企业业务流程与物联网、机器学习等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共同进化提供解决方案。此外,应用Deci-CaBPM框架方法与物联网环境下的情境感知业务流程多层应用架构,实现了港口物流企业汽车提货流程与物联网基础设施改造的共同进化,构建了情境感知的汽车提货流程模型,并集成了汽车提货货物偷盗贝叶斯网络预测模型,实现物联网环境下的作业风险智能化管理。基于行业需求驱动、真实数据支持的案例研究,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论和解决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有效性评估,同时为更多企业业务流程面向情境感知可变性建模、与物联网技术应用共同进化提供有效参考、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提出业务流程的情境、情境感知的业务流程可应用的标准化定义,补充集成决策的业务流程结构的理论表达,并面向情境感知可变性进行推演,分析检验决策在业务流程与其情境之间的内生连接作用。(2)分析战略、战术/管理、运营决策对情境感知业务流程的驱动机制,构建决策在业务流程获取情境感知可变性中的关键角色分析模型。(3)将集成决策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范式引入情境感知业务流程领域,提出Deci-CaBPM集成决策的情境感知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框架方法,包括显式化融合情境的CaDMN(Context-aware DMN)决策建模扩展标准及其应用步骤,支持系统性实现业务流程情境化和适应性调整建模全环节。(4)搭建物联网环境下的情境感知业务流程多层应用架构,支持Deci-CaBPM框架方法的行业应用,并以融合物联网的情境数据在层级间的流转连接多个层级,包括物联网基础设施、业务流程情境、动态数据分析、CaDMN决策模型和情境感知业务流程五个层级,为企业级的应用提供解决方案。(5)在港口物流行业中,通过应用Deci-CaBPM框架方法与物联网环境下的情境感知业务流程多层应用架构,帮助企业完成了汽车提货流程面向情境感知可变性的进化建模,同时集成了汽车提货货物偷盗贝叶斯预测模型实现物联网环境下的作业风险进阶管理,使得汽车提货流程与逐渐成熟应用的智能门闸、远程地磅等物联网基础设施实现了共同进化。同时,基于技术和业务两方面沟通的企业管理分析,对方法论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有效性评估,为更多企业应用提供有效参鉴。图51幅,表14个,参考文献183篇。

朱霆[2](2021)在《异构网络中基于图神经网络的MPTCP性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MultiPath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MPTCP)是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TCP)的多路径并行传输扩展。与传统TCP相比,MPTCP具有高吞吐量,高鲁棒性,和易于负载均衡的优势。MPTCP协议的提出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移动通信网络和数据中心网络中有着一系列的应用成果。由于多宿主主机多个接口的网络接入方式不同,不对称的链路特征和不同的子流路径导致子流传输能力的差异,因而MPTCP会话在异构网络中难以获得理想的性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多路径路由算法可以从网络层的角度减轻子流传输能力的差异。其次,在子流性能非对称的情况下,数据包调度和拥塞控制等传输控制算法根据子流状态进行差异化的资源分配,从不同角度缓解MPTCP会话在异构网络中的性能损失。已有的解决方案难以在异构网络中充分发挥MPTCP多路径的优势。例如,传统的启发式算法往往只能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做出理想假设,基于简化的模型提出较为简单的算法,因此只能在特定的场景中达到预期的性能,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场景。新兴的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虽然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适用于更加复杂的场景,但只能在训练中的场景生效,在在线应用中依赖模型的实时更新,带来了额外的计算开销。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GNN)是一类新兴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节点之间的消息传递,对具有图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学习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图的结构特征,被证明具有显着的表达能力和泛化能力。在MPTCP的传输控制问题中,不同传输控制决策、子流的链路特征、和会话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图来表示,因此,本文提出了异构网络中基于图神经网络的MPTCP性能优化,分别从多路径路由和MPTCP数据包调度、拥塞控制的角度提出了如下方案:(1)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基于GNN的多路径路由算法。为了减轻多路径传输过程中子流传输能力的差异对会话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具有子流数量控制,避免共享瓶颈链路,和子流性能匹配功能的多路径路由算法。系统通过SDN获取网络的拓扑信息,建立了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多路径路由方案吞吐量预测模型,学习会话性能与子流链路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在在线应用中根据模型对不同候选路由方案的吞吐量预测结果,决定最优的路由策略。得益于GNN对图的推理能力,即使在训练中不曾出现的场景中,算法也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优于默认的多路径路由算法。(2)SDN中基于GNN的MPTCP数据包调度算法。针对已有算法难以在异构的网络环境中达到理想性能的现象,算法从MPTCP会话的不同阶段优化MPTCP性能:当子流数量发生变化时,子流管理模块禁用性能过差的子流,当由新的数据包待发送时,数据调度模块选择合适的子流进行调度。我们根据MPTCP的数据包调度中链路信息、子流信息、和子流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基于GNN的子流管理和数据调度方案的吞吐量预测模型,并基于模型预测结果的指导分别进行子流管理和数据包调度,实现了异构网络中MPTCP会话性能的提升,并且对会话特征和拓扑结构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3)基于GNN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针对现有算法对拥塞判断的不足和窗口调整的缺陷,提出了一个保障网络公平性的拥塞控制算法。我们通过图神经网络模型学习网络公平性和MPTCP子流状态之间的关系,在每一个拥塞控制轮次评估不同窗口决策对网络公平性的影响,对窗口进行调整。算法实现了异构网络中MPTCP会话的网络公平性保证,并且提升了 MPTCP会话在丢包环境中的性能。

刘明哲[3](2021)在《光网络中人工智能的部署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光网络作为提供低时延大容量传输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结合数据中心提供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承载了海量的异构数据。而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被视为实现光网络自动控制和故障定位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在光网络中人工智能技术的部署方面,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在传统的云计算范式下,原始数据需要汇聚到中心云节点之后进行处理,难以满足某些低时延业务的需求,同时加重了网络带宽的负载;而在光网络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上,虽然较多研究证明了 AI在光学性能检测和决策管理上的优势,但很少有研究提出利用AI技术提升物理层的安全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两点:(1)提出一种面向人工智能推理业务的光网络模型部署和资源分配机制。针对人工智能在光网络中的部署来满足低时延AI推理业务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模型按需提供策略。首先,分析网络中的边缘和云节点中的计算资源、网络带宽资源以及业务所需的DNN模型特性,建立了成本模型和时延模型。然后综合考虑网络中的计算、带宽资源,提出一种启发式算法,在边缘和云节点之间进行灵活的切分DNN,达到满足时延约束需求下的负载均衡。最后,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提高了低时延DNN推理业务的成功率,同时有效降低了整个网络的带宽负载,以及云节点的计算负载。(2)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光纤窃听检测方案。针对光网络物理层安全中的光纤窃听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光纤窃听检测方案。首先,通过分光模拟窃听,并收集光纤信号在不同分光比例下的眼图,经过预处理整理成训练集。其次,建立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模型,然后训练其对不同分光比例下的眼图识别。最后,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在较低的窃听分光比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较高的窃听行为识别率。

龙良洲[4](2021)在《二手车价格智能评估方法及原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手车市场的规模在不断增大。近年来,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人们逐渐接受购买和使用二手车这种行为,二手汽车有着良好的接受度。我国二手车的交易量逐年上升,二手车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传统的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和清算价格法这四种二手车价格评估方法的评估步骤复杂,且评估结果的主观性较强,逐渐地变得相对落后。为了给二手车的交易提供科学的价格参考,提高二手车价格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我国二手车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MIV-GA-BP神经网络的二手车价格评估模型。由于二手车具有“一车一况一价”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二手车价格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从微观因素出发选取了二手车的18个特征来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根据每辆车的特征值来评估二手车价格。为了避免BP神经网络的训练陷入局部极值,使用遗传算法来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的初始权值和阈值,得到GA-BP神经网络模型;然后使用MIV变量筛选法来简化GA-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得到MIV-GA-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比较模型的相关系数R和均方误差,验证了本文的MIV-GA-BP神经网络模型比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有着更高的精度。然后,提出了基于AHP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的二手车价格评估方法。本文所建立的MIV-GA-BP神经网络模型是用于无事故二手车的价格评估,而基于AHP案例推理的二手车价格评估方法则考虑了二手车的事故情况。基于AHP案例推理的二手车价格评估是根据历史上实际成交的二手车案例来解决当前车辆的价格评估,针对该方法本文设计了基于欧氏距离和三角模糊数的案例检索策略,并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来计算二手车案例各属性的权重值。最后,设计开发了一个二手车价格智能评估原型系统。为了将MIV-GA-BP神经网络模型和基于AHP案例推理的二手车价格评估方法用于实际的二手车价格评估中,同时也为了提高二手车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本文在Py Charm开发环境中基于Flask框架设计开发了一个B/S(Browser/Server)架构的二手车价格智能评估原型系统。该原型系统使用My SQL数据库来存储多个相关的数据表,拥有二手车价格评估、销售管理和库存管理等模块,不仅能对二手车进行精确的价格评估,还可以对二手车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马辰坤[5](2021)在《面向案例消耗推理的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文中提出应急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是我国开展较晚、发展较缓的一个研究领域。其中,地震灾害作为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是应急事件处理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致使地震灾害频繁发生,鉴于地震应急救援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应急物资需求的预测对于应急救援以及灾后重建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前的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研究中,使用案例推理的方法较适合当前数据,其中对于属性权重选择的分析较少,很少有模型分析不同权重下的模型鲁棒性;在案例推理的研究中,对于数据的特征研究较少,应急数据是具有时间属性的,以往的研究中少有考虑时间属性的模型。为了在初期获得合理的物资量供应方案,针对应急数据的特点,选取地震发生初期较易获得的影响因素,给出一种案例消耗的基本理论并采用案例推理的直接预测方法,以此为核心构建一种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模型,对应急物资需求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在属性选择方面,为了适应地震救援的紧迫性,选择在初期易获得的属性更符合实际情况;其次,针对地震应急数据维度高且易存在多个次要属性的特点,引入一种较新的专门针对应急数据的权重计算方法——粗糙集属性依赖度强化法,在数据预处理后对属性权重进行赋值;再考虑到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的实时性与应急数据的时间特性,本文通过对新陈代谢思想的理解,提出一种在案例推理计算相似度时弱化老旧案例相似度权重的思想,以该思想为核心给出案例消耗理论,构建案例消耗推理模型;最后,考虑到本文方法的鲁棒性以及权重计算方法对案例消耗策略效果的影响程度,本文给出在应急物资需求预测中常用的两种权重计算方法,即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以进一步证明案例消耗策略的有效性。实验证明,在应用案例推理进行应急物资预测时,使用消耗策略的物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54较传统方法更低;在消耗策略中给出一个重要的变化参数——消耗区间参数,该参数决定了消耗能力的强弱,实验发现,消耗区间参数对于整体的预测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合理的消耗区间参数的选择可以优化案例消耗推理的预测结果;最终的鲁棒性实验表明,权重方法的改变不影响案例消耗推理的优化结果,另外两种权重选择方法在使用消耗策略时均优于传统的案例推理方法,但粗糙集属性依赖度强化法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值更低,更适用于本文数据集的案例消耗推理。通过对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的创新性研究,能够较好的对地震初期的物资供应实现快速预测,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方案提供依据。

张琪[6](2020)在《受暴女性的司法困境探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文中认为在调整私生活身份关系的家事审判活动中,离婚案件作为审判机关依夫妻一方之申请对夫妻间身份关系的重新调整,不可避免地带来主体间情感与伦理的双重震动。涉家暴离婚案件因其具有的暴力侵害的风险性以及与之关联的损害赔偿与子女抚养的特殊性,使得其与其他类型的离婚诉讼案件相比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样态。司法实践显示,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实施对象还是因其产生的离婚诉讼都显现出典型的性别权力烙印,女性作为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受害者,其经验在司法裁判中面临着被忽视的现状。而在传统社会学以及法学的研究中,基于理论的性别盲点,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家庭暴力的实质并为保护受暴女性免于暴力、实现女性人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女性主义的分析可以提供一种理论与方法的独特视角,发现受暴女性所面临的司法困境,分析司法困境产生原因并提供解决与完善的途径。无论是联合国于1967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歧视宣言》,还是之后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宣言》,以及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都明确将家庭暴力问题列为女性保护的重点问题。除此之外,现行的《婚姻法》,还有即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以及《反家庭暴力法》等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都从立法角度对家庭暴力问题进行了规制,通过预防制止家庭暴力以及确立保障离婚自由的立法价值取向,为已婚受暴女性提供了司法救济的援引。但在司法实践中,受暴女性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即司法裁判与女性对自身经验的理解犹如两条平行线缺乏交集,对于作为婚姻无过错方的受暴女性,其在实践中往往基于多种原因不能通过离婚诉讼获得人身安全保障以及经济救济。家庭暴力认定难是受暴女性所面临的第一重司法困境。家庭暴力类型化的立法规制并不能概括受暴女性的实际经历,司法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多样的女性受暴经验往往超越了法律规范对于女性经验的理解,这就造成了事实、理论、制度与实践之间的转化难题。法官对于家庭暴力的理解通常涉及到对家庭暴力类型、特征、程度、发生时限等多种因素的考察,当法官欠缺对家庭暴力以及受暴女性经验的理解时,则会造成对家庭暴力事实僵化的认定模式,在实践中以形式要件取代实质要件,造成明显的司法正义失衡。而法官对于证明标准高度“刑事证据化”的倾向,对家庭暴力证据的认定标准的个体化差异等等,都导致受暴女性举证责任畸重。除此之外,受害者往往面临着基于待证家庭暴力行为特征、受害者自身意愿、客观原因的取证不能、专业法律资源的运用限制等原因造成的取证困难。因此案件事实特殊性、法官执业能力水平、受害人举证限制是造成家庭暴力认定难的主要原因。离婚诉求实现难是受暴女性所面临的第二重司法困境。受暴女性往往面临这样的疑问,即认定了家庭暴力事实是否意味着可以获得离婚判决呢?该问题实质在于,家庭暴力是否构成法官认定双方感情破裂的充分条件,其直接关系到受暴女性诉求能否实现。实践中,从司法说理的逻辑分析中可以看出,部分案件中的法官对夫妻感情破裂的说理模式不仅存在着自相矛盾的情况,也违背了常人的情感认知。受暴女性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离婚诉求实现难,向当前的司法实践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什么证据才能被认定感情破裂的证据,这种对证据的要求是否具有可实现性,是否变相加重了原告的举证责任,是否变相证明只有双方均同意离婚才能确实证明双方感情破裂;二是面对家庭暴力认定在司法确认阶段的消减现状,司法机关当如何落实在《反家庭暴力法》中所规定的相应保护义务。权益保障难是受暴女性所面临的第三重司法困境。司法裁判属于对家庭暴力的事后救济手段,除却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合乎情、理、法的司法反馈外,还要充分考虑判决后一系列的伦理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虽然为保障受暴女性的人身安全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实践中也存在着措施僵化导致的保护方式受限等情况。除却人身安全保障受限之外,受暴女性往往面临经济上的不利地位而未能通过判决予以弥补,部分裁判中所呈现的对施暴者不能“罚当其过”,不能充分体现法律对家庭暴力行为的否定性评价,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暴女性却往往因养育子女等照顾义务而限制了自身发展。面对受暴女性在司法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困境,以及裁判者在涉家暴离婚案件中所呈现的性别意识形态,传统社会学以及法学研究在提供相应解释时存在着理论的局限性。面对这种局限,女性主义不仅作为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可以丰富和补充对受暴女性的家庭研究。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性别的视角还原了受暴女性的真实生活经历,指出性别不只是一个可以忽略或控制的变量,而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通过反思女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平等、正义和幸福等议题,指出女性的性别规范负担以及其遭受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往往并不会随着女性的经济地位提高而得到彻底改变。通过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女性主义对父权制的批判,解释了家庭暴力的本质实际上是父权制下的性别暴力,以及受暴女性为何会出现“受害者退缩”的情况;通过女性主义方法的运用可以发现理性中立的法律规范是为何以及如何造成受暴女性的不利地位,对女性经验进行关注与解读使我们发现女性在生育、家务劳动以及对家庭成员照顾等方面的无形负担以及家庭暴力带给其的破坏性影响。女性主义并不是一种替代性的理论,其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法学实践推理的有益补充,使我们能够发现女性被忽略的经历以及基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女性生存的不同样态。通过女性主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受暴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现行法律规范对家庭暴力的规制局限是造成家庭暴力事实认定难的原因之一,法律规范对家庭暴力形式类型固化的表述方式,限制了法官对于法律适用的空间从而忽略了家庭暴力的本质特征。而一般性程序性规范的制约,导致法官基于中立的考量往往不能主动释明或依职权为受暴女性提供帮助。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家庭暴力话语以及父权制形塑下的法官对家庭暴力的认知偏好,体现了权力和文化在法官的家庭暴力认知中的双重作用,导致法官对家庭暴力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偏好,呈现出排除受暴女性个体经验的样态。女性主义认识论指出,法官对受暴女性的认知优势地位的忽略以及基于认识论不公产生的偏见性认知,阻碍了法官对于受暴女性在家庭暴力中的真实经历的获取,并对家庭暴力的认知造成了认识上的障碍。司法实践中,法官对于家庭暴力后果基于公共秩序的考量,使得在家庭暴力理解与处置上呈现了典型的公私差异,导致了家庭暴力在事实认定过程中被人为淡化,在现实中强化了受暴女性的不利处境。在女性主义看来,除却家庭暴力认定难对受暴女性离婚诉求实现的限制外,尚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了法官对于离婚诉求实现的限制。一是立法价值在个案中的冲突,在涉家暴离婚案件中法官往往需要在秩序、自由、安全等价值中做出选择,其价值选择的位阶差异实际上反映了“新家庭主义”与“女性主义”所体现的不同的理论倾向,而法官对于秩序的优先考虑,实际结果则会以牺牲受暴女性安全为代价。二是法律家长主义对女性自治的干预,使得法官往往认为受暴女性作出的离婚判断并不那么符合自身发展的利益,法律家长主义意识与对受暴女性自治能力之间的认知冲突阻碍了女性实现离婚的自主选择。三是以照顾者义务为主导的家庭责任歧视,使得女性被限制在性别规范当中,因受制于家庭生活中的照顾义务而不能实现从家庭事务以及家庭关系中脱离。在受暴女性的权利救济层面,受暴女性基于自身选择的适应性偏好,其权利救济的选择范围往往是受限的。而法官基于自我角色的限制,导致其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力度不足以对离婚诉讼中出现的家庭暴力进行有效干预。而对于个案特殊性的忽略也常常导致法官未能及时有效的对受暴女性权利进行救济。因此面对受暴女在涉家暴离婚案件中的种种司法困境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结构性成因,受暴女性对案件中司法正义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对受暴女性的保障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法律通过保护与预防作为后盾,更需要在实践中将这些法律落到实处,司法实践中法官不仅应当对意识到裁判不仅是对个案中个体经验的关怀,还应注意到其形塑了司法对女性人权保障的具体形态,以及对社会行为指引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对受暴女性的救济不能仅仅依靠单一部门发挥作用,还应大力协调相关部门以及发动社会资源形成系统性保障。

孙跃[7](2020)在《法源理论视角下的指导性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当代中国司法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创新,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例指导制度自确立以来就得到了各界的持续关注,并被理论界与实务界寄予了厚望。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案例指导实践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难题。第一个方面的难题是“认识性难题”,由于人们对指导性案例的效力与功能认识不足,因而时常产生“为何适用指导性案例”的疑惑。第二个方面的难题是“技术性难题”,由于人们无法从裁判方法层面明确指导性案例的参照适用条件与具体适用方式,进而对“如何适用指导性案例”感到迷茫。第三个方面的难题是“制度性难题”,现有案例指导制度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司法实践需求,对该制度的改革与转型需要直面“指导性案例向何处去”的拷问。上述三大实践难题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叠加效应,导致指导性案例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甚至面临“名存实亡”的重大危机。法源理论存在立法与司法之分,由于指导性案例的产生与运行均在司法领域,因而从司法角度理解法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指导性案例的研究。从概念的界定来看,司法意义上的法源就是裁判理由或依据的来源。从概念产生的机理来看,法源是通过“拟制”将多元规范“以法律的名义”加以适用的产物。从不同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法源理论与法律方法论、司法制度理论关系密切,它们可以共同形成一个“理论群”,用来分析某一类型法源规范在认识、适用以及改进等不同层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法源理论有助于为系统性分析案例指导实践中的各类难题提供妥当视角,并基于此构建针对性解决方案。为了阐明“为何适用指导性案例”,需要从法源效力与功能两个向度展开。法源效力主要来自其背后的权威,不同类型的权威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拘束力,法源的效力并不等于法源的实际效果。美国学者博登海默将法源区分为正式法源与非正式法源的“二分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中国司法实践的需求,用其界定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容易产生悖论。因此,有必要引入瑞典学者佩策尼克的“三分法”法源理论,从司法裁判论证的角度来界定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地位。指导性案例同时具有制度性权威产生的规范拘束力与非制度性权威产生的事实拘束力,其效力弱于制定法和司法解释。同时,指导性案例的“应当参照”效力意味着其只有在符合特定条件时才产生拘束力。明确指导性案例的效力不仅有助于确定其在当代中国法源体系中的位置,而且也有助于在学理上阐明相关司法义务。在法源功能方面,指导性案例具有法律发现、法律解释、漏洞填补、法律论证等丰富的法律方法功能。在法律发现方面,指导性案例从制定法、司法解释、公共政策、民事习惯以及其他类型的法源中发现裁判规则。在法律解释方面,指导性案例运用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等方法对既有法律规则进行解释和补充。指导性案例还会通过类推、反向推理、目的性扩展与目的性限缩、法理或法律原则具体化等方法填补法律规则体系中的漏洞。指导性案例的法律论证则可以从基于案件事实的论证、基于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的论证以及基于后果权衡的论证进行考察。总之,人们之所以应当参照指导性案例,不仅是因为其具有司法意义上的规范拘束力和由此产生的司法义务,而且也是因为其具有裁判方法指引的重要功能。为了回答“如何适用指导性案例”,需要从法源理论与法律方法理论的视角对其适用条件与适用方式展开研究。由于案例指导的基本理念是“同案同判”,因而其参照适用的前提条件就是“指导性案例与待决案件存在相似性”。根据现行规定,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基本案情”与“法律适用”两方面。但是,由于这两者在理论与实践中都难以被完全区分,因而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方法论上的整合与重构。通过参考借鉴域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特点,“要件事实”比较适合作为案件相似性判断的对比对象。要件事实的归纳与对比需要借助类比论证实现,孙斯坦、阿列克西、布鲁尔等人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此外,考虑到司法实践与诉讼程序的复杂性,在完成案件相似性的初步对比后,还需要进行基于可废止性检验与后果权衡的补正判断。在适用方式方面,需要区分指导性案例参照适用的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在一般情况下,完成案件相似性判断后要从指导性案例中识别裁判规则并进行引述,同时还要确保指导性案例与其他裁判理由的融贯适用。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填补法律漏洞或实现其他正当规范目的,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跨越不同案例类型进行参照适用。如果指导性案例与待决案件不具有相似性或其本身已经失去指导作用,应当否定指导性案例的参照适用并进行详细说理。此外,受到民事、刑事、行政等不同法律部门差异性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指导性案例在参照适用方式方面各有特点。至于“指导性案例向何处去”,则需要运用法源理论与司法制度理论进行研究。各种判例制度的形成与演化均离不开“权力”与“市场”这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权力因素确立判例作为法源的权威;市场因素则培育判例作为法源的共识;前者为后者提供制度性保障,后者则为前者提供运行的社会基础,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促进判例制度的良性发展。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改革方案可以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不同阶段实施。就短期而言,可以运用权力手段快速树立起指导性案例的权威。主要手段包括:赋予指导性案例明确的司法审级地位、改革裁判文书说理模式、完善类案检索制度与法律适用分歧解决机制。就中期而言,需要重视发挥司法市场因素的作用,培育指导性案例作为法源的共识。主要手段包括:增强指导性案例的裁判供给能力与裁判友好度、运用激励机制与智慧司法提高其运用效率、建立多方主体参与的案例评估与淘汰机制。就长远来看,需要摒弃对判例制度的偏见,促成案例指导制度向实质性中国特色判例制度转型,这就需要明确判例的法源地位、协调权威与共识在判例体系构建中的关系、加强判例汇编及其与法律评注的互动并继续发展成熟的判例适用理论与技术。综上,本文运用司法意义上的法源理论及其“理论群”对近年来我国案例指导实践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通过“如何认识指导性案例——如何适用指导性案例——如何改进指导性案例”的研究脉络,针对性地为“为何适用指导性案例”“如何适用指导性案例”以及“指导性案例向何处去”等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上述研究的过程不仅是运用法源理论来分析与解决指导性案例实践难题的尝试,同时也是以案例指导实践难题作为契机对当代中国法源理论进行反思与完善的尝试。

臧钰[8](2020)在《高铁列控车载系统设备剩余有效寿命预测与健康管理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高速铁路以其―大容量‖、―高效率‖、―低能耗‖、―可持续‖等优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增强对广阔地理区域的可达性、增加城市居民之间的流动性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维修成本过高逐渐成为制约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因素。缺乏对高速铁路系统内各类部件性能退化规律的掌握,是造成维修时机滞后,维修方式被动,维修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维修成本是目前高速铁路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高速铁路列控车载系统故障处置及日常维修现状,在车载系统尚无完备的状态监测体系获取各部件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前提下,首先对车载系统进行功能性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计算了车载系统各功能单元的风险优先度等级;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功能单元应答器信息接收单元,针对单元内各类部件的不同失效机理建立性能退化模型,实现剩余有效寿命的预测;最后在部件级、功能单元级和系统级剩余有效寿命预测的基础上,设计了多部件制约关系多失效模式下的视情维修决策方法。基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提出了基于多层流模型的功能性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针对车载系统失效模式混杂难以寻找故障根源的问题,将车载系统内部繁杂多维的失效模式聚类整合;挖掘内部隐性关联规则描绘失效模式的链式传播,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展示了失效模式从部件级、功能单元级到系统级的传播;最后计算了车载系统各功能单元的风险优先度等级。解决了传统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无法展现车载系统功能结构且实现故障追踪的难题。(2)提出了多组件多失效机理下的部件级剩余有效寿命预测方法。针对车载系统内电子类部件难以建立退化模型的问题,基于失效模式分析构建部件等效系统;在多组件多失效机理的性能退化环境下建立了板卡级失效物理模型,实现了电子部件的剩余有效寿命预测;并以典型功能单元内的电子部件应答器传输模块为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解决了全生命周期数据不足以及多组件多失效机理下的部件级剩余有效寿命预测难题。(3)提出了多源信息权重分配下的部件级剩余有效寿命预测方法。针对车载系统内传输类部件无全生命周期数据下的寿命预测问题,设计仿真加速寿命试验获取传输部件在工作载荷条件下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平衡粒子滤波以及神经网络算法之间的优势,构建了最优权重分配下融合的剩余有效寿命预测算法;并以典型功能单元内的传输部件D电缆为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解决了无完备状态监测体系以及失效物理模型下的部件级剩余有效寿命预测难题。(4)提出了多部件制约关系多失效模式下的视情维修决策方法。针对车载系统因未知各类部件性能退化规律造成维修方式被动的问题,基于部件级、功能单元级和系统级的剩余有效寿命,并考虑多部件之间的经济及资源条件制约关系构建成本时间函数;最终确定了多部件制约关系多失效模式下的视情维修决策方法,并以典型功能单元为例验证该方法在降低维修成本上的有效性。解决了维修时机滞后和维修方式被动造成的维修成本高额问题。论文利用高铁列控车载系统实际现场故障数据并结合仿真工具,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其成果可为我国高速铁路系统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体系的设计提供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图112幅,表18个,参考文献178篇。

陈丽[9](2020)在《基于“三教”理念的高一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课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为基于“三教”理念的高一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课例研究。首先将逻辑推理素养分为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并制定相应水平划分,根据水平划分编制一套测试题进行预测和实测,分析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现状。编制访谈提纲,访谈了高一年级的五位数学教师,分析影响高一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高一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现状以及影响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课例研究。测试结果表明:高一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处于水平3,其中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也都分别处于水平3;高一学生的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以及逻辑推理素养都是女生略高于男生,但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层次1与层次2、层次1与层次3的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有显着性差异;层次2与层次3的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无显着性差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在逻辑推理素养方面的不足,认为学习逻辑推理知识对提高数学成绩有帮助;虽然教师经常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问题,但学生对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从对逻辑推理素养的了解和对高一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两方面对五位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对所选两个教学内容从相关分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和研究总结几方面进行了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揭示:“三教”理念有助于培养高一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具体表现为:“教思考”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教体验”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教表达”提升数学知识的再认识。

李政誉[10](2020)在《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机制与参数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机器人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焊接领域中,机器人焊接也正在朝着更高程度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自动化和智能化均为焊接机器人实现高效加工的手段,焊接工艺作为连接产品设计与制造阶段的枢纽,对焊接效率、焊接成本以及焊接质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焊接工艺智能规划配合工业机器人对实现更高程度的焊接自动化与智能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提高机器人焊接工艺规划智能程度,本文以工艺知识、数据为核心,基于工艺推理与工艺优化等相关技术,研究了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机制与参数优化方法。本文首先面向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与优化需求,进行了焊接工艺推理与优化的总体方案设计。确定了机器人焊接工艺知识表示模型、工艺推理策略、工艺优化策略,并最终形成了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与优化的总体技术路线。随后对机器人焊接工艺知识进行可表示性研究。面向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中涉及到的各类工艺知识表示需求,为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提供结构合理、互操作性强的数据模型支持,满足随着工艺规划智能化不断深入对工艺知识的可重用性、可进化性与聚集共享性的需求。本文针对焊接工艺知识中的实例知识、规则知识,结合所采用推理技术的特点,构建了基于本体与基于置信结构规则表示方法的机器人焊接工艺知识表示模型。在工艺推理方面,本文提出基于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与基于证据推理算法的置信规则库推理方法(Belief rule-base inference methodology using the evidential reasoning approach,RIMER)结合的焊接工艺推理机制。在焊接工艺推理过程中,首先利用K近邻算法对案例库中相似案例进行检索,将检索出来的目标案例进行案例修改,若修改后的案例可以满足实际需求则结束案例推理,否则进行基于RIMER的工艺推理。在基于RIMER的推理过程中,首先确定了不确定性下的知识表示方案,该方案中包括了诸如属性和规则权重等其他知识表示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分层置信结构的焊接工艺置信子规则库。然后利用证据推理算法实现规则库中的相应推理。最后构建软件验证平台对所提出的工艺推理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满足工艺推理需求。最后为优化焊接工艺推理结果与有效指导实际焊接,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tacking模型融合与粒子群算法的焊接工艺参数优化方法。通过对多个GPR、SVR等基预测模型与次级预测模型的融合构建了焊接工艺性能预测模型。在优化过程中,将该预测模型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中实现对焊接工艺参数的优化,获得最优的焊接工艺参数。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tacking算法对多个模型进行融合后所得的焊接工艺性能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要优于单一预测器,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工艺性能预测模型的精度与泛化性能,而且优化后所得到的最优工艺参数可以获得性能良好的焊缝。因此,本文所提出的优化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工艺推理结果进行优化并指导实际焊接加工。

二、AFDES中基于Case推理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FDES中基于Case推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集成决策的情境感知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2 基本概念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与分析
        2.1.1 物联网
        2.1.2 情境
        2.1.3 业务流程
        2.1.4 业务流程的情境
        2.1.5 情境感知的业务流程
    2.2 基础理论概述
        2.2.1 业务流程管理及其灵活可变性
        2.2.2 业务流程建模的方法与技术
        2.2.3 业务流程的DMN决策模型
        2.2.4 情境管理及其语义层级
        2.2.5 情境建模的方法与技术
    2.3 业务流程建模的相关综述
        2.3.1 传统的业务流程建模
        2.3.2 物联网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建模
        2.3.3 情境感知的业务流程建模
        2.3.4 集成决策的业务流程流程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情境感知业务流程的决策角色分析模型
    3.1 情境感知业务流程的概念模型
        3.1.1 情境概念的金字塔模型
        3.1.2 业务流程情境的概念定义
        3.1.3 情境感知业务流程的概念定义
    3.2 决策驱动情境感知业务流程的建模与执行
        3.2.1 决策的类别和层级
        3.2.2 面向流程灵活性
        3.2.3 面向个性化服务
        3.2.4 面向知识密集型任务
    3.3 决策连接业务流程及其情境的理论表达
        3.3.1 集成决策的业务流程结构的规范表达
        3.3.2 业务流程情境感知可变性的规范表达
    3.4 决策的关键角色分析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决策的Deci-CaBPM情境感知业务流程建模框架方法
    4.1 面向情境感知的CaDMN扩展决策建模方法
        4.1.1 决策模型中情境区分的需要
        4.1.2 数据输入组件的情境区分扩展
        4.1.3 显示化情境的CaDMN扩展决策模型
    4.2 基于CaDMN构建情境感知业务流程的系统步骤
        4.2.1 阶段A:集成决策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
        4.2.2 阶段B:情境感知的流程变体建模
        4.2.3 阶段C:业务流程情境建模
    4.3 例证分析
        4.3.1 阶段A:实例流程与其一体化建模
        4.3.2 阶段B:情境感知的易变质商品运输流程建模
        4.3.3 阶段C:易变质商品运输流程的情境建模
        4.3.4 Deci-CaBPM应用的分析与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物联网环境下情境感知业务流程的应用架构
    5.1 传统的业务流程生态系统
    5.2 情境感知的业务流程生态系统
    5.3 连接物联网环境与生态系统
        5.3.1 架构路线
        5.3.2 物联网基础设施
        5.3.3 融合物联网的情境模型
        5.3.4 情境驱动的动态数据分析模型
        5.3.5 情境强化的决策模型
        5.3.6 情境感知业务流程的模型与执行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港口物流行业的案例应用验证
    6.1 研究案例背景
    6.2 港口物流流程模型构建
        6.2.1 基于日志挖掘的港口物流流程描述
        6.2.2 基于BPMN的港口物流流程建模
    6.3 集成决策的港口物流流程一体化模型构建
        6.3.1 基于DMN的港口物流流程决策建模
        6.3.2 基于BPMN+DMN的港口物流流程一体化建模
    6.4 物联网应用驱动的港口物流流程重组需求分析
        6.4.1 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改造应用
        6.4.2 汽车提货子流程面向情境感知可变性的进化需求
    6.5 基于CaDMN的汽车提货流程决策维度优化建模
        6.5.1 融合情境的汽车提货决策信息需求DRD构建
        6.5.2 汽车提货决策模型的决策逻辑BKM具体化构建
    6.6 支持汽车提货风险决策的数据分析模型构建
    6.7 识别低层情境数据构建完整汽车提货CaDMN决策模型
    6.8 情境感知的汽车提货流程模型构建
        6.8.1 情境感知节点的识别
        6.8.2 情境感知进化的适应性调整需求分析与流程片段设计
        6.8.3 进化构建情境感知的汽车提货流程以获取灵活可变性
    6.9 汽车提货流程的顶层情境模型构建
        6.9.1 汽车提货顶层情境实体的识别
        6.9.2 基于本体的汽车提货流程情境顶层建模
    6.10 研究案例的管理分析
    6.11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工作总结
    7.2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异构网络中基于图神经网络的MPTCP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PTCP协议的发展
        1.2.2 异构网络中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2章 MPTCP及其关键技术
    2.1 多路径传输的实现
    2.2 多路径传输关键技术
        2.2.1 多路径路由
        2.2.2 数据包调度
        2.2.3 拥塞控制
        2.2.4 算法总结
    2.3 图神经网络简介
        2.3.1 图与图神经网络
        2.3.2 消息传递神经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DN中基于GNN的多路径路由
    3.1 引言
    3.2 多路径路由问题分析
    3.3 多路径路由方案吞吐量预测模型
        3.3.1 问题建模
        3.3.2 图神经网络模型
    3.4 SDN中基于GNN的多路径路由算法
        3.4.1 系统架构
        3.4.2 性能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DN中基于GNN的MPTCP数据包调度
    4.1 引言
    4.2 数据包调度问题分析
    4.3 数据包调度方案吞吐量预测模型
        4.3.1 问题建模
        4.3.2 图神经网络模型
    4.4 SDN中基于GNN的MPTCP数据包调度
        4.4.1 子流管理与数据调度模块
        4.4.2 系统架构
        4.4.3 性能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NN的MPTCP拥塞控制
    5.1 引言
    5.2 拥塞控制问题分析
        5.2.1 网络公平性
        5.2.2 现有算法总结
    5.3 拥塞控制网络方案公平性预测模型
        5.3.1 问题建模
        5.3.2 图神经网络模型
    5.4 基于GNN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
        5.4.1 算法流程
        5.4.2 性能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光网络中人工智能的部署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光网络概述
        1.1.2 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1.1.3 光网络中人工智能的部署
        1.1.4 光网络中人工智能的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缘计算光网络相关研究
        1.2.2 边缘智能相关研究
        1.2.3 人工智能在光网络中的应用相关研究
        1.2.4 光纤窃听检测相关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光网络中基于边缘计算的DNN推理业务提供技术
    2.1 光网络中DNN推理提供问题的提出
    2.2 光网络中DNN推理提供问题模型
        2.2.1 边缘计算光网络中的DIaaS
        2.2.2 光网络中DNN推理网络模型
    2.3 边缘计算光网络DNN部署算法
        2.3.1 自适应模型分割和部署算法
        2.3.2 DNN推理提供算法
    2.4 仿真验证和讨论
        2.4.1 AMPD算法验证
        2.4.2 DIP算法验证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光网络物理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光纤窃听检测
    3.1 光网络物理层面临的窃听问题
    3.2 CNN技术的基本原理
    3.3 基于CNN的光纤窃听检测方案
    3.4 实验设置和结果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二手车价格智能评估方法及原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
        1.2.1 二手车价格评估研究现状
        1.2.2 二手车交易系统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二手车价格影响因素分析与相关数据获取
    2.1 二手车价格影响因素
        2.1.1 宏观因素
        2.1.2 微观因素
    2.2 二手车数据的获取
        2.2.1 网络爬虫技术
        2.2.2 获取二手车数据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MIV-GA-BP神经网络的二手车价格评估
    3.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3.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设计与求解
        3.2.1 二手车价格评估指标选取
        3.2.2 各评估指标量化标准设定
        3.2.3 BP神经网络及各参数的确定
        3.2.4 模型训练与结果输出
    3.3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3.3.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3.3.2 GA-BP神经网络的原理
        3.3.3 GA-BP神经网络的实现
        3.3.4 模型比较分析
    3.4 基于MIV变量筛选法改进GA-BP神经网络
        3.4.1 平均影响值(MIV)
        3.4.2 MIV变量筛选的实现
        3.4.3 模型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AHP案例推理的二手车价格评估
    4.1 基于案例推理技术
    4.2 二手车案例库的构建
        4.2.1 案例知识获取
        4.2.2 二手车案例的表示
    4.3 二手车案例的检索策略
        4.3.1 最近邻算法
        4.3.2 二手车案例模糊属性数值化
        4.3.3 二手车案例属性权重
        4.3.4 二手车案例相似度计算
    4.4 二手车案例的调整和修改
    4.5 二手车案例的学习和维护
    4.6 本章小结
5 二手车价格智能评估原型系统
    5.1 系统设计
        5.1.1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5.1.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1.3 数据库设计
    5.2 系统的实现和部分功能展示
        5.2.1 系统技术特点
        5.2.2 用户身份验证与系统主界面
        5.2.3 二手车价格评估模块
        5.2.4 二手车库存管理模块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面向案例消耗推理的应急物资需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相关研究的计量分析
        1.2.2 应急物资需求预测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5 章节安排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
    2.1 地震灾害概述
        2.1.1 地震灾害特点
        2.1.2 地震灾害分级
        2.1.3 地震灾害响应分级
    2.2 应急物资需求概述
        2.2.1 应急物资需求特点
        2.2.2 应急物资需求分类
    2.3 案例推理相关理论概述
        2.3.1 案例推理的基本原理
        2.3.2 案例推理主要涵盖的内容
        2.3.3 基于地震应急数据的案例推理
    2.4 粗糙集相关理论概述
        2.4.1 粗糙集理论
        2.4.2 粗糙集理论与应急数据
    2.5 本章小结
3 地震灾害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模型
    3.1 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流程
    3.2 地震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的案例表示
        3.2.1 影响地震应急物资需求的主要因素
        3.2.2 案例的表示
    3.3 地震案例的检索
        3.3.1 特征属性权重的确定
        3.3.2 相似度计算
        3.3.3 消耗策略改进的最佳相似案例的检索
        3.3.4 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案例的检索
    3.4 案例的修正与生成
    3.5 案例学习
    3.6 本章小结
4 应用实例与分析
    4.1 数据准备
    4.2 数据预处理
    4.3 消耗策略在案例推理中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4.3.1 特征属性权重的计算
        4.3.2 消耗函数拟合
        4.3.3 消耗参数设定
        4.3.4 案例消耗推理与对比实验
    4.4 案例消耗策略在选择权重方法上的鲁棒性
        4.4.1 熵权法
        4.4.2 变异系数法
        4.4.3 权重选择对比实验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受暴女性的司法困境探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受暴女性在涉家暴离婚案件中所面临的司法困境
    第一节 我国当前涉家暴离婚案件的司法现状
        一、审判程序相关情况
        二、当事人及审判结果相关情况
    第二节 家庭暴力认定难问题
        一、家暴行为界定难
        二、家暴事实举证难
        三、家庭暴力认定难的个案呈现
    第三节 离婚诉求实现难问题
        一、家庭暴力与感情破裂的关联性认定
        二、基于结果考量的家庭暴力淡化处理
    第四节 权益保障难问题
        一、受暴女性的人身安全保障现状
        二、受暴女性的经济救济现状
第二章 女性主义理论与方法对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的独特价值
    第一节 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对涉家暴离婚案件相关问题的解释限度
        一、社会学研究对家庭暴力概念的解释限度
        二、传统法学研究对受暴女性经验的考察限度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为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提供的方法论支持
        一、女性主义方法对分析涉家暴离婚案件的特殊意义
        二、女性主义法学方法对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的具体方法论支持
    第三节 女性主义为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提供的理论支持
        一、女性主义法学研究兴起概况
        二、以平等为主题的女性主义法学提供的理论支持
        三、以差异为主题的女性主义法学提供的理论支持
        四、以多样性为主题的女性主义法学提供的理论支持
    第四节 女性主义法学为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提供的具体分析框架
        一、对法律父权制基础的批判
        二、对形式平等的关注与批判
        三、对女性经验与价值的关注
第三章 家庭暴力认定难的女性主义分析
    第一节 现行法律规范对涉家暴离婚案件的规制局限
        一、现行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概念的具体表述
        二、现行实体规范对家庭暴力类型多样性的表述制约
        三、现行程序规范对家庭暴力举证特殊性的规制缺失
    第二节 父权制形塑下法官的家庭暴力认知偏好
        一、父权制形塑下东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家庭暴力话语
        二、权力和文化在法官的家庭暴力认知中的结构性作用
        三、法官对家庭暴力认知偏好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法官对女性作为经验主体的忽视与偏见
        一、法官对受暴女性作为经验主体认知地位的忽视
        二、法官对受暴女性基于“认识论不公”的偏见
    第四节 基于公共利益考量的家庭暴力认定限制
        一、公私分域下司法对暴力行为的干预差异
        二、基于公共利益考量的家庭暴力认定限制
第四章 受暴女性离婚诉求实现难的女性主义分析
    第一节 法官在个案决策中的立法价值选择
        一、涉家暴离婚案件中蕴含的立法价值
        二、法官在个案中的价值选择偏好
    第二节 法律家长主义对受暴女性自治的干预
        一、法律家长主义与女性自治的内在冲突
        二、法律家长主义下的双重话语对女性自治的限制
    第三节 以照顾者义务为主导的家庭责任歧视的限制
        一、基于母职的照顾义务对受暴女性的限制
        二、基于妻职的照顾义务对受暴女性的限制
第五章 受暴女性权益保障难的女性主义分析
    第一节 对受暴女性选择的适应性偏好的忽视
        一、适应性偏好概念的理论内涵
        二、适应性偏好对法官的影响
    第二节 法官角色的自我限制
        一、法官角色自我限制的表现形式
        二、法官突破角色限制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法官对涉家暴离婚案件相关问题的视角限缩
        一、对受暴女性基于生理产生的脆弱性的忽略
        二、对中国语境下代际暴力与婚姻暴力关联性的忽略
        三、对涉家暴离婚案件中未成年子女抚养特殊性的忽略
第六章 受暴女性权益保障的制度与实践
    第一节 以家庭正义理论为指导的制度建设
        一、家庭正义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精神
        二、以完善婚姻家庭制度为基本框架
        三、以丰富涉家暴案件专门规范为内容补充
    第二节 以保障女性人权为目标的司法实践
        一、强化法官反家暴知识培训力度
        二、注重女性主义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三、提升法官案件办理规范化水平
    第三节 以消除家庭暴力为宗旨的部门联动
        一、公安机关强化好家庭暴力警情的规范处置
        二、检察机关发挥好依法公诉及法律监督职能
        三、相关部门及组织完善好反家暴联动机制运行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法源理论视角下的指导性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二、相关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三、创新之处与可能的贡献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与进路
    五、对常用表述的统一说明
第一章 法源的内涵及其对于案例指导实践的意义
    第一节 司法视角下的法源内涵
        一、法源是裁判理由或依据的来源
        二、法源是将多元规范拟制为法律的产物
        三、法源与法律方法的运用存在密切关系
    第二节 指导性案例面临的实践难题
        一、认识性难题:为何适用指导性案例
        二、技术性难题:如何适用指导性案例
        三、制度性难题:指导性案例向何处去
        四、三大难题的互相作用与叠加效应
    第三节 法源理论对于指导性案例实践的意义
        一、法源理论有助于阐明“为何适用指导性案例”
        二、法源理论为“如何适用指导性案例”提供方法论
        三、法源理论为“指导性案例向何处去”探明方向与路径
第二章 指导性案例的法源效力
    第一节 关于法源效力的基本理论
        一、法源的效力主要来自权威
        二、法源效力的性质取决于权威的类型
        三、法源的效力不等于法源的“实效”
    第二节 “二分法”下指导性案例的效力悖论
        一、正式法源与非正式法源
        二、“二分法”无法明确指导性案例的效力
    第三节 “三分法”下指导性案例具有“应当参照”效力
        一、“必然法源”“应然法源”“或然法源”
        二、“三分法”下的当代中国法源类型
        三、如何理解指导性案例“应当参照”的效力
    第四节 明确指导性案例法源效力的意义
        一、确定指导性案例在法源体系中的位置
        二、阐明与指导性案例适用相关的司法义务
第三章 指导性案例的法源功能
    第—节 指导性案例的法律发现功能
        一、从制定法中发现裁判规则
        二、从司法解释中发现裁判规则
        三、从公共政策中发现裁判规则
        四、从民事习惯中发现裁判规则
        五、从其他法源中发现裁判规则
    第二节 指导性案例的法律解释功能
        一、文义解释
        二、体系解释
        三、目的解释
        四、历史解释
        五、比较解释
    第三节 指导性案例的漏洞填补功能
        一、类推适用
        二、反向推理
        三、目的性扩张与目的性限缩
        四、法理或法律原则的具体化
    第四节 指导性案例的法律论证功能
        一、基于不同层次案件事实的论证
        二、基于形式与非形式逻辑的论证
        三、基于后果权衡的论证
    小结:法源理论对“为何适用指导性案例”的回答
第四章 指导性案例作为法源的适用条件
    第一节 指导性案例适用的条件:案件相似
        一、“基本案情”的相似性
        二、“法律适用”的相似性
    第二节 判断案件相似性的对比对象:要件事实
        一、要件事实的内涵及其理论优势
        二、要件事实的归纳方法
    第三节 案件相似性的初步判断:类比论证
        一、类比论证的基本原理
        二、案件相似性判断的类比论证
    第四节 案件相似性的补正判断:可废止性检验与权衡
        一、对论证前提的补正:可废止性检验
        二、对论证结论的补正:后果考量与权衡
第五章 指导性案例作为法源的适用方式
    第一节 指导性案例的一般适用方式
        一、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的识别与引述
        二、指导性案例与其他裁判理由的融贯适用
    第二节 指导性案例的特殊适用方式
        一、典型体现:指导性案例的跨类型适用
        二、跨类型适用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三、跨类型适用的限度与路径
    第三节 否定指导性案例适用的方式
        一、否定适用的基本内涵
        二、否定适用的情形及方式
    第四节 不同法律部门指导性案例的适用特点
        一、民事指导性案例的适用特点
        二、刑事指导性案例的适用特点
        三、行政指导性案例的适用特点
    小结:法源理论对“如何适用指导性案例”的回答
第六章 法源视角下案例指导制度的改革方案
    第一节 推动判例制度发展演化的两大因素
        一、权威:权力运用与制度构建
        二、共识:市场调节与自发秩序
        三、两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结合方式
    第二节 短期方案:强化指导性案例的法源权威
        一、赋予指导性案例明确的司法审级地位
        二、改革裁判文书说理模式为案例适用创造便利
        三、健全类案检索与法律适用分歧解决机制
    第三节 中期方案:培育指导性案例的法源共识
        一、增强指导性案例的裁判供给能力
        二、提升指导性案例的“裁判友好度”
        三、运用激励机制与智慧司法提高案例运用效率
        四、建立多方主体参与的案例评估与淘汰机制
    第四节 长期方案:向实质性的中国特色判例制度转型
        一、明确判例在司法意义上的法源地位
        二、协调权威与共识在判例体系构建中的关系
        三、加强判例汇编及其与法律评注的配合
        四、继续发展成熟的判例适用理论与技术
    小结: 法源理论对“指导性案例向何处去”的回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高铁列控车载系统设备剩余有效寿命预测与健康管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车载系统故障处置及日常维修现状
        1.2.1 现有故障数据类型
        1.2.2 故障预测及寿命分析现状
        1.2.3 车载系统日常维修计划
    1.3 PHM及研究现状
        1.3.1 PHM
        1.3.2 状态监测方法
        1.3.3 故障诊断算法
        1.3.4 剩余有效寿命预测算法
        1.3.5 视情维修
    1.4 车载系统PHM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1 论文内容及组织结构
        1.5.2 论文创新点
2 基于多层流模型的功能性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
    2.1 问题描述
    2.2 传统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
    2.3 车载系统MFM功能模型
        2.3.1 功能区域划分
        2.3.2 MFM功能模型
        2.3.3 车载系统MFM功能模型
    2.4 基于MFM的车载系统FFMEA
        2.4.1 应答器信息接收单元
        2.4.2 测速测距单元
        2.4.3 轨道电路信息接收单元
        2.4.4 紧急制动输出单元
        2.4.5 无线信息接收单元
    2.5 基于HMM的部件级失效模式确定
        2.5.1 数据获取
        2.5.2 HMM
        2.5.3 部件级失效模式确定
        2.5.4 对比验证
    2.6 基于DBN的功能单元级失效模式推理
        2.6.1 DBN
        2.6.2 车载系统DBN模型构建
        2.6.3 功能单元级失效模式推理
        2.6.4 对比验证
    2.7 RPN计算及典型功能单元确定
    2.8 本章小结
3 多组件多失效机理下的部件级剩余有效寿命预测方法
    3.1 问题描述
    3.2 剩余有效寿命定义
        3.2.1 主要失效模式
        3.2.2 多电路板关系下的剩余有效寿命定义
    3.3 等效系统构建
        3.3.1 前提假设
        3.3.2 等效系统
    3.4 多组件多失效机理下的失效物理模型
        3.4.1 电解电容
        3.4.2 MOSFET
        3.4.3 电感
        3.4.4 二极管
        3.4.5 焊点疲劳
    3.5 基于板卡级失效物理模型的部件级剩余有效寿命预测
    3.6 本章小结
4 多源信息权重分配下的部件级剩余有效寿命预测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失效模式机理和影响分析
        4.2.1 失效模式
        4.2.2 失效致因
        4.2.3 失效机理
        4.2.4 失效影响
    4.3 基于ANSYS的仿真加速寿命试验
        4.3.1 模型建立
        4.3.2 负荷加载
        4.3.3 加速试验
        4.3.4 仿真数据
    4.4 基于PF的剩余有效寿命预测
        4.4.1 失效物理模型
        4.4.2 参数估计算法
        4.4.3 PF算法
    4.5 基于FNN的剩余有效寿命预测
        4.5.1 数据驱动算法
        4.5.2 FNN算法
    4.6 PF和FNN算法融合的的剩余有效寿命预测
        4.6.1 两类方法比较
        4.6.2 PF和FNN融合算法
    4.7 本章小结
5 多部件制约关系多失效模式下的视情维修决策方法
    5.1 问题描述
    5.2 部件级剩余有效寿命预测
        5.2.1 调谐电容
        5.2.2 CAU
    5.3 功能单元级剩余有效寿命预测
        5.3.1 功能单元级模型
        5.3.2 剩余有效寿命预测
    5.4 系统级剩余有效寿命预测
        5.4.1 系统级模型
        5.4.2 剩余有效寿命预测
    5.5 典型功能单元内部件依赖关系
        5.5.1 部件依赖关系
        5.5.2 经济依赖
        5.5.3 资源依赖
    5.6 典型功能单元的视情维修模型
        5.6.1 成本时间函数
        5.6.2 最优维修策略
    5.7 本章小结
6 车载系统剩余有效寿命预测与健康管理方法应用验证
    6.1 问题描述
    6.2 BTM剩余有效寿命预测实例
        6.2.1 中部典型地区多失效机理下的预测
        6.2.2 北部典型地区多失效机理下的预测
        6.2.3 南部典型地区多失效机理下的预测
    6.3 D电缆剩余有效寿命预测实例
        6.3.1 中部典型地区最优权重分配下的预测
        6.3.2 北部典型地区最优权重分配下的预测
        6.3.3 南部典型地区最优权重分配下的预测
    6.4 视情维修决策实例
        6.4.1 中部典型地区单次运行周期2h线路的决策
        6.4.2 北部典型地区单次运行周期4h线路的决策
        6.4.3 南部典型地区单次运行周期4h线路的决策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创新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及其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三教”理念的高一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为评价高一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积累经验
        1.3.2 了解高一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群体现状
        1.3.3 探索“三教”理念培养高一学生逻辑推理素养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4.4 课例研究法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素养
        2.1.2 核心素养
        2.1.3 数学核心素养
        2.1.4 逻辑推理素养
        2.1.5 “三教”理念
        2.1.6 课例研究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2.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2.2.3 文献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试卷测试
        3.1.1 测试目的
        3.1.2 测试对象
        3.1.3 测试卷的编制
    3.2 问卷调查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问卷的编制
    3.3 教师访谈
        3.3.1 访谈目的
        3.3.2 访谈对象
        3.3.3 访谈提纲的编制
    3.4 课例研究
        3.4.1 课例研究目的
        3.4.2 课例研究对象
        3.4.3 课例研究的框架
4 高一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现状
    4.1 试卷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4.1.1 试卷测试实施过程
        4.1.2 试卷测试结果分析
    4.2 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4.2.1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4.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 教师访谈及其分析
        4.3.1 访谈实施过程
        4.3.2 访谈总结
    4.4 逻辑推理素养现状与教学措施总结
        4.4.1 高一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现状总结
        4.4.2 教师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教学措施总结
5 基于“三教”理念培养高一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课例研究
    5.1 基于“三教”理念审视逻辑推理素养
    5.2 课例研究的对象
    5.3 课例1: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5.3.1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相关分析
        5.3.2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设计
        5.3.3 函数y=Asin(x+φ)的图象课堂实录
        5.3.4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反思
        5.3.5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课例研究总结
    5.4 课例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坐标表示
        5.4.1 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坐标表示相关分析
        5.4.2 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坐标表示教学设计
        5.4.3 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课堂实录
        5.4.4 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教学反思
        5.4.5 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课例研究总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
    6.3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机制与参数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工艺推理研究现状
    1.3 焊接工艺优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与参数优化总体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工艺推理与优化策略
        2.2.1 工艺知识表示模型
        2.2.2 工艺推理策略
        2.2.3 工艺优化策略
    2.3 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器人焊接工艺知识表示模型研究
    3.1 机器人焊接工艺知识的概念与分类
    3.2 知识的获取
    3.3 焊接工艺知识表示
    3.4 实例知识表示
        3.4.1 焊接任务
        3.4.2 焊接资源
        3.4.3 焊接工艺
    3.5 推理知识表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BR与RIMER的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机制研究
    4.1 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机制概述
    4.2 基于CBR的机器人焊接工艺检索
        4.2.1 案例检索
        4.2.2 案例修订与重用
    4.3 基于RIMER的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
        4.3.1 基于证据推理算法的规则推理概述
        4.3.2 不同形式输入信息的转化方法
        4.3.3 基于置信结构的分层置信规则库构建
        4.3.4 基于RIMER的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引擎构建
    4.4 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机制集成
    4.5 验证平台构建与实例验证
        4.5.1 验证平台构建
        4.5.2 实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器人焊接工艺性能预测与参数优化研究
    5.1 机器人焊接工艺性能预测与参数优化概述
    5.2 基于Stacking模型融合的工艺性能预测模型
        5.2.1 高斯过程回归模型
        5.2.2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
        5.2.3 基于Stacking的模型融合实施方法
    5.3 焊接工艺参数优化模型
        5.3.1 粒子群优化算法概述
        5.3.2 优化目标构建
        5.3.3 基于模型融合与粒子群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构建
    5.4 实验与算法验证
        5.4.1 焊接试验
        5.4.2 焊接工艺性能预测模型验证
        5.4.3 焊接工艺参数优化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AFDES中基于Case推理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集成决策的情境感知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方法研究[D]. 宋容嘉.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异构网络中基于图神经网络的MPTCP性能优化研究[D]. 朱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光网络中人工智能的部署及应用技术研究[D]. 刘明哲.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二手车价格智能评估方法及原型系统研究[D]. 龙良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面向案例消耗推理的应急物资需求预测[D]. 马辰坤.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受暴女性的司法困境探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D]. 张琪. 吉林大学, 2020(04)
  • [7]法源理论视角下的指导性案例研究[D]. 孙跃. 山东大学, 2020(05)
  • [8]高铁列控车载系统设备剩余有效寿命预测与健康管理方法[D]. 臧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基于“三教”理念的高一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课例研究[D]. 陈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10]机器人焊接工艺推理机制与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 李政誉.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AFDES中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