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观的演变

人性观的演变

一、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娜[1](2021)在《恩格斯自然观及其创新实践研究》文中指出

李小花[2](2020)在《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3~6、7岁幼儿的游戏为研究对象,从儿童哲学的视角,运用游戏、自我、社会学、自然哲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哲学思辨和逻辑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然后深入幼儿园、社区、家庭,在自然情境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录像、访谈,搜集和分析了大量实证资料。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对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游戏促进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述,进而得出了几点独到新颖的结论。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五章、绪论和结语: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该部分在廓清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述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上研究了游戏、幼儿与儿童哲学,论述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和类型、幼儿观、儿童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本研究中的价值,还在总体上探讨了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儿童哲学视角出发,将幼儿世界观分为幼儿自我观、幼儿社会观和幼儿自然观。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章。这部分主要从世界观的三个内容展开,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论述了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以及游戏促进其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讨了幼儿自我观的内涵与外延;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我取向”游戏实例,重点分析了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章“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主要分析了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观察的幼儿“社会取向”游戏实例,重点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四章“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析了幼儿自然观的内涵与外延;在梳理人类自然观发展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基于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然取向”游戏实例,着重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结语。第五章“游戏是幼儿的整个世界”,总结了本研究的如下结论:1.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2.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是其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3.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发现了社会、发现了自然,发现了世界。4.以上结论对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3点:1.视角新。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游戏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价值,具有创新意义。2.内容新。虽然研究幼儿游戏的人很多,但国内外鲜见有人研究幼儿的世界观,更鲜见有人研究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3.观点新。本研究中关于“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的观点、关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的观点和“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均具有创新性。本论文的不足在于:理论性不够强、哲学意味不够浓厚;幼儿游戏的实证资料搜集得不够全面;对当前幼儿游戏教育实践观照不足;关于“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探讨较为薄弱。

齐晓明[3](2019)在《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生态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趋势加剧,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严峻的生态形势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全球生态失衡的挑战,我们还需不需要马克思?回答是肯定的。应对这样的时代课题,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凸显其理论价值,成为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宝贵的思想资源。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不能算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但是,自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开启这个思想领域以来,其论题之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实践指向,越发使其研究呈现出与人类文明发展休戚相关的重要意义。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主题吸引了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研究氛围相当活跃,在国内外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当前,由于日本学者斋藤幸平新研究成果的发表,拓展了马克思文本范围,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研究内容会随之日益丰富起来;但是,关于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理路和研究视域的探析还不够具体和系统,还有待深入。本文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立场,运用文本和文献综合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反思与批判的方法,围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力图实现两个创新,一是思想内容创新,力图给读者呈现出一幅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整体画卷;二是论证方法的创新,以思想史为视角,揭示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在人类自然观发展史和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总之,人类自然观念的发展是一个悠久的历程,古代人的自然观尚有朴素的生态蕴含,经历中世纪到近代,自然观念在哲学和科学上都反映出机械性和反生态性,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地继承,以实践为新逻辑起点,完成了自然观的三次理论转向,终结了近代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形成了其自然观生态意蕴的基本理路,赋予其自然观丰富的生态蕴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他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理论的局限性,无法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道路;当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于人类解决世界生态危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薛玥[4](2018)在《人类:盖娅的脓疮? ——人类与盖娅关系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类拥有了毁灭我们生存环境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更为合理的看待和处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的和谐共生。英国大气科学家詹姆斯·拉伍洛克提出了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形态——“盖娅假说”,从“生命”的维度建构了地球的一种新“形象”。这一理论形态为我们认识论维度上如何理解、伦理学维度上如何处理人类与大地母亲——盖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人类与有生命的盖娅之间的关系如何、会不会成为尼采口中的“脓疮”,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拉伍洛克的“盖娅”与传统观念中“自然界”的不同是文章论证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传统意义上自然界被认为是生物与非生物“构成”的“机械组合”,不具有整体意义上的生命特征;盖娅假说则把各种要素构成的整体看作一个有生命的“超级有机体”,具有不依赖于人类主观意志的“生命”特征。在“盖娅假说”推动下,人类与无生命的、机械的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就转化成了人类与有生命的、生成的盖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不能再肆意破坏、宰割自然即盖娅,否则她可能为了自身——大的生命有机体的安全,把人类这一“脓疮”剔除掉。从历史维度解析人类与盖娅关系的演化,是我们准确把握二者之间逻辑关系的主要路径。在古希腊时期,自然界被认为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认识能力的局限导致人类没有能力准确理解它,“崇拜盖娅”自然成为二者关系的主要表现;在中世纪时期,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占据统治地位,人类作为上帝的“造物”、代言人,从古希腊的崇拜转向“管理盖娅”;在近现代,笛卡尔、牛顿的机械自然观占据主导地位,把自然界看作人类可以肆意宰割的机械对象,“掠夺盖娅”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二十世纪至今,出现了两种演化倾向:人类与盖娅冲突升级、生态危机加剧,同时二者的和谐共生也日益成为人类追寻的目标。时至今日,人类与盖娅的关系正处于“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更加取决于人类主体的抉择。伦理学维度,人类与盖娅的“应然”关系是论文讨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有生命的盖娅构成了一个“自组织控制系统”,对她的“所作所为”都会得到必然的反馈。我们应该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盖娅,而不应该把她当作一个机械的、“死的”对象。当前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核污染等问题正在威胁和破坏着盖娅的调控系统,如果伤害进一步加剧,盖娅可能为了自身的生存,把人类剔除出去。摆在人类前面的只有两种选择: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盖娅将驱逐人类;尊重自然、善待盖娅,人类将与盖娅共存。我们应该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人类与盖娅的和谐共生。人类必须时刻警醒、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无法真正伤害到大的生命体“盖娅”,没有人类,她依然可以健康生存,我们破坏的只能是地球上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毁灭人类自身。以“敬畏生命”的方式善待盖娅,也许是人类最为明智、合理的选择。

陆雪飞,约翰·贝拉米·福斯特[5](2018)在《马克思生态观的审思与辩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理论态度,对马克思缺乏生态思想的理论性指责,不仅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有关,也直接受到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影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福斯特针对理论界围绕马克思具有反生态或者缺乏生态思想的六个方面论据为马克思辩护,明确指出马克思在其着作中围绕人与自然新陈代谢的理论表现出强烈的生态关怀。生态社会主义从"自然—社会"的新陈代谢维度为马克思辩护,深化了马克思的社会—生态辩证法,并将生态—价值分析用于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反思针对马克思所谓"理论空场"与"批判性重建",我们看到当下对马克思自然观之生态学维度及其内涵的解读,但是理论困惑依然存留于旧唯物主义或自然唯物主义的理论场域,因而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之所具有的生态学理论性质,并不是由于他的自然唯物主义立场,而是由于他的立足于实践根基的新唯物主义,那么这就有必要从唯物主义历史发展的宏大进程中,呈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质理论境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呈现马克思自然观的独到内涵及其内在的本质规定性,才能为超越工业文明和建构生态文明提供合法性的理论基础。

陆雪飞,潘加军[6](2017)在《澄明与辨正:生态文明自然观的理论出场》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工业文明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在极大地推动社会发展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庞大集聚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生态的巨大破坏,从而形成了作为工业文明生态后果的文明悖论。面对工业文明的严重生态后果,在哲学界出现了对工业文明理论基础——自然观的深度反思。当这样的反思与重建指向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内涵、性质及其当代意义等重大问题时,我们看到生态伦理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尝试。然而,这种自然观的重构是有问题的,并没有真正脱离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地。当我们把感性活动、现实个人的劳动或实践为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奠基,在这里出现的不仅是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与费尔巴哈的人化自然观的巨大理论鸿沟,而且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性导向,即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人类活动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从理念变成现实。

周杨[7](2017)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人类摆脱生态困境的正确解决途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在当代不断彰显:首先,它促进了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有机统一;其次,它推动了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关系调整促其主体转化,坚持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有机统一;再次,它实现了发展观和科技观的双重超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技术的有机统一。

程丽云[8](2017)在《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现代审视》文中认为赫哲族世代生活在我国东北边疆,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有人口5 354人,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历史上,赫哲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渔猎文化,而且在认识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目前,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我国的环境问题也令人堪忧。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而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借鉴和反思发达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也可从我国古代先哲们的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中承载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诠释了特定时空内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经由传统向现代的创新、转换和发展,可为我国本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输送智慧营养,也可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为视角研究赫哲族传统文化,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去把握赫哲人对自然的态度;重点阐释赫哲族传统自然观所蕴含的生态文化理念;在现代语境下,理解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现实价值反思。除绪论、结论外,本文从以下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多种形态的自然观,不同时代形成的自然观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实践和认识活动,乃至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文中分别对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进行了简要说明,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必将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深化。第二部分,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历史考察。首先,从赫哲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素朴实用的知识体系、多元交融的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赫哲族传统自然观产生的条件。正是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发展滞后的人文环境等条件下,赫哲先民形成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自然观念。其次,由于缺乏可靠的历史文献,我们只能借助于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主要对赫哲族“口传”史诗——伊玛堪、民间故事、谚语、神话等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梳理赫哲先民对自然界的素朴认识,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第三部分,赫哲族传统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首先,从对赫哲族的生产实践、宗教信仰、民间节庆和禁忌的分析,指出赫哲先民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善待生命”等生态伦理思想,并具有生成方式的自发性、内容层面的多元性、构成基础的宗教性等特征。其次,从赫哲族神话、生活方式中可以折射出赫哲先民的生态审美智慧。赫哲族神话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依生之美”与“竞生之美”;赫哲族生活方式体现了饮食文化的生态性、住所建筑的生态美、服饰的生态审美取向,以及诗意地对待自然万物、诗意地呵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方式和态度。再次,“神”的威慑及人们对“神”的畏惧,产生了赫哲族最早的生态保护意识,以树神、水神、火神名义保护森林、江河及生存环境,客观上维护了这一地区的原生态环境。最后,赫哲族传统自然观中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适度开发与合理消费、遵循自然规律等生态价值追求。第四部分,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现代审视。首先,阐述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认为以“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观念为核心,赫哲先民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天人观,规范或指导着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其次,总结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主要特点。认为其具有自发性与朴素直观性、神圣性与实用性、有机性与整体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等特点。最后,分析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现实价值。以生态文明建设、赫哲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展开讨论,认为赫哲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念可以给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启示,并促进赫哲族地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赫哲族传统自然观是赫哲人在长期与自然调适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认识,不仅具有民族特点,而且影响到民族的社会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因此,对赫哲族传统自然观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和深化对于“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和谐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完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构建,为现代生态文明和赫哲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发挥赫哲族传统文化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步伐,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梳理和研究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发展、新繁荣,坚定文化自信。

方印,刘琼[9](2016)在《环境教育的内涵、历程及内容考察——基于环境教育立法的目的》文中指出环境教育概念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而出现,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随着研究的深入,环境教育的内涵不断发展、完善,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注入,使得环境教育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章旨在通过环境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和不同学科的解读,来探讨环境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剖析当前我国环境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内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我国环境教育立法提供历史视角的参考与思想理论上的支撑。

张聪,边林[10](2015)在《生态健康与人类健康——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史的哲学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健康与人类健康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特定表现方式。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表征着两者之间健康关系的天然性。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带来人类自然观向机械论的转变,自然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人类认识中被打破,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本质性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人类在当代生态健康与人类健康关系问题上应该确立正确和合理的价值观。无论自然生态系统多么复杂,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保持其健康状态面临多少困难,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应当成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

二、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2)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游戏·幼儿·儿童哲学概述
    第一节 游戏
        一、游戏的本质
        二、游戏的特征
        三、游戏的类型
    第二节 幼儿
        一、幼儿是拥有独立人格、完整的、发展中的人
        二、幼儿是有能力的主体,是成人之师
        三、幼儿是感性强、理性弱的个体
        四、幼儿是热爱游戏、喜欢主动操作的个体
    第三节 儿童哲学
        一、儿童哲学的涵义
        二、儿童哲学在本研究中的价值
    第四节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二、幼儿主要通过游戏与世界互动来建构世界观
        三、游戏是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四、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五、游戏是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二章 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自我观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一、幼儿自我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
        三、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一、游戏在物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二、游戏在人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三、游戏在我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第三章 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及其特点
        一、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三、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
        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一、幼儿的社会取向游戏就是一个小场域(社会)
        二、幼儿游戏场域观等惯习的内化
        三、游戏场域观适用于其他场域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四、幼儿依据游戏场域观行动、社会观逐步形成
第四章 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自然观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幼儿自然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人类自然观发展史
        三、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一、游戏促进幼儿神话自然观、诗性自然思维发展
        二、游戏促进幼儿朴素、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
第五章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
    第一节 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一、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行动
        二、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发问、领会、获得概念
        三、幼儿在游戏中创造、生成生命
    第二节 游戏是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游戏是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游戏是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游戏是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三节 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世界
        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
        二、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社会
        三、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然
    第四节 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尽量多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的机会
        二、最大限度保障幼儿的游戏自由
        三、合理引导幼儿自愿自由场域观的适用范围
        四、引领幼儿的超功利社会观
        五、应用幼儿社会观的变化特性
        六、把握幼儿自然取向游戏的重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和主要创新点
    五、核心概念界定—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概念解读
第一章 西方自然观念及其生态意蕴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创世神话自然观
        一、古希腊创世神话和原始宗教
        二、创世神话自然观中的“自然”
        三、创世神话自然观的思想价值
    第二节 古希腊理性自然观
        一、古希腊哲学对自然问题的探讨
        二、古希腊理性自然观的思想特点
    第三节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一、神学自然观的主要思想
        二、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价值
    第四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一、文艺复兴时期自然观的主要思想
        二、文艺复兴时期自然观的历史评价
    第五节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一、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古希腊渊源
        二、近代唯物主义哲学蕴含的机械论自然观
        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形成和发展的文本轨迹
    第一节 起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博士论文》
        一、人的选择自由与动物的依赖性
        二、对宗教目的论的批判与唯物主义
        三、原子偏斜运动与辩证法
    第二节 转折:《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二、人化自然是对象性活动的产物
        三、自然异化与共产主义
    第三节 新境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提纲》中实践视域下的自然观
        二、《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四节 深化:《资本论》
        一、新陈代谢—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
        二、自然资源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三、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转向及生态意蕴的基本理路
    第一节 马克思自然观理论转向的前提准备——对德国自然观念的批判与继承
        一、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哲学的扬弃
        二、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超越
    第二节 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转向
        一、从抽象本体到历史本体的转向
        二、从机械论到人化自然的转向
        三、从构成到过程的转向
    第三节 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基本理路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本质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点—人的生存与发展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旨归—两个“和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一、自然的客观实在性
        二、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人依赖自然界。
        三、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中蕴含的生态性
    第二节 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思想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的论述
        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自然生产力是一种生态生产力
    第三节 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思想
        一、马克思新陈代谢概念的主要思想来源和概念蕴涵
        二、资本主义新陈代谢断裂及后果
        三、新陈代谢断裂延伸的其他领域
        四、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丰富和拓展
    第一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西方回响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局限
    第二节 从环境保护到科学发展: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中国化的开端
        一、邓小平的环境保护思想
        二、江泽民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中国化理论新发展
        一、绿色发展观
        二、生态民生观
        三、生态制度观
        四、生态全球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对生态文明的理论沉思
        一、马克思自然观之生态思维方式
        二、马克思自然观之生态理性
        三、马克思自然观之生态意蕴的双重超越
    第二节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迪
        一、中国生态与环境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应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引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人类:盖娅的脓疮? ——人类与盖娅关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盖娅假说的研究现状
        2.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五)课题的创新性
一、盖娅登上历史舞台
    (一)盖娅假说的时代背景
        1.生态危机召唤理念的转变
        2.技术发展呼唤人类的责任
    (二)盖娅假说的理论背景
        1.神话孕育了盖娅
        2.生态科学促成了盖娅假说
    (三)盖娅假说的形成过程
        1.拉伍洛克提出盖娅假说
        2.马古利斯完善盖娅假说
    (四)盖娅假说的主要思想
        1.盖娅的特征
        2.盖娅的运行机制
        3.盖娅存在的证据
    (五)盖娅假说引起的争议
        1.概念定义引起的争议
        2.由盖娅假说所包含的不同层次引起的争议
二、盖娅与自然界
    (一)自然与自然界的区分
    (二)机械的自然界与整体的盖娅
    (三)构成的自然界与生成的盖娅
    (四)非生命的自然界与有生命的盖娅
三、人类与盖娅关系历程的认识论考察
    (一)古代(古希腊)自然观:人类崇拜盖娅
        1.运动的自然界
        2.人类与盖娅成为崇拜关系
    (二)中世纪自然观:人类管理盖娅
        1.神性的自然界
        2.人类与盖娅成为管理关系
    (三)近现代自然观:人类掠夺盖娅
        1.机械的自然界
        2.人类与盖娅成为掠夺关系
    (四)二十世纪中叶至今:走向和谐
        1.人类与盖娅冲突升级
        2.现代自然观:系统的自然界指导人类与盖娅走向和谐
四、人类与盖娅关系探究的伦理学维度
    (一)我们该不该控制盖娅
    (二)人类是不是盖娅的脓疮
        1.人类何以是盖娅的脓疮
        2.人类何以不是盖娅的脓疮
    (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盖娅
五、未来走向的逻辑可能
    (一)人类与盖娅共生
    (二)盖娅驱逐人类
        1.农业活动破坏土壤
        2.工业活动污染大气
        3.人口膨胀导致资源分配不足
    (三)人类的“历史”抉择
        1.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2.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人类与盖娅走向共生
参考文献
致谢

(5)马克思生态观的审思与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缘起:生态思想的缺失
    (一) 前苏联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及其理论后果
    (二)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指责
    (三) 征服主义的自然哲学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辩护:马克思、新陈代谢与新陈代谢的“断裂”
三、生态社会主义为马克思辩护:“自然—社会”的新陈代谢
四、实践唯物主义感性自然观的澄明
    (一) 实践唯物主义感性自然观的生成是人类自然观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
    (二) 实践唯物主义感性自然观的生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6)澄明与辨正:生态文明自然观的理论出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缘起:重建自然观尝试的理论误区
    (一) 生态伦理学:错失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哲学视角
    (二)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旧唯物主义性质:对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误读
二、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感性自然观的澄明
三、感性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基础

(7)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
    1.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
    2. 生态文明建设促使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
二、价值观与伦理观的关系调整促其主体转化
    1. 由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到“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
    2. 生态价值观与生态伦理观的统一。
三、发展观和科技观的双重超越
    1. 生态文明建设加速发展观的理论变革。
    2.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技术发展。

(8)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现代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赫哲族概况
        1.1.1 赫哲族族源与族称
        1.1.2 赫哲族历史述略
    1.2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2.1 选题缘起
        1.2.2 研究意义
    1.3 赫哲族研究的国内外状况及评价
        1.3.1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
    2.1 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
        2.1.1 创世神话及人与万物的起源
        2.1.2 人与自然的关系
    2.2 古代的朴素自然观
        2.2.1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自然观
        2.2.2 古希腊思想中的自然观
    2.3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2.4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2.5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三章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历史考察
    3.1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产生的条件
        3.1.1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3.1.2 发展滞后的人文环境
        3.1.3 素朴实用的知识体系
        3.1.4 多元交融的文化背景
    3.2 赫哲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
        3.2.1“口传”史诗——伊玛堪中的自然观
        3.2.2 民间故事中的自然观
        3.2.3 谚语中的自然观
        3.2.4 神话中的自然观
第四章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4.1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
        4.1.1 赫哲族生产实践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4.1.2 赫哲族宗教信仰与禁忌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4.1.3 赫哲族节庆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4.2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
        4.2.1 赫哲族神话反映的生态审美意识
        4.2.2 赫哲族生活方式体现的生态审美智慧
        4.2.3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生态审美智慧的表现
    4.3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保护理念
        4.3.1 赫哲族生态保护意识的产生
        4.3.2 赫哲族生态保护的观念及行为
    4.4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价值追求
        4.4.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图景
        4.4.2 适度开发和合理消费的生态发展理念
        4.4.3 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实践路径
第五章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现代审视
    5.1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基本状态
        5.1.1 宇宙观仍处于自然神论水平
        5.1.2 生命观仍处于灵魂崇拜状态
        5.1.3 天人观仍处于天人合一状态
    5.2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主要特点
        5.2.1 强调自然观的神圣性与实用性
        5.2.2 强调自然观的有机性与整体性
        5.2.3 强调自然观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5.3 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现实价值反思
        5.3.1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5.3.2 对赫哲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环境教育的内涵、历程及内容考察——基于环境教育立法的目的(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 一) 环境教育的内涵
    ( 二) 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1.“环境教育”概念的提出
        2. 环境教育理论的发展
        3. 环境教育理论走向成熟
二、环境教育内容的多学科视角解读
    ( 一) 环境科学视角下的环境教育内容
        1. 环境与环境科学
        2. 环境科学与环境教育
    ( 二) 教育学视角下的环境教育
        1. 环境教育与教育科学
        2. 教育科学理论对环境教育的支持
    ( 三) 哲学视角下的环境教育
        1. 环境教育与自然观
        2. 环境系统中的人类自然观演变
三、完善我国环境教育的几点建议:
    ( 一) 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
    ( 二) 导致我国环境教育不足的原因
        1. 政策原因
        2. 法律原因
    ( 三) 加强我国环境教育的对策建议

(10)生态健康与人类健康——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史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类健康形态
2近代自然观背景下生态健康与人的健康的关系
3当代在生态健康与人类健康关系问题上应该确立的价值观

四、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恩格斯自然观及其创新实践研究[D]. 刘娜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D]. 李小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3]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D]. 齐晓明.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4]人类:盖娅的脓疮? ——人类与盖娅关系探究[D]. 薛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马克思生态观的审思与辩护[J]. 陆雪飞,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 [6]澄明与辨正:生态文明自然观的理论出场[J]. 陆雪飞,潘加军. 学术论坛, 2017(04)
  • [7]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J]. 周杨. 实事求是, 2017(04)
  • [8]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现代审视[D]. 程丽云. 吉林大学, 2017(09)
  • [9]环境教育的内涵、历程及内容考察——基于环境教育立法的目的[J]. 方印,刘琼. 教育文化论坛, 2016(01)
  • [10]生态健康与人类健康——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史的哲学思考[J]. 张聪,边林. 医学与哲学(A), 2015(09)

标签:;  ;  ;  ;  ;  

人性观的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