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站在微软的肩膀上

微创:站在微软的肩膀上

一、微创:站在微软的肩膀上(论文文献综述)

王珺仪[1](2020)在《基于数据库对交互艺术的情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发展和普及,新媒体艺术迅猛发展,交互艺术逐渐开始向着数码、网络、生物等多方面发展。与此同时,数据管理方式也随着科技发展由人工转向了数据库,数据库作为如今计算机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不单纯只是一种后台支持,它本身的结构和算法等亦是对人类在科技社会下心理和情感的反应,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情感。人们会不自觉的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型技术和新型思维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和情感,“交互”这一概念作为交互艺术的核心思想,在不同的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如今以计算机技术为主流的交互艺术中交互概念也有了全新的趋势。本文在前三章对新媒体时代下的交互艺术以及数据库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四章对于数据库与交互艺术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进行了探究,随后深入对人类这一交互艺术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互动对象的心理和情感进行分析,对于数据库与人相似性做出了理论分析并且将这种在人类和数据库中共存的情感与交互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第五章对于广义上与数据库有关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它们在交互艺术中的应用,它们自身特点为交互艺术带来的情感变化以及基于这些技术和情感的未来交互艺术存在的可能性和伦理问题。人工智能艺术将成为21世纪艺术模式中的基础,对于交互艺术创作者来说,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甚至机机交互都会成为未来交互艺术中的一环,如何真正把握这种技术而正确传递情感是未来交互艺术创作者面临的机遇,也是挑战。

瞿湘昆[2](2020)在《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这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中,移动互联网伴随着快速发展的技术、瞬息万变的市场,在生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惊喜,并深入渗透、改变着人们每个环节的生活习惯。各类移动APP应用需求场景爆炸式增长,伴随着创业潮催生了一条成熟的移动业务产业链,然而移动应用开发商在C端市场攻城掠地时,往往很少主动关注移动应用的安全问题,导致大部分APP普遍存在一些高危风险及漏洞,给企业及社会留下了安全隐患。移动应用安全服务商顺势而生,提供各类移动应用安全产品,形成了成熟的产业体系。WY公司在2016年积极转型切入B端市场,推出企业云服务产品。杭研部门响应集团公司战略转型号召,在2016年进入移动安全行业,组建团队研发产品逐鹿市场,自负盈亏。本文以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制定契合的营销组合策略在红海市场中后发制人,从0到1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生存,最终脱颖而出。笔者从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行业所面临的现状出发,利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分别剖析了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经过深度的行业市场调研,结合STP模型找出该公司在移动安全产品行业的目标市场,综合运用4P、4C等营销理论,同时结合了产业消费者心理学和企业品牌效应,阐述了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各个阶段采取的不同营销组合策略及背后逻辑,并复盘了营销策略落地实施和效益情况。本文分析、整理了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的相关数据资料,理论结合实际,详细探讨了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决策过程,如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组合策略制定、营销策略实施保障等,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脱颖而出提供了针对性、创新性的风向标,对WY移动安全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国内B端产品行业正处在萌芽发展阶段,本文虽然以移动安全产品营销为研究对象,却适用于大部分B端产品,希望为其他中小企业在红海市场竞争逐鹿过程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吴江红[3](2019)在《新型导向器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置入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股骨颈骨折是急诊科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随着社会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其发生率也不断增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颈骨折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常常成为临床医生的首选。手术采用3枚螺钉按照“平行倒三角”的构型分散置入,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得到越来越多骨科医生的公认。有研究证实3枚螺钉平行度越高,分布越分散,其力学强度越高,骨折预后越好。因此,如何提高3枚空心钉置钉的平行度和分散度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团队自主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股骨颈空心钉置钉导向器,该导向器设计精巧,使用方便。二、研究目的该研究拟从新型置钉导向器的可行性和有效两方面分别设计实验进行研究。通过实验,不仅能从设计原理上解释和证实其可行性,而且能为后期的临床实践提供良好的数据参考和经验指导。此外,通过采用导向器辅助与传统手术方式在体外模型上进行穿刺的随机对照实验,验证导向器的有效性。三、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新型导向器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研究随机从影像科数据库检索获取成年男性、女性患者髋部CT数据各30例进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好的股骨进行相关解剖数据的测量和分析。通过测量股骨颈前方皮质所在的基准线与股骨颈中轴线的夹角判断两者的几何学关系,从而从新型导向器的设计原理上验证其可行性。此外,通过将股骨颈沿中轴线方向投影,确定置钉安全区域,并分析、汇总样本数据信息。在股骨颈安全区域内规划各导针最佳置入点,并记录其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据此推算出该新型导向器的使用参数。第二部分新型导向器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有效性研究用3D打印的皮肤覆盖包裹可透视显影的人造股骨,组装成穿刺模型。将40例上述模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新型导向器辅助组(实验组),另一组为传统透视引导手术组(对照组)。用上述两种方法分别进行空心螺钉导针的置入,并对空心钉导针的植入准确性、术中透视的次数、导针穿刺次数、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记录和统计学评价。四、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新型导向器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可行性研究1.股骨头、颈相关解剖数据:30名女性患者股骨头直径为45.42±2.57mm;正、侧位片股骨颈宽度分别为32.24±2.77mm、27.01±1.85mm;股骨头直径与股骨颈正、侧位片宽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30名男性患者股骨头直径为50.20±1.76mm;正、侧位片股骨颈宽度分别为35.36±2.39mm、29.83±1.68mm;股骨头直径与股骨颈正位片宽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与侧位片宽度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股骨颈前方基准线与中轴线平行度检测:30名女性患者股骨颈前方基准线上粗隆间嵴两侧任意的P、Q两点所确定的直线PQ与股骨颈中轴线的最大夹角中位数为6.31°([IQR]=3.89°-8.92°),95%置信区间为(5.38,8.08)°。30名男性患者股骨颈前方基准线上粗隆间嵴两侧任意的P、Q两点所确定的直线PQ与股骨颈中轴线的最大夹角中位数为7.59°([IQR]=6.00°-12.81°),95%置信区间为(7.52,10.38)°。3.股骨颈安全区域分析:30名女性患者和30名男性患者样本中的股骨颈安全区域形态大致相似,为前方平坦的近似椭圆型。4.最佳置钉位置:30名女性患者1、2、3枚螺钉的位置距上界分别为28.72±2.76mm(89.02%±2.66%)、8.76±1.80mm(27.10%±4.65%)、7.28±1.48 mm(22.58%±3.95%);距前界分别为16.46±3.01mm(60.87%±9.94%)、21.62±2.21mm(79.98%±5.54%)、3.65±0.27cm(13.56%±1.36%)。30名男性患者1、2、3枚螺钉的位置距上界分别为32.57±2.36mm(92.12%±3.00%)、9.24±2.21mm(26.03%±5.62%)、7.65±1.83mm(21.77%±5.51%);距前界分别为18.19±4.00mm(60.90%±12.70%)、24.32±2.63mm(81.47%±6.75%)、3.59±0.48mm(12.04%±1.63%)。第二部分新型导向器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有效性研究两组实验中导针均未穿出股骨颈皮质。导向器手术组置钉较传统手术组更加准确:平行度分值无明显差异,19.7±2.8分vs 20.3±2.5(P=0.583),但三枚导针在股骨颈截面覆盖面积更大,72.9±11.7 mm2 vs 55.3±9.6 mm2(P<0.0005)。此外,导向器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透视的次数少,14.5±2.5次vs 24.0±5.5次(P<0.0005);且导向器组的导针穿刺次数比传统手术组少,5.2±1.5次vs 8.2±3.0次(P<0.0005)。此外实验显示:导向器手术手术时间与传统手术组无明显差异25.4±4.0 min vs 22.9±4.4 min(P=0.068)。五、研究结论1.新型导向器的可行性验证研究发现:股骨颈置钉安全区域为一个前方平坦的近似椭圆型,股骨颈前方骨皮质与股骨颈中轴线基本平行,新型导向器的设计符合了股骨颈的解剖学特点。研究还通过数据测量提供了股骨颈置钉时,三枚空心螺钉的位置参考值。同时,根据数据换算得出了使用该新型导向器时各调节参数的参考值。2.体外模型穿刺实验证实:该导向器用于股骨颈置钉,可以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导针穿刺次数,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同时,该使用该导向器不增加手术时间。

丁一[4](2019)在《具身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具身认知打破了传统认知心理学“身心分离”的认识论传统,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地位。具身认知意在突出认知依赖于感知运动的身体,把个体感知运动能力建立在一个更广泛的生物、心理和文化情境之中。这种极富创造性的学说,从方法论角度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指出了新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相连,并形成特色鲜明的两派:一是以表征为核心的符号主义人工智能,一是以人工神经网络为核心的联结主义学派。然而这两条路径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智能体与真实世界交互这一难题。具身人工智能正是在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遭遇困境的情况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以行动为核心,强调给与人工智能一个身体,通过身体来实现与外部世界的交互。因此,具身人工智能又被称为行为主义人工智能。行为主义的观点与具身认知不谋而合,具身性研究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研究者陆续提出“身体智能”、“世界学习”、“分布式自适应控制”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相比于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人工智能,具身人工智能拥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具身人工智能不再是一种“卧床不起”的程序,它可以为我们打扫屋子、擦拭地板,甚至与人类交流;第二,自适应性,能够更出色地完成与外部环境的交互;第三,具身性人工智能更像一个真正的人,有助于人类探索智能的本质。可以看出,具身人工智能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它有力推动了哲学与人工智能学科的融合,促进了认知科学范式的转变,凸显了非理性、非逻辑方法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身体智能、自适应控制等具身观念、方法的传播和应用,人工智能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在分担人类劳动、将“赛博格”变为现实、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李天国[5](2018)在《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的传播与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密不可分。相较于心智初开的少年儿童和行为基本稳定的中老年人,青年人大多已完成学术与政治启蒙,具备了向理论自觉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信仰未坚、易受影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普及对象。迈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主要体现在理论对中国实践成就解释的乏力,对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难以提供解释或解决之道,因批判精神的缺失带来的教条化,在普及过程中的简单化、庸俗化,部分“纯学术”哲学研究刻意脱离实践,等等。青年群体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他们显示出的时间利用“碎片化”、思想多元化、惯用“微语言”等区别于以往社会的独特特征,更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传播方式产生了明显冲突。实证调查显示,多数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仅停留在浅显层次,主动学习意识严重缺乏。此外,作为曾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对中国的影响极大。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失败,是其日积月累失掉人心、导致解体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引以为戒。因此,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势在必行、意义重大。信息时代的来临,对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如何更好地实现由革命性话语体系到建设性话语体系的转变;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通过立足中国的实践实现理论术语的创新;如何处理好传统哲学语言与信息时代催生的网络语言的关系;如何迅速有效地运用信息时代新技术找到让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但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只处于初始甚至原始阶段,在系列化开发、形成贴近青年的新媒体产品方面还是空白,是研究的重要方向。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和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立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宏大实践,进一步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思想。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中形成丰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现出的理想主义、担当意识,展现的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飞扬文采,对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这些优秀哲学思想及其文风的深入分析,可以获得构建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摆脱在青年中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获得更大发展,要着眼时代大背景,反思自身。面对诸多新的挑战,必须突显其价值维度,构建具有人文关怀、价值批判、变革世界功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形态。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应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与反思精神,体现信息时代的理论进步,拥有贴近青年的传播方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应实事求是地阐释马克思本人作为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使青年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由来;应照顾青年特点,基于青年群体的年龄、文化层次、生长环境、职业类别,对不同青年群体进行分类分众化的哲学素养提升教育;应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进一步促进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应秉持理性的批判精神,摒弃教条主义、倡导学术革命,通过立足于实践的批判促进哲学不断进步;应重视、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的严谨、理论的纯粹、经典的叙述,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方法传播开来;应重视家庭教育,改变错误家教观念模式,通过培养年轻父母的哲学思维,从源头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力求通过这些努力,重塑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发扬光大。

廖明治[6](2017)在《基于SD的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让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同时也给了各行各业一个非常好的“弯道超车”机会,帮助中国从“制造大国”、“人口大国”快速转型为“网络大国”、“创新大国”。其中家电领头企业海尔集团顺应新形势开创性地提出“人人创客”、“企业平台化”等一系列的创新性概念,旨在将企业打造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万众创新平台,吸纳各方技术创新需求与技术创新解决方案,从而成为海尔集团技术创新的不竭源泉。海尔集团目前所构建的“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目前学术界针对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较少,且该技术创新系统具有新生事物所共有的运用风险性、技术创新价值难以提前预估以及该技术创新系统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着眼于对该技术创新系统进行优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以技术创新理论、系统动力学(SD)理论、“互联网+”相关理论为基础,将海尔集团的“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分析该技术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构建相关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图,从而进一步建立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最后借助系统动力学(SD)的建模软件VENSIM,建立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的存量流量图作为系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模拟以及预测,分析出该技术创新系统的内部作用机理,尝试找出其在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作出优化,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升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转水平,并尝试讨论能否在相同类型企业进行推广。

贾珍珍[7](2016)在《信息战的哲学视界》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科学技术恶用的历史,乃是战争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可以说,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确立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技术以龙头地位,从而掀起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改写了材料或者能源主导社会的时代篇章。这一事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就是引发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改弦更张,让一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战响彻世界上空,也使我军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军事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从来就没有逃离过哲人的眼光。面对信息战的到来,当今世界不管富国还是穷国,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其军队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走向,即致力于实现信息化。为什么信息战会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作战样式?信息战的物质基础、科学内涵、领域分布到底是什么?打赢信息战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信息战的源与流、矢与的、本与末等等诸种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认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正确应对未来军事革命与挑战,将不无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世界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密切关系为宏阔背景,以中国特色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领域的长期成果积累为基础,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军事社会历史事实,注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着眼应对军事斗争准备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就信息战的物质基础、战争本质、领域分布、装备创新、智力支持、艺术空间诸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力争在哲学的俯瞰下,将一个全景透视的信息战展示在世人面前。简言之,本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第一,信息战是什么?文章回顾了人类战争中武器装备从材料对抗、能量对抗到信息对抗的漫长历史,根据香农信息论的本源意义和科学界的普遍理解,对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作了基本的逻辑区分,相应地界定了物理信息战、生理信息战和心理信息战的大体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在过去的30年来,有很多人围绕着信息战的特点、规律、战法展开过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却没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谓的信息战,并非他们津津乐道的那般模样,而对于信息战的理解,应当有更宽广、更宏阔的视野。第二,如何打赢信息战?文章以战斗力构成三要素为依据,围绕装备研发,分析比较了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和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三类装备创新模式的利弊优劣,进而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非对称发展两条在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基本思路;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考察了体能、技能、智能因素在武器装备发展不同阶段所占据的地位,分析了个体智慧正在让位于集体智慧的时代大潮,进而论证了现代智库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围绕作战方式创新,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与战争艺术空间拓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战争艺术空间压缩与扩张的辩证法,指出了未来战争艺术空间全维拓展对人类提出的更高要求。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就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后来的中国兵家则将此思想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则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由此看来,物理信息战只是初步的、基础的,当然也是必要的。从物理信息战控制能量的精准杀伤出发,经过生理信息战针对不同个体的选择杀伤,最后达致心理信息战对不同思想观念意识的围剿,进而实现对人的思想控制——那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走向,也是人类战争的最高境界。

张欣[8](2015)在《狐步杀》文中提出小说以一起凶杀案的侦破为主线,描写柳三郎、苏立(苏而已)、苞苞、端木哲的情感纠葛乃至爱恨情仇,以及公安刑侦员周槐序对苏而已的爱慕之情。故事云诡波谲、引人入胜。素以创作都市言情小说着称的着名作家张欣,沉寂数载之后为我们奉献的这部精彩力作,相信不会辜负读者朋友们的阅读期望。1鸳鸯。走糖。鸳鸯是广式茶餐厅特有的饮品,一半咖啡一半红茶,一半是火焰另一半还是火焰。配合在一起是熊熊燃烧的口感。走糖是不加糖,走盐是不加盐,全走是不加葱姜蒜。全走那还吃个什么劲儿?

贺林[9](2013)在《小米手机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012年的结束,从2011年12月30日开始的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工作已经进行一年多了,国内各地要求全面实现三网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三网融合不仅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打破了行业之间的壁垒,也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这对于中国手机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但现阶段环境复杂而且各种威胁很大,对于国内的手机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小米手机公司或者小米公司)从2010年4月6日成立以来就备受行业的注目,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创始人是着名的IT名人雷军,更因为小米手机自2010年8月16日首次发布以来,仅在2012年内就实现销售小米手机数量达719万台,含税销售额达126.5亿元,光为国家纳税总额就达到19亿元,这无疑在中国手机界是一大奇迹。本文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于小米手机公司的具体事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也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战略规划方面的建议,这对于小米手机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国内其他类似的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第三章,这一部分先从该公司业务概况入手,然后从包括宏观环境、五力模型、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四章,本章通过对该公司的财务销售状况、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价值链及市场地位等方面的分析,对其所处的内部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五章,本章结合了小米手机公司的内外部条件,运用SWOT模型对该公司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的分析,并基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发展战略目标。第四部分即第六章从突出自主创新,强化营销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结合小米手机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实施方法。

李文博[10](2013)在《集群情景下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群情景下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实践日益受到来自各领域学者的关注,其中,创业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问题日显突出。基于扎根理论,本文提炼了CREC影响因素模型,包括团队创业认知、创业资源整合、创业网络嵌入和集群创业情景4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16个子范畴;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释了模型中主范畴的影响机理。研究丰富了现有创业理论,对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实践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二、微创:站在微软的肩膀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创:站在微软的肩膀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库对交互艺术的情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创新特色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下的交互艺术
    2.1 交互艺术发展脉络
    2.2 交互艺术的特点
        2.2.1 交互性
        2.2.2 独特性
        2.2.3 综合性
        2.2.4 模糊性
    2.3 交互艺术的语言
    2.4 科技发展对交互艺术的影响
第三章 数据库对交互艺术的技术性影响
    3.1 数据库
        3.1.1 数据管理的发展脉络
        3.1.2 数据库管理的特点
    3.2 数据库的应用
    3.3 数据库系统
    3.4 数据库系统对交互艺术的结构性影响
第四章 基于数据库的算法与交互艺术的情感性结合
    4.1 分类算法与分类思维
    4.2 循环算法与信任感、秩序感
    4.3 随机算法与模糊情感
    4.4 替代迭代与新鲜感
    4.5 迭代积累与情绪化积累
第五章 广义数据库交互艺术作品与伦理
    5.1 广义数据库
        5.1.1 人工智能软件
        5.1.2 人形智能
        5.1.3 大数据时代
    5.2 广义数据库艺术伦理
        5.2.1 人工智能艺术的伦理思考
        5.2.2 大数据交互艺术的伦理思考
        5.2.3 传统伦理与数据库伦理对比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营销组合理论进展
        1.2.2 行业发展相关研究
    1.3 研究框架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移动安全产品概述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2.2.1 STP营销理论
        2.2.2 4P营销组合理论
        2.2.3 4C营销组合理论
    2.3 研究方法和工具
        2.3.1 PEST理论分析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3.1 WY公司内部分析
        3.1.1 WY公司简介
        3.1.2 资源和能力分析
        3.1.3 WY移动安全产品发展概况
    3.2 WY移动安全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科技环境
        3.2.4 社会环境
    3.3 移动安全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3.1 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3.3.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3.3.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3.4 购买者议价能力
        3.3.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4 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SWOT分析
        3.4.1 优势
        3.4.2 劣势
        3.4.3 机遇
        3.4.4 威胁
第四章 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的营销策略
    4.1 移动安全产品供应商服务能力市场调研
        4.1.1 潜在客户基本情况分析
        4.1.2 消费者对行业公司认知现状分析
    4.2 基于STP分析的营销战略定位
        4.2.1 市场细分
        4.2.2 目标市场选择
        4.2.3 市场定位
    4.3 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发展各阶段营销组合策略复盘
        4.3.1 分阶段灵活的产品策略
        4.3.2 成本优先的高性价比价格策略
        4.3.3 低成本的渠道策略
        4.3.4 多元化的促销策略
    4.4 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品牌策略
        4.4.1 专业安全的品牌形象
        4.4.2 引领行业的品牌价值
        4.4.3 多元化的品牌推广
第五章 营销策略实施保障及效果分析
    5.1 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1.1 强化创新意识提升技术保障
        5.1.2 提升团队人员素质和能力
        5.1.3 优化团队组织架构
        5.1.4 注重团队文化建设
    5.2 营销组合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5.2.1 分阶段灵活的产品策略效果分析
        5.2.2 成本优先的价格策略效果分析
        5.2.3 低成本渠道策略效果分析
        5.2.4 多元化的促销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新型导向器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置入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新型导向器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可行性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型导向器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有效性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具身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拟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拟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具身思想的哲学渊源
    第一节 具身思想的内涵
        一、知觉与行动的不可分割
        二、认知依赖于身体体验
        三、概念源于主体与环境的互动
    第二节 中国哲学中的具身思想
        一、诚于中而形于外
        二、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三、气与行合
    第三节 具身思想的西学传统
        一、认知是一种动态的、情境性的行为形式
        二、语言的意义在于其用途并有赖于社会环境
        三、隐喻系统联通身体体验
        四、身体是认知发生的前提条件
第二章 具身思想嵌入人工智能
    第一节 人工智能概述
        一、智能的定义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具身性转变
        一、符号主义研究方法的缺陷
        二、联结主义研究方法的不足
        三、具身性研究方法的出场
    第三节 具身人工智能应运而生
第三章 具身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身体智能
        一、对传统认知科学发起挑战
        二、具身人工智能的“身体”进化
        三、涌现与自适应性
    第二节 世界学习
        一、奥基夫的老鼠实验
        二、环境塑造大脑
        三、构建预测模型
    第三节 分布式自适应控制
        一、分布式自适应控制理论的提出
        二、分布式自适应控制的特征
        三、认知的进化
第四章 具身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价值
    第一节 理论价值
        一、促进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二、推动哲学与人工智能学科的融合
        三、凸显非理性、非逻辑方法论的价值
    第二节 实践意义
        一、更好的为人类分担体力劳动
        二、将“赛博格”变为现实
        三、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的发展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何谓“青年”
        二、为什么“面向青年”而非其他
        三、话语体系及功能演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最初形态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丰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基本特点
    第三节 对青年群体的影响
        一、重视青年的逻辑起点
        二、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鼎盛时期
        三、理论界是影响青年群体的重要阵地
        四、国民教育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主渠道
    第四节 致敬经典——毛泽东哲学文风构建特色与赏析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毛泽东哲学文风的特点
        三、对当下文风话风的启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困境
    第一节 与青年渐行渐远:趋于边缘化的窘境
        一、理论对中国当代实践成就解释的乏力
        二、对社会一些负面现象难以提供解释或解决之道
        三、因批判精神的缺失带来的教条化问题
        四、普及过程中的简单化、庸俗化
        五、刻意追求所谓“纯学术”哲学导致脱离实践
    第二节 不只是大众——对执政党的考验
        一、文风折射党风政风学风
        二、提高领导干部哲学思维能力任重道远
        三、传统理论宣传方式方法面临挑战
        四、话语软实力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 前苏联青年话语体系溃败的前车之鉴
        一、学术政治化窒息了哲学的发展
        二、机械的教育模式使青年思想陷入困境
        三、苏共自我全面否定招致雪崩式溃败
第三章 信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新要求
    第一节 大变革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
        一、对信息社会发展中几对矛盾的反思
        二、对“虚拟”实践的现实拷问
        三、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时代发展
    第二节 信息时代青年的基本特征
        一、基础教育普及和需求多样化使价值观念趋于多元
        二、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生理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三、社会转型下社会参与家庭融入呈现异质性主体性
        四、高度依赖网络重构学习工作生活理念方式
    第三节 当代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认同状况
        一、呈现“高度认可”与“认知浅显”两面性
        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有待强化
        三、对创新话语体系的启示
    第四节 当代青年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大背景之变:激荡的社会变革
        二、主渠道之弊:传统的教育模式
        三、小气候之弱:缺失的家庭功能
        四、成长期之惑:青年身心特点的影响
第四章 重塑贴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要适应新时代要求
        一、实现革命性话语体系到建设性话语体系的转变
        二、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术语的创新
        三、处理好传统哲学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关系
        四、构建让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
    第二节 价值论转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要义
        二、价值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扬弃
        三、影响青年群体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信息时代贴近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构建方向
        一、哲学形象的亲切感
        二、传播方式的具像化
        三、时间利用的碎片式
        四、网络空间的广泛性
        五、学习过程的参与感
    第四节 用价值哲学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一、再叙革命先辈魅力
        二、必须照顾青年特点
        三、既探寻真理,更扣问心灵
        四、呼唤理性的批判精神
        五、发挥网络新媒体的魔力
        六、重视家庭教育的引领作用
第五章 重塑贴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依托“青马工程”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实践
        一、用新媒体推动话语体系由“教育式”向“影响式”转变
        二、正确处理创新实践中理论严肃性与语言娱乐化的关系
        三、在实践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对青年的影响
    第二节 面向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影响力的模型构建
        一、模型的确定
        二、相关说明
    第三节 向习近平学习文风话风
        一、凝心聚魂: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
        二、精神标识:形成与构建方式
        三、根植人民: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结语 青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实证调查所用问卷
后记与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基于SD的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开放式创新的文献
        1.3.2 关于用户创新的文献
        1.3.3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文献
        1.3.4 关于“互联网+”开放式创新的文献
        1.3.5 关于海尔“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的文献
        1.3.6 现有的文献综述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方法
        1.5.2 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创新网络理论
        2.1.1 开放式创新理论
        2.1.2 协同创新理论
    2.2 技术创新模式理论
    2.3 技术创新系统理论
        2.3.1 技术创新系统的内涵
        2.3.2“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
    2.4 系统动力学
        2.4.1 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2.4.2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尔集团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
    3.1 海尔集团简介
    3.2 海尔集团技术创新系统发展历程
        3.2.1 基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的技术创新系统
        3.2.2 基于引进合作模式的技术创新系统
        3.2.3 基于自主研发模式的技术创新系统
    3.3“互联网+”时代下的海尔集团技术创新系统
        3.3.1 用户技术创新
        3.3.2 企业创新能力
        3.3.3“互联网+”交互平台
        3.3.4 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概念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SD模型的构建
    4.1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适用性
    4.2 建模目的
    4.3 模型变量的设计
    4.4 模型系统边界的界定
        4.4.1 海尔集团自身技术创新子系统
        4.4.2 用户技术创新子系统
        4.4.3 网络交互平台技术创新子系统
        4.4.4 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总系统
    4.5 系统的存量流量图
        4.5.1 存量流量图的建立
        4.5.2 系统变量间方程关系的建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SD模型的模拟仿真优化
    5.1 模型的检验
        5.1.1 量纲一致性检验
        5.1.2 模型结构性检验
        5.1.3 模型真实性检验
    5.2 系统模型的优化分析
        5.2.1 海尔专利申请相关量分析
        5.2.2 业务收入量分析
        5.2.3 互联工厂新产品量分析
        5.2.4 海尔技术创新产品平均成本分析
        5.2.5 交互平台用户数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信息战的哲学视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信息战的物质基础
    2.1 人类社会的存在
        2.1.1 物质存在
        2.1.2 能量存在
        2.1.3 信息存在
    2.2 信息体系的演进
        2.2.1 系统、体系与体系作战
        2.2.2 古代人力信息体系
        2.2.3 近代电讯信息体系
        2.2.4 当代计算机信息体系
    2.3 武器装备的对抗
        2.3.1 材料对抗
        2.3.2 能量对抗
        2.3.3 信息对抗
第三章 信息战的战争本质
    3.1 信息战的政治目的
        3.1.1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3.1.2 霸权主义的现实表现
        3.1.3 规制霸权主义的载体
    3.2 信息战的暴力内涵
        3.2.1 战争存在的暴力基础
        3.2.2 物理信息战的暴力表现
        3.2.3 信息战中暴力表现的新面貌
    3.3 信息战的实力支撑
        3.3.1 战争力量的内涵
        3.3.2 战争实力的分类
        3.3.3 信息战的实力特点
    3.4 信息战的博弈特性
        3.4.1 战争博弈的组织性
        3.4.2 战争博弈的对抗性
        3.4.3 战争博弈的破坏性
第四章 信息战的领域分布
    4.1 物理信息战领域
        4.1.1 物理信息战的内涵
        4.1.2 物理信息战的发展
        4.1.3 物理信息战的影响
    4.2 生理信息战领域
        4.2.1 生理信息战的内涵
        4.2.2 生理信息战的发展
        4.2.3 生理信息战的影响
    4.3 心理信息战领域
        4.3.1 心理信息战的内涵
        4.3.2 心理信息战的发展
        4.3.3 心理信息战的影响
第五章 信息战的装备创新
    5.1 装备创新的时代内涵
        5.1.1 创新的含义
        5.1.2 装备创新的含义
        5.1.3 需求与装备创新的关系
    5.2 装备创新的发展模式
        5.2.1 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
        5.2.2 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
        5.2.3 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
    5.3 装备创新的弯道超车
        5.3.1 装备创新的瓶颈
        5.3.2 装备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5.3.3 装备创新的非对称发展
第六章 信息战的智力支持
    6.1 从体能较量到智能较量
        6.1.1 体能较量
        6.1.2 技能较量
        6.1.3 智能较量
    6.2 从个体智慧到群体智慧
        6.2.1 我国古代幕僚:个体智慧
        6.2.2 德国总参谋部:集体智慧
        6.2.3 现代智库:专业智慧
    6.3 军队人才发展的建设方略
        6.3.1 智力基础:科技素质
        6.3.2 智力依托:工程机制
        6.3.3 智力表现:技战融合
第七章 信息战的艺术空间
    7.1 古代战法变换塑造的单一维度
        7.1.1 战争艺术的基本内涵
        7.1.2 战法变换的历史选择
        7.1.3 战法变换的艺术表现
    7.2 近代装备革新带来的大幅拓展
        7.2.1 装备革新的社会基础
        7.2.2 装备革新的战争实践
        7.2.3 装备革新的艺术表现
    7.3 现代智能较量创造的广袤空间
        7.3.1 现代战争的信息迷雾
        7.3.2 智能较量的复杂环境
        7.3.3 智能较量的艺术表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科技革命年表
附录 B 美军未来信息作战环境描绘

(8)狐步杀(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小米手机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向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
        2.1.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2.1.2 企业战略管理制定的原则
    2.2 战略规划的相关理论
        2.2.1 战略规划的内容
        2.2.2 战略规划的执行
    2.3 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
        2.3.1 PEST分析模型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模型
第三章 小米手机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小米手机公司业务概况
        3.1.1 小米手机公司的产品分析
        3.1.2 小米手机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产业分析
        3.3.1 供应商
        3.3.2 购买者
        3.3.3 潜在进入者
        3.3.4 替代竞争者
        3.3.5 现有竞争者
    3.4 手机市场环境分析
        3.4.1 中国手机市场分析
        3.4.2 现有竞争者分析
    3.5 小米手机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与总结
第四章 小米手机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小米手机公司的财务情况
    4.2 小米手机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
    4.3 小米手机公司的价值链
        4.3.1 研发能力
        4.3.2 生产制造能力
        4.3.3 营销能力
        4.3.4 人力资源能力
    4.4 小米手机公司的市场地位
        4.4.1 市场地位分析法
        4.4.2 小米手机公司的业务类型分析
    4.5 小米手机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总结
第五章 小米手机公司的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法的应用
    5.2 小米手机公司的战略设计
        5.2.1 小米手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5.2.2 小米手机公司的战略设计
    5.3 小米手机公司的战略控制
第六章 小米手机公司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6.1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6.2 增强品牌知名度
    6.3 强化营销能力
        6.3.1 细化市场,个性化战略
        6.3.2 差别化定价
        6.3.3 完善服务水平
        6.3.4 完善渠道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集群情景下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1.1 创业行为的内涵界定
    1.2 集群情景下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案例选择
    2.3 数据采集
3 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3.1 开放编码
    3.2 主轴编码
    3.3 选择编码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 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5 讨论和结论
    5.1 两点讨论
    5.2 基本结论

四、微创:站在微软的肩膀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库对交互艺术的情感研究[D]. 王珺仪.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2]WY公司移动安全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 瞿湘昆. 浙江工业大学, 2020(12)
  • [3]新型导向器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置入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D]. 吴江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4]具身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及启示[D]. 丁一.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D]. 李天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03)
  • [6]基于SD的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优化研究[D]. 廖明治.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7]信息战的哲学视界[D]. 贾珍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8]狐步杀[J]. 张欣.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5(08)
  • [9]小米手机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贺林.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1)
  • [10]集群情景下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李文博. 科学学研究, 2013(01)

标签:;  ;  ;  ;  ;  

微创:站在微软的肩膀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