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孕妇产前健康教育

门诊孕妇产前健康教育

一、门诊孕期妇女产前的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蔚[1](2021)在《连续性群组式护理在围产期保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利君[2](2021)在《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了解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的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瓶颈,为政策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孕产妇贫血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实施情况。2定量研究: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6个省(自治区)中的11个县作为研究地区,于2019年10月-2020年2月对研究地区42家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这些机构的201名医务人员及1714名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于2019年12月—2020年5月对东、中、西部地区3个省中2713名0-6岁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3定性研究: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4个省中的4个县,作为研究地区,于2021年1-2月对研究地区的35名医务人员及33名孕产妇进行深入访谈。4瓶颈分析:通过瓶颈分析方法从支持性环境、供方、需方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对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的实施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的障碍和瓶颈。结果1支持性环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国策为改善孕妇营养,降低孕产妇贫血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性环境。2服务提供方2.1医疗机构:所调查的医疗机构均可检测血红蛋白,只有66.7%的机构可以检测铁蛋白。平均每家机构配备2.8种铁剂和1.4种叶酸,省级医疗机构平均配备的铁剂和叶酸种类最多,分别有5.3种和2.3种,乡级医疗机构平均配备的铁剂和叶酸种类均较少,分别只有1.2种和1.1种。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医疗机构平均配备铁剂和叶酸的种类较少,分别只有1.9种和1.3种。2.2医务人员:只有47.3%的医生知晓本机构孕产妇贫血患病状况。所调查的医生均要求孕产妇检测血红蛋白,87.6%的医生要求检测铁蛋白。41.3%的医生建议在整个孕期补充铁剂,建议补充的铁剂和叶酸最常见的是多糖铁复合物(66.7%)和叶酸片(89.6%)。医生有关孕产妇贫血知识题合格率为79.1%,75.1%的医生参加过孕产妇贫血相关培训。3服务需求方95.2%的孕产妇在孕期检测过血红蛋白,但仅47.9%检测过铁蛋白。10.8%的贫血孕产妇,没有得到医生的任何处理,仅23.4%的贫血孕产妇同时接受饮食指导和铁剂、叶酸补充处理。孕产妇每天都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占比较高,但每天吃红肉的只有24.3%,每周1次及以上吃动物血或畜禽肝肾类只有38.3%。孕产妇在孕期的叶酸、铁剂、维生素制剂、钙制剂以及其他矿物质补充率分别为 91.1%、38.1%、49.7%、55.2%及 21.8%。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北方、中孕期妇女、晚孕期妇女、产妇、在孕期进行过铁蛋白检测、贫血者、铁缺乏症者是在孕期补充铁剂的保护因素;中部地区、南方、早孕期妇女、没有检测铁蛋白、不贫血者以及无铁缺乏者是在孕期补充铁剂的危险因素。孕产妇贫血相关知识题合格率为85.5%,88.8%从医生那获取知识。儿童母亲回答可以促进铁吸收的维生素正确率占比最高为69.1%,59.3%从医生那获取。结论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支持性环境方面:孕产妇贫血预防技术指南种类多、来源广,未进行统一;一些政策的硬性规定,限制了贫血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孕产妇贫血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因素;传统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2服务提供方面:基层医疗机构铁蛋白检测能力欠缺;铁剂和叶酸配备种类少、预防性剂量普及性较低;医生对孕产妇贫血的重视度不足,采取干预措施知识和意识不强。3服务需求方面:孕产妇饮食结构不合理;孕产妇及儿童母亲对营养及贫血的认知不足;孕产妇对于贫血防治措施的依从性不足。4服务质量方面:常规检测提供不足;铁叶酸制剂补充不规范;治疗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根据上述瓶颈显示,建议形成国家级统一的孕产妇贫血技术指南,形成有针对性的孕产妇贫血防治策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铁蛋白检测能力;促进预防性制剂的可及性;加强对医生有关孕产妇贫血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以及利用已有资源加大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的力度。

符颖[3](2021)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前结构化教育课程方案的构建》文中提出

任永莲[4](2021)在《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对高危妊娠孕妇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孕期女性因处于妊娠这一特殊生理期,其情感十分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常常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尤其对于孕期存在妊娠并发症或存在某些妊娠高危因素的孕妇,更容易产生分娩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认知行为治疗因其操作简单、节约时间、见效快的特点,是最具影响力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国外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针对孕产妇负性情绪的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国内学者多关注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正常妊娠孕产妇负性情绪的治疗效果,且干预形式多以面对面认知行为治疗为主,但面对面治疗常因交通不便、时间限制、病耻感等因素往往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受限。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兴起,依托网络媒体进行心理治疗成为目前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以文献分析为指引,以理论指导手册为参考,构建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方案,并验证其对高危妊娠孕妇分娩恐惧、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效果,为今后形成科学有效、针对高危妊娠孕妇心理需求的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奠定基础。方法:1.干预方案的构建研究(1)文献和理论着作分析: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研究者按照既定的检索策略在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检索孕产妇网络认知行为干预相关文献,同时查找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理论着作作为补充,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同时提取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和干预方案,采用内容分析法提取并归纳文献和理论着作中提及的干预策略,形成干预方案初稿。(2)专家会议法:干预方案初稿制定后,研究者主动联系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确定会议时间,将会议日程、干预方案初稿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给专家,会议开始时请专家填写专家一般资料调查表、专家权威程度自评表,同时研究者对本次会议的目的、干预方案主要内容进行汇报,专家围绕干预方案具体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小组成员做好现场录音与拍照,会议结束后研究者收回会议资料并对会议内容进行总结。2.干预方案的实证研究(1)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7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围产保健门诊规律产检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高危妊娠孕妇作为目标人群,根据样本量计算最终确定170例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采用钉钉视频会议结合微信群形式的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门诊心理咨询,两组于干预前、干预后即刻、产后3天分别用Wijma分娩预期与经验问卷(WDEQ)、妊娠特有焦虑量表(PAQ)、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价治疗前后孕妇分娩恐惧、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程度。(2)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从全程参与网络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对象中选取不同高危因素、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孕妇作为访谈对象,采用预先设定的访谈提纲对访谈对象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分析访谈资料时采用Colaizzi分析法。结果:1.方案构建结果(1)文献和理论着作分析:目前检索到的文献中,针对孕产妇负性情绪的网络认知行为干预研究均为外文文献,最终纳入9篇RCT研究和2本理论着作。通过对文献和理论着作进行归纳总结可知:文献中提及的干预时机从孕中晚期开始到产后1年内;干预形式多通过网站、手机应用软件,同时将短信、电子邮件作为辅助干预形式;在干预策略上,分娩恐惧多采用系统脱敏训练,焦虑、抑郁情绪采用心理教育、认知矫正、认知重构、行为实验、社交技能训练、放松训练等,同时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作为巩固练习;干预频次多为1次/周,共3-11次不等,每次干预时长约20-50分钟;结局指标评价多采用国际通用的负性情绪量表进行评估;结局评价时间从干预后1周随访至干预后4年。(2)专家会议法:共邀请10名专家参与会议,专家的集体权威系数为0.855。专家提出如下建议:(1)在干预形式上,通过在线视频互动的形式进行干预比在微信公众号治疗效果好,建议增加视频、动画、音乐等形式,并通过电话或短信督促其完成,同时将家庭作业形式由书写形式改为书写、视频、语音形式;(2)在干预内容上,每次课程内容中插入案例视频,在6次治疗结束后增加巩固治疗,巩固治疗内容主要以孕妇分享自身实际的心理困扰为主;(3)在干预频次及时机上,增加治疗期的干预频次或在治疗期后增加巩固治疗,每次30-45分钟,将干预时机选在每周六日,干预时间段需延伸至产后4周;(4)在干预对象上,将孕妇和配偶同时作为干预对象,考察配偶心理干预对孕产妇负性情绪的影响;(5)在结局评价指标上,问卷测评比较主观,建议增加客观的生物学指标,结局评估时间至少需要随访至产后,同时干预后至少需要测评两次。根据专家建议对干预方案做如下修订:将微信公众号干预的形式改为钉钉视频会议结合微信群的形式,同时辅以电话、短信干预,将家庭作业形式由书写形式改为书写或视频、语音形式;在干预策略上,考虑到高危妊娠疾病多样性因素,将案例主题“糖妈妈的故事”改为“准妈妈的心理困扰”,同时播放3个不同的案例,在6次治疗结束后增加巩固期;干预时机由每周时间不固定改为每周六晚上19点开始;结局测评时间选择在基线、干预后即刻(巩固治疗后)以及产后3天三个时间点进行。2.干预实证研究(1)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1)两组干预前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治疗期间干预组脱落19例,对照组脱落17例。(2)两组干预后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即刻比较,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果显示分娩恐惧、妊娠相关焦虑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抑郁量表得分在干预后即刻差异无显着变化(p>0.05);两组研究对象产后3天比较,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均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分娩恐惧、妊娠相关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3)两组干预前后多重比较:在干预前、干预后即刻、产后3d分娩恐惧、焦虑、抑郁量表得分比较,分娩恐惧、焦虑量表得分在时间因素、组间因素以及时间组间交互因素差异均显着(p<0.001),两组孕妇抑郁量表得分在时间因素、时间组间交互因素差异显着(p<0.005),但组间因素差异不显着(p>0.05)。(4)干预组依从率为77.7%,对照组依从率为75.3%。干预组满意度调查表总分≥25分的孕妇为51例,满意率为77.27%。(2)质性研究:本研究共访谈12例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参与治疗的真实感受及对本次治疗提出的不足和建议等方面归纳可知,研究对象较为认可本次治疗,认为本次治疗以便捷实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改善其孕期的负性情绪和行为方式,能够满足其居家心理治疗的需求,但网络心理治疗产生的效果受个体自控力、治疗兴趣等主观因素和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在制定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方案时需考虑孕妇个体差异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同时增加产后自我护理内容。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与理论着作分析、专家会议法构建出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方案,该方案分两期:治疗期(6次线上视频)和巩固期(3次线上交流)。采用单盲随机对照实验研究验证了该方案对高危妊娠孕妇负性情绪的治疗效果,实践证明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对高危妊娠孕妇分娩恐惧、焦虑情绪有显着治疗效果,但对抑郁情绪近期效果不明显,需持续追踪远期的治疗效果。同时研究对象对本次治疗主观上较为认可,认为本次干预采用便捷实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改善其孕期的负性情绪,但本次治疗受研究对象个体主观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影响,未来研究需在充分考虑孕妇个体差异性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方案,为今后形成系统规范的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奠定基础。

许梦白[5](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张少颖[6](2021)在《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1.探究由孕期、分娩至产后阶段高危妊娠孕产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2.归纳产科医护人员对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状的看法与改进建议。3.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方法:1.选取福州市某三甲医院的17名高危妊娠孕产妇和8名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了解高危妊娠孕产妇在就诊及住院期间的实际护理需求,了解医护人员对现有的孕产妇服务内容与模式的看法。2.检索并分析核心助产士和孕产妇全程护理相关文献,同时采用循证方法,检索并评价妊娠高危因素护理相关指南,结合高危妊娠孕产妇和医护人员访谈结果,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形成护理方案草案。3.采用德尔菲法集中专家意见,对“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进行论证,并确定该子方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会议法,论证“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两个子方案,最终确定完整方案。结果:1.根据访谈资料提取出3个主题:(1)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中应关注的问题,包括孕期需求、分娩阶段需求、产后需求、高危妊娠风险意识及依从性欠佳4个副主题;(2)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实践情况,包括高危孕产妇服务内容和现有服务的不足2个副主题;(3)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2个副主题。2.通过分析核心助产士服务和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相关文献,初步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经专家论证修订后,确定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1)“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包括(1)“核心助产士角色界定”,含有“资格标准”6个条目和“服务规范”7个条目,(2)“护理实践内容”,含有3个一级条目,19个二级条目,58个三级条目;(2)“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子方案,包括(1)“孕早期体重异常(BMI>25kg/m2)孕产妇的管理”40个条目,(2)“高龄孕产妇的管理”23个条目,(3)“疤痕子宫孕产妇的管理”25个条目,(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管理”53个条目,(5)“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管理”41个条目。结论:1.高危妊娠孕产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护理需求,并且不同个体需求的侧重点和程度不同,孕产妇对高危妊娠的风险意识和依从性均有待加强。2.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紧张、助产士对新型服务模式存在担忧,开展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还需医院从人力调配、医疗资源、政策制度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以合理组织助产士的工作。3.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包括“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护理提供了参考。

李贵敏[7](2021)在《公立医院门诊孕妇“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济南市3家公立医院为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自“互联网+”理念提出以来,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预约挂号、信息查询、在线缴费、检查检验报告查询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看病流程、提高了就诊效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孕产妇意识到母婴保健知识的重要性,科技的便利使得孕妇更倾向于从互联网平台获取孕期保健知识。与普通患者相比,孕妇群体接受医院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也更为广泛。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医疗机构按照防疫要求已经关闭了线下孕妇学校,并将孕妇学校转移到互联网平台,通过平台为孕妇群体提供孕期健康知识宣教、体重管理、产检提醒等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在《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段提升能力、优化服务,通过微信、APP、视频等新媒体方式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医院将会更加重视产科“互联网+孕妇健康”服务建设。然而目前缺少对产科门诊开展的“互联网+”服务的现状调查及就诊体验研究,且以往涉及“互联网+”就诊体验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探讨孕妇对医院提供的“互联网+”服务的就诊体验,这对拓展患者体验的内涵和外延,为完善医院“智慧妇幼”服务功能和质量、切实提高门诊孕妇“互联网+”服务就医体验,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济南市3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为例,在其产科门诊开展调研,结合“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趋势及孕妇群体的就医特点,了解产科门诊孕妇对“互联网+”服务的使用情况及就诊体验现状,探讨孕期保健服务对孕妇就诊体验的影响,并借助KANO模型分析孕妇对各项服务的需求程度,对进一步完善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功能应用,满足产科门诊孕妇的就医需求,提高孕妇“互联网+服务”就医体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现有文献、政策文件、现场调查数据及访谈资料。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相关理论,界定“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等相关概念,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拟定调查问卷。本此调查针对产科门诊孕妇展开现场调研,收回有效问卷343份,基于调研收集的数据,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产科门诊孕妇的“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再根据KANO模型分析法对产科门诊“互联网+”服务的需求属性进行分类,采用Better-Worse公式测算服务条目的Better-Worse(SI/DSI)值,并进行重要性矩阵分析。数据整理及分析主要通过Epidata 3.0、Microsoft Excel 2019 和 SPSS 20.0 软件完成。研究结果(1)目前样本医院的“互联网+”服务主要由微信公众号平台提供,产科门诊为患者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包括基本就诊服务和孕期保健服务。结果显示,孕妇对基本就诊服务的使用率较高,但对线上孕期保健服务的实际使用率较低,且与孕妇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孕妇对线上预约挂号服务的使用率高达95.9%,对在线缴费、电子病历等基本服务的使用占比均高于50%;但是对孕期保健服务的使用率却较低,其中对线上孕妇学校、检查记录及远程胎心等服务的使用率仅占19.5%、26.8%和18.7%。(2)结果显示,孕妇“互联网+医疗”服务就诊体验的总体评分差异较小,且就诊体验的总体评分较高。其中,孕妇对基本就诊服务的体验评分高于孕期保健服务,分析量表的5个维度得分可得,孕妇对获得性维度的体验评分最高(4.72),但在吸引性维度上的评分较低(4.45),其余三个维度的得分差异较小。在影响因素方面,孕妇的年龄、孕周、学历、就诊目的可能会影响其对产科门诊“互联网+”服务的就诊体验(P<0.05)。此外,使用过线上孕期保健服务的孕妇对医院“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的评分较高,线上孕期保健服务有利于提高孕妇“互联网+”服务的就诊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所提供的线上孕期保健服务内容和质量也可能是影响孕妇“互联网+医疗”服务体验的关键因素。(3)根据KANO模型分析法可得,医院产科门诊“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需求属性分为3个必备需求,3个期望需求和4个魅力需求。满意度系数Better(SI)值排名前三的服务条目依次是:预约挂号服务(SI=0.93),服务功能齐全(SI=0.92),医院提供孕期保健视频或知识(SI=0.91)。不满意度系数Worse(DSI)值排前三的服务条目依次是:保障患者个人财产安全(DSI=-0.89),查寻医生出诊信息(DSI=-0.77),在预约时间段就诊和服务功能齐全(DSI=-0.73)。位于重要性矩阵中优先改进区域的服务项目有:医院的人工服务、孕期保健视频和知识宣教以及孕妇交流群或孕妇学校建设。结论与改进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实地调研结果和定量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医院产科门诊线上孕期保健服务内容单一,对线上孕妇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孕妇对“互联网+医疗”提供的基本服务的使用率及体验评分较高,但对线上孕期保健服务的使用率及评分较低;三是孕妇的年龄、孕周、学历、就诊目的以及对线上孕期保健服务的使用会影响孕妇的“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四是结合孕妇就诊体验现状和重要性矩阵模型分析,得出优先改进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改进策略:(1)重视孕期保健服务建设,提高线上参与率;(2)完善平台功能及信息化建设,开展优质服务;(3)确保用户数据和财产安全,降低使用风险;(4)动态监测孕期保健需求,加强孕妇健康教育。

陈梦[8](2021)在《适龄、高龄孕妇孕晚期心理障碍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团体心理治疗”及“聚焦解决模式”两种心理干预方法对适龄、高龄孕妇孕晚期心理障碍进行干预,分析比较二者对适龄、高龄孕妇孕晚期心理障碍干预效果的差异性。为适龄、高龄孕妇围生期心理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11月1日-2020年10月31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产科符合纳入标准(孕28-30周;SAS、SDS双阳性;适龄:≥25岁且<35岁,高龄:≥35岁)的研究对象:分别将适龄孕妇组、高龄孕妇组随机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对照组,共6组,每组40例(排除失访后)。分组后采用不同干预方法进行干预,观察A组接受团体心理治疗+常规孕期健康教育;观察B组接受聚焦解决模式+常规孕期健康教育;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孕期健康教育。干预地点以门诊、病房、胎监室和微信访问为主。每次干预大于30分钟,从孕30周进行第1次干预至产后6周共7次。测量工具包括孕妇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分别采用卡方检验(期望频数小于5时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进行LSD事后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孕28-30周:适龄孕妇组三组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间具有可比性。高龄孕妇组结果与适龄孕妇组一致。2.产后3天及产后42天:适龄孕妇组三组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A组与观察B组之间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A组、观察B组的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接近或相同且都显着低于对照组。高龄孕妇组结果与适龄孕妇组一致。3.适龄孕妇三组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在孕28-30周、产后3天、产后42天三个时间点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干预方式不同,但焦虑、抑郁量表得分,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均随干预时间的延长和干预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龄孕妇组结果与适龄孕妇组一致。4.产后3天及产后42天:团体心理治疗观察组(适龄孕妇观察A组、高龄孕妇观察A组)及聚焦解决模式观察组(适龄孕妇观察B组、高龄孕妇观察B组)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适龄孕妇组得分显着低于高龄孕妇组。【结论】1.团体心理治疗、聚焦解决模式对适龄及高龄孕妇心理障碍的干预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但均优于常规的孕期健康教育。2.团体心理治疗、聚焦解决模式可明显降低适龄、高龄孕妇产后3天、产后42天的心理障碍水平,随干预时间的延长和干预次数的增加心理障碍水平明显降低。3.团体心理治疗、聚焦解决模式对适龄孕妇心理障碍干预效果均优于高龄孕妇。

张华建[9](2021)在《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初步探讨我国孕产妇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检索孕产妇DVT预防与管理有关的文献,以找寻孕产妇发生DVT的最佳证据,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通过德尔菲法对方案条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研究方法:1.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Ovid、Wanfang、CNKI、CBM、VIP等数据库中检索。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探讨我国孕产妇DVT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再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Ovid、EBSCO、CNKI等数据库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苏格兰临床网站(SIGN)、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等循证指南网站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6月发表的与孕产妇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有关的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按照已制定的纳排标准对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筛选。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Ⅱ)对指南进行评价,使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版)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对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包括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原始文献。找寻孕产妇DVT护理预防的最佳证据,并参考Meta分析中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3.邀请20名专家对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进行评价。第一轮专家函询后,经本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后对条目进行调整,确立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共经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而完善方案内容。研究结果:1.共纳入12篇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有10种危险因素纳入Meta分析。纳入的危险因素有:(1)双胎或多胎(P<0.001);(2)年龄≥35岁(P=0.13)(3)妊娠期高血压(P<0.001);(4)卧床时间≥3d(P<0.001);(5)妊娠期糖尿病(P<0.001);(6)血栓史(P<0.001);(7)产后出血(P<0.001);(8)剖宫产(P<0.001);(9)子痫(P<0.001);(10)BMI(P=0.005)。2.在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初步构建中共纳入73篇文献。其中Ⅰ级证据9篇,Ⅱ级证据29篇,Ⅲ级证据30篇,Ⅳ级证据5篇。最终初步构建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包括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59个三级条目。3.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三级条目8条,修改三级条目8条,最终确立了三级共48个条目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85%,提出建议比率为52.9%;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100%,提出建议比率23.5%。第一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10~0.37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协调系数为0.25、0.22,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第二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09~0.36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8,协调系数为0.23、0.21,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研究结论:1.我国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有双胎或多胎、妊娠期高血压、卧床时间≥3d、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史、产后出血、剖宫产等;本研究Meta分析尚不能表明年龄≥35岁是我国孕产妇合并DVT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并符合实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共包含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专家函询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临床实践具有参考及指导作用。

吴阳[10](2021)在《妊娠相关焦虑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对妊娠相关焦虑量表进行跨文化调试,并分析中文版量表的信效度,丰富我国妊娠期焦虑的评估工具,了解妊娠期妇女焦虑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为后续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相关依据。[方 法]1.通过邮件与PrAS原作者取得联系并得到授权,经过翻译、回译、专家咨询、原作者审核、预调查,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中文版妊娠相关焦虑量表。2.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产检的20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妊娠相关焦虑量表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分析法分析影响妊娠期妇女相关焦虑的因素。[结 果]1.项目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PrAS量表所有条目临界比值率值(C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个条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24-0.658,大部分条目与量表总分相关性高,个别条目有微弱但显着的相关性。量表共32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8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244%。量表总的内容效度为0.96,各维度的内容效度为0.83-1.00。量表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0,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25-0.896;量表总的重测信度为0.912,各维度重测信度为 0.793-0.881。2.量表应用该量表得分总分范围为38-94分,各维度得分为:分娩过程的关注得分2.01 ±0.58,身体形象的关注得分1.54±0.47,分娩的态度得分2.07±0.6,自我关注情况得分1.57±0.45,胎儿健康的关注得分1.98±0.66,妊娠的接受度得分1.78±0.6,分娩方式的选择得分1.69±0.75,医务人员的态度得分1.82±0.71,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是妊娠期焦虑主要影响因素;年龄和人均月收入是孕妇对自我关注情况的影响因素;新冠疫情的关注是对分娩过程关注的影响因素;人均月收入是妊娠的接受度和胎儿的健康关注的影响因素;年龄和此次妊娠胎儿数是分娩的态度的影响因素。[结 论]1.汉化后的中文版妊娠相关焦虑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我国妊娠期妇女焦虑心理的评估。2.孕晚期是焦虑的高发时期;年龄越大、人均月收入越低,孕妇自身的担忧越多;新冠疫情的关注越多,对分娩的担心越多;收入越低,对妊娠的接受和胎儿的健康关注越多;年龄越大、单胎,对分娩的态度越消极。因此,医务人员可根据妊娠相关焦虑的影响因素入手,多方面关注妊娠期妇女的心理状况,为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二、门诊孕期妇女产前的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门诊孕期妇女产前的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偏倚及质量控制
六、技术路线
七、研究结果
    1 支持性环境
    2 服务提供方
        2.1 医疗机构
        2.1.1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2.1.2 血红蛋白及铁蛋白的检测情况
        2.1.3 铁剂配备情况
        2.1.4 叶酸配备情况
        2.2 医务人员
        2.2.1 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2.2.2 医生对本机构孕产妇贫血患病率的知晓情况
        2.2.3 医生要求孕产妇检测血红蛋白及铁蛋白的情况
        2.2.4 医生建议孕产妇补充铁剂的情况
        2.2.5 医生建议孕产妇补充叶酸的情况
        2.2.6 医生建议同时补充铁剂和叶酸的状况
        2.2.7 医生有关孕产妇补充铁剂及叶酸知识知晓情况
        2.2.8 医生有关贫血知识来源途径及培训情况
    3 服务需求方
        3.1 孕产妇
        3.1.1 孕产妇基本情况
        3.1.2 孕期血红蛋白和铁蛋白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3.1.3 孕期贫血和铁缺乏症治疗情况
        3.1.4 孕期饮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1.5 孕期营养剂补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1.6 孕期未补充铁剂和叶酸制剂的原因
        3.1.7 孕产妇有关贫血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获取途径
        3.2 儿童母亲
        3.2.1 儿童母亲基本情况
        3.2.2 儿童母亲有关贫血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获取途径
八、讨论及建议
    1 支持性环境
        1.1 孕产妇贫血预防技术指南种类多、来源广,未进行统一
        1.2 一些政策的硬性规定,限制了贫血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
        1.3 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孕产妇贫血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因素
        1.4 传统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
    2 服务提供方
        2.1 基层医疗机构铁蛋白检测能力欠缺
        2.2 铁剂和叶酸配备种类少、预防性剂量普及性较低
        2.3 医生对孕产妇贫血的重视度不足,采取干预措施知识和意识不强
    3 服务需求方
        3.1 孕产妇饮食结构不合理
        3.2 孕产妇及儿童母亲对营养及贫血的认知不足
        3.3 孕产妇对于贫血防治措施的依从性不足
    4 服务质量
        4.1 常规检测提供不足
        4.2 铁叶酸制剂补充不规范
        4.3 治疗有待进一步提高
九、结论
十、本研究的特色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孕产妇营养性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对高危妊娠孕妇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相关概念
    1.6 论文框架
    1.7 技术路线
    1.8 论文创新点
2 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方案的构建
    2.1 基于文献分析法构建干预方案初稿
    2.2 基于专家建议形成干预方案终稿
3 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方案对高危妊娠孕妇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对象与方法
    3.3 干预实施过程
    3.4 结局指标及测评方法
    3.5 质量控制及伦理考虑
    3.6 资料分析
    3.7 结果
    3.8 讨论
4 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在围产期女性负性情绪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1 雌激素受体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理论框架的发展
        2.2 可操作性定义
        2.3 研究问题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况的质性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资料收集方法
        1.4 资料分析方法
        1.5 科研质量控制
        1.6 科研伦理考虑
    2 研究结果
        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2.2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高危孕产妇需求分析
        3.2 关于方案实施的建议
    4 小结
第二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1 拟定方案主题
    2 成立研究小组
    3 文献检索与分析
        3.1 核心助产士主导的孕产妇护理实践内容
        3.2 常见高危因素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
    4 制定方案草案
第三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修订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方案修订方法
        1.3 资料分析方法
        1.4 科研质量控制
        1.5 科研伦理考虑
    2 研究结果
        2.1 专家函询结果
        2.2 专家会议论证结果
        2.3 确定方案内容
    3 讨论
        3.1 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3.2 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3.3 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3.4 方案具有临床意义
第四部分 总结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高危妊娠孕产妇的助产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7)公立医院门诊孕妇“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济南市3家公立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服务的机遇
        1.2 产科门诊开展“互联网+”服务的优势和必要性
        1.3 探讨孕妇群体“互联网+”服务体验的必要性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意义
        4.1 理论意义
        4.2 实践意义
    5 研究对象
    6 研究方法
        6.1 文献分析法
        6.2 统计分析方法
        6.3 KANO模型分析法
        6.4 重要性矩阵分析法
    7 质量控制
    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相关概念
        1.1“互联网+”服务
        1.2 “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互联网背景下孕期保健服务研究现状
        2.2 互联网背景下患者体验研究现状
        2.3 KANO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2.4 现有研究述评
第三章 测量工具设计与现场调研
    1 测量工具设计
        1.1 构建“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量表条目池
        1.2 “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量表条目池筛选
        1.3 KANO式需求评价问卷
    2 现场调研
        2.1 半结构式访谈
        2.2 现场问卷调查
第四章 研究结果
    1 “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量表测评情况
        1.1 信度检验
        1.2 效度检验
    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1 社会人口学信息
        2.2 就诊基本信息
    3 孕妇对“互联网+”服务的使用情况
        3.1 产科门诊“互联网+”服务开展情况
        3.2 孕妇对“互联网+”服务的使用情况
    4 门诊孕妇“互联网+”服务就医体验情况
        4.1 就医体验总体得分
        4.2 就医体验各条目得分
        4.3 就医体验各维度得分
        4.4 孕期保健服务的使用情况对就医体验的影响
    5 KANO模型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1 孕妇“互联网+”服务需求属性层次分类
        5.2 孕妇基本特征对“互联网+”服务需求属性的影响
        5.3 孕妇就诊特征对“互联网+”服务需求属性的影响
        5.4 Better-Worse系数测算与分析
        5.5 重要性矩阵分析
    6 定性访谈结果
第五章 讨论
    1 孕妇对基本便民服务的就诊体验较好
    2 孕妇对孕期保健服务的参与率较低
    3 孕妇“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产科门诊“互联网+”服务改善策略
    1 重视孕期保健服务建设,提高线上参与率
    2 完善平台功能及信息化建设,开展优质服务
    3 确保用户数据和财产安全,降低使用风险
    4 动态监测孕期保健需求,加强孕妇健康教育
第七章 结论
    1 结论
    2 研究特色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适龄、高龄孕妇孕晚期心理障碍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样本选择
        1.1.2 分组方法
    1.2 测量工具
        1.2.1 孕妇一般资料调查表
        1.2.2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1.2.3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1.3 干预方案
        1.3.1 常规孕期健康教育
        1.3.2 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干预
        1.3.3 聚焦解决模式干预
        1.3.4 干预地点
    1.4 问卷的收集
        1.4.1 问卷的收集时间
        1.4.2 问卷的收集地点
        1.4.3 问卷的收集步骤
    1.5 质量控制
        1.5.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5.2 数据录入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适龄、高龄孕妇一般资料情况及比较
        2.1.1 适龄、高龄孕妇一般资料
        2.1.2 三组适龄、高龄孕妇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2.1.3 适龄孕妇观察A(B)组、高龄孕妇观察A(B)组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2.2 团体心理治疗、聚焦解决模式对适龄、高龄孕妇焦虑的影响及比较
        2.2.1 团体心理治疗、聚焦解决模式对适龄孕妇焦虑的影响及比较
        2.2.2 团体心理治疗、聚焦解决模式对高龄孕妇焦虑的影响及比较
        2.2.3 两种干预模式对适龄、高龄孕妇焦虑影响的比较
    2.3 团体心理治疗、聚焦解决模式对适龄、高龄孕妇抑郁的影响及比较
        2.3.1 团体心理治疗、聚焦解决模式对适龄孕妇抑郁的影响及比较
        2.3.2 团体心理治疗、聚焦解决模式对高龄孕妇抑郁的影响及比较
        2.3.3 两种干预模式对适龄、高龄孕妇抑郁影响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团体心理治疗对适龄、高龄孕妇心理障碍水平(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
    3.2 聚焦解决模式对适龄、高龄孕妇心理障碍水平(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
    3.3 同等干预模式对适龄、高龄孕妇心理障碍水平影响的比较
    3.4 团体心理治疗、聚焦解决模式与常规孕期健康教育三种干预方式的比较
    3.5 干预时间及干预次数对适龄、高龄孕妇心理障碍水平的影响
    3.6 建议
        3.6.1 推动团体心理治疗在孕妇中的应用,发挥团体优势
        3.6.2 推动聚焦解决模式在孕妇中的应用,发挥个体优势
        3.6.3 加强医院、农村、社区孕期保健指导建设
        3.6.4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孕产妇心理障碍的危害及干预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孕产妇合并DVT的流行病学特征
        1.1.2 孕产妇合并DVT的发病原因
        1.1.3 孕产妇合并DVT的诊断
        1.1.4 孕产妇合并DVT的治疗方式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1.3.2 循证护理学(Evidence-based nursing,EBN)
        1.3.3 德尔菲法
    1.4 研究目的
第2章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文献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1.4 文献质量评价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筛选流程及检索结果
        2.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2.2.3 异质性检验
        2.2.4 Meta分析结果
        2.2.5 敏感性分析
        2.2.6 发表偏倚
    2.3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讨论
    2.4 Meta分析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3章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3.1 循证指南检索步骤及策略
        3.1.1 检索数据库
        3.1.2 检索策略
        3.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1.4 指南资料提取
        3.1.5 指南质量评价
        3.1.6 结果
        3.1.7 结论及对下一步研究启示
    3.2 原始文献及系统评价等的检索步骤及策略
        3.2.1 检索数据库
        3.2.2 检索策略
        3.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2.4 文献筛选步骤
        3.2.5 文献检索结果
        3.2.6 文献质量评价
        3.2.7 文献资料提取与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文献的一般特征
        3.3.2 文献证据整合结果
第4章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4.1 研究目的
    4.2 专家函询步骤
        4.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4.2.2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4.2.3 函询专家遴选
        4.2.4 专家函询过程
        4.2.5 条目修订原则
        4.2.6 统计学分析
        4.2.7 质量控制
    4.3 研究结果
        4.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4.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4.3.3 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
        4.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3.5 第一轮函询情况
        4.3.6 第二轮函询情况
        4.3.7 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4.4 讨论
        4.4.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4.4.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4.4.3 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意义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妊娠相关焦虑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妊娠相关焦虑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第三部分 妊娠相关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妊娠焦虑评估工具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门诊孕期妇女产前的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性群组式护理在围产期保健中的应用研究[D]. 李林蔚. 海南医学院, 2021
  • [2]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分析[D]. 刘利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前结构化教育课程方案的构建[D]. 符颖. 海南医学院, 2021
  • [4]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对高危妊娠孕妇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D]. 任永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D]. 张少颖.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7]公立医院门诊孕妇“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济南市3家公立医院为例[D]. 李贵敏. 山东大学, 2021(12)
  • [8]适龄、高龄孕妇孕晚期心理障碍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D]. 陈梦. 大理大学, 2021(09)
  • [9]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D]. 张华建. 南昌大学, 2021(01)
  • [10]妊娠相关焦虑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研究[D]. 吴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门诊孕妇产前健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