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赫捷,陈万青,李霓,曹巍,叶定伟,马建辉,邢念增,彭绩,田金徽,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工作组[1](2022)在《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 北京)》文中认为前列腺癌是好发于老年男性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筛查与患者的早诊早治对提高前列腺癌治愈率至关重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将促进中国前列腺癌筛查的同质性和规范性, 提高前列腺癌筛查的效果。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与指导, 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 联合多学科专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原则和方法, 整合近年来国内外在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面的新进展, 同时考虑中国前列腺癌筛查的实际经验, 针对前列腺癌筛查对象、技术、流程、质控等15个关键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循证推荐, 旨在规范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实践, 提升中国前列腺癌防控效果。

赫捷,陈万青,李霓,曹巍,叶定伟,马建辉,邢念增,彭绩,田金徽[2](2022)在《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文中认为前列腺癌是好发于老年男性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筛查与患者的早诊早治对提高前列腺癌治愈率至关重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将促进中国前列腺癌筛查的同质性和规范性,提高前列腺癌筛查的效果。《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与指导,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联合多学科专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原则和方法,整合近年来国内外在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面的新进展,同时考虑中国前列腺癌筛查的实际经验,针对前列腺癌筛查对象、技术、流程、质量控制等15个关键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循证推荐,旨在规范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实践,提升中国前列腺癌防控效果。

王雪巧,刘雪芝,韩晨鹏,高海燕[3](2021)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前列腺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在前列腺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于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8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根据穿刺活检与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前列腺炎组(76例)、前列腺增生组(65例)与前列腺癌组(39例)。另选同期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比较4组血清PSA、f-PSA水平。根据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量化血清PSA、f-PSA对前列腺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前列腺炎组和前列腺增生组比较,前列腺癌组血清PSA、f-PSA水平较高,f-PSA/PSA值较低(P<0.05);与对照组和前列腺炎组比较,前列腺增生组血清PSA、f-PSA水平较高,f-PSA/PSA值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前列腺炎组血清PSA、f-PSA水平较高,f-PSA/PSA值较低(P<0.05)。与单独检测血清PSA、f-PSA水平比较,f-PSA/PSA值鉴别诊断前列腺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更高(P<0.05);f-PSA/PSA值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大于PSA和f-PSA相应的曲线下面积,PSA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大于f-PSA相应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血清PSA、f-PSA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前列腺疾病情况。二者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诊断前列腺疾病的准确性,为前列腺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刘毅豪,黄智峰,吴松,郑东翔,梁琼琼,杜子媚[4](2021)在《血清PSA、PSAD和HMGB1水平检测对老年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老年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和高迁移率族蛋白(HMG) B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市中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我院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 L,分离血清后放置冰箱待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PSA、PSAD、HMGB1水平,并比较两组受检者血清PSA、PSAD、HMGB1水平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血清PSA、PSAD、HMGB1单独诊断与联合诊断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PSA、PSAD、HMGB1对老年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PSA、PSAD和HMGB1水平分别为(48.23±7.56) ng/m L、(0.42±0.12) ng/(m L·m3)、(55.23±11.12) n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2±0.28) ng/m L、(0.05±0.02) ng/(m L·m3)、(9.45±2.45) n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单独检测敏感度为54.16%、特异性为37.50%,PSAD单独检测敏感度为56.94%、特异性为50.00%,HMGB1单独检测敏感度为59.77%、特异性为62.50%,均明显低于三者联合检测的84.72%和8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PSAD和HMGB1联合诊断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911、0.937、0.874、0.984,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93~0.935、0.915~0.952、0.794~0.902、0.932~0.993,根据ROC曲线可得前列腺癌诊断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PSA>8.47 ng/mL、PSAD>0.17 ng/(m L·m3)、HMGB1>7.38 ng/m L、联合诊断>9.32 ng/m L。结论老年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PSA、PSAD、HMGB1水平明显升高,联合检测可提高临床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雷震[5](2021)在《前列腺健康指数密度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前列腺健康指数密度(Prostate health index density,PHID)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PCa提供参考依据,以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探讨其指标在PCa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我院136例筛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异常并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或电切手术获取病理结果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组87例,PCa组49例。分析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术前筛查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 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isoform 2,p2PSA),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测定的前列腺体积。计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前列腺健康指数(Prostate health index,PHI)及PHID。分为BPH组和PCa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将tPSA、PSAD、PHI及PHID值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研究整体数据(tPSA>4 ng/ml),以及进一步分层研究tPSA在4~10 ng/ml和tPSA>10 ng/ml时,tPSA、PHI、PSAD、PHID对PCa的诊断价值,通过约登指数计算各指标的最佳截断值,得出各指标的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评估PHID在PCa诊断中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其指标与病理Gleason评分以及PCa经内分泌治疗后1年内进入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阶段的相关性。结果:1.PCa组年龄(73.69±8.35岁)高于BPH组(71.00±6.9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H组前列腺体积(平均67.68cm3)明显高于PCa组(平均38.2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当血清tPSA>4ng/ml时,tPSA、PHI、PSAD、PHI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PSA、PSAD、PHI及PHID指标的AUC分别为0.813、0.868、0.930、0.972,指标中PHID诊断效能最好,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9%和87.4%。当PHID≥0.815时,患者共57人,其中PCa患者46人,PHID的阳性预测值为80.7%;当PHID<0.815时,患者共79人,其中BPH患者76人,PHID阴性预测值为96.2%。3.当血清tPSA在4~10ng/ml时,tPSA、PHI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HI及PSAD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PSA及PHID指标的AUC分别为0.186和0.959,指标中PHID诊断效能最好,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89.8%。当PHID≥0.645时,患者共13人,其中PCa患者8人,PHID的阳性预测值为61.5%;当PHID<0.645时,患者共44人,其中BPH患者44人,PHID的阴性预测值为100%。4.当血清tPSA>10ng/ml时,tPSA、PHI、PSAD、PHI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PSA、PSAD、PHI及PHID指标的AUC分别为0.889、0.925、0.985、0.974,指标中PHI诊断效能最好,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6%和92.1%;PHID次之,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和97.4%。当PHI≥65.340时,患者共43人,其中PCa患者40人,PHI的阳性预测值为93.0%;当PHI<65.340时,患者共36人,其中BPH患者35人,PHI的阴性预测值为97.2%;当PHID≥1.960时,患者共38人,其中PCa患者37人,PHID的阳性预测值为97.4%;当PHID<1.960时,患者共41人,其中BPH患者37人,PHID的阴性预测值为90.2%。5.PCa组tPSA、PHI、PSAD、PHID与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PCa组tPSA、PHI、PSAD、PHID与PCa内分泌治疗1年内进入CRPC阶段的相关性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1.当血清tPSA>4ng/ml时,PHID早期筛查诊断PCa的能力优于tPSA、PSAD和PHI;PHID最佳截断值为0.815。2.当血清tPSA在4~10ng/ml之间时,PHID早期筛查诊断PCa的能力优于tPSA。3.当血清tPSA>10ng/ml时,PHID早期筛查诊断PCa的能力优于tPSA、PSAD,但并不优于PHI。4.根据PHID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PHID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PCa患者预后的指标,指导临床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赵增腾[6](2021)在《Au-Se键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癌症是21世纪人类疾病中最普遍也是最难治愈的一种慢性病。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新发癌症患者突破1930万例,死亡患者超过900万例。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诊断延误导致肿瘤的扩散。研究表明,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的检测是临床早期发现肿瘤的重要方法,对提高治疗效果及降低治疗难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纳米技术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已多有报道。其中,基于Au-S键构建的纳米探针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成像已经部分商品化。然而,应用中逐渐发现:生物体系中的硫醇,如谷胱甘肽等,会对Au-S纳米探针的检测产生明显干扰,硫醇会打断Au-S键产生假阳性结果。为解决该问题,我们课题组构建了能够抗生物硫醇干扰的Au-Se键纳米探针。Au-Se键纳米探针的合成需要向生物公司订购待测物的特异性肽链,肽链一端含有荧光团,另一端修饰硒醇(Se-H)。但硒醇修饰的肽链价格昂贵、合成周期长,且某些需要的肽链生物公司无法合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发了实验室合成硒醇肽链的方法,为Au-Se纳米探针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该方法合成简单,原料价格低廉。我们利用自己开发的方法,构建了两种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新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肿瘤标志物凝血酶的检测。我们通过新的设计方式,将一端有荧光团的凝血酶特异性肽链的C端羧基,通过NHS/EDC活化与L-硒代胱氨酸反应,然后光照合成一端有荧光团,另一端有-Se H的肽链。将肽链与纳米金混合,获得凝血酶特异性Au-Se纳米探针。在肺癌细胞中,该探针的肽链可以被凝血酶特异性切割,荧光恢复,实现凝血酶高灵敏的检测。该探针激发在490 nm,发射在520 nm。细胞实验显示,该探针能够避免谷胱甘肽的干扰,高灵敏检测肺癌细胞内凝血酶水平。探针检测范围为10-250U/L,检测限5.8 U/L。2.肿瘤标志物前列腺抗原的检测。血清中前列腺抗原的检测能够预防前列腺肿瘤的发生。基于上述凝血酶探针的合成方法,我们设计了能够特异性检测前列腺抗原的AuSe纳米探针。将N端修饰5-FAM荧光基团的肽链硒醇化修饰再与纳米金混合,获得前列腺抗原Au-Se纳米探针。该探针在血清中能够检测前列腺抗原,对血清中的其他蛋白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检测浓度范围在1-40 ng/m 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该研究为血清中前列腺抗原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临床前列腺抗原的检测有潜在指导意义。

阮涌[7](2021)在《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Rec Q-BLM解旋酶在DNA的修复、复制、重组和转录等细胞代谢过程和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BLM基因的缺陷将引起人类Bloom综合症(Bloom syndrome,BS),且易患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癌症。其中,2020年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在我国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七位,死亡率居第十位,PCa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男性生命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有研究表明BLM在PCa细胞系中高表达,在干扰或过表达BLM后,PC3细胞恶性程度相应的降低或增强;EZH2蛋白是多梳抑制复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的成员之一,也有研究表明EZH2蛋白与PCa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本论文深入研究了BLM、EZH2与PCa相互关联性,阐明了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途径,从分子、细胞、组织和动物水平探索了BLM与EZH2蛋白相互作用对PCa的影响及其机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LM与EZH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实验发现这两个蛋白其存在相互作用,预测它们在PCa组织的m RNA中表达水平呈极显着正相关应用Western Bloting实验检测发现BLM在PCa细胞系中高表达,以BLM为诱饵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联合质谱分析发现与BLM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有541个,利用TCGA和STRING数据库分析可视化了BLM的相互作用蛋白网络及它们在细胞内的调控关系,其中EZH2蛋白是其相互作用的蛋白之一,且BLM与EZH2在PCa中的表达呈极显着正相关(P-Value=7.9e-74)。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用GST Pull down发现BLM与EZH2存在直接相互作用,进一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发现BLM与EZH2主要定位于细胞核。2.BLM与EZH2蛋白在PCa组织中高表达,BLM与EZH2在PCa临床样本中的免疫组化得分呈极显着正相关分别应用BLM和EZH2抗体对50例PCa组织、20例增生组织和9例前列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发现BLM和EZH2蛋白在PCa组织中相比于正常前列腺高表达,且分别呈显着(P<0.05)和极显着(P<0.01)差异,BLM和EZH2的高表达均与患者的T分期(P=0.030,P=0.012)、临床分期(P=0.030,P=0.012)和Gleason分数(P=0.006,P=0.029)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但是与年龄、Gleason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没有显着相关性,BLM与EZH2在PCa临床样本中的免疫组化得分呈极显着正相关(P<0.001)。3.干扰BLM和EZH2蛋白能够显着抑制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可能存在BLM/EZH2/P53的信号调控轴利用BLM特异性抑制剂处理PC3细胞5天后,进行活细胞计数检测,发现ML216的药物浓度与细胞活性呈负相关,且药物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01),检测细胞周期发现其能够引起PC3细胞在G0/G1期细胞数量的增加。应用si RNA分别单独或同时干扰BLM和EZH2时,发现si BLM和si EZH2的联合干扰能够更加显着抑制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且能够上调PC3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PC3细胞中可能存在BLM/EZH2/P53的信号调控轴。4.体内外实验进一步阐明了在PC3细胞中存在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以EZH2为诱饵蛋白进行了ChIP-seq试验,发现EZH2蛋白并未能够直接结合P53启动子区,而是通过调控MDM2启动子区间接调控P53蛋白的表达。通过体外实验发现过表达EZH2,能促进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但在同时干扰BLM时,能够部分削弱其增强效应,反之,在干扰EZH2时,则能减弱了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而在同时过表达BLM时,能够部分抵消EZH2干扰时的减弱效应,体内裸鼠成瘤实验结果也与上述结果一致。表明在PC3细胞中存在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综上,本研究发现BLM与EZH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通过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分析和Pull down实验发现BLM与EZH2蛋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LM与EZH2在PCa的发生中均高表达且呈显着相关性,并在PCa组织中进一步印证了BLM与EZH2的相关性。通过干扰BLM和EZH2蛋白能够显着抑制PC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体内外实验揭示了在PC3细胞中存在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途径。弄清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分子机制,以Rec Q-BLM解旋酶为小分子抗癌药物的靶标,另辟和建立治疗前列腺癌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陈渤文[8](2021)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确诊为前列腺腺癌的患者148例,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全身骨显像检查以及前列腺穿刺并获得了确切病理结果。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血红蛋白、血钙、血清碱性磷酸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F/T值、Gleason评分。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描述上述临床指标与前列腺癌骨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8例前列腺癌患者,包括骨转移组83例,无骨转移组65例。(1)骨转移患者组的年龄、碱性磷酸酶数值、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数值均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骨转移患者组的血红蛋白水平、血钙水平低于无骨转移组(P<0.05),而两组间F/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TPSA的大小及GS的高低在两组之间有较明显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是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P=0.036,OR=1.129,95%CI 1.008-1.264);碱性磷酸酶数值是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P=0.000,OR=1.089,95%CI 1.044-1.136);Gleason评分(GS)是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P=0.004,OR=10.708,95%CI 2.148-53.394);(4)在Medcalc软件中将年龄、碱性磷酸酶和GS拟合成综合模型,分别画出综合模型以及三个危险因素的ROC曲线,读取四条ROC曲线的线下面积。综合模型(线下面积为0.970)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年龄(线下面积为0.693)、碱性磷酸酶(线下面积为0.905)和Gleason评分(线下面积为0.866)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效果。结论:(1)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碱性磷酸酶数值、Gleason评分与骨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2)将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碱性磷酸酶和Gleason评分拟合成综合模型,综合模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年龄、碱性磷酸酶和Gleason评分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效果。当年龄>70岁,碱性磷酸酶>84.5U/L,Gleason评分(GS)>7分时,患者骨转移风险大,应引起足够重视。

傅文晴[9](2021)在《p2PSA及其衍生指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型(p2PSA)、其衍生的肿瘤标记物指标前列腺健康指数(PH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型百分比(%p2PSA)在前列腺癌筛查诊断及预测侵袭性前列腺癌中的应用。探讨p2PSA及其衍生的检测指标,相比较于传统的筛查指标对前列腺癌筛查诊断、预测侵袭性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度。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90例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后,入院治疗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留取血清检测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cancer,fPSA)、血清p2PSA。利用公式计算出%fPSA(f/tPSA)及p2PSA衍生的检测指标前列腺健康指数(PHI)、%p2PSA数值。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检测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分析PSA<4ng/ml、4~10ng/ml、>10ng/ml时,各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分析在前列腺癌患者中,Gleason评分≤6分和>6分两组间各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上述指标与前列腺穿刺活检后病理Gleason评分的关系。绘制上述各个指标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截断值,比较分析上述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度及敏感度。结果本研究共90例患者,前列腺穿刺活检后病理确诊为PCa的为50例,确诊为前列腺增生的为40例。所有患者的研究中,前列腺恶性肿瘤组和前列腺增生组间PSA及其相关指标和p2PSA及其相关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在ROC曲线中诊断前列腺癌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PSA、总PSA、f/tPSA、p2PSA、%p2PSA、PHI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3、0.86、0.80、0.90、0.88、0.95。tPSA<4ng/ml时未发现前列腺癌患者。tPSA在4~10ng/ml时,前列腺恶性肿瘤组15人和前列腺增生组19人,两组间前列腺体积和p2PSA及其相关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2PSA及其相关指标、f/tPSA在ROC曲线中诊断前列腺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PSA、总PSA、f/tPSA、p2PSA、%p2PSA、PHI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2、0.64、0.71、0.72、0.86、0.90。在总PSA>10ng/ml时,前列腺恶性肿瘤组35人和前列腺增生组7人,两组间总PSA和p2PSA及其相关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2PSA及其相关指标、tPSA在ROC曲线中诊断前列腺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PSA、总PSA、f/tPSA、p2PSA、%p2PSA、PHI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55、0.74、0.69、0.91、0.92、0.92。Gleason评分>6分的患者为33人,GS≤6分为17人,两组间总PSA、p2PSA及相关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Spearman分析,fPSA的显着性P值>0.05,其余5项指标P值均小于0.05。tPSA、f/tPSA、p2PSA、%p2PSA、PHI相关系数分别为0.394、-0.292、0.586、0.656、0.698。各项指标在预测格里森评分大于6分的前列腺癌患者的ROC曲线中,tPSA、f/tPSA、p2PSA及相关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AUC分别为0.62、0.67、0.66、0.79、0.86、0.86。结论1、p2PSA、PHI、%p2PSA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优于tPSA、fPSA、f/tPSA。2、tPSA在4~10ng/ml时,PHI、%p2PSA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优于f/tPSA。3、tPSA>10ng/ml时,PHI、p2PSA、%p2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优于tPSA。4、f/tPSA与Gleason评分无显着相关性,tPSA、fPSA与Gleason评分存在弱相关关系,p2PSA与Gleason评分为中等程度相关关系。%p2PSA、PHI与Geason评分为强相关关系。5、在预测Gleason>6分侵袭性前列腺癌中,PHI、p2PSA、%p2PSA的诊断预测效能优于tPSA。

王明凯[10](2021)在《公英利癃汤加味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湿热瘀阻型精癃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公英利癃汤加味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湿热瘀阻型精癃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收集符合标准66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33例。治疗组为公英利癃汤加味联合基础用药(坦索罗辛胶囊);对照组在基础用药上联合舒泌通胶囊。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记录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量及中医证候评分判定相关数值,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与病程及中医证候评分、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生活质量评分(QOL)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象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后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在IPSS方面更具优势。3.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QOL)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QOL)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比对照组在QOL方面更具优势。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较治疗前均改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在改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方面更具优势。5.两组治疗后,虽然残余尿量都较前有所改善,对比两组残余尿量治疗后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在残余尿量方面更具优势。6.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改善,对比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方面更具优势。7.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公英利癃汤加味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湿热瘀阻型精癃,在改善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减少患者残余尿量及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均优于舒泌通胶囊联合探索罗辛的对照组,能够明显地改善精癃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可供临床参考及治疗推广。

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指南》形成方法
三、关键问题及推荐意见
    (一)流行病学特征
    (二)结局和定义
    (三)前列腺癌筛查人群风险分类
    (四)前列腺癌筛查频率和停止时间
    (五)前列腺癌筛查技术
    (六)前列腺癌筛查组织流程与随访
四、总结

(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前列腺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穿刺活检方法
    1.3 血清PSA、f-PSA水平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SA、f-PSA、f-PSA/PSA
    2.2 血清PSA、f-PSA、f-PSA/PSA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效果
3 讨论

(4)血清PSA、PSAD和HMGB1水平检测对老年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的血清PSA、PSAD和HMGB1水平比较
    2.2 血清PSA、PSAD、HMGB1单独诊断与联合诊断前列腺癌情况比较
    2.3 血清PSA、PSAD、HMGB1单独诊断与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5)前列腺健康指数密度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方法
        2.4.1 相关指标测定
        2.4.2 计算方法
        2.4.3 病理标本
        2.4.4 PCa患者随访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4ng/ml时的临床资料分析'>3.2 血清tPSA>4ng/ml时的临床资料分析
        3.2.1 相关指标分析
        3.2.2 PHID的诊断效能及预测值比较
    3.3 血清tPSA在4~10ng/ml时的临床资料分析
        3.3.1 相关指标分析
        3.3.2 PHID的诊断效能及预测值比较
10ng/ml时的临床资料分析'>3.4 血清tPSA>10ng/ml时的临床资料分析
        3.4.1 相关指标分析
        3.4.2 PHID的诊断效能及预测值比较
    3.5 PHID在PCa预后评估中的相关性分析
        3.5.1 PHID与Gleason评分相关性分析
        3.5.2 PHID与进入CRPC阶段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SA衍生指标在前列腺癌早期筛查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Au-Se键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与纳米诊断
        1.1.1 纳米材料的简介
        1.1.2 纳米材料在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
    1.2 纳米金概述
        1.2.1 纳米金简介
        1.2.2 纳米金的性质
        1.2.3 纳米金在疾病检测与成像方面的应用
        1.2.4 Au-Se键在肿瘤诊断与成像方面的应用
    1.3 肿瘤与肿瘤标志物
        1.3.1 肿瘤标志物简介
        1.3.2 肿瘤标志物检测现状
        1.3.3 凝血酶简介与检测现状
        1.3.4 前列腺抗原简介与检测现状
    1.4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特异性检测凝血酶的Au-Se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在肺癌细胞中的检测与成像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肽链的设计与合成
        2.2.3 纳米金的合成
        2.2.4 凝血酶特异性硒醇肽链(5-FAM-peptide-Se H)的合成
        2.2.5 Au-Se纳米探针的合成
        2.2.6 Au-Se纳米探针组装肽链数量的确定
        2.2.7 Au-Se纳米探针荧光光谱的测定
        2.2.8 Au-Se纳米探针的响应动力学
        2.2.9 Au-Se纳米探针与凝血酶的响应
        2.2.10 凝血酶抑制剂对Au-Se纳米探针的影响
        2.2.11 pH对 Au-Se探针本身以及探针对凝血酶响应的影响
        2.2.12 Au-Se纳米探针的响应特异性
        2.2.13 细胞培养
        2.2.14 MTT实验
        2.2.15 Au-Se纳米探针的共聚焦成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金及Au-Se纳米金探针的合成及表征
        2.3.2 Au-Se纳米探针肽链负载量的确定
        2.3.3 Au-Se纳米探针的光谱性质
        2.3.4 Au-Se纳米金探针与凝血酶的响应动力学
        2.3.5 pH对 Au-Se 纳米探针以及Au-Se 纳米探针响应的影响
        2.3.6 凝血酶抑制剂对Au-Se纳米探针的影响
        2.3.7 Au-Se纳米探针对凝血酶的荧光响应
        2.3.8 Au-Se纳米探针的选择性实验
        2.3.9 Au-Se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试验(MTT)
        2.3.10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凝血酶的荧光成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u-Se键构建的纳米探针用于血清中前列腺抗原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前列腺抗原特异性硒醇肽链(5-FAM-peptide-Se H)的合成
        3.2.3 纳米金的合成
        3.2.4 Au-Se纳米探针的合成
        3.2.5 纳米探针上组装的肽链数量的确定
        3.2.6 纳米探针的响应动力学
        3.2.7 纳米探针与前列腺抗原的响应
        3.2.8 pH对纳米探针以及纳米探针响应的影响
        3.2.9 其他蛋白对纳米探针响应的影响
        3.2.10 在血清中纳米探针对前列腺抗原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金及纳米探针的合成及表征
        3.3.2 纳米探针的肽链负载量
        3.3.3 纳米探针的光谱性质
        3.3.4 纳米探针与前列腺抗原的响应动力学
        3.3.5 纳米探针对前列腺抗原的响应曲线
        3.3.6 pH对纳米探针以及探针响应的影响
        3.3.7 其他蛋白对纳米探针响应的影响
        3.3.8 血清中对前列腺抗原检测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致谢

(7)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文献综述
    1 前列腺癌
        1.1 PCa发病现状
        1.2 PCa形成因素
        1.3 PCa发生发展分子机制
        1.4 PSA与PCa的关系
    2 肿瘤分子标志物与PCa
        2.1 肿瘤分子标志物与癌症
        2.2 PCa的肿瘤分子标志物
        2.3 肿瘤标志物在PCa药物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3 BLM解旋酶
        3.1 BLM解旋酶的结构与功能
        3.2 BLM解旋酶的细胞生物学功能
        3.3 BLM解旋酶与肿瘤
    4 EZH2 蛋白
        4.1 EZH2蛋白的结构与分子功能
        4.2 EZH2蛋白与肿瘤
    5 BLM、EZH2与PCa
        5.1 BLM、EZH2在PCa的靶向研究
        5.2 BLM和EZH2与PCa的相关性分析
    6.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7.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7.1 研究内容
        7.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BLM相互作用蛋白筛选和MS鉴定及BLM/EZH2 的定位
    1 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细胞系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蛋白提取
        2.3 蛋白含量测定(BCA微孔酶标仪法)
        2.4 免疫共沉淀(免疫磁珠法)
        2.5 SDS-PAGE电泳
        2.6 Western Blotting检测
        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8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蛋白诱导表达
        2.9 原核蛋白提取
        2.10 GST-pull down
        2.11 间接免疫荧光
        2.1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2.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BLM蛋白在RWPE-1、PC3、22RV-1、LNcap细胞中的表达
        3.2 免疫沉淀联合质谱分析,筛选与BLM具有互作的蛋白
        3.3 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互作蛋白
        3.4 Co-IP正反向验证BLM与EZH2存在相互作用
        3.5 BLM蛋白与EZH2蛋白体外相互作用验证
        3.6 前列腺癌细胞中BLM与EZH2的亚细胞定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BLM及EZH2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关联
    1 材料
        1.1 实验标本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免疫组化实验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BLM和EZH2在癌组织和对照组织中的差异性比较
        3.2 BLM和EZH2在癌组织和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分布
        3.3 BLM和EZH2在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分析
        3.4 生物信息学分析前列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蛋白表达情况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BLM和EZH2干扰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细胞系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2.3 蛋白的WB检测
        2.4 siRNA干扰序列的合成
        2.5 细胞转染
        2.6 细胞存活率检测
        2.7 细胞周期检测
        2.8 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
        2.9 细胞划痕实验
        2.10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11 细胞增殖实验(MTS法)
        2.1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前列腺癌细胞系的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检测
        3.2 BLM特异性抑制剂对PC3细胞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3.3 BLM、EZH2和P53蛋白干扰前后在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3.4 干扰BLM和EZH2后对PC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划痕愈合和克隆形成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BLM和EZH2干扰或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1 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细胞系及载体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2.3 蛋白的WB检测
        2.4 重组质粒的构建
        2.5 ChIP-seq实验
        2.6 双荧光素酶活性的检测
        2.7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2.8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ChIP-seq实验检测EZH2可能作用的启动子区
        3.2 利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EZH2蛋白与MDM2启动子区的结合
        3.3 干扰或过表达BLM和EZH2对PC3细胞P53和MDM2蛋白的影响
        3.4 干扰或过表达BLM和EZH2对PC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划痕愈合、克隆形成的影响
        3.5 BLM和EZH2相互作用对PC3细胞P53信号通路的影响
        3.6 裸鼠成瘤实验检测BLM和EZH2对PC3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Ⅱ:论文涉及的试剂配方

(8)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前列腺癌临床表现
    2.2 前列腺癌骨转移
        2.2.1 临床表现
        2.2.2 诊断标准
        2.2.3 诊断方法
        2.2.4 临床特点
        2.2.5 发生机制
        2.2.6 分级标准
    2.3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
        2.3.1 与年龄的关系
        2.3.2 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的关系
        2.3.3 与血钙水平的关系
        2.3.4 与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关系
        2.3.5 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关系
        2.3.6 与Gleason评分(GS)的关系
    2.4 展望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筛选标准
    3.2 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
        3.2.1 术前准备
        3.2.2 活检方法
        3.2.3 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3.3 数据收集
        3.3.1 血清血红蛋白水平、血钙水平、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TPSA数值、FPSA数值、F/T值
        3.3.2 Gleason评分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4.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4 ROC曲线及截断值、敏感性、特异性、优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线下面积
第5章 讨论
    5.1 Hb、Ca、TPSA、FPSA、F/T值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
    5.2 年龄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
    5.3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
    5.4 Gleason评分(GS)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p2PSA及其衍生指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样本收集和处理
        2.1.5 检验原理
        2.1.6 p2PSA、tPSA、fPSA的检测过程
        2.1.7 经直肠穿刺活检方法
        2.1.8 统计学方法
        2.1.9 计算公式
    2.2 结果
        2.2.1 所有研究人群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2.2.2 各指标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
        2.2.3 不同tPSA值患者统计结果
        2.2.4 不同Gleason评分前列腺癌患者一般描述性统计结果
    2.3 讨论
        2.3.1 PSA及 p2PSA的由来
        2.3.2 P2PSA及其衍生的诊断指标对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
        2.3.3 P2PSA及衍生指标对预测活检病理侵袭性PCa的效能
        2.3.4 P2PSA及衍生指标在预测侵袭性PCa、主动监测、生化复发监测中的应用
第3章 结论与不足
    3.1 结论
    3.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列腺癌新型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公英利癃汤加味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湿热瘀阻型精癃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湿热瘀阻型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6 观察指标评价及标准
        2.6.1 疗效性指标
        2.6.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数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法
    4 临床试验步骤
        4.1 研究前
        4.2 研究后
    5.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本次研究过程中病例完成数、剔除数与脱落数情况
        6.2 可比性分析
        6.3 一般情况比较
        6.3.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6.3.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6.4 治疗结果比较
        6.4.1 国际前列腺评分(IPSS)比较(见表5和图3)
        6.4.2 生活质量评分(QOL)比较(见表6和图4)
        6.4.3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比较(见表7和图5)
        6.4.4 残余尿量比较(见表8和图6)
        6.4.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9和图7)
    7.讨论
        7.1 前列腺增生症治疗手段及研究进展
        7.2 导师对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思路
        7.3 公英利癃汤加味联合坦索罗辛的理论基础
        7.4 BPH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关系的中西认识
        7.5 公英利癃汤加味组方分析
        7.6 两组数据比较结果分析
    8.结论
    9.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 北京)[J]. 赫捷,陈万青,李霓,曹巍,叶定伟,马建辉,邢念增,彭绩,田金徽,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工作组. 中华肿瘤杂志, 2022(01)
  • [2]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J]. 赫捷,陈万青,李霓,曹巍,叶定伟,马建辉,邢念增,彭绩,田金徽. 中国肿瘤, 2022(01)
  • [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前列腺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王雪巧,刘雪芝,韩晨鹏,高海燕. 河南医学研究, 2021(22)
  • [4]血清PSA、PSAD和HMGB1水平检测对老年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 刘毅豪,黄智峰,吴松,郑东翔,梁琼琼,杜子媚. 海南医学, 2021(12)
  • [5]前列腺健康指数密度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D]. 雷震. 延边大学, 2021(02)
  • [6]Au-Se键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D]. 赵增腾.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7]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D]. 阮涌. 贵州大学, 2021(01)
  • [8]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D]. 陈渤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9]p2PSA及其衍生指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D]. 傅文晴. 南昌大学, 2021(01)
  • [10]公英利癃汤加味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湿热瘀阻型精癃临床研究[D]. 王明凯.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